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读物,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学、管理思想与艺术。
现代管理者应知古而鉴今,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管理思想。
一、开拓创新三国故事: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要撤军,退兵时嘱咐部下:“今日我们大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果营内有一千兵,就造两千灶,明日造三千灶,后日造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后退。
”军师杨仪疑惑,便问道:“昔日孙膑擒拿庞涓,每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日丞相退后,为什么添灶而退?”诸葛亮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此人善能用兵,且生性多疑,知道我们撤退肯定追赶,如果看到我们军营每日增灶,他肯定不知道我们退还是没退,因此不敢来追。
我们大军慢慢退去,就不会孙兵折将了。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但营灶却每日增多,于是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兵,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错失良机。
管理启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有创新,整个管理工作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
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严于律己三国故事: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持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曹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
(注:古代,人们不会轻易割发,因为当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管理启示:曹操的“割发代首”,体现了领导者的严于律己精神。
在一个公司中,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们的榜样,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胜普通员工。
《三国演义》学管理word资料5页

《三国演义》学管理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它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而这些因素又多属于不可控因素,所以现实生活中要取得好的管理效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当然,学好管理也不容易,因为管理的真谛不是从课堂和书本里学来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悟”出来的。
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我国的古典巨著《三国演义》就是一本非常好的管理学教材,它几乎涉及到了管理的所有内容。
一、竞争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提高自己。
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通过竞争我们可以共同提高,达到双赢。
所以应该去重视你的竞争对手,因为它可以第一个发现你的不足;也应该感谢你的对手,因为它使你变得更强大。
三国中的蜀集团和东吴集团就是个典型的竞争关系,而且相互间也是主要的竞争对手。
他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达到了双赢。
因为要“三足鼎立”所以要合作,面对强大的曹操,蜀国要“联吴抗曹”,所以就有了“草船借箭”、“借东风”和“赤壁之战”等双方合作的经典案例。
但他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大致也是如此。
二、领导领导其实就是影响其他人的能力,之所以可以影响别人,是因为你有权力。
通常情况下,这种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权,二是个人权。
制度权是这个领导职位的权力转嫁到领导者身上的,个人权是由于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个人魅力等带来的权力。
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先使用个人权,再试图使用制度权。
三国中张飞面对曹操的大部队,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勇敢精神和声望,立马横刀,独自站在当阳桥上,硬是吓退了曹军,正是“一声好似惊雷震,吓退曹操百万兵”。
为什么张飞一个人便击退了曹操的大部队?因为张飞的勇猛早已家喻户晓,张飞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
为什么别人会听你的话,是因为你有特长,大家相信你,而不是因为你是什么官,有什么职务,这就是个人权。
《国演义看管理》课件

风险控制是决策的重要环节
在《三国演义》中,决策者通常会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风 险和后果。同样,现代管理中的决策也需要注重风险控制 ,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决策需权衡利益与风险
《三国演义看管理》ppt课件
CONTENTS
• 《三国演义》简介 •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智慧 •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教训 • 《三国演义》对现代管理的启
示 • 总结与思考
01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分裂,战争频 繁。
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豪门贵族、军阀势力割据一方,形成诸侯 混战的局面。
权谋斗争:董卓与吕布的权力争夺
总结词
董卓与吕布的权力争夺是《三国演义》中典型的权谋斗争,揭示了权力斗争对组织稳定和发展的影响 。
详细描述
董卓和吕布作为东汉末年的两位重要人物,为了争夺权力和地位,展开了一系列复杂的权力斗争。他 们之间的斗争导致了政治局势的动荡,对组织内部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个例子提 醒管理者要警惕权力斗争对组织发展的破坏作用,并采取措施防止内部纷争。
详细描述
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面临强大的曹操军队威胁。他们通过细致分析形势,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抵御强 敌。于是果断采取了联合抗曹的决策。在战斗过程中,他们充分利用水战优势和火攻战术,成功击败了曹操大军 。这一战成为《三国演义》中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体现了决策管理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03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教训
团队精神。
人才流失:关羽离开曹操的原因分析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

《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第一篇:《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读《三国演义》很有味道,要说赢家,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最先完蛋的是蜀国,最后亡国的是吴国,最终三国归晋。
从管理学角度看,蜀国、吴国是被兼并,而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
笔者始终在品味曹操、刘备、孙权的驭人之道。
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
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
但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
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意重。
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
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
但还是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
比如,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个职业经理人。
但刘备是不是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呢?刘备举七十五万大军(这已是举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说到底,还是重兄弟而轻国家,关键时候,为了一起创业的兄弟而破坏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火烧连营,烧毁了蜀国的国力,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不得不以十几万军队与几十万的司马懿军队对峙,再也没有庞大的军力了。
诸葛亮的管理是不是很科学,也未必,至少事必躬亲的做法就很不科学。
比如对关羽、魏延就颇有可疑之处:关羽走麦城,何以不见诸葛亮出一计,发一兵?魏延究竟为什么被杀?诸葛亮喜欢用赵云这样听话的人,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即可,他不喜欢关羽、魏延这样有一定主见、韬略的人。
刘备死后,蜀国的权力重心就偏向诸葛亮,当权力失去制衡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只有依靠宦官来捣鬼,给北伐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比之下,孙权比较厚道,管理上也比较得法。
孙权对身边的职业经理人比较信任,能够宽容他们的过失,很能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
比如,张昭曾主张投降曹操,但事后也没有把张昭当成投降派,没有秋后算账;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但孙权也没有说诸葛瑾“里通外国”;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么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

