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部编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外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沉船之前

(美国)舒特斯曼

①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

②一曲终了,三个人拿着琴,各自散去。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该走向哪里,四周都是慌乱的人群,这艘船上,已经没有宁静的乐土,走向任何地方,都只可能是同样的结局。他们感到茫然无措,怀中抱着他们的琴,却不知道自己的脚该向哪里落下。

③华莱士并没有走开、他再次举起了提琴,将琴托央在下巴上,抬起右手,搭弓上弦,独自演奏起来,那动人的音乐声再次在夜空中响起,混杂在无望地四处奔跑着叫喊着的混乱声音之中,渐渐向远处传开。

④另外三位音乐家听到了这声音,纷纷驻足,转过身来,相互看了一眼,然后又慢慢走了回来。他们突然知道,这艘船上,只有这一个地方,才是他们唯一的落脚处,他们围住了华莱士,再次加入合奏之中。

⑤在他们的身后,是头等舱的大厅,那里面也是混乱不堪,人们奔跑着,很想找到一处安身的地方,但似乎在什么地方都不能感到安全。

⑥老爵士班杰明·古咸由侍从陪同着,从楼上顺阶而下。他头戴着礼帽,拄着手杖,身穿晚礼服,颈上挂着一条洁白的丝巾,脚上的皮鞋被擦得油光锃亮。他的女友欧拔蒂已经坐上了救生艇,他却被留在了泰坦尼克号上。

⑦一名侍者走向他,将一件救生衣递到他的面前,十分恭敬地说道:“古咸先生,这是您的救生衣,请您穿上。”

⑧他站在楼梯上,平静地对那名侍者说:“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

⑨那名侍者知道无法劝说他,也只好任由他了。

⑩侍从搀着他,走到大厅的一角。

?“不必出去了,我们就站在这里吧。”他对侍从说。

?侍从见旁边有一处比其他地方都高,就建议他站到上面去。

?古咸爵士神态安详的走了过去。

?侍者为他端来了一杯白兰地。他接过来,彬彬有礼地说道:“谢谢你。”

?老史密士一直都在四处走动,自从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差不多已经过去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应该是上帝对这艘船上每个人的恩赐。老史密士已经察看了整艘船上被水淹的程度。除了船的尾部以外,前半部几乎没有任何一间舱没有进水,整个船头已经被埋进了海中。

?这是最后时刻了。他对自己说。

?是我回到驾驶舱的时候了。老史密士默默地说道。他知道,如果再晚行动一步,他可能再难以走进那里。

?船向前倾斜。他向前走时,有一定难度,但这一点困难,并不能困住他这个老水手。

他慢慢地向前走去,终于到了那扇熟悉的门前。他正了正自己的船长帽,又扯了一下制服,推开门,跨进去,站到了里面。

?他的最后一次航行是一个巨大的悲剧,但他却不能让自己悲剧地活着,他要与这最后一次航行一起成为永恒。作为船长,他别无选择。

?在驾驶舱的前部,还有一间小房子,那是属于他的位置。他涉着齐膝的水,慢慢向前走去,到了船长室前,摸索着跨上了几级阶梯,然后推开门,走了进去,转身将门锁上。

?船长室虽然比下面的驾驶舱略高一点,却也有了浅浅的海水,并且,海水正在从他刚刚关上的那扇门的缝隙间泄出来。他走近方向舵前,目视着前方,那里是一排玻璃窗。以前,从这里可以看清前面的甲板以及甲板上走动的客人,他的前面只是一片海水。

?整个世界似乎进入了一种空前的安宁。但他知道,时间正在悄悄地流逝,许多的人正在很快地却也是悄无声息地走向生命的尽头。那是大西洋的底部,是永久的无边无际的黑暗。

?历史会为这一天哭泣吗?老史密士不知道,但他知道此刻的自己却是欲哭无泪。

?突然,他的周围传来了木板破碎的声音,那看起来柔若无骨的海水,正以无法估量的巨大力量挤压着这间驾驶舱的木板。那些木板根本不可能抵御水的攻势,它们很快就会被彻底打败。

