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 读书笔记_1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
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
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
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
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六篇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六篇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 “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2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相关推荐《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
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
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
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
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
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
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
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
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
真正的中国妇女。
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6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
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
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
导论阐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第二章论“中国女子”,第三章论“中国语言”,第四章论“约翰·史密斯在中国”,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第六、七两章论“中国学”;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一」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理想”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柔、腼腆、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十分钦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量。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驳。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讨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保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侮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如果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保护一说?如此爱护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作者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赞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反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默默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作者批评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定地相信女性的美德就是照顾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顾好家庭固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如果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顾家庭,操心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________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________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________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
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读书笔记《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是清朝学者辜鸿铭的作品,此书到手,我用一天时间阅读完,真是难得一本的好书,有人也许会觉得怎么会痴迷于一本清朝人写的书,因为他是先知他看到了困扰近一百年后我现代青年时常所迷惑的问题..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怎么样的中国人,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的只是看到了我们的表面,或外来西方文化给我们的定义?我们精神中最宝贵的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像网络上流传那样说我们和犹太人一样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吗?书中对中国妇女礼议道德的描述中,看到辜老先生提出一个词语"女性理理";,很为感动,女人应该是有理想的,从古到今都应该有。
下面我从这三点以本人粗拙的文字简短再次转述书中的内容:一、中国人的精神也可恰当的表述为中国人的人性或更直接地说成是真正的中国人。
真正的中国人从不野蛮、不残忍、也不凶恶。
中国人是温顺的,不是伤心而柔弱的那种温顺,这里的温顺是指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暴虐,在没有蓄意刺激的情况下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就像一块优良锻造过的金属。
甚至于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在身体上或道德上不完整,即使无法挽回,也至少会被他温顺的品格所弥补。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也放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
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人厌恶,因为中国式的人性给人的总体的印象就是温顺,温顺到无以言表的程度。
温顺是两种品质的产物即同情心和智慧。
智慧指的不是生存本能,而是形而向上的一种思想推理。
同情心则来自我们祖辈几千年里过着的一种精神生活,它不是来自于身体器意义上的感觉也不是来自神经系统意义上的激情,而是情感或者人性友爱意义的上的感情,它来自我们本性的最深处..精神和灵魂。
这种精神生活往往是我们看到部分中国人身上缺乏清洁的习惯和文雅的举止。
我们中国人还有另外一个特征,一百年前有一位叫亚当.史密斯的外国人唤起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注意而声名大燥,这就是:中国人缺少精确。
