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毒理学复习题
毒理学与安全评价考试试题

毒理学与安全评价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毒理学的定义是什么?A. 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有毒作用及其发生机制的科学B. 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的科学C. 研究生物体对化学物质的代谢及排泄的科学D. 研究生物体对疾病的抗体反应的科学2. 安全评价的目的是什么?A. 评估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B. 测试产品对环境的影响C. 评估产品的耐用性和质量D. 研究产品的市场价值和营销策略3. 化学品的剂量与效应关系通常遵循下列哪个原则?A. 越剂量越低,效应越大B. 越剂量越高,效应越小C. 剂量与效应之间没有直接关系D. 剂量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是随机的4. 对于毒性测试中的LD50值,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A. LD50值表示对大多数动物致死的剂量B. LD50值表示对50%的动物致死的剂量C. LD50值表示对小鼠致死的剂量D. LD50值表示对人类致死的剂量5. 安全评价的四个基本步骤按顺序应为:A. 毒性研究、暴露评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B. 暴露评估、毒性研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C.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毒性研究、暴露评估D. 毒性研究、风险评估、暴露评估、风险管理6. 急性毒性测试通常会进行多长时间?A. 24小时B. 48小时C. 72小时D. 7天7. 安全数据表中包含了哪些信息?A. 化学物质的成分和性质B. 化学物质的毒性数据和暴露限值C. 化学物质的存储和处理要求D. 以上所有信息8. 以下哪个是安全评价的最终目标?A. 确定产品的市场潜力B. 证明产品的卓越性能C. 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D. 提高产品的销售量9. 安全评价中的暴露评估是指什么?A. 评估人群接触化学物质的途径和频率B. 测试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稳定性C. 分析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潜在风险D. 确定化学物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10. 在安全评价中,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什么?A. 减少产品的成本和生产时间B. 减少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C. 降低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D. 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第二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流程。
农药毒理学期末复习

化学物在体内存留总量不断增加,这种量的蓄积称为物质蓄积。
3. 功能蓄积
化学物对机体的功能损害不断积累的作用,也被称为损害蓄积。
两个相对概念,同时存在、互为基础,因为物质蓄积 发生时,存在机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而功能改变的积累 必须以物质积累为基础。
(一)基本概念
4. 蓄积毒性
将受试物小剂量多次给予试验动物,当给予受试物的时间间隔剂量超过机体解毒 和排泄能力,导致受试物在体内蓄积所引起的毒性作用。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1. 蓄积作用*******
农药长期、连续、反复进入机体,当进入机体的速度 (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 农药或其代谢物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为 农药的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是发生亚慢性、慢性毒作用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3.光解
农药光解后,其光解产物的毒性可能消失,可能保留,也可 能比母体更强。 (1)通过对光解产物的结构鉴定,可以明确光解产物是否可 能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2)通过光敏剂的选择,可使农药污染物得到降解,尤其在 污水治理方面可发挥很大作用。
一、农药的吸收和分布
•生物转运:农药等外来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 过程。
富集系数,又称生物浓缩因子(bioconcentration factor,BCF) BCF=生物体内化学物浓度/环境中该化学物浓度
持 久 性 有 机 污 染 物 (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 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放大并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发生,有些物质只能沿食 物链传递,不能沿食物链放大;有些物质既不能沿食物 链传递,也不能沿食物链放大。