?果然,紧接着破碎声之后,是轰然的断裂声。接着,前面所有的玻璃全部都在同一时间破裂,巨大的水柱从四面喷射而入。

?不,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

?老史密士最后对自己说了一句话。

(节选自长篇电影小说《泰坦尼克号》,有删改)(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情节。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场景主要内容经典道具

________华莱士和三位音乐家面对灾难坦然演奏琴

大厅一角________酒

船长室老船长坚守岗位站着迎接死神________

(2)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探讨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有关对话,请补全对话。

→本文写的是人物群像,突出了他们的共性:尽管身份不一样,但他们修养都不一般。危难时刻,行为如常。

→是的。但是共性太多,文学就缺乏美感了,所以,作者在人物描写上尽量变化不同手法,想方设法写出三者的不同。如第3段画线句写华莱士,侧重拉琴的动作。镇定的他与混乱的人群,对比鲜明。关键时刻,艺术家以音乐抚慰人心。

→你的分析对我很有启发。让我来赏析另外两处人物描写吧。第6段画线句________

第26段画线句________

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斯科特等人与本文中的三位主要人物的表现是否可以称为“伟大的悲剧”?请结合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

法。

【答案】(1)甲板上;老爵士衣着整齐,保持绅士风度迎接死亡;船舵

(2)写老爵士,侧重描写他的外貌,他一丝不苟的穿着打扮,体现在危难面前从容镇定的贵族精神。;写船长,侧重心理活动,肆虐的海水衬托他坚毅的精神,他要与船共存亡,以殉职来体现职业操守。

(3)示例:我认为可以。他们在厄运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有尊严地迎接死神,堪称伟大。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已经晚于挪威的阿蒙森,虽沮丧,但尊重对手,毅然履行了为其作证。他们回程遭遇暴风雪,奥茨为不拖累同伴,勇敢地主动走向死神;其他几人在食物与燃料告罄后,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并将日记记到最后一息,为人类的探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沉船上的三个男人遭遇海难悲剧,没有与妇孺争夺生的机会,危难时刻,镇定自若,修养深厚。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仪表保持绅士风度,老船长用殉船体现职业操守。两文中的英雄,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选择坦然接受死亡,保持了人生命的尊严,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珍惜生活、善待生命,也提醒着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无愧于心。

【解析】【分析】(1)结合“甲板上,四位音乐家仍然在演奏着,曼妙的音乐伴随着宁静的夜以及四周惊惶奔突的人群,成为一组极为特殊的生命交响曲。”得出:第一处应填“甲板上”;结合“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得出:第二空应填“老爵士衣着整齐,保持绅士风度迎接死亡”;结合“船长室虽然比下面的驾驶舱略高一点,却也有了浅浅的海水,并且,海水正在从他刚刚关上的那扇门的缝隙间泄出来。他走近方向舵前,目视着前方,那里是一排玻璃窗。”得出:第三空应填“方向舵(船舵)”。

(2)第6段画线句“他头戴着礼帽,拄着手杖,身穿晚礼服,颈上挂着一条洁白的丝巾,脚上的皮鞋被擦得油光锃亮。”是外貌描写,结合下文“我是一位绅士,任何时候,绅士都应该衣着整齐。我想喝点白兰地,请帮我拿来,好吗?”分析,体现在危难面前从容镇定的贵族精神。第26段画线句“不,我不能被这肆虐的海水打倒,就是死,我也要站着死。”是心理描写。结合“老史密士最后对自己说了一句话”,写出了他视死如归,与自己的船共存亡的精神。

(3)根据对《伟大的悲剧》的事例理解“伟大的悲剧”含义。然后结合文本中“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仪表保持绅士风度,老船长用殉船体现职业操守”阐述即可。两文中的英雄以保持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证明了人在任何时候都拥有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在面对灾难之时,不贪生怕死,自私自利,失魂落魄,要镇定从容,时刻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做一个真正的人。

