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I )卷
专题11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解析版)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巧夺高分技法之现代文阅读

专题11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解析版)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方法及作用主要是考查说明文的十大常考说明方法,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资料(引用)。
特别是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这四种是重点考查的对象,那么我们必须熟记这十大说明方法的作用并能熟练运用。
这类题分值一般是三分至四分,分值占的比例很大,所以切要掌握此类考题知识点及其答题技巧。
常考形式一、考卷中此类考题常出现形式:【一般情况下,此类考题的考题形式考点明确、形式直接】例:1.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本文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结合全文说说其作用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文章第三段到第五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如何呢?5.判断本文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二、由上说明文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考题形式可以看出此类考题考点很明确,那么我们只需要掌握常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即可把握此类考题的分数,由此,添加以下知识点:(一)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整理阐释明白,而使用的某种方法。
(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资料(引用)。
(注:前四种考得最多)(三)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分析:1.举例子。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文中如有: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譬如等词语,一般可判断为举例子。
)(2)作用:把复杂的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
(3)例题:《中国石拱桥》在写出了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说明,试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举例子,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这三大特点。
2.列数字。
(1)概念: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
(数字可分用确数和概数)(2)作用:运用数字,从数量方面具体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征。
上海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深度解析

202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6题。
2.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清晨入古寺,。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2.青山横北郭,。
李白《送友人》3.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4.其必曰:“,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仲淹《岳阳楼记》5.纪录片《航拍中国》有一组镜头展现了祖国秋季的绚丽色彩,我们可用白朴《天净沙·秋》中的句子“,”为画面配字幕。
㈠(16分)1.初日照高林(七上)2.白水绕东城(六下)3.东风无力百花残(九上)4.先天下之忧而忧(九上)5.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八下)【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上下句提示默写古诗、词、曲、文句子的能力,难度较小,一般错在汉字书写上。
古诗文默写2011-2013年:18分2014-2019年:15分 14年出现了综合运用2020年:16分增加理解性默写易错字,一是字形相近(如“戊”“戌”和“戍”“匹马戍梁州”),二是音同、音近(如“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写成了“汉”),三是字词理解错误(“身老沧洲”的“洲”容易写成“州”,这个错误综合了前三项易错点,“洲”为水中陆地,大陆,而“州”是行政区域。
“沧洲”是滨水的地方。
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沧州市,简称“沧”,是河北省辖市,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四是因语言习惯干扰出错(如“身世浮沉雨打萍”中的“浮沉”写成“沉浮”,巧记作者最终沉水,所以是“浮沉”),注意易错字的写法: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根据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橘逾淮为枳(节选)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备战2020年中考真题专题系列】2020中考语文分类汇编11.说明文阅读汇编(原试卷+解答卷)

2019中考语文分类汇编11.说明文阅读汇编2019届四川省自贡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柳畔鸳鸯作伴,花边蝴蝶为家。
”蝴蝶离不开花儿,花儿也离不开蝴堞,蝴蝶与开花植物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典范。
那么,地球上是先有蝶还是先有花呢?以前科学界认为:虹吸式口器的出现是适应吮吸花蜜而发生的进化。
然而,荷兰进化生物学家蒂莫·范尔代克等人最近的研究显示,虽然在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中蝴蝶扮演着关键的授粉角色,但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蝴蝶就已存在。
只不过在进化的早期——大约2亿年前蝴蝶刚出现时,它们可能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的渗出物来补充水分。
至今,仍然有少数蝴蝶保留了这种原始特性,例如,枯叶蛱蝶和琉璃蛱蝶主要以腐烂的水果或树液为食。
另一些蝴蝶则将这种原始特性发扬光大,例如,炎热的夏天,燕凤蝶常在溪滩上一边吸水,一边从尾都有节奏地射水,利用水分带走热量,降低体温。
随着进化历程的推进,裸子植物出现了,蝴蝶很快就尝到了裸子植物营养丰富的传粉滴的甜头。
不过,原始蝴蝶对裸子植物仅仅是单方面利用,直到大约1.5亿年前开花植物诞生后,蝴蝶在吸食花蜜时也起到了传粉作用,双方形成了互利关系,于是蝴蝶和开花植物就开始协同进化。
关于蝶恋花,苏轼有一句诗特别有名:“明日黄花蝶也愁。
”秋天,菊花独放,是蝴蝶唯一的依傍,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大减、即将凋零,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不禁愁眉紧锁。
花和蝴蝶相互依存,断掉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一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
正如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所言:亚马孙丛林里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会引发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在生物界中确实存在着类似的“蝴蝶效应”: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如因为喜欢花朵的芬芳而随手采摘,或者因为欣赏蝴蝶的美丽而随意捕捉,都可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正如社会生物学的奠基人爱德华·威尔逊所言:“地球表面的土壤、水、大气层,经由生物圈的活动,进化了几亿年才达到现在这种状态。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二)

