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搜集的航天知识资料
六年级航天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航天知识点归纳航天学是一门探索宇宙空间的科学,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一些基础的航天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以下是一些航天知识点的归纳:一、航天的基本概念航天,又称为太空探索,是指人类利用航天器进入、探索和利用太空的活动。
航天器可以是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二、航天器的分类1. 人造卫星:围绕地球或其他天体运行的人造物体,用于通信、导航、气象观测等。
2. 宇宙飞船:载人或无人的航天器,用于执行太空任务。
3. 空间站:在地球低轨道上的大型人造结构,可以供宇航员长期居住和工作。
三、航天器的运行原理航天器通过火箭发射进入太空,利用地球或其他天体的引力进行轨道运动。
航天器的轨道可以是圆形或椭圆形。
四、航天器的发射1. 火箭:将航天器送入太空的运载工具。
2. 发射场:进行航天器发射的地点,需要具备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
五、航天器的控制航天器在太空中需要进行精确的轨道控制和姿态调整,以完成预定的任务。
六、人类在太空的活动1. 太空行走: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的舱外活动。
2. 太空生活:宇航员在太空中的饮食、睡眠、健康等日常生活。
七、航天技术的应用1. 通信卫星:提供全球通信服务。
2. 地球观测卫星:监测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
3. 导航卫星:提供全球定位服务。
八、航天探索的意义航天探索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增进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激发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九、中国的航天成就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建设等。
十、未来航天的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航天探索将更加深入,包括火星探测、深空探索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的航天知识点,六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对航天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成为他们未来探索宇宙奥秘的起点。
小学生搜集的航天知识资料

航天知识1.从天谈起"天"又称太空、空间、外层空间。
目前尚无确切范围。
一般指距地面100km以上的稀薄的大气层以外的空间。
(又一说为75km)天是继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是一个待人类开发的新疆域。
2.天与航天的区别与关系天(太空)是自然客观存在,航天则是有人的参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过去有“空”与航空,现在则有"天"与航天。
3.人类对太空的想往和追求自古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有着"飞天"的壁画。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
公元10世纪已有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
14世纪末,中国明代工匠万户手持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天,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人类第一个利用火箭升空的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月球背面有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4.从幻想到科学──航天科学的三位先驱(1)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03年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一文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奠定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的理论基础。
他还证明了脱离地球引力必须使用多级火箭。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穿过大气层,再然后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2)美国的戈达德戈达德在理论和实验上都为火箭作出过卓越贡献。
1926年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虽然这枚火箭只飞行了2.5s,达到12m高,56m远,但这是火箭技术非常重要的开端。
(3)德国的冯·布劳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在波罗的海边的佩内明德建了一个秘密导弹工厂。
冯·布劳恩带领一批科学家在那里研制出现代导弹的鼻祖V-2。
V-2导弹在二战中被成批生产并用于实战,主要用来轰炸伦敦。
5.为什么人类对进入太空这么感兴趣?从现代的眼光看,太空有无可替代的资源。
航天小知识摘抄简短

航天小知识摘抄简短
1 人造卫星
人造卫星是指由人造制造的空间卫星,它一般有方圆数百公里的活动范围,它的活动空间也可能超越地球的轨道并进入地外空间,像月球、火星和小行星带等。
它对于研究宇宙特别有用,同时也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主要工具。
2 航天器
航天器是指进入宇宙的太空飞行器,它有定向马达系统以及某种形式的动力源,例如火箭,它们能够脱离地球表面并以有一定方向张发。
它们包括太空定位卫星,卫星轨道、火箭、行星探测器和陨石探测器,他们都能发射或(直接)降落在宇宙外的其他星球和天体上。
3 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是指可由宇宙运行的飞行器,它们和火箭类似,但可以重复运行,能在高层的宇宙中运行。
它保持在外层大气层中工作,使用空气动力,继而可以将物资从地球表面运去宇宙外太空,它也可以被用于观察地球,或完成地球上其他各种工作。
4 生命支持系统
生命支持系统是指保持人们在外太空环境中正常生存的系统,是宇航员的核心安全装备。
生命支持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在有限的空间
内,利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向宇航员提供一个稳定的、安全的、舒适的空间环境,保证宇航员的正常生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5 航天航空
航天航空是指在宇宙空间中为了满足公民、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课题等目的,建立合法、安全、高效和可持续的航空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航天研究、实验和航天器发射,为人类社会作出有效服务。
小学生航天科技知识

小学生航天科技知识1、事实上,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物体是V2导弹,第一个进入轨道的才是苏联卫星2、你以为大气上届真的只有120km么?你错了,直到6000千米处都有氧原子,也就是说,现在的多数卫星在很多年以后会被大气阻力减速并且拖回地面3、天体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的,所以我们有两个名称近拱点和远供点顾名思义,近拱点就是里星球最近的点,远供点正好相反还有奇特现象这涉及到惯性,理论就不说了,运行到远供点时飞船的速度会增加,而转回近拱点是速度会变慢4、航天器是怎么变轨的?它们进行变轨的方式是霍曼转移。
霍曼转移是两个不同高度的轨道之间经常使用的转移方式之一。