完整毒理学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有关毒物单纯扩散正确的是AA.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不消耗能量 B.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消耗能量C. 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不消耗能量 D.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消耗能量2.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一般需要经过BA.一个阶段 B.两个阶段 C.三个阶段 D.四个阶段3.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化学物的毒性主要采用BA.体外试验 B.体内试验C.流行病学研究 D.人体观察4.影响化学物毒性的实验条件主要是DA.实验动物的物种、实验动物的品系以及实验动物的个体因素与毒性反应B.温度与湿度、昼夜节律以及动物的饲养条件C.实验动物的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D.途径和溶剂、染毒次数以及动物的饲养条件5.外源化学物致敏作用研究的首选动物为AA.豚鼠 B.大鼠 C.家兔 D、小鼠6.亚慢性毒性试验染毒期限一般为BA。
24小时 B.1—3个月 C.1年 D.2年7.慢性毒性试验中,高、中、低各剂量组间的剂量组距一般相差不小于CA.4倍 B.3倍 C.2倍 D.1倍8.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通常称为A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畸变C.染色体的结构改变 D.染色体的数目改变9.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叫做BA.整倍体 B.非整倍体 C.断裂 D.断片10.有些化学物质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其原形或其化学水解产物就可以引起生物体的突变,该化学物称为DA.染色体畸变剂 B.间接诱变剂C. 基因突变剂 D.直接诱变剂11.化学致癌的多阶段学说认为,化学致癌一般包括CA。
致癌和促癌阶段 B.致癌、促长和进展阶段C.引发、促长和进展阶段 D.促癌、致癌和进展阶段12.哺乳动物致癌试验中,整个试验结束后,患瘤动物总数在有效动物总数中所占的百分率,称为DA.癌变发生率 B.癌变发生数C.肿瘤发生数 D。
肿瘤发生率13.从孕体的主要发育阶段来看,对外源化学物损伤极为敏感的胚胎时期是BA.着床期 B.器官形成期C.胎儿期 D.原肠期14.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第三阶段试验中的最敏感指标所得的NOAEL,若小于或等于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则说明CA.该受试物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 B.该受试物毒性较弱C 该受试物毒性较强 D.该受试物应进行慢性毒性试验15.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AA,解磷定 B.石灰水 C.乙酰胺 D.美兰16.动物试验结果已证明,黄曲霉毒素主要诱发CA.皮肤癌 B.淋巴癌 C.肝癌 D.肺癌·17.在进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时,凡属毒理学资料比较完整,世界卫生组织已公布日允许摄人量或不需规定日允许摄人量者,要求进行CA.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C 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D.急性毒性试验18.慢性锌中毒的临床表现是CA. 便秘 B.神经性皮炎C.顽固性贫血 D.血红蛋白含量升高19.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是DA.神经系统症状 B.心血管病变C.胃肠道症状 D.牙齿和骨骼的损害20.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BA.微生物 B 外来化学物质C.寄生虫或虫卵 D.环境污染物21.若想定性描述一种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宜选用AA.危害性 D.毒性 C.危险性 D.毒效应22.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属于AA.迟发毒性作用 B.可逆毒性作用C.一般毒性作用 D.无阈毒性作用23.在生物体内可测量的生化、生理、行为、病理组织学或其他方面的变化,称为DA.接触生物学标志 D.反应生物学标志C.效应生物学标志 D.易感性生物学标志24.苦杏仁中毒属于AA.氰苷中毒 B.皂素中毒 C.真菌中毒 D.霉菌毒素中毒25.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著名水俣病是由工业废水污染水体引起的,主要含重金属( B )A.铜B.汞C.铅D.铁26.按照丙烯酰胺来源推断,下列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最高的是( D )A.大米B.面粉C.黄瓜D.薯片27.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A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28.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是( A )A.B1B.G1C.M2D.G229.就营养因素而言,在肿瘤发生过程中属于有效促长剂的是( ?A )A.碳水化合物合理脂类B.维生素AC.维生素CD.维生素B2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31.