2020年全国中考语文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二)中考分类说明文阅读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说明文阅读(二)【河南省】(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1~13题。
(共12分)文本一为什么说月球是地球的“女儿”①为什么地球边上有个月球?它是怎么来的?与地球有怎样的关系?②多年以来,科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
其中,“同生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是由一块太阳星云形成的,是一对“姐妹”;“捕萩说”认为,地球和月球各自形成后,地球把运行到它附近的月球捕获为自己的卫星,月球是地球的“干女儿”。
但后来的研究证明,这些假说都缺乏科学依据。
现在大多数科学家比较支持“大碰撞说”。
这个假说认为,大约46亿年前,太阳星云中还残存着一些没有构成行星的大大小小的天体,在太阳系中各行其道。
大约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了地球,撞击产生的大量碎块绕着地球运行,最后慢慢聚集凝结,形成了月球。
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月球始终围绕地球公转,不离不弃,就像是地球的“女儿”。
③但月球是不是真的就是地球的“女儿”呢?这还需要科学的确证。
科学家提取了月球和地球的“基因”——岩石样品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做“亲子鉴定”,测定的结果证明月球就是地球的“女儿”。
④跟地球相比,月球很小,没有能力把空气“抓”在周围,所以它的表面是超高真空的环境,没有任何天气变化,没有液态水,也没有生命迹象。
【甲】月球的结构很简单,从外到内由月壳、月幔和月核构成,就像蛋壳、蛋清和蛋黄。
在诞生之初的10多亿年里,月球一直非常活跃。
那时它很年轻,活力四射,内部的能量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月震和火山喷发频繁。
后来,内部的能量渐渐耗尽,月球慢慢成为一个“僵死”的星体。
⑤催生月球的那场惊天动地的撞击,也使地球从直立自转变为倾斜自转,但这“终身残疾”促成了地球表面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产生了潮汐,对生物从海洋迁徙到陆地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月球还像一个巨大的“刹车片”,不断为地球自转减速。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六大考点分析(2)