故答案为:⑴甲板上;老爵士衣着整齐,保持绅士风度迎接死亡;船舵

⑵①写老爵士,侧重描写他的外貌,他一丝不苟的穿着打扮,体现在危难面前从容镇定的贵族精神。②写船长,侧重心理活动,肆虐的海水衬托他坚毅的精神,他要与船共存亡,以殉职来体现职业操守。

⑶示例:我认为可以。他们在厄运面前,不畏惧不退缩,有尊严地迎接死神,堪称伟大。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已经晚于挪威的阿蒙森,虽沮丧,但尊重对手,毅然履行了为其作证。他们回程遭遇暴风雪,奥茨为不拖累同伴,勇敢地主动走向死神;其他几人在食物与

燃料告罄后,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并将日记记到最后一息,为人类的探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沉船上的三个男人遭遇海难悲剧,没有与妇孺争夺生的机会,危难时刻,镇定自若,修养深厚。音乐家用艺术传递精神,老爵士用仪表保持绅士风度,老船长用殉船体现职业操守。两文中的英雄,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选择坦然接受死亡,保持了人生命的尊严,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珍惜生活、善待生命,也提醒着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事情,做出怎样的选择才能无愧于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筛选和概述,注意通读文章,明确场景、主要内容及经典道具。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找出相关句子,明确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首先明确观点,然后根据作品内容分析谈出理由。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回想铁生

陈村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塞给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着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

《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请分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字词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3)文章第⑦段中说“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 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 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 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5)探究课文中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效果,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案】(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仔细阅读文章,找出对史铁生的评价来分析,摘取原文或自行概括皆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记叙类文章常用有较强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人物性格或景物特征,赏析时应扣住词义,准确理解语言环境中词语在表

现人物特点、景物特征中的具体作用,体会其用语精妙之处。仔细阅读文章第二段,“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入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能力。联系史铁生的人格品质来理解,史铁生具有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他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文章的段落的内容、人物的品质性格、情节之间的关系、写作的思路、写作方法、文章主旨、思想情感等内容都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的分析。D项表述错误,不是“简述”,是详述;没有“感激”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作用的分析能力。联系全文来分析,“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故答案为:

(1)①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

②他的一生透明坦荡,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

③他坦然写自己,读者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他的往事和他的思索。

④他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厄,却并不抱怨,知道感恩。

⑤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⑥在经受血的洗礼后,他把困苦变成资源,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

⑦他在困境中写出大量的文学作品。

(2)“本来”一词融入了作者对史铁生遭受身体磨难的遗憾之情,“塞”字融如了作者对命运不公的谴责以及对史铁生深深的同情。

(3)史铁生高尚的人格、不屈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他的作品所透出的光辉会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4)D

(5)“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而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实际上是考查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的前提要把握品读全文,防止答得不全或流于表面。答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找出句中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原词;通过人物的具体事例概括出人物的品质和个性;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整体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精心组织,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要重复。

3.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 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 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 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________。

(3)文中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①________;

②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③________。

(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答案】(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解析】【分析】(1)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这句话的作用是通过描写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继而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答此题要看懂上下文。

(2)考查情节的作用。上文是“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说明还未上学的小小年纪的我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爸爸很感动,因而爸爸高兴得流泪了。此题要从分析上文内容的角度得出答案。(3)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此题一定要注意所概括的事件是“爸爸”和“我”之间发生的事件。

(4)概括爸爸的形象。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这个情节,可分析出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故答案为:(1)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①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②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点评】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4.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孤独的树

席慕蓉

①在我二十岁那年的夏天,我看见过一棵美丽的树。

②那年夏天,在瑞士,我和诺拉玩得实在痛快。她是从爱尔兰来的金发女孩,我们一起在福莱堡大学的暑期法文班上课,到周末假日,两个人就去租辆脚踏车漫山造野地乱跑,附近的小城差不多都去过了。最喜欢的是把车子骑上城顶之后,再顺着陡峭弯曲的公路往下滑行,我好喜欢那样一种令人屏息眩目的速度,两旁的树木直逼我们而来,迎面的风带者一种呼啸的声音,使我心里有一种要呼啸的欲望。