致畸指数是( ?C )A.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摄入量之比B.母体LD50与胎仔最小致畸作用剂量之比C.母体LD50与胎仔最大致畸作用剂量之比D.母体LD50与致畸危害指数之比32.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是1993年投放美国市场的( B )A.大豆B.西红柿C.玉米D.马铃薯33.下列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 A )A.维生素AB.维生素B1C.维生素B2D.维生素C34.危险度是( ?A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能力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D.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二、填空题1.毒理学中的剂量通常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物质的量,一般以mg/kg 表示。
毒理学基础试题(全)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毒理学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绪论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B RamazziniC ParacelsusD Font ana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A体内、体外实验B流行病学研究C临床试验D人体观察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A慢性毒作用B急性毒作用C易感性研究D不易感性研究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试题库--农药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农药学》试题库一.填空1. 农药的科学使用原则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农药的毒性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急性经皮的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时,其毒性分别为高毒、中等毒和低毒。
3. 农药的施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 在农药的标签上,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分别标志颜色为______、_____ _、_______。
5. 杀虫剂田间防治试验中多是在处理后调查_____ ,以存活的个体数或种群增加及减少百分率或数量等指标来统计防效。
6. 一个完整的农药制剂名称包括三部份,即:______ 、_____ 和____ 。
7. 农药的主要剂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等。
8. 水悬浮剂大多是以固体粒径为_______ 的固体农药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加入合适的________ 、__ ____ 、、和等组分,9. 农药的“三致”指: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0.动物源天然产物农药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节肢动物毒素等。
11.杀菌剂根据作用原理可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2、除草剂按选择性能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前者如_____ ,后者如___________。
13、农药毒性试验分别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_____________;第二阶段:___________ _;第三阶段:_______________;第四阶段:____________。
生物农药的生态毒理学评价考核试卷

10.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生物农药的药效?()
A.使用剂量
B.使用时间
C.环境温度
D.土壤类型
11.生物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可能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直接毒性
B.间接影响
C.生物富集
D.繁殖能力下降
12.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生物农药的药效?()
A.适当提高使用剂量
B.选择适宜的使用时机
C.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评价可以忽略非靶标生物
D.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评价只需关注急性毒性
19.以下哪个因素会影响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
A.使用剂量
B.环境温度
C.土壤类型
D.所有上述因素
20.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农药的局限性?()
A.杀虫谱较窄
B.对环境友好
C.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D.生产成本较高
