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古诗鉴赏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________。

不想舍的又是________。

(2)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当朝者的黑暗和腐朽;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这两句采用借物抒情的抒情方式,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及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答案】(1)无同类能比;可惜(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解析】【分析】(1)“无伦”,“伦”,意为“类”,“无伦”意为“无同类能比”;“可怜”,古今异义,今义为“怜悯”,古义为“可惜”。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贾生才调更无伦”,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无同类能比;可惜;⑵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

2.古诗阅读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人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释】①素舸: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诗歌阅读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来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哪一座山?(2)诗中的山有哪些特点?(3)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案】(1)泰山(2)高大、雄伟(雄奇)、壮丽、秀美……(3)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如果陈子昂有微信朋友圈,他在登幽州台后发布了一条新动态,请观察图片,完成下列任务。

(1)下列诗人中,最有可能看到他朋友圈这条动态信息的是()A.曹操B.王湾C.陆游D.龚自珍(2)网名为“路人丙”的朋友在新动态下留言说:“观此诗足见伯玉(陈子昂)之怀才不遇。

”你觉得他这句评价的理由是什么?(3)陈子昂的两位友人看到新动态后,在微信中进行了讨论。

请依情境补充对话内容。

我觉得还是加上“之”和“而”好。

因为从朗读的角度看,________。

(4)后人将《登幽州台歌》与《登飞来峰》进行了比较,作出一副对联,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唐陈子昂临幽州台,感喟怀才不遇,读来沉郁顿挫下联:________登飞来峰,抒写________,诵之________【答案】(1)B(2)幽州台是古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作者所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正是说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可能见到,而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来表示自己的怀才不遇。

(3)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停顿,拉长了语气,更能体现诗人此刻的情感(4)宋王安石(王荆公);壮志雄心;慷慨激昂【解析】【分析】(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A项,曹操(东汉末年);B项,王湾(唐代诗人)C项,陆游(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D项,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据此,陈子昂与王湾都是唐朝人,故答案为B。

(2)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借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自己无法见到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明主,抒发了诗人抑郁悲愤、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由此可知,网友丙的理解是正确的。

(3)这首诗词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问题。

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_(人名)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哲理诗。

(2)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你对题目中“路”的理解。

(4)古今中外有许多诗人作家曾经对“路”有过精彩的描述,请举出一例让我们共勉。

(诗词曲文皆可)【答案】(1)美国;弗罗斯特(2)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3)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4)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解析】【分析】(1)《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诗歌,这首深邃的哲理诗展现了现实生话中人们处在十字路口时难以抉择的心情。

(2)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足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它告诉人们,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谨慎;同时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判断。

因而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3)《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通过选择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所以标题中的“路”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际是象征人生之路。

(4)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示例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示例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故答案为:⑴美国;弗罗斯特⑵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⑶示例:表面指大自然中的路,实则喻指人生之路。

“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

⑷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写作的背景进星分析。

⑶本题考查对本题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作者表达的赏析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的第二联既描写了花鸟,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这是什么写法?请你赏析一下。

【答案】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春天的鸟儿应该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故答案为:诗人运用移情于物(借景抒情)的手法,借花儿流泪、鸟儿惊心,表达自己在安史之乱中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或因安史之乱、国都沦陷而悲伤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3.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 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2)这首诗歌采用________的手法,通过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意在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同时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自己________的感慨。

【答案】(1)无同类能比;可惜(2)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解析】【分析】(1)“无伦”,“伦”,意为“类”,“无伦”意为“无同类能比”;“可怜”,古今异义,今义为“怜悯”,古义为“可惜”。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

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

“贾生才调更无伦”,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意思是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揭露晚唐皇帝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是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无同类能比;可惜;⑵借古讽今;怀才不遇【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句意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形式好人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就是读懂诗歌,理解内容和写作手法,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进行。

4.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 ________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答案】(1)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2)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4)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句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未了:不尽;钟:聚集;割:分;曾:同“层”;会当:终当,终要。

⑵本题考查的是句子意思的理解。

注意重点词语如:钟、割、会当等次的正确理解。

示例: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示例: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故答案为:⑴不尽;聚集;分;同“层”;终当,终要。

⑵①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②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⑶“钟“积聚、汇聚之意。

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⑷这不仅是诗人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决心攀登人生极顶的雄心壮志。

我明白了要想攀登人生顶峰,就一定要有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不怕困难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诗句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的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题赏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要结合自的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蝶恋花》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各有一个字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基调,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柳词抒写儿女之情,苏词抒写家国天下的抱负。

B.柳词借景抒情,苏词多用典故。

C.柳词委婉含蓄,苏词豪放激越。

D.柳词结尾出现名句,苏词通篇是名句。

【答案】(1)愁;狂(2)D【解析】【分析】(1)《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