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校园园艺建设方案

(3)地被植物:选择耐荫、耐踩踏的品种,如麦冬、草石蚕、紫花地丁等。
(4)垂直绿化:利用爬山虎、常春藤等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
2.景观设计
(1)主题景点:结合学校历史文化,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主题景点,如校史广场、校友林等。
(2)休闲空间:设置休闲座椅、廊架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休息、交流的场所。
(3)水体景观:利用自然水体或人工湖泊,打造优美的水体景观。
3.园艺教育设施
(1)园艺实践基地:设立园艺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植物种植、养护等实践活动。
(2)科普长廊:设置园艺知识科普长廊,普及园艺知识,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3)环保驿站:设立环保驿站,开展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等环保活动。
二、建设目标
1.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空气质量。
2.营造优美景观,展现学校文化底蕴,提升校园整体形象。
3.增设园艺教育设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4.提升校园园艺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原则
1.生态优先:注重植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优先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易于管理的本土植物。
2.美观实用:结合学校实际,设计优美、富有创意的园艺景观,兼顾实用性与观赏性。
3.文化传承:融入学校历史文化元素,展现学校特色,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4.教育引导:结合园艺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建设内容
1.绿化植被配置
(1)乔木:选择生长迅速、遮阴效果好的树种,如法国梧桐、白蜡、银杏等。
4.推动校园园艺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方案旨在为校园园艺建设提供专业指导,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我校的园艺建设将取得圆满成功,为校园环境品质提升贡献力量。
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园林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园林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园林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社会对园林技术人才的需求,我们制定了本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二、目标与任务2.1 目标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园林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园林技术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园林技术人才的需求。
2.2 任务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设计与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2.建设与完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平台。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
4.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实力。
三、课程体系设计3.1 课程设置根据园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将设计如下课程:•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工程材料与施工技术•园林植物与园艺•园林生态与环境保护•园林工程管理与施工组织•园林景观照明与水景设计•园林施工实习•园林设计实训•园林工程实习•毕业设计3.2 实践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将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平台,并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四、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1.招聘一流园林技术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
2.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实力。
3.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科研一体化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实力,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教师科研团队,推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六、总结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方案旨在培养具备园林设计、园林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园林技术专业人才。
国家开放大学园艺(高中起点)专业培养方案

国家开放大学园艺(高中起点)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规格:园艺本科(高中起点),本专业修业年限5年,学籍保留8年。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具备园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果树、蔬菜、设施园艺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现代园艺生产、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成为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修业年限:本专业修业年限5年,学籍保留8年。
学习形式:开放教育。
总学时学分:2520学时,140学分。
主干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肥料学、农业微生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管理、生物化学、试验设计与生物统计、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杂草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总论、设施园艺学、园艺产品贮运学、农业推广学、园艺植物保护学、园艺植物种子学、园艺商品学等。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园林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二○一一年十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的精神,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结合湖南省、常德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规划以及园林专业行业背景,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一)建设背景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和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2005年,湖南省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29.5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7 m2。
近年来,常德市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底蕴,以洞庭水乡为特色,按照以人为本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形成以“三山三水”为骨架,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生态园林系统,使常德市展现出绿色、生态、山水并貌、城景交融的美丽画卷。
2003年4月常德市成为湖南省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
近年来,常德市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资金共计7.82亿元,新增城市绿地面积932.34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8%、绿化覆盖率达到43.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1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加4.78、4.6个百分点和5.7平方米。
全市共创建省级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88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和小区134个。
城市绿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常德及周边城市苗木花卉生产行业、园林工程施工养护行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众多苗木花卉专业生产乡镇和园林公司。
城市园林绿地率每年1%以上增长的同时,高质量的“建绿”、低质量甚至是无质量的“养绿”现象却日渐显现,这促使人们对如何“保绿养绿”的问题日益重视。
然而,有资料显示我市园林绿化从业人员中具备中高级技术技能的不到100人,具有园林绿地综合养护管理知识,面向绿地养护管理第一线,能切实解决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实际问题的高技能养护管理人才就更为缺乏。
园艺专业建设方案