霍曼转移使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轨道,近地点在较低的高度,远地点在较高的高度。
如想了解更多,请百度霍曼转移5、对接?你以为真那么难?两个长10米的物体在浩瀚太空对接的容错率是多少呢?反正一次性100%直接成功太难了。
我们的飞船都有rcs系统用于姿态微调,rcs系统通俗理解就是在飞船上装很多喷口,歪了就喷,就这么简单。
6、茫茫太空确定自己应该保持的姿态?陀螺仪是答案陀螺仪是一种用来感知和保持方向的装置,它是基于角动量不灭的理论而设计的。
陀螺仪主要由一个可以绕轴旋转的轮子组成。
陀螺仪一旦开始旋转,由于车轮的角动量,它往往会抵抗方向的改变。
陀螺仪多用于导航、定位等系统。
7.地球同步轨道高度为35800公里。
顾名思义,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与地球自转所需的时间相同,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
同步轨道有很多用途,主要用于通信和定位。
理论上,只需要三颗卫星就可以完成全球通信。
除了同步轨道,还有极轨,倾角90度。
大多数测量和定位卫星使用极地轨道,它可以扫描整个世界8.实际上,运载火箭主要使用两种燃料,液氧氢和液氧煤油。
助推火箭,第一级和第二级火箭大多是液氧煤油火箭。
氢气燃烧释放的能量高于煤油,但氢气的产生需要大量的能量,而液氢是低温液体,很难储存和运输。
为了摆脱引力,把卫星送入轨道,火箭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科普小知识
航天常识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推动了人类不断前行的步伐。
这里将为您介绍一些航天科普小知识。
1. 什么是卫星
卫星是一种人造的飞行器,用于在地球轨道上运行,以实现通信、导航、科学研究等目的。
卫星有很多种类,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观测卫星等。
2. 什么是火箭
火箭是一种能够在空间中自主飞行的飞行器,它采用燃料和氧气的燃烧反应来产生推力,从而推动它进入空间轨道。
火箭是进行航天活动的必要工具。
3. 什么是太空
太空是指地球大气层之外的无限空间。
太空中没有空气、水、重力和温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环境,它对人类探索和研究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
4. 什么是航天员
航天员是指进行航天活动的人员。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技能和知识,才能够在太空环境中执行任务。
航天员的工作包括宇航服的穿着与维修、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科学实验的开展等。
5. 什么是国际空间站
国际空间站是由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空间站,它位于地球轨道上,是人类在太空中进行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基地。
国际空间站拥有多个实验模块,包括实验舱、船坞、能源舱等,航天员可以在其中生活和工作。
总之,航天科普小知识涵盖了卫星、火箭、太空、航天员和国际空间站等方面的知识,它们对于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航天小知识

中国航天小知识第一篇:中国航天小知识(上)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航天探索之旅。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成就。
在这里,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一、第一颗卫星中国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
这次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之后,第4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这颗卫星主要用于太空科学和地球物理探测。
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火箭是中国航天领域的重要突破。
从1970年第一次发射“东方红一号”开始,中国不断改进长征系列火箭的技术,现在已经发展出长征一号~长征八号等多种型号。
其中,长征二号F/G/H型和长征三号B/C/D/E型已经成为国际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商业运载火箭之一。
三、中国载人飞船中国载人飞船被称为“神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一艘“神舟”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第3个完成载人飞行任务的国家。
至今,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5艘“神舟”飞船。
四、探月工程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突破。
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进入月球轨道。
随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多个探月任务,取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
五、中国空间站中国空间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该空间站分为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并拥有配套的货物飞船和载人飞船。
中国计划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的建设,并正式开始常驻空间站任务。
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项重要技术,旨在提供全球卫星导航服务。
该系统共分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目前已经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精准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以上就是一些中国航天的小知识。
随着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我们会有更多更加惊人的成就和突破出现。
第二篇:中国航天小知识(下)在第一篇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中国航天的一些小知识。
小学生太空简短科普小知识

小学生太空知识科普11、宇航员的身高在太空里能长高大约5厘米。
这是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椎骨间的椎间盘会扩张一些。
但是,这种增高效果不是永久的,当宇航员重新进入地球的大气层以后,就会因为地球的重力恢复原来的身高。
2、柯伊伯带是太阳系中海王星轨道外的一个区域。
柯伊伯带是一个冰冷的天体环,冥王星就处于柯伊伯带。
3、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女性是俄罗斯的Valentina Tereshkova。
在1963年6月16日,她驾驶东方6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也被载入史册。
她在太空中呆了近3天,绕地球飞行了48圈后才再次回到地球。
4、如果土星的光环只有3英尺长,那么它的厚度就只有刮胡刀片的万分之一。
土星光环非常薄,这是因为它们是由一个个含有灰尘的冰晶构成的,这些冰晶小的只有尘埃那么大,大的有巨岩的大小。
5、哈勃太空望远镜是人类建造的最富有成效的科学工具之一。
天文学家利用哈勃收集到的数据已经发表了超过15000篇科学论文。
这些文章又被其他论文引用了73、8万次。
6、第一颗进入太空的人造卫星名叫“Sputnik”。
它是在1957年10月4日时被苏联发射进入了椭圆形的近地球轨道。
7、系外行星是指那些围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
我们的太阳系中,所有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
但是别的太阳系会是怎样的呢?2009年,NASA发射了一个名为开普勒的太空探测器来寻找系外行星,而至今为止它已经发现了数千颗。