上海中考语文说明文六大考点分析(2)近年来,上海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都是一篇说明文另外再加一篇记叙文。
如2022年《中国瓷器》、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2022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2022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等等。
通过研究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答题规范,教给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对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考点,十二个题型。
考点一:考查基础知识这是对学生文字的书写、词义的辨析(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理解的考察。
要认真仔细阅读对应的段落,思考词义,比较异同,注意搭配等。
题型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例: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③段中加点词“肥料”在文中的意思是营养丰富的食物。
(通过上下文研究得出。
)题型2: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
例: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第③段中与加点词“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是丰富。
(直接文中就能找到。
)题型3: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例:2022年《中国瓷器》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A光彩夺目B流光溢彩C巧夺天工D栩栩如生。
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C。
例:2022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依次填入第①段横线上的词语应是C。
A。
丰富陶冶美化B。
美化丰富陶冶C。
美化陶冶丰富D。
丰富美化陶冶(花卉正可以美化环境,美化性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此题考查的是词语之间的搭配问题。
功夫在平时。
)例:2022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D。
A、只要因为B、即使何况C、既然何况D、倘若因为近年来,上海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都是一篇说明文另外再加一篇记叙文。
如2022年《中国瓷器》、2022年《深层海水的利用》、2022年《城市景观花卉装饰》、2022年《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等等。
通过研究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答题规范,教给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020上海中考语文卷解析 pptx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 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 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 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千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 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 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 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2020年上海中考语文卷上最大的变化---古诗文的新题型----比较阅读。 大家要重视起来哦。
(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第6—9题(12分)
6.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橘逾淮为枳》选自 《晏子春秋》,《公输》选自诸子百家中 墨 家的经典著作(2分)
考文学常识,注重平时积累。特别是古诗文每课的第一个注释。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 刘弇遇东坡
202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避免竞争,而没有亲缘关系的水稻则会互相竞争,导致生长受到影响。
这篇文章介绍了植物之间的交流方式,包括化学物质、声信号、点信号等。
植物可以通过交流来协调关系、避免竞争、提高产量等。
其中,木薯和花生之间的交流方式是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来实现的,而菟丝子则可以作为“送信使者”传递抗虫信号。
此外,植物还可以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之间的交流方式非常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
显出了我对这个地方的无知和幼稚。
但是,我仍然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
这里的孩子们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⑦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如何教育孩子,更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我感受到了这里的人们的善良和勇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生活的希望。
我也明白了,支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耐心、毅力和真心。
⑧我回到城市后,虽然生活依然充满了各种挑战,但我已经不再那么容易被困难打倒,因为我知道,只要我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响。
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是什么?②作者在支教前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③作者在支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生活问题?④作者发现了什么,意识到了什么?⑤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元素是充满灵性和浪漫的?⑥作者从支教中学到了什么?白了为什么孩子们对我播放的纪录片不感兴趣。
作为一个支教老师,我不能要求这些艰苦生活的孩子去关注遥远的地方和陌生的人。
但我能做些什么呢?支教的最后一天,孩子们为了送我离开,早早来到学校,画黑板画,贴气球,布置教室。
他们的欢笑声像高原洁净的空气一样清新怡人,节目是孩子们提前好几天排练的,每表演完一个,我都拼命鼓掌。
欢送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孩子们悄悄出去了。
起初我没有在意,后来发现教室里人越来越少,门外响起呜呜哭声--整个走廊里都是蹲在地上哭的孩子。
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
我不忍心面对他们,转身回到教室,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我疯狂地擦着满满一黑板孩子们写给我的话--“别走!留下来!”“留下来!别走!”任凭泪水恣意流淌。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C卷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7题;共119分)1. (15分) (2019九下·亳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奇妙的人体海洋陈夏法①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
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有约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
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②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
经科学测定,一个身体质量为70千克的成年人,分布在各种组织和骨骼中的体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质的65%~70%。
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体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体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体内的含水量就和成人一样了。
③(A)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而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
(B)为了说明人身上的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家弗·杰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人类血液进行了对此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惊人地接近。
(C)在海水中,氯为55.0%,钠为30.6%,氧为5.6%,邻为1.1%,钙为1.2%,其他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0%,氧为9.9%,邻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
(D)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④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成味,否则不成其为海水。
人体血液中就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
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咬破舌头,伤口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的成味。
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低一些,而且,科学家在考察地球历史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今日要低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备考2020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剖析:专题11 说明文阅读(II )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7题;共119分)1. (15分) (2019八上·大兴安岭期末) 阅读《园林里的石峰》,回答小题。
园林里的石峰阮仪三苏州园林是在城市中的构作,模仿自然的山林,“虽是人工,宛如天开”。
截取山水一角,以享自然情趣。
大自然很大,只得缩小比例而造就成“咫尺山林”,这是苏州园林的妙处。
堆一座山,凿一个池,都是人工的作为。
古人又想出搬一些天然的石头来点缀装饰园林。
苏州地处太湖之滨,而太湖又出产天然美石,在苏州建造园林,要选石头,首选当然是太湖石峰。
这些自然的石头来到了园林里,经过精心的布设,经过环境的美化,就成为重要的景物,造就了一处处特别的风景,成为主人们向往自然天地的化身了。
主人们再把这些没有生命的石头,加以拟人化的、诗意的提升,于是这些假山石峰就更鲜活起来。
古代著名书画家米芾说过,园林里的太湖石美就美在四个字:瘦、漏、透、皱。
瘦,婀娜、苗条,是挺拔的风骨;漏,漏光、漏水、漏气,有通畅的脉络;透,灵活、别致,具剔透的意境;皱,水纹、风痕、衣褶,存细腻的肌理。
这里虽然说的是石头的造型和特质,却明明是在形容一个美丽的婀娜多姿的仙女,是在描写一朵随风飘荡变幻的云气,眼前的这块顽石也就灵动起来了。
真的,你仔细地去观赏这些石峰,读懂了石头上酌题名,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思绪就会跟着石头的造型、洞孔、纹理、体态飞腾起来。
留园里最著名的石峰叫“冠云峰”,人们把它看成了美女头上的云鬓,佳人正在梳理镂空的发髻,对着水镜在顾影自怜。
在冠云峰前特地挖了水池,这样就有了倒影,石头上也有了水光冠云峰左右竖立了陪衬的瑞云峰和岫云峰来烘托冠云峰。
这块名石布置在最主要的厅堂前面,园主人因为有这块造型别致、高大挺拔的石头而有资格孤傲,厅堂也就命名为“林泉耆硕之馆”(即俗称的鸳鸯厅)。
冠云峰后面建一楼以作屏障,就命名为“冠云楼”。
这里又有一块名石,正面墙上的匾额“仙苑停云”,隐喻地告诉你墙上镶嵌的一块大石板上面有二十几条游鱼和水草印痕,这是亿万年前的化石,真实的生命记录。
石头上留存的远古的历史,会引起你怎样的遐想?这些没有生命的坚硬的石块却蕴含着深邃美妙的故事。
秉承中国古人爱石的传统,苏州园林里的假山石峰不仅是园景点缀,而且是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石不成园,已经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独特规则了。
(选自《苏州日报》)(1)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2)作者认为,苏州园林的妙处是什么?(3)文章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叶圣陶认为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请从选文中找出一例加以印证。
(5)阅读下面的链接,选文作者和叶圣陶认为石头在苏州园林中各起着怎样的作用?【链接】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摘自叶圣陶《苏州园林》)2. (12分) (2019九上·泗县月考)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涵养几分静气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
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
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
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有人给自己定下“静坐”的“日课”,坚持每天独坐两小时,终于改掉了身上浮躁的毛病。
严格的自律,助人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
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
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他“作字不少衰”。
这份从容盖因其“更变亦多矣”,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
可见,不惮于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
“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
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
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古人云:“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冷然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
何地无真境,何物无真机。
”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
“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文/宋威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04版)(1)文章首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阅读全文,请谈谈如何才能做到“涵养静气”。
(3)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写出一个“涵养静气”的方法。
3. (15分) (2019九上·克东期末) 阅读《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完成下列小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
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
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
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
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
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
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
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
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
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
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
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
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
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
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
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⑮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
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1)请在横线处为第①段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
(字数在15字以内)(2)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
(3)第⑫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4)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
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
4. (15分) (2019八上·天台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墨童年余秋雨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
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
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
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
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
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
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
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
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