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中考语文知识点

中考语文知识点中考语文知识点如下:1.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2.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3.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4.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5.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6.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7. *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8.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16.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17. 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18.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19.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2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21. 岁寒三友:松竹梅2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2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2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2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2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2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2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2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3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32.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33.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34.《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35.三王:夏禹商汤周公36.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37.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38. 巴金“爱情“三部曲:雷电雨“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40. 三代:夏商周41.三原色:红绿蓝42. 三体石经:尚书春秋左传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书写43.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品德辞令仪态女工44. 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_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总结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_中考语文基础知识点的总结》
摘要:八种主要修辞方法比喻B拟人排比夸张,动补短语介宾短语G短语(按功能划分七种),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顺叙B 倒叙插叙
考试前我们及总结罗列能够助我们梳理知识有效应对考试所以整理了初三语考基础知识总结欢迎
语知识
说三要素人物B情节环境
议论三要素论B论据论证
3比喻三要素体B喻体喻词
记叙六要素(五+)何何地r何人何因何何
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首颔颈尾)B偶尾韵对偶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B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7六种说明说明方法举例子B列数打比方(喻)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8三种说明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9三说明说明顺序按顺序B按空顺序按逻辑顺序
0两种基议论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问题
B提出观论证观总结观
六种议论论证方法举例法B对比法?喻证法
归谬法
八种主要修辞方法比喻B拟人排比夸张
反问G反复设问对偶(简记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简记外语动心)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介宾短语G短语(按功能划分七种)
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B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6十二词类(性)名动形B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顺叙B倒叙插叙
8三种省略作用表引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断延长
9四种波折作用表释说明前B表跳跃折表声音断延长表地数起止
0四种引作用表引用实际容B表讽刺反语表特定称谓表着重强调
相信定仔细了初三语考基础知识总结希望考试都能取得成绩。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语文对于中考的影响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我们需要对语文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本文将对中考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阅读理解篇1.阅读理解题型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题型可以分为主旨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图表阅读题等。
2.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解决阅读难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预测、快速浏览、总结、重点标注、思考回答等。
3.阅读技能阅读技能是通过阅读学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理解等。
二、写作篇1.写作方式写作方式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每种写作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和方式。
2.写作要素写作要素主要包括题目、主题、结构、语言、逻辑、修辞等。
3.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心理准备、构想、草稿、修改、细节处理等。
三、古诗文篇1.文言文基本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够学好中考语文。
2.诗词基本知识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诗词曲、诗词基本造诣和背诵能力,以满足中考的考试需要。
3.名句积累名句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中考中也经常会出现。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经典的名句,以便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四、语法篇1.词类与句型词类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句型则是由不同词类组成的句子形式,如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状语从句等等。
2.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指在某个句子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词或短语,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等。