目录一、专业建设背景 (1)(一)园艺专业现状分析 (1)(二)顺应园艺产业发展的要求 (1)(三)社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与发展趋势 (1)(四)毕业生面向的岗位(群)特点分析 (2)二、指导思想与专业定位 (2)(一)指导思想 (2)(二)专业定位 (3)三、培养目标与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一)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 (3)(二)人才培养特色 (4)四、招生对象与学制 (4)(一) 招生对象 (4)(二)学制 (4)五、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人才规格要求 (4)(一)知识结构 (4)(二) 能力结构 (4)(三)人才规格要求 (5)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5)(二)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6)七、专业建设方案 (6)(一)专业建设目标 (6)(二)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6)八、课程体系设置 (7)(一)课程设置目标 (7)(二)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7)(三)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思路 (8)(四)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8)九、实验实训建设方案 (9)(一)建设目标 (9)(二)建设思路 (10)(三)建设方案 (10)十、教学安排 (11)园艺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承德市农广校田春英专业建设是中职院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更好地推进我校涉农专业建设,结合我国各类中等职业院校园艺技术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园艺技术专业建设规划.一、专业建设背景(一)园艺专业现状分析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以果、菜、花为主的园艺产业已成为我国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和谐、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柱产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目前,园艺产业已由传统生产走向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现代化、流通多元化的发展之路,对园艺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园艺技术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园艺技术(花卉方向)专业建设方案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二〇一一年十月园艺技术(花卉方向)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需求分析花卉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黄金产业”和“高效农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园林建设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重视,花卉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新局面。
近年来,世界花卉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并远远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
福建具备园艺植物生长所需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植物资源特别丰富,种类多达5000多种,其中花卉资源3136个种和变种。
悠久的栽培历史、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便捷的海陆空运输条件,使福建成为全国最大的观叶植物生产中心;全国七大花卉主产区之一。
2010年销售额45.75亿元人民币,现已跻身于“中国花卉五强”。
福建花卉产业已成为出口导向型的国际化产业,为福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加快海西现代花卉业发展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先行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
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6.8万亩,花卉品种达2000多种,居福建省第一,形成水仙花、兰花、榕树盆景、仙人掌类植物、棕榈科植物、荫生观叶观花植物等六大类特色产品。
并形成了以德全、三德、万兴、绿芳、镇宇、闽南韩一、宏盛、天赐、百福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响当当的花卉企业群体。
所辖的部分县市先后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中国水仙花之乡”、“中国榕树盆景之乡”、“中国花木之乡”。
我院所在地漳州素有“花果之乡”的美称,优越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漳州花卉业具有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对台合作等优势,2009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达9万亩,花卉品种达2000多种,居福建省第一,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榕树盆景、兰花、水仙花、观叶盆栽植物等六大产业群。
漳州是全国盆栽花卉出口中心、全国重要及福建省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和花卉集散中心,海峡两岸花卉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密集区,有“中国花都”的美称,花卉业已成为最具漳州地方区域特色的区域产业。
园林技术观赏园艺方向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1、植物造型与栽培养护实训基地建设
“十三五”期间,围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线,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建设。
加强实习实验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吸引行业企业参与,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创新,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成为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全面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最终建成具备较强科研开发、生产能力、产学研一体化的都市园艺实训基地。
该基地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表3-5-1 建设概况说明表。
智慧园艺、智慧果园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智慧园艺、智慧果园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引言
智慧园艺和智慧果园是利用先进技术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智慧园艺和智慧果园建设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自动化系统、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应用等,以帮助农民提高园艺和果园的管理效率,提高产量和质量。
自动化系统
自动化系统是智慧园艺和智慧果园的关键组成部分。
通过使用自动化系统,农民可以实现对温室、灌溉系统和温度控制等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
这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提高生产效率。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在智慧园艺和智慧果园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使用温度、湿度、土壤湿度等传感器,农民可以实时监测园区的环境参数。
这种数据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并及时采
取调整措施。
此外,还可以使用光照传感器来监测光照强度,保证植物的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数据分析应用
数据分析应用是智慧园艺和智慧果园建设的关键一环。
通过收集和分析传感器采集的数据,农民可以获得有关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农民可以及时发现植物生长异常和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
结论
智慧园艺和智慧果园建设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自动化系统、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应用的组合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数据和关键信息,以及远程监控和控制能力。
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园艺和智慧果园将在未来的农业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建设方案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文件精神,我们及临汾市金绿洲园艺有限公司、临汾萌芽花卉生产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及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及产业对接、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及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及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本方案分专业建设基础、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内容、改革举措、绩效考核指标、专业建设预算等六大部分内容。
一、专业基础较好,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1. 五十多年的历史传承,确立了正确的办学理念本专业是在原临汾地区洪洞农业学校农学、果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建于1958年,先后设立中专和大专两个办学层次,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
自90年代末起,实行“产学研结合”模式,确立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的办学理念,为山西省农业生产、科研、推广部门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2. 师资力量较为雄厚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双师型”教师5人,硕士6人。
教师梯队结构较合理。
3.推进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果本专业历年来重视植物保护、果树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其中植物保护、花卉生产技术课程已被列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职教集团的课程开发项目。
4.实验实训条件基本完备本专业设有植物生理、植物保护、组织培养等实验室,建筑面积近600㎡。
校内现有花卉大棚实训基地两栋,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花卉种植和良种繁育技术等实践训练的需要。
另外,本专业拥有5家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园艺技术专业的师生提供了便利的教学科研和实训场所。
5.科研成果较为丰硕近五年来,园艺技术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田间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并先后发表40余篇国家级、省级学术论文。
2007年,杨麦生副教授和姬秀枝副教授参编了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主办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和《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编写。
2009年姬秀枝副教授参加省农科院博士基金项目《簇毛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导入小麦研究》课题研究。
6.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长期以来,本专业结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通过“送教下乡”形式为农民提供服务。