四大名著中的管理学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处处体现着管理的思想。
对于管理不仅需要在表面和制度层次进行分析探讨,同样需要在更深层的文化领域进行分析。
对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名著,除了造就其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管理的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
当我们仔细地品味名著时,再结合管理的实际,发现管理是如此简单又是如此复杂。
下面就分析一下四大名著我所能总结出的管理思想。
一、《三国演义》与管理《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大领军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以不同的经营思路,创建了它们显赫的霸业。
期中刘备是白手起家,在当今鼓励创业的时代,无疑最值得研究和推崇。
东汉王朝因管理不善而破产,刘备以其刘后主的身份,将发展战略放在“人力资本”上,通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两大战略,形成了以自己为董事长,孔明为 CEO。
关羽、张飞为执行经理的优秀人力资本结构,建立了他的创业团队,成立了“皇叔有限责任公司”,挂靠国有,实质是合伙私营。
这个团队的能力配比组合几乎天衣无缝:刘备基本不干预管理层,CEO 孔明说了算,换成曹操或孙权肯定做不到;孔明是当时最优秀的CEO,关、张等五虎将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他们的能力不存在重叠竞争,同时谁也离不开谁,在未组合在一起时,他们之间谁都成不了气候。
可以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起家,互补型的创业团队是刘备成功的最根本和最主要原因。
这一点,极具现代参考意义。
后来刘备终于准确而迅速的抓住“赤壁之战”的危机,击败了曹操,又向孙权借的荆州,实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他放权充分,才尽其用,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赵云加盟,横扫千军。
构造“聚-守-攻”人力资本格局,刘备是一个典型的“聚”的角色,主持战略开拓、关系打造:聚天下之才,聚天下之气,聚天下之势。
孔明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角色,作为创业团队的成员,必然要他能攻能守,实际上这样的综合型人才是很少的,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他是统帅,更多扮演一个“攻”的角色,但作为丞相,以及相对于关羽等人来说,他是一个“守”的角色:守业增值、经营管理。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文档资料