③夏日的山野清新而又迷人,每一个转角都会出现一种无法预料的美丽。

④那一棵树就是在那种时刻里出现的。

⑤刚转过一个急弯,在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不算太深的山谷,在对面的斜放上,种了

一大片的林木。

⑥大概是一种有计划的裁种,整片斜坡上种满了一样的树,也许是日照很好,所以每一根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而在整片倾斜下去一直延伸到河谷草原上的绿色里面,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

⑦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⑧天已近傍晚,四野的阴影逐渐加深,可是那一棵金黄色的树却好象反而更发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但是却青翠逼人的树木比较起来,这一棵金色的树似乎更适合生长在这片山坡上,可是,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

⑨诺拉说:“很晚了,我们回去吧。”

⑩“可是,天还亮着呢”我一面说,一面想走下河谷,我只要再走近一点,再仔细看一看那棵不一样的树。

?但是,诺拉坚持要回去。在平日,她一直是很随和的游伴,但是,在那个夏天的午后,她的口气却毫无商量的余地。

?于是,我终于没有走下河谷。

?也许诺拉是对的,隔了这么多年,我再想起来,觉得也许她是对的。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可是,我永远没走下河谷,(我这一生再无法回头,再无法在同一天,同一刹那,走下那个河谷再爬上那座山坡了。)于是,那棵树才能永远长在那里,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

?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

拓展链接: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生,出生于四川,成长于台湾,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学爱真情。

(1)第④段中,加下划线的“那一棵树”是怎样的一棵树?根据全文,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其特点。

(2)根据上下文语意,你觉得括号里哪一个词语更合适,说说你选这个词语的理由。

它一定(存在/坚持)了很久了,因为在树下的草地上,也已圆圆地铺满了一圈金黄色的落叶,我虽然站在山坡的对面,也仍然能够看到刚刚落下的那一片,和地上原有的碰在一起的时候,就觉得后者已经逐渐干枯褪色了。

我选择________,理由:________

(3)席慕蓉曾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作者在见到那棵树的当时和离开那棵树时的心理状态分别是怎么样的?而多年后她的心态又是如何的呢?

(4)万物有灵,善思之人往往能从这些有灵之物身上得到启示。在这个树身上,你得到了

哪些启发呢?

【答案】(1)高大、挺拔、勃勃生机、与众不同、孤单落寞

(2)“坚持”;“坚持”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树以人的情感,强调了大树虽孤独,却依然持续展示着自己的美,体现出作者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3)“见到那棵树时”是惊喜的、激动的;“离开那棵树后”是孤单落寞的,多年以后她内心对生活又有了新的看法,内心归于平静。

(4)启示1:距离产生美,既然我们发现了美,就不必去寻找美的另一面,以免让自己失望,就让美的东西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才更能获得喜悦与快乐。

启示2:生活中纵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并不是十全十美,正如大树,享受了美伴随而来的就是孤独,我们要调整心态,去接受这种不完美。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找到描写“那一棵树”的形象的句子简要概括即可。“每一根都长得枝叶青葱,亭亭如华盖”“和它后面好几百棵同样形状、同样大小”写它高大、挺拔,“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写出它的与众不同,“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写出它的勃勃生机,“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写出它的孤独寂寞。(2)“存在”是指客观存在,不能体现树的精神,也就不能表现文章的主旨。而“坚持”本是人的情感,用来写树,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赋予了树以人的情感,结合下文“虽然孤独,却保有了那一身璀璨的来自天上的金黄”,可见强调了大树虽孤独,却依然持续展示着自己的美,体现出文章的主旨,即作者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3)根据题意,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唯独有一棵树和别的不同”“站在行列的前面,长满了一树金黄的叶片,一树绚烂的圆,在圆里又有着一层比一层还璀璨的光晕”“第一眼的激赏”写出作者刚见到树时的惊喜、激动的心情;“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写作者离开树时感到的孤独落寞;“又有哪一种来自天上的宠遇,不会这在人世间觉得孤独呢”写多年以后,作者由树而产生了对人生的思考,理性地看待生活,内心归于平静。