3.语法常识语法常识是指语法规则的基本常识,如虚实语、主宾语一致、主谓一致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常识,以确保自己的语法正确无误。
五、常识考察篇1.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如古代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初中语文中考高频考点(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大集合(整理一)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画图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2025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基础知识复习

2025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项复习:基础知识复习基础大盘点1.2消灭错别字:1.,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2.,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4.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5. ,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6.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7.政入万山围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8.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9.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10.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以落花自比,表达不忘报国之志的诗是,。
摘自名著导读:11. 《》作者:。
主要篇目:共十篇—《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无常》、《》。
这部书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也有对的洞察。
这部书写的虽然大多是个人生活,但也从-个独特的角度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如家庭怎样教育儿童,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等等。
这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理解那时候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都有所帮助。
12.《西游记》代作者:。
鲁迅先生称之为“”,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的作品之一。
小说围绕、、、师徒前往西天取经的主线,写了许多的故事。
孙悟空号称“”、“”,有七十二变、、筋斗云等超凡能力,其他神妖也都各有所长,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全书故事引人人胜。
前七回讲孙悟空的身世和的故事;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第十三回到第- -百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讲述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战胜无数妖怪,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这些故事大多情节曲折,扣人心弦,其中的大闹天宫、三打、大战、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三调等故事尤为精彩。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语基:⑴语音题:包括注音、看拼音写汉字、抄写拼音等,常考教材中出现的生字。
解答方法如下:①直接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②以熟求生,进行推断;③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⑵汉字题:包括辨别、修改错别字;解释字义、、抄写汉字等题型。
解题方法如下:①熟练掌握汉字书写规则,规范认真书写;②注意识记形似字、同音字;③字义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④熟记两种常用检字法。
⑶运用题:包括标点符号、词语、修辞、句式等运用,解题方法如下:①熟记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使用规则,具体结合语境揣摩句间怎么停顿、什么语气。
②正确运用理解词语应注重平时积累,多加辨析,结合语境运用。
一般步骤是:先通读全句,体会语境需要,再作比较分析。
③句子:a、病句修改要先凭语感发现问题,结合语法分析,找准病因,以正确方法修改、不变原意。
b、句式选择:要明确句式变换种类、作用,要按语言表达需要选择。
c、造句:造句题中情景衔接类造句题要注意内容情景、形式情景的吻合,要紧扣语境句义解答;情景仿写类造句题常与修辞使用结合,解答时要注意从修辞、句式、内容、情感等方面去做到一致。
d、概括语意题的解答应注意:一要通读感知,把握主旨;二要筛选重点信息;三要概括叙述。
⑷积累题:包括文化知识、名言警句、成语典故、诗文名句等积累,解答此类题目关键在于:①平时认真积累,做好归纳分类。
②正确理解、运用。
常见题型及解题技法:1、书写题:a、认真规范书写;b、不出现错别字;c、不乱画涂改,在草稿纸写好后再誊写。
d、学会审题。
2、选择题:a、直选法b排除法3、修改病句的原则:能改一处不该两处。
方法:a、删减;b、添加;c、替换;d、换位;e、重组;4、名著阅读:《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a、人物:姓名、绰号、外貌特征、性格特征、主要事迹、b、故事情节:人物事例c、教育意义二、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题从形式上看是变化无穷的,但就内容而言,无非是做到以下三点:1、简明;即表达简洁、明白。
2024万唯中考初中基础知识语文

2024万唯中考初中基础知识语文一、文字记叙1.1叙述文:叙述文是以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人物、事件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叙述文要有清晰的结构,包括开头、过渡句、事件发展、高潮、结尾等。
1.2描写文:描写文是以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描写文要注重细节,通过对事物的描写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1.3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手段,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来展示主题的文体。
1.4说明文:说明文是以分析、解释为主要手段,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原理、规律等文体。
二、诗歌鉴赏2.1诗歌的基本特征:诗歌是用语言艺术地加工与组织情感、思想的文学艺术形式。
它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音韵特点,表现出诗人的审美情感和思想。
诗歌的基本特征有节奏韵律、音韵、形象、语言节奏、思想情感等。
2.2诗歌的类型: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两种。
古体诗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形式为主;现代诗则多以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呈现。
2.3诗歌的表达手法:诗歌通过比喻、拟人、拟物、排比、对仗等手法展现诗意,达到表达作者情感和意境的目的。
三、修辞手法3.1比喻:比喻是指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通过暗示或暗喻来表达某种意义。
3.2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特征来描绘客观事物,使其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
3.3拟物:拟物是指用生物或非生物来描绘客观事物,使读者产生明确、准确的形象。
3.4排比:排比是指用平行的语句结构来表示对比或同等关系的修辞手法。
3.5对仗:对仗是指诗歌中相邻的韵脚相对应的现象。
3.6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用于强调或暗示某种意义。
四、文学常识4.1文学作品的分类:文学作品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其中,诗歌以音韵、韵律等为主要特征;散文以行文方式为主要特征;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要特征;戏剧以表演形式为主要特征。