2006年,园艺专业教研主任杨麦生荣获山西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近3年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广泛开展园艺技术培训,共培训创业农民200多人次,“阳光工程”特色培训600余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100余人;编写出版了《现代设施园艺生产技术》一本具有地方特色的应时园艺生产培训教本。
7.存在不足①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和建设,强化实践育人。
②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加快适合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开发。
③需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
二、立足现代园艺专业发展,校企共同优化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山西及周边地区园艺产业的发展需求,本专业建设及园艺产业(行业)对接,推进产教结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符合园艺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按照现代园艺企业对园艺生产技能的需求,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及内容,推进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完善“课堂+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基于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植物的教学过程及生产工作过程对接;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积极组织和参及职业技能竞赛,推行毕业证书和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实施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施专业建设“带头人”制度,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发挥校、企双方的人才和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园艺生产技能新型农民培训,全面提升服务和引领地方园艺产业的能力,推行职业教育及终身学习对接;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引入企业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
通过两年时间的建设,使本专业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并在园艺植物生产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凸现特色。
三、基于园艺行业岗位特点和人才培养方目标,分阶段进行教学实训基地和课程建设1.促进专业及产业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晋南地区园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园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完善“三段式”工学结合、校企对接人才培养模式。
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及我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组成专家组,经过行业调研、充分论证,共同修订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园艺企业(行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园艺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园艺技术专业教学要求及园艺企业(行业)岗位技能无缝对接;通过“夯实基础期,技能训练期,顶岗实习期”凸现职业性的三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第一学期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期间,参观现代农业企业,接触和参及生产认知实践,树立专业思想,规划职业生涯;第二、三学期学生通过校内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进阶式”训练,掌握园艺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四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6个月,实现“走出校园,融入社会”。
2.探索系统培养,推进职业教育及终身学习对接以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对于中职、职高“对口生”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强化培养,普通高中生在理论够用的前提下,强化实践能力教学,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延续及衔接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完善“3+2”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受完三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选拔考试按一定比例再升入我院接受两年高职教育,不同阶段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
继续及涉农职业学校之间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规定执行。
3.强化实践育人,实现教学过程及生产过程对接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开设丰富多彩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促进职业学校学生人人成才。
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有机衔接。
①园艺作物生产教学工场建设园艺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以作物生产教学工场为平台,构建园艺植物生产教学工场。
建设应时鲜果果园30亩,蔬菜、花卉现代生产技术实训基地5亩,园艺种子和产品质量检测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实训室,基本满足学生的园艺岗位职业能力实训需要,为师生科研提供平台,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建立窗口。
②充实完善现有实训室对现有植物保护实训室和病虫害标示室、园艺产品质量检测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室建设实训室,按照职业性实验实训的要求,重新设计,添置仪器设备,提升功能。
③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顶岗实习基地由现在的5家各具特色的园艺企业增至10家,使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达6个月以上,建立校企双重管理制度。
4.转变培养方式,实现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数字化信息教学设施,推动信息化及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重点建设5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并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通过开展园艺小制品制作、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创建两个多媒体教室和一个理实一体化教室,及企业合作开发园艺生产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课堂,使园艺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5.打造双师教学团队,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
采取内培外聘、国内学习进修、到企业蹲点挂职、技术服务等措施,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8名,聘请及培养8名兼职教师,建立20名以上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①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使其成为省内园艺行业专家,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能够主持专业建设工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主持教科研项目,指导青年教师。
②骨干教师培养选派8名教师到农业院校、科研等单位研修果树、蔬菜和花卉生产技术(年限1年),成为1门以上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主持人或参及者,每骨干教师每人发表教科研论文不少于1篇,每年在园艺科技培训、示范推广、科技咨询等方面工作累计3个月以上。
③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专家或园艺技术能手指导专业建设、科研,培养年青教师,并负责果树修剪、蔬菜育苗、花卉繁育等关键技术的实训指导。
兼职教师能够至少指导1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指导完成毕业论文。
④“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选派青年教师到基层锻炼半年,或到相关单位学习专项技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建设期末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达85%,确保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在30%以上。
6.实施第三方评价,实现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立定岗实习企业考评制度,将企业考评结果(第三方评价)作为学生就业推荐的重要指标;对园艺2011届、2012届、2013届园艺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持续追踪,并进行汇总、总结,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两年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整体提升园艺技术专业发展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园艺人才培养质量,为山西省经济发展转型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充足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园艺人才支撑。
四、加强园艺技术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改革举措1、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推进校企对接以山西省园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园艺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计划投资70余万元,聘请行业专家,对全国先进园艺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并及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园艺技术专业教学要求及企业(行业)岗位技能无缝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及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