(4)本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所有值得珍惜的美丽,都需要保持一种距离。如果那天我走近了那棵树,也许我会发现叶的破裂,树干的斑驳,因而减低了那第一眼的激赏”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然后结合实际,谈我们在生活中,要想让美的东西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就不必去走近美,不必去深入地探究美,以免让自己失望;“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使它觉得很困窘,只好披着一身温暖细致而又有光泽的叶子,孤独地站在那里,带着一种不被了解的忧伤”告诉我们即使对美的事物也不能要求其十全十美。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我们在生活中要调整心态,应有开阔的胸襟,去接受各种不完美。

故答案为:⑴高大、挺拔、勃勃生机、与众不同、孤单落寞;

⑵“坚持”;“坚持”一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树以人的情感,强调了大树虽孤独,却依然持续展示着自己的美,体现出作者对树的赞美喜爱之情;

⑶“见到那棵树时”是惊喜的、激动的;“离开那棵树后”是孤单落寞的,多年以后她内心对生活又有了新的看法,内心归于平静;

⑷启示1:距离产生美,既然我们发现了美,就不必去寻找美的另一面,以免让自己失望,就让美的东西永远的留在我们的记忆中,这样才更能获得喜悦与快乐。

启示2:生活中纵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并不是十全十美,正如大树,享受了美伴随而来的就是孤独,我们要调整心态,去接受这种不完美。

【点评】⑴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总结的越全面越好。

⑵本题考查近义词的使用。难点是先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再对进行近义词的辨析,结合语境进行解答。答题时注意根据句意理解词语;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答题时根据题干锁定关键句即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能力。解答时,需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从主题、人物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展开叙述,言之有理即可。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①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②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面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是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时尚的树木一株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③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④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

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作者写白马湖的冬天,主要突出了它的什么特征?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阅读②③两段,说说作者在白马湖的冬天感受到了哪些情趣?

(3)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①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

②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

(4)在本文中作者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白马湖的冬天?请至少写出两个,并各举一例。(5)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谈谈开头第①段的作用。

【答案】(1)风的多和大。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

(2)①松涛如吼,霜月当窗,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②下雪的日子,从窗口观望远山积雪。

(3)①运用比喻,把风声比作虎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声之大,风势之强。②运用动作描写(或者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寒风来时人们赶紧进屋的情景,表现了白马湖冬天风的寒冷的特点。

(4)①视觉。例: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②听觉。例: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5)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写出白马湖冬天情味最深,表现了自己对白马湖冬天印象深刻。

【解析】【分析】(1)从“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等语句可概括出白马湖的冬天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风多风大。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从第③段的“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这句话可找到答案。

(2)第②段写白马湖的风多风大,但“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这是我在白马湖风大时感受到的情趣;第③段写“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这是我在白马湖下雪的时候感受到的情趣。

(3)①句“好像虎吼”运用了比喻,把风声比作虎吼,语言生动形象,表现了风声之大,风势之强。②句“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运用了动作描写(或者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寒风来时人们赶紧进屋的动作(或者通过描写寒风来时人们赶紧进屋的情景),语言生动形象,表现了白马湖冬天风大风冷的特点。

(4)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示例:听觉: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视觉: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

(5)从结构上看,开头“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这一句点了标题,同时引出下文对白马湖冬的描写,总领全文。从内容上看,“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这一句

写出了自己对白马湖冬天印象深刻,表明下文要写白马湖冬天的情味。

故答案为:⑴风的多和大。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

⑵①松涛如吼,霜月当窗,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拔划着炉灰,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②下雪的日子,从窗口观望远山积雪。

⑶①运用比喻,把风声比作虎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声之大,风势之强。②运用动作描写(或者侧面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寒风来时人们赶紧进屋的情景,表现了白马湖冬天风的寒冷的特点。