8、银河的中心闻起来像是朗姆酒,尝起来就像是覆盆子。
这是IRAM射电望远镜聚焦在银河系重心位置一团名为人马座B2的气体星云中发现的。
IRAM发现了一种名为甲酸乙酯的化学物质,也正是它赋予了朗姆酒独特的气味以及覆盆子那独特的味道。
9、我们的月球正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
科学相信终有一天月球会摆脱地球的引力;不过想要看到这一幕还要再等上几十亿年。
10、冥王星(Pluto)是用罗马的冥界之神命名的,不是迪士尼的那条狗。
这个名字是一个11岁的英国小女孩Venetia Burney向该行星的发现者Clyde Tombaugh提议的。
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资料

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资料精选关于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资料航天小知识手抄报资料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的"斯普特尼克1号"2. 我国发射的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是: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发射的―东方红一号‖3.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4.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5.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航天员是:杨利伟6.第一个登陆太空的人是:前苏联的尤里加加林7.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8.第一个在太空中太空行走的人是: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9.中国的载人飞船是―神舟‖系列,有两层含义:一是音同―神州‖,二是―神奇的船(宇宙飞船)‖的意思10.世界上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分别是: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11.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关于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图片及资料关于航天小知识的手抄报图片及资料科技名人名言手抄报资料●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 ——爱因斯坦●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 ——温伯格●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斯宾塞●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 ——高尔基●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 ——伽利略●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 ——布鲁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 ——达尔文●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 ——霍金●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斯宾塞●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契诃夫●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人民需要科学,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将沦为殖民地. ——约里奥·居里●科学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系统. ——高尔基●科学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色的思想的坟场. ——乌纳穆诺●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 ——亚当·斯密●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科学都是对一切可能的事物的观察.所谓先见之明,是对即将出现的事物的认识,而这认识要有一个过程. ——达·芬奇●所谓科学,包括逻辑和数学在内,都是有关时代的函数,所有科学连同它的理想和成就统统都是如此. ——穆尔●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巴斯德●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书本要服从科学,而不是相反. ——培根●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居里夫人●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科研人员既要有严肃、严密和严格的学风,又要有敢想、敢干和敢闯的精神.二者不可缺一. ——朱兆良●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一向比较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 ——卢嘉锡●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看来大胆还是必要的,当然大胆要建筑在扎实工作基础上. ——赵金科●科学规律的本身是客观真理,是不会陈旧的.人们运用这些规律的方式和作出的相应设计方案,却是日新月异的. ——王竹溪●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惠赠给人类生活. ——培根●科学、科学知识总是假设的:它是猜想的知识.科学的方法是批评的方法:寻求和消灭错误并服务于真理的方法. ——卡尔·波普尔●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胡适●科学需要一个人的全部生命. ——朱冼●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综合的、大规模的、集体的事业. ——王方定●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至于最后由谁来总其大成,也许带有偶然的、幸运的色彩. ——谈家桢●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 ——斯宾塞●前进是生活的法则,不然人就不能称作为人. ——勃郎宁●科学本身就有诗意. ——斯宾塞●任何科学的结论都不该看成是永恒不变的. ——邓拓●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 ——华罗庚●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圣西门●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 ——斯宾塞●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 ——高尔基●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最后一次成功的. ——徐特立●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周培源●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雨果●向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学习思想方法. ——一●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 ——陈佳洱●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 ——霍姆斯●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科学的种子. ——爱默生●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 ——卡尔·波普尔●科学在今天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人类精神所发展到的最高阶段. ——郭沫若●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 ——钱三强●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钱三强●科学技术体系本身是一种现代社会组织,必须以一种现代精神原则作为运动动力,仅仅依靠增加资金与人员的投入,并不能获得所期待的科技产生. ——何家栋●科学和民主,它们取消了人和自然的差异,也取消了人和人的差异. ——王安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天知识