二、多选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D.生物农药残留量评价应考虑其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
17.以下哪个不是生物农药生态风险评估的内容?()
A.毒性效应
B.暴露评估
C.敏感性分析
D.经济效益
18.关于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评价,以下哪项说法是正确的?()
A.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评价只需考虑对靶标生物的影响
B.生物农药的毒性效应评价应涵盖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生物
3.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的区别在于前者来源于自然,降解快,对环境友好。优势在于对生态环境影响小,不易产生抗药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
4.以苏云金杆菌为例,应用于控制鳞翅目害虫,生态效应低,使用时需注意剂量、时机和避免与化学农药混用。
( )
标准答案
毒理学习题集库(包括简答、名解、论述等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毒理学2、毒物二、选择1、描述毒理学直接关注的是——,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提供信息。
A、毒性鉴定B、接触毒物时间C、接触毒物剂量D、毒性强弱E、以上全是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E、以上都是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E、以上都是三、填空1、毒理学研究领域主要分为____、_____和_____。
2、动物实验的“3R”法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参考答案]一、名词1、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是指较低的剂量进入机体后能引起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物质。
二、选择1、A2、D3、E三、填空1、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2、优化、减少和取代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1、外源化学物3、毒物4、靶器官5、生物学标志6、暴露生物学标志7、效应生物学标志8、易感生物学标志9、量反应10、质反应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16、半数致死量或浓度17、阈剂18、最大无作用剂量19、毒作用带定义二、选择1、外源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靶器官是指外源性化学物A、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B、最早达到最高浓度的部位C、在体内浓度最高的部位D、表现有害作用的部位E、代谢活跃的部位2、氟(F)的靶器官为A、中枢神经系统B、脂肪C、肝D、肺E、骨骼3、铅(Pb)的靶器官为A、中枢神经系统B、脂肪C、肝D、肺E、骨骼4、对某化学毒物进行毒性试验,测定结果为:LDso:896mg/kg,LDo=152mg/kg,LD100=1664mg/kg,LimaC:64mg/kg,Limch:8mg/k8,其慢性毒作用带的数值为A、8B、14C、26D、112E、2085、关于生物学标志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为生物学标记或生物标志物B、检测样品可为血、尿、大气、水、土壤等C、检测指标为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和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D、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E、生物学标志研究有助于危险性评价6、欲把毒理学剂量反应关系中常见的非对称S 状曲线转换为直线,需要将A.纵坐标用对数表示,横坐标用反应频数表示B.纵坐标用概率单位表示,横坐标用对数表示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 农药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研究农药对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作用机制以及有害生物对农药的反应。
包括昆虫毒理学、杀菌剂毒理学、除草剂毒理学及抗药性原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2. 毒理学:是关于化学及物理因素对机体有害作用质的方面,尤其是量的方面的研究,这些有害作用表现为机体组织结构及功能反映的改变。
3.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防治对象发生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通常表示农药毒性的大小;4. 药效:指在实际使用时,除药剂本身对生物体的作用外,也包括实际使用时其他各种条件对药剂发挥毒力的影响。
5. 毒性:通常习惯上把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力称为毒性。
6.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药剂一次性、大剂量或24小时内多次对生物体作用所产生的毒性。
7. 亚急性毒性(subacute toxicity):药剂对生物体多次重复作用后产生的毒性,一般14~28天内给药。