⑷①视觉。例: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②听觉。例: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⑸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内容上,写出白马湖冬天情味最深,表现了自己对白马湖冬天印象深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意,找准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考生要结合题意,确定答题区域,找关键语句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一般可以从次月的运用、修辞、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要根据句子,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结合句子的内容和辨析的主题进行回答。

⑷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辨别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使用的角度,举例回答即可。

⑸本题考查的是文段注意的理解。解答此题一般是从结构和内容上进行分析。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的毛发为什么会有颜色呢?毛发的色调主要由两种黑色素构成:真黑色素和类黑色素。真黑色素呈黑色或棕色,类黑色素呈黄色或红色。两者都是在黑色素细胞中的酪氛酸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反应由酪氛酸生成的。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了毛发的颜色。

②人老了头发变灰白是一个生理过程。一根根头发就像一根根管子,其中充满了细胞和色素,细胞和色素之间的空隙全是液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越长越慢,黑色素细胞的活动开始减弱,酪氛酸酶促使的一系列反应逐渐缓慢。接着,生出的头发因含有的黑色素减少而变浅,头发中的液体也越来越少。最后,黑色素细胞完全停止生产黑色素,头发中的空隙全部为空气所充满,头发也就变白了。

③头发变白是毛发正常的老化,但是影响毛发变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遗传、疾病和精神因素也会使头发变白。在我国,头发早白具有家族集聚的特点,一个家庭的父母头发早白,其遗传基因使子女的头发十有八九也会早白。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有如民间传说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发的颜色是由两种黑色素的相对含量决定的。

B. 头发变白一般是由毛发中黑色素的缺乏造成的。

C. 生活压力过大、过度忧伤可能导致头发早白。

D. 一个人如果长期生病就会头发早白。

(2)下列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A. 头发的颜色

B. 头发变白之因

C. 人老头发白

D. 一夜愁白头

(3)班上一位同学15岁就已经有不少白发,而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分析她生白发的原因。

【答案】(1)D

(2)B

(3)她可能是得了某种导致头发早白的疾病,也可能是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早生白发。

【解析】【分析】(1)对照第③段“许多疾病会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平衡,使内分泌紊乱,导致人过早地产生白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都可能使人头发变白。”可见D的理解有误。

(2)选文说明的内容主要是“人的头发变白的原因”,A、C、D都只是头发呈现白色的某一原因。

(3)根据最后一段白发产生的原因有三,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一头黑发,排除遗传因素,除此之外就是疾病引起或者极度紧张、忧愁、悲伤而引起的白发了。

故答案为:⑴D;⑵ B;

⑶她可能是得了某种导致头发早白的疾病,也可能是学习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引起内分泌严重失调导致早生白发。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把选项中的内容放在原文中印证,能找到依据的正确,与原文不符或没有的为错误的;

⑵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说明文的标题的作用一般有:点明本文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突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等;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讲故事的人

莫言

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②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B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③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⑥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1)给下列词语的加下划线字注音

炫耀________

沉默寡言________

显露________

谆谆教导________

(2)选文回忆了成长中作者与母亲的哪三个故事?

①故事一:________

②故事二:________

③故事三: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A、B两处句子分别描写了母亲和“我”的流泪,请分析其原因及表达的感情。

A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________

B处原因,及表达的感情:________

(4)选文③、④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6)我们在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母爱的篇章请写出一篇。

【答案】(1)yào;guǎ;lù;zhūn

(2)我多算卖菜老人一毛钱,母亲伤心痛哭;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我多次偷偷地跑去听书,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吸引了母亲,得到母亲默许。

(3)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表现母亲为“我”占便宜而难过、羞愧的心情;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表现“我”对母亲的依恋与热爱。

(4)批评(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5)【示例1】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示例2】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根据选文,谈到其中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6)《秋天的怀念》或《金色花》或《荷叶?母亲》或《短文诗两篇》

【解析】【分析】(1)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如“显露”一词中的“露”,在组成合成词的书面语里,都读“lù”而不读“lòu”。(2)本题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我”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我”多算卖菜老人一毛钱引起母亲伤心痛哭、害怕母亲寻短见而她却来安慰我、多次偷偷地跑去听书讲书而得到母亲默许等事件。