•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 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 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 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 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孙子曰:治众 如治寡,分数 是也
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王忠伟 Email:strongwayok@163
团 赵云
队
构
刘备
建 关羽
张飞
——
智将
孙信者
子 兵 法
仁 勇 严 也
鬼
王禅
谷
王诩
子
孙庞张苏毛 膑涓仪秦遂
品 牌 建 设
宏观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及对企业战略的
PEST 模式
社 会 文 化
• “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在1354年投张士诚,时年 26岁左右。建议张士诚联合朱元璋,陈友谅等起 义军共同推翻元朝 。张不采纳。
• 传说罗贯中在投张士诚前还参加过刘福通起义。 • 罗贯中离开张士诚隐居浙江四明山,时年29岁。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 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经济
影响
GDP的变化
利率
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率
工资/物价控制
可任意支配收入
生活方式
行业需求
就业预期
市场需求 国家研发支出
保护消费者运动 ……
行业研发支出
结婚率 人口增长率 人口迁移
企业
科技研究重点 专利保护 新产品
技 术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而“臣亦择君”,却难能可贵。
正是这个“臣亦择君”;造成了三国时代如现代所云的“人才流动”的生动局面。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学智慧说起来《三国演义》,那可真是咱们中国古时候的一大本好书,里头藏着的管理学智慧,比咱现在学的那些管理课可有意思多了。
咱们不用那些高大上的词儿,就用大白话聊聊,看看那三国里头的英雄豪杰们,是怎么用他们的智谋和手腕,把事儿给办得漂漂亮亮的。
先说说刘备吧,他这人,大伙儿都叫他“刘皇叔”,听着就挺有范儿。
刘备的管理学智慧,我总结起来就是俩字儿——“仁义”。
他对待手下,那是真心实意的好,关羽、张飞,还有后来的诸葛亮,一个个都是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为啥?还不是因为刘备懂得“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个道理。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咱们,当老大的,得让手下人觉得跟着你有奔头,有安全感,这才叫真正的领导力。
再瞅瞅曹操,这家伙可是个多面手,管理学上也是一把好手。
他讲究的是“法家治国,儒家治心”。
曹操手下能人辈出,怎么管理这些人呢?他用的是严格的制度,赏罚分明,谁要是犯了错,甭管你是谁,都得挨板子。
可他又懂得用感情来笼络人心,比如对关羽,那是又送马又送钱的,就差没把心掏出来给他了。
曹操这招儿,就是软硬兼施,让人又爱又怕,不得不服。
还有孙权,这小子继承了他老爹孙坚和他老哥孙策的基业,坐稳了江东的江山。
他的管理学智慧,我觉得就是“稳”。
孙权不像刘备那样四处奔波,也不像曹操那样野心勃勃,他就是稳稳当当地守着自己的地盘,然后慢慢地发展。
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手下的周瑜、鲁肃、陆逊等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都被他用得恰到好处。
孙权这招儿,就是稳中求胜,不冒进,也不退缩。
说到《三国演义》里的管理学智慧,那还得提提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
他辅佐刘备,把个小小的蜀汉经营得有声有色。
诸葛亮的管理学智慧,我总结起来就是“智”和“勤”。
他足智多谋,无论是火烧博望坡,还是草船借箭,都显示出他超凡的智慧。
而且他还特别勤奋,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咱们,做管理,不仅要聪明,还要勤奋,只有这样,才能把事儿办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三国演义》很有味道,要说赢家,魏蜀吴三国都不是赢家。
最先完蛋的是蜀国,最后亡国的是吴国,最终三国归晋。
从管理学角度看,蜀国、吴国是被兼并,而魏国则是职业经理人夺了股东的权。
笔者始终在品味曹操、刘备、孙权的驭人之道。
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
曹操用人诈而多疑,借黄祖之手杀祢衡足见其诈,杀杨修则显示了深不可测的帝王心术。
但最大的毛病是该防的人没有防住,后来还是让司马氏夺了权——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都没有防住司马氏。
看上去,刘备最厚道,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对关、张、赵情深意重。
罗贯中无疑对刘备多有偏爱。
诸葛之智,关羽之义,赵云之忠都写得浓墨重彩。
但还是感觉蜀国的风气不正。
比如,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几乎把管理权都交给了这个职业经理人。
但刘备是不是对诸葛亮非常信任呢?刘备举七十五万大军(这已是举国之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说到底,还是重兄弟而轻国家。
关键时候,为了一起创业的兄弟而破坏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火烧连营,烧毁了蜀国的国力,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不得不以十几万军队与几十万的司马懿军队对峙,再也没有庞大的军力了。
诸葛亮的管理是不是很科学?也未必,至少事必躬亲的做法就很不科学。
比如对关羽、魏延就颇有可疑之处:关羽走麦城,何以不见诸葛亮出一计,发一兵?魏延究竟为什么被杀?诸葛亮喜欢用赵云这样听话的人,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行事即可,他不喜欢关羽、魏延这样有一定主见、韬略的人。
刘备死后,蜀国的权力重心就偏向诸葛亮,当权力失去制衡的时候,后主刘禅就只有依靠宦官来捣鬼,给北伐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相比之下,孙权比较厚道,管理上也比较得法。
孙权对身边的职业经理人比较信任,能够宽容他们的过失,很能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
比如,张昭曾主张投降曹操,但事后也没有把张昭当成投降派,没有秋后算账;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但孙权也没有说诸葛瑾“里通外国”;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么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
看来看去,孙权周围没有什么坏人,没有奸臣。
而且,东吴在管理上形成了一个和谐的体制,形成了一套稳定的权力过渡程序。
比如周瑜临终前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鲁肃又推荐吕蒙继任,吕蒙又推荐少年翘楚陆逊继任,看起来顺理成章。
所以,尽管东吴没有诸葛亮这样高水平的谋士,没有蜀国五虎上将这样的勇将。
但这套管理机制非常好,让文者竭其智,武将尽其勇,所以有了黄盖拼着老命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到曹营去下书,韩当拼死为孙权保驾,凌统与甘宁从势不两立到成为生死之交这样的故事。
一句话,管理机制强,则内耗少,大家伙儿能够齐心协力去干正经事。
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合理、稳定而高效。
管理学的核心说到底就是处理两个关系:职业经理人与股东的关系,职业经理人与员工的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角色还是职业经理人。
一部《三国演义》在管理学上颇有独到之处:
首先,要协调好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股东理所当然要控制职业经理人,又要充分信任职业经理人。
一句话,掌权不可揽权,放手不能撒手。
不能像魏国曹家,天下一统,而江山易主,被职业经理人夺去。
其次,职业经理人应该摆好自己与股东的位置,不能尾大不掉,不能让权力失衡。
一旦引起股东的疑惧,导致权力的争斗,企业也就离完蛋不远了。
另外,职业经理人要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
要信任、放权,还要能宽容员工的过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说到底,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