8. 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长期低剂量对生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毒性,一般一年以上。
9. 静息电位:指神经膜在静止时,由于膜的选择通透性和离子分布的不均匀,形成的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跨膜电位差。
10、动作电位:一定强度的刺激可使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并在瞬间达到最大值,在电位差和离子浓度的作用下,Na+迅速进入膜内,产生一个向内的电流,使该区域的神经细胞膜电位上升,即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11、去极化depolarization:一般细胞的内部以细胞膜为界,外部具负电性这种极性程度的减弱称为去极化。
12、超极化ultra-polarization:与去极化相反,外部具负电性的这种极性程度增强的现象,则称为超极化。
13、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
14、初生作用:是指除草剂对植物生理生化反应的最早影响,即在除草剂处理初期对靶标酶或蛋白质的直接作用。
15、次生作用:初生作用而导致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影响植物的其他生理生化代谢,被称为次生作用。
16、生化选择是指:植物钝化(包括降解和共轭作用)除草剂能力、靶标酶的敏感性和耐受毒害影响能力的差异而实现的选择性。
17、人为选择性:是指人为地利用作物和杂草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同,使作物不接触或少接触除草剂,而使杂草大量接触除草剂而实现的选择性。
18、抗药性:有害生物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在其群体内发展起来的现象。
19、天然抗性:又称耐药性,指有些有害生物对某些农药表现一种天然的低敏感度。
20、交互抗性:指有害生物的一个品系由于同一种机制,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药剂也产生了抗性。
21、负交互抗性:指有害生物的一个品系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对另外一种药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
22、多种抗性:指一个有害生物品系由于不同机制而对多种不同的化合物产生抗性。
二、填空题:1. 农药毒理学研究的范畴包括:(昆虫毒理学)、(杀菌剂毒理学)、(除草剂毒理学)、(抗药性原理)。
2. 毒性一般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迟发性神经毒性)。
3、慢性毒性可以导致二次有害的影响,如,三致作用,指的是(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
4、农药的毒力常用(致死中浓度)(LC50)、(致死中量)(LD50)、(致死中时)(LT50)、(有效中量)(ED50)、(有效中浓度)(EC50)等表示。
5、为了估计一个生物种群对某一毒剂的敏感性,通常以死亡率的(几率值)为纵座标,(剂量对数值)为横坐标作出一条曲线。
6、杀虫剂如何穿透昆虫(表皮)和各种(细胞膜)结构,进入昆虫体内,到达(作用部位),是昆虫毒理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7、昆虫在血淋巴与神经系统之间存在(血脑屏障),它可以限制某些化合物进入到神经细胞外的液体内,允许脂溶性物质通过。
8、神经细胞是由(轴状突)、(树状突)和(细胞体)三部分构成的。
9、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式包括两种传导方式分别为:(轴突传导)和(突触传导)。
10、在昆虫的神经细胞膜上有许多由通道蛋白形成的跨膜小孔,称为(离子通道)。
11、大多数离子通道在大部分时间是关闭的,只有在特殊的刺激下,打开的机率才急剧增加,这种现象称为(门控),其基础是(通道蛋白)的构象变化。
12、昆虫对杀虫药剂敏感的四个部分分别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激素调控)和(表皮形成)。
13、钠通道神经毒剂的中毒症状分为(兴奋)、(痉挛)、(麻痹)和(死亡)四个阶段。
14、有机磷药剂中毒的解毒剂主要有(解磷定)、氯磷定,或用(阿托品)缓解。
15、乙酰胆碱受体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烟碱样)、(蕈毒碱样)和(蕈毒酮样),其中(蕈毒酮样)是昆虫具有,而脊椎动物不具备的。
16、多杀菌素类杀虫药剂是陶氏益农公司1997开发,是(土壤放线)菌多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的发酵产物。
1999年获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品挑战奖”。
17、Bt毒素的作用靶标是昆虫的(中肠肠膜)细胞。
当伴胞晶体进入中肠后释放出(原毒素),使昆虫最终因肠膜细胞被破坏,引发(败血症)而死。
18、很多杀菌剂并没有真正把菌杀死,而是使菌受到抑制,不再生长和繁殖,但将药剂除去后,真菌又恢复生长。
这种毒性现象,称为(抑菌作用),这类药剂称为(真菌抑制剂)。
19、杀菌剂对各方面的作用都有相互影响与联系,难以分割,特别是对(能生成)的影响和(生物合成)的影响的联系更为密切。
20、三氮唑类杀菌剂属于含(N)化合物,对病菌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麦角甾醇)合成过程的脱甲基反应。
21、三氮唑类及有关化合物的最敏感的脱甲基反应位点是C-14脱甲基。
在三次脱甲基反应中只有第一步是由细胞色素(P450多功能氧化酶)催化的。
后两步则不是。
22、菌体内物质的降解有三个途径:(酵解)、(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