1.从天谈起
"天"又称太空、空间、外层空间。
目前尚无确切范围。
一般指距地面100km以上的稀薄的大气层以外的空间。
(又一说为75km)
天是继海、陆、空以外的第四疆域,是一个待人类开发的新疆域。
2.天与航天的区别与关系
天(太空)是自然客观存在,航天则是有人的参与,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过去有“空”与航空,现在则有"天"与航天。
3.人类对太空的想往和追求
自古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有着"飞天"的壁画。
(图1)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
公元10世纪已有火药用于火箭的文字记载。
14世纪末,中国明代工匠万户手持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天,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人类第一个利用火箭升空的人。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月球背面有一个环形山以"万户"命名。
(图2)
万户环形山
4.从幻想到科学──航天科学的三位先驱
(1)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图3)
齐奥尔科夫斯基
齐奥尔科夫斯基于1903年发表了《利用喷气工具研究宇宙空间》一文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公式,奠定了火箭和液体发动机的理论基础。
他还证明了脱离地球引力必须使用多级火箭。
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人类决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会不断地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
人类首先将小心翼翼穿过大气层,再然后去征服太阳系空间"。
(2)美国的戈达德(图4)
戈达德
戈达德在理论和实验上都为火箭作出过卓越贡献。
1926年他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
虽然这枚火箭只飞行了2.5s,达到12m高,56m远,但这是火箭技术非常重要的开端。
(3)德国的冯·布劳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在波罗的海边的佩内明德建了一个秘密导弹工厂。
冯·布劳恩带领一批科学家在那里研制出现代导弹的鼻祖V-2。
V-2导弹在二战中被成批生产并用于实战,主要用来轰炸伦敦。
5.为什么人类对进入太空这么感兴趣?
从现代的眼光看,太空有无可替代的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航天器(卫星、飞船、空间站)相对地球表面的高位置资源;航天器中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太空的高真空、高洁净、高能粒子辐射和大范围高低温变化的环境资源。
(1)空间高位置资源
航天器居高临下俯瞰全球,在军事上和民用上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表1列出了几个不同高度的飞行器可观察到地球总面积的百分比。
表1 几个不同高度的飞行器可观察到地球总面积的百分比
早在1945年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就预言,在地球赤道上空放置3颗地球同步定点卫星就可进行全球通信。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地球变得愈来愈小,人类可以把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利用。
据有了这种太空高位置,人类文明就前进了一大步。
克拉克预言
(2)航天器内微重力环境资源
卫星或空间站能环绕地球飞行是由于其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与地球引力相互抵消,因而卫星或空间站内呈现微重力环境(其),这种环境在地面上和飞机作抛物线飞行时仅能出现几十秒时间。
航天器内长时间的微重力环境在地面上无法模拟仿真,是独一无二的太空资源。
(3)太空高真空、高洁净、高能粒子辐射、大范围高低温变化环境
这些环境与微重力环境结合起来的综合环境,对特殊材料的制备,完美晶体的生长,生物工程及药品的制备和提纯,高质量冶炼等都可获得地面上难以得到的结果。
由于在太空大气极度稀薄,对电磁波的全频谱辐射的吸收、折射、散射基本上不存在,因而是天文观测的理想环境,由此出现了太空望远镜和空间天文学这门新学科。
6.航天包含哪些内容?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把航天活动归纳为航天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
航天技术是手段;空间应用是目的,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空间科学则属于认识宇宙的范畴。
7.中国的神州飞船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飞行时间/圈数:
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
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评论反应:
此间评论高度评价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飞行时间/圈数:
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
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评论反应: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
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飞行时间/圈数:
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
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
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
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
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试验项目: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
飞行时间/圈数: 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起点很高,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仓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我国的是2.5米。
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
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
神舟七号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
飞行时间/圈数: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着中国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