读读辜老先生的解释:"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
精神是一种微妙而灵敏的平衡,这不像头脑和智力一样坚硬、呆板、严格的的仪器。
用精神去思考,你就不可能做到像用头脑或者智力思考一样那么稳定而严格。
至少,这么做是极其困难的。
中国人使用的毛笔是一种柔软的刷子,事实上,它也许可以作为中国精神的一个象征。
用它写字和作画非常困难,但是当你一旦掌握它的用法后,用它书写和绘画,你会进入一种硬笔无法抵达到的美妙的优雅的境界。
";辜老先生也明确指出这种精神生活带来自然科学、抽象科学,比如数学、逻辑学和纯粹哲学等在当时相比其它国家进展太小。
中国人最奇妙精神生活随着时间推移它的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趋于平衡,这才是中国精神永葆青春,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
二、中国人有宗教吗?有信仰吗?宗教是通过给众生以安全感和永恒感来减轻人们的负担。
宗教给了众生一人庇护,在这种庇护下他们能够找到安全感,而且这一庇护是以某种超自然的存在,或者说是对拥有绝对力量并控制那些威胁他们力量而存在的一种信仰。
中国的宗教我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佛教和道教,佛教兴盛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今天我们去踏进宽大的佛堂感受是这香雾缭绕的神秘,我们大多都是带着欣赏去的,我们对佛法所知甚少。
我也会虔诚地叩拜,我想我叩拜的是一千多年前那走过草地和沙漠、翻过凌山不为艰险去西方去经的玄奘,崇尚着他为了实现心中理想的执着精神。
中国人没有感到需要宗教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儒家学说这一哲学和道德观体系,一个能够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
儒家思想它满足了中国人的智力和心灵,它的行为规则约束着整个中华民族,它就是一种宗教,因为它教导历史和现实已被承认是正确的。
欧州字面意义上的宗教教导人成为一种好的人,不过儒家学说远不止这些,儒家学说教导一个人成为一个好公民。
在基督徒语录里问道:"人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而孔子语录里问道:"公民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一个人,不是仅仅生活在他的个人生活中,而还处于同类关系以及国家的关系中。
基督语录里回答说:"人生的主要目标是赞扬神。
";孔子语录里回答:"人生的主要目标要向孝子良民一样生活。
";《论语》里指出:"一个明智的人专心于生活的基础即人的主要目标。
当基础打好后,智慧、宗教就会到来。
那么像孝子良民一样生活,不正是这一基础吗?孔子为中华民族所作的最伟大的贡献,是他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有了真正的国家的观念,使这一观念改变成了宗教。
在欧洲,政治是一门科学,但在中国,从孔子时代起政治就是一种宗教。
孔子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写的书里,讲授了国家宗教,此书他取名为《春秋》,因为书的主旨在于给出真正决定民族兴起和衰落的道德原因,这是部民族的春秋。
在这本书里,孔子给出了社会文明在错误且颓废状态下的历史概况,和这种状况下的苦难和不幸,追溯它的真正原因,指出人们没有真正的国家观念,他们没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正确的责任观念,他们没有归属于国家、国家领袖的观念。
人与人之间所有普通的关系和行为中,除了对于利益和恐惧的基础动机之外还有种更高尚、更高贵的动机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种行为超出对于利益和恐惧的一切考虑,这种动机就是责任。
这种责任首先来自于夫妻之间的友爱的责任,再接着是家庭的、家族的、社会团体的。
孔子的教义体系称为儒家学说,是中国的国家宗教,类似于其他国家的教会宗教组织,让人们服从道德行为的准则这个组织就是学校。
在汉语里宗教的"教";的和教育的"教";是同一个字,宗教对中国人就意味着教育,意味着文化。
中国学校的目的和意图,不像西方国家教人如何谋生、如何赚钱的,而是类似于教会宗教的目的和意图,是教人如何理解古老的戒律,"你不可撒谎";以及"你不可偷窃";等,事实是教导人行善。
中国的良民信仰在孩子识字之初就教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
欧州文明的主要病因在于它认为人性是邪恶的。
由于这一错误的观念,欧洲的整个社会秩序取决武力。
欧洲人赖以维持文明秩序的两个武器是宗教和法律换言之就是对上帝的敬畏和法律的恐惧来维持秩序的。
恐惧意味着武力的使用。
在中国,由于良民的信仰是一种不必借助牧师和警察或军人就能使国家的百姓有秩序的信仰,依然保持实际生活中的和平与秩序。
这一良民的信仰首要原则就是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仁慈的力量,如美国人爱默生所言爱和正义的法则具有的力量和功效。
但爱的法则是什么呢?良民信仰教导说,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
而正义的法则是什么呢?良民信仰教导说,正义的法则意为真诚、守信和忠诚。
在中国,一个人因为他邻居的正义感而得到保护;因为他的同伴愿意服从道德责任感而得到保护。
这样我们的国家不像西方国家花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来供养着宗教、警察和军队来维护社会秩序,在中国只有最无知的阶层才需要牧师,只有最坏的罪犯才需要警察或军人的威慑。
三、中国妇女。
汉字"婦";,就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女";意谓一个女人,而"帚";意谓着一把扫帚。
一个女人拿着扫把打扫着房间和厨房。
实质性指的就是家庭主妇,管家务的人。
当然男性对女性有一种更理想的印象,就圣母玛丽亚和或你心目中的那位女名星,不过这些只适合以图画的形式挂在您家的房间里您喜欢的位置,但是如你给名星把系上围裙,拿上扫把你还会把他挂在你的房间里吗?并且她也不会为你打扫房间。
圣母玛丽亚再漂亮再理想那也是虚无缥渺的,她不会为你做一顿简单可口的晚饭。
可见中国的妇女是何等贤惠,可是古时的男人却给女人还制定了"三从";和"四德";在这里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一下,这些禁固女性思想的三从四德。
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女人这一生要为这三种人自我牺牲,为这三种人而生活。
至于现实中女人生活里的这三种男子,值不值得一味的自我牺牲,当然取决于您的现实情况。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工。
妇德:并非指特别有才能和智慧,而是要谦逊、乐观、贞洁、不屈不挠、严谨、清白、具有无可指责的操行和完美的礼仪。
妇言:不是要妇女有雄辩的口才和伶牙俐齿,而是说话时字堪句酌,不使用粗鄙、激烈的语言,知道什么时候开口,什么时候住嘴。
妇容:不要求容颜的美丽或漂亮,而是指个人的外表清洁,穿衣打扮无可指责。
妇工: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技巧和能力,只要求准备干净卫生的食物,尤其是在家里来了客人时。
以上的三从四德记载于汉朝伟大的史学家班固之妹所书写的《女诫》中。
我时常试想如果女人做到这些,那他身边的男人又是何样举止,他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何要求呢?所以说男子无风范就别指责女子。
我们翻看《诗经》国风里的第一片就是: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这里的"窈窕";一词在现实生活中喜形的男人会想到"苗条";,"淑女";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少女的形象。
因为这群男人,他们不是君子,所以理解的偏差应该原谅之。
"窈窕";一词与"幽闲";有同样的含义:从字面上讲"窈";即隐蔽、温顺、怕羞的意思;而"窕";字是有魅力的、温文尔雅的。
"淑女";两字则表示纯洁的少女或妇女。
总结一下中国女性的理想就是贞洁的、害羞腼腆的、有魅力而温文尔雅的。
这最后第三节的中国妇女,有些是个人理解,但禁不住想要写下来的。
我还想要说,我也想变成这位"窈窕";的女人,大概所有的女人都有同感,但是要求我们"三从";的男子,他给你提供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了吗?所以男人们一定要努力为了你们心目中的"窈窕淑女";早日尽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