23、糖酵解受重金属杀菌剂的影响主要是三种都含有(-SH)基酶,即(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脱羧酶)的活性受干扰。
24、TPP(硫胺素焦磷酸)在丙酮酸脱羧过程中起转移(乙酰基)的作用,有机硫类克菌丹主要是破坏TPP+,从而抑制(乙酰辅酶A)的形成25、氧化磷酸化反应中特异性的干扰抑制作用有两种情况,分别为(抑制磷酸化)和(解偶联反应)26、除草剂对杂草产生毒害作用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其中包括(吸收)、(输导)(降解)与引起植物(生理生化)的变化,最后植物呈现毒害症状,直至死亡。
27、除草剂从根部进入植物体内有三条途径,即(质外体系)、(共质体系)与(质外-共质体系)。
28、苗后处理除草剂,长距离传导才能更有效的杀灭杂草,特别是多年生杂草。
其传导的方式包括(木质部传导)和(韧皮部传导)29、类囊体膜上,有大量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收集光能,后者保护前者免受氧化作用破坏。
抑制任何一种的合成,都会导致植物的(白化现象)。
30、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除草剂的选择性包括(形态选择性)、(生理选择性)(生化选择性)和(人为选择性(时差和位差))。
31、1908年,美国的Melander首先观察到在华盛顿的Clarkson盆地,用(石硫合剂)防治苹果树上的(梨圆盾蚧)( Aspiiotus perniciosus)时失败,这是抗药性现象的第一次相关报道。
三、简答题:1.简要回答杀虫药剂毒理学和昆虫毒理学的区别。
杀虫剂毒理学是论述杀虫药剂在各种生命体上的反应科学,主要阐述杀虫剂作用机理、在不同的生命体中其代谢途径和毒效作用的差异、以及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是研究特定有毒化合物本身的科学,而不研究杀虫剂在特定动物类群上的反应。
而昆虫毒理学则包括了这两个方面。
2.怎样理解毒物的概念严格地说,毒物是指一些进入生物体后通过化学作用能损害生命正常活动,引发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乃至造成死亡的化学物质。
3.怎样理解在毒理学中剂量的概念?在毒理学中,剂量即是指针对单位特定靶标所需要使用药剂的使用量。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1)化合物的剂量与毒力/毒性的关系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
2)任何化合物对生物体的致毒效应都与剂量有关。
3)有毒化合物的毒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剂量的科学4.农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1)收集有关毒理学的文献资料2)掌握田间试验和调查方法3)掌握实验室方法和现代设备a.生物测定b.化学分析、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等5、一种杀虫药剂能否发挥其杀虫作用,取决于哪两个方面?1)药剂本身对害虫的毒效,即药剂是否对昆虫正常生理活动起抑制或破坏作2)药剂能否侵入虫体,并有足够的量到达起作用的组织或部位。
6、杀虫药剂的性质对穿透的影响1)脂溶性2)药剂的解离度3)药剂的区分系数4)药剂的表面张力5)药剂和昆虫表皮的亲和力7、简要描述动作电位产生的四个阶段。
①钠离子通道的活化引起动作电位的上升阶段(去极化;②钾离子通道的活化和钠离子通道的失活引起动作电位的下降阶段(恢复极化)③正相(超极化阶段,K+向膜外不断流出使膜电位实际上比静止电位更负④负后电位阶段,K+向内流入,实际上比静止电位更正。
8、简要描述突触传导的整个过程。
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连接点输出信息的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突触前膜,接受信息的树突形成后膜。
前膜与后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
前膜以囊泡形式释放神经递质,递质通过间隙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后膜上也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完成突触传导。
9、DDT致毒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由于DDT引起的兴奋耗尽了原有的ATP,同时DDT对上述ATP酶的扣制又阻碍了新的ATP的产生。
由于缺乏ATP,因此无法启动离子泵。
影响钠离子通道的正常功能。
10、Ⅰ型和Ⅱ型拟除虫菊酯的区别有哪些?1)作用完全不同,Ⅱ型不产生重复放电,而是使轴突及运动神经原更易去极化2)中毒症状也不同,I型症状出现较快,表现高度兴奋及不协调运动,Ⅱ型表现症状岀现较慢,昆虫接触药剂后很快产生痉挛,然后进入麻痹状态,最后毒死亡。
3)交互抗性不一样,型与DDT有交互抗性;Ⅱ型与DDT无交互抗性。
4)电生理学不一样,Ⅰ型引起重复后放;Ⅱ型无重复后放。
11、DDT和拟除虫菊酯的共性有哪些?1)影响神经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2)其毒性具有负温度系数( Type I)3)抑制各种ATP酶4)Kdr( knock down resistance)基因引起DDT和拟除虫菊酯的交互抗性12、列举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部位1)催化部位(酯动部位)2)结合部位阴离子部位疏水部位电荷转移复合体(CTC)部位靛酚结合部位巯基结合部位3)空间异构部位(外周阴离子部位)4)酯动部位(丝氨酸的羟基、组氨酸的咪唑基和酪氨酸的羟基5)阴离子部位(天冬氨酸或谷氨酸的羧基)13、简要回答早熟素的毒理机制1)阻止保幼激素的分泌;2)早熟素Ⅱ可发生环氧化作用,可使咽侧体蛋白质烷基化,破坏咽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