4.2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4.3中国古代文学流派:辞赋、曲赋、词、散文、小说、戏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一)、部分命题方向分析
本部分知识点在〈〈积累与运用〉〉中出现的机率甚小,分比不大,粗略掌握即可。
(二)、解题方法与技巧
掌握错别字、病句、语言得体问题等基础知识点的辨析、解题方法。
(三)、知识点辨析
1、错别字从形似字、同音字方面着手解决。
2、病句掌握常见病句类型,对应解决。
(1)结构是否完整(成分残缺)
缺乏主语通过(删去)刻苦学习,使(或删去)他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缺乏谓语我们正在努力为(删去)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或加上“而奋斗”)。
缺乏宾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加上“方法”)
(2)成分搭配是否妥当(成分搭配不当)
主谓不当现在,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预期的任务已经完成。
动宾不当我们参观学习了兄弟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先进经验。
主宾不当他的家乡是广东顺德市人。
定中不当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3)语序是否合理(语序不合理)
例:每个有理想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4)句式是否杂糅(句式杂糅)
例:有没有(删去)健康的身体,是否(删去)做好工作的前提。
(5)前后文意是否矛盾(前后矛盾)
例:一朵朵五彩缤纷(删去)白(或删去)云飘浮在高空。
(6)语意是否重复(语意重复)
例: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删去其中一个)情,以后再告诉你。
(7)是否产生歧义(歧义)
例;小王见到小李,他告诉他,他(改为“自己”)在厂里评上了生产标兵。
(8)用词是否得当(用词不当)
例:大家都说他的批评又正确又尖刻(改为“尖锐”)
3、句式变换
①主动句和被动句互换
例:战士们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主动句)
例: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被战士们击退了。
(被动句)
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加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后不变。
被动句变换为主动句
方法:把原主语调作为宾语,把原宾语调作为主语,之间删去介词“被”,原谓语动词置于主语后不变
②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例:我们的战士都是勇士。
(肯定句)
例:我们的战士不是懦夫。
(否定句)
肯定句变为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否定词(加上“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否定句变为肯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词(删去“不”“没有”等否定词)原宾语变为反义词。
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转换
例:他勤劳。
(肯定句)
例:他并非不勤劳。
(双重否定句)
方法:主语不变,原谓语(动词)前加上(或删去)双重否定词(“不是不”“非不”等),宾语不变。
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1:这成什么话?(反问句)
这不成话。
(陈述句)
例2:西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句)
西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
(陈述句)
例3:难道我们不对吗?(反问句)
我们是对的。
(陈述句)
反问句变陈述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反问语气词删去,问号改为句号
陈述句变反问句
方法:主语不变,谓语动词变为肯定或否定宾语不变,加上反问语气词,句号改为问号。
4、标点符号
(1)分号与顿号的区别
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成为
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顿号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2)问号的用法
①表一般疑问
例:你知道小玫为什么不来上课吗?
②表设问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人民。
③表反问
例:难道你真的不明白这件事情的真相吗?
(3)双引号的用法
①表引用
例: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里说:“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
②表特定称谓或强调
例: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
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
③表反语(讽刺)或否定
例:这样的“理论家”,实在还是少一点好。
(4)省略号的用法
①表内容的省略
例:这个校办工厂现在可以生产车床、电机、变压器、水泵、电线··上百种产品。
②表思维的跳跃
例:(孔乙己)说:“偷··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
③表被抢白而话没有说完
例:(孔乙己)说:“不··不要取笑··”
“取笑?昨晚我亲自见到你被丁举人吊着打。
”(酒客)
④表说话吞吐
例:“我··我··我坦白。
”面对铁证,犯人只能老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
(5)破折号的用法
①表解释说明
例: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②表递进
例: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③表转折
例: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
④表声音的延续
例:周——总——理,你在哪里?
5、修辞手法
解法:(1)准确认知比喻、排比、反复、拟人、反问、设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常用修辞。
(2)避免混淆。
①比喻与比较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比较仅是双方在程度、范围等方面的对比或类比。
例:妹妹的脸像苹果一样红。
(比喻)
例:他比他爸爸还高。
(比较)
②比喻有明喻(比喻词通常如“像”等)、暗喻(比喻词通常如“成了”、“是”等)借喻(比喻词通常不出现)之分。
③比喻与借代
比喻一般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喻体和比喻词在句中至少有其中一项。
借代通常直接以相似体替代本体。
例:她像圆规直立在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
(比喻)
例:圆规尖叫着跑到我的面前,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
(借代)
④一般疑问、反问和设问
一般疑问通常是提出问题,别人解答。
反问质问他人,答案却在问题中。
设问通常是自问自答。
⑤排比与反复
排比通常由三句或以上的意义相近的语句组成。
反复通常由两句或以上字同义同的语句组成。
例:《周恩来年谱(1949——1976)》详细记述了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期间的重要业绩、主要思想和作出的重大贡献;反映了周恩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的艰辛探索;表现了周恩来为党、国家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无私奉献,顾全大
局,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周恩来日理万机,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日夜操劳的感人情景和非凡的管理国家的才能。
(排比)
例:无耻啊,无耻,这是特务们的无耻,恰是我们的光荣。
(反复)
⑥夸张有夸大和缩小之分
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例:闰土的见识广博,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见到的只是四角的天空。
6、语言得体问题从文明用语和礼貌用语方面辨析、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