(3)“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表现了母亲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的心情。“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表现我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的心理,是“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的体现。答题时一定要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或情感倾向。

(4)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有暗示:“起初她有些不耐烦”(不耐烦)——“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认同或默许)——“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担忧或忧心忡忡)。

(5)此题只要能围绕文章内容来回答即可。要结合“生活是大语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如可从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分角度,从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等角度作答。

(6)本题特别要记忆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母爱的篇章名字。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⑴yào;guǎ;lù;zhūn

⑵我多算卖菜老人一毛钱,母亲伤心痛哭;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我多次偷偷地跑去听书,并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吸引了母亲,得到母亲默许。

⑶因“我”占了人家的便宜而难过、失望、羞愧。表现母亲为“我”占便宜而难过、羞愧的心;以为失去母亲而极度痛苦,表现“我”对母亲的依恋与热爱。

⑷批评(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⑸【示例1】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

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示例2】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根据选文,谈到其中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⑹《秋天的怀念》或《金色花》或《荷叶?母亲》或《短文诗两篇》

【点评】⑴本题考查常用字词的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考生要梳理文章,找准相关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注意语言组织的恰当。

⑶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的事件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从文中发现答题的要点。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解答此题围绕文章内容,结合“生活是大语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认识阐述。

⑹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能回答。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

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①________——②________——母亲捞起螃蟹——母亲放下螃蟹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阅读第⑨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②“可是竹篓里那不停‘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4)如何理解文章题目“母亲的心”?

【答案】(1)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

(2)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3)①“咬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起双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

②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4)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解析】【分析】(1)梳理内容可知,①②③段写“我”因病想吃螃蟹,④⑤段写母亲寻找螃蟹,有“找”、“翻找”等关键词。⑥段写母亲终于发现螃蟹,有“发现”关键词。(2)梳理内容可知,①③段写“我”因病想吃螃蟹,③段还提到“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从第②段母亲虽累“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以及④段“爱子心切”关键词看,母亲疼爱“我”也是重要的原因。据此可以提炼出三个原因。

(3)阅读第⑨段。该段通过母亲自身说法,详细地再现了母亲最终放生时的复杂、微妙、矛盾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过程。二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母亲的言谈举止和内心状态。

①“咬咬牙”“闭起双眼”属动作或细节描写,结合语境、梳理内容可知,母亲既疼爱自己的孩子,为找到螃蟹而欣喜,又怜爱螃蟹,为螃蟹要遭受灭顶之灾而矛盾痛苦,所以才有这样的动作。②“再一次跑回到溪边”一句也属动作描写,预示着母亲不能讲螃蟹带离河边并

扼杀它们,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据此可给出答案。

(4)从全文看,通过写母亲与螃蟹的故事,意在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对母爱的理解。⑩段有“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和12段有“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等关键句段。据此可以提炼出两个要点,即爱子和理解所有母亲共同的心情。故答案为:⑴母亲翻找螃蟹;母亲发现螃蟹

⑵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物质条件很差又偏远的山村买不到螃蟹;母亲爱子心切。

⑶①“咬咬牙”是因为母亲做出带走螃蟹的决定非常艰难;“闭起双眼”是因为母亲不忍看自己亲手将母蟹捉走的情景。②母蟹挣扎的沙沙沙的声音,加重了母亲心中的负罪感,使她后悔带走了母蟹,于是急于送回。

⑷一是母亲的爱子之心;二是母亲对天下所有母亲爱子情怀的理解、体谅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题干提示,用结构一致的语句进行概括回答。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题意,在划定的区域进行概括。

⑶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标题的认识,掌握理解标题的方法,在阐述时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

(2)文中划线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划线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案】(1)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可知“看花”是全文叙述的中心事件;集中体现了母爱;象征“我” 的新生活,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3)回答此题,要认真通读全文,找出插叙的语句,并结合语句及上下文来分析其作用。(4)“扑”和“挡”两个动词是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的内容,感人至深。(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