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检测
食品企业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案

食品企业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案第一章食品微生物检测概述 (3)1.1 微生物检测的意义 (3)1.2 微生物检测的基本要求 (4)第二章检测准备 (4)2.1 检测设备的选择与准备 (4)2.1.1 设备选择 (4)2.1.2 设备准备 (5)2.2 检测用培养基与试剂的配置 (5)2.2.1 培养基配置 (5)2.2.2 试剂配置 (5)2.3 检测实验室的环境控制 (5)2.3.1 实验室布局 (5)2.3.2 实验室空气质量 (6)2.3.3 实验室设备管理 (6)2.3.4 实验室人员管理 (6)第三章样品采集与处理 (6)3.1 样品采集方法 (6)3.1.1 随机采样法 (6)3.1.2 分层采样法 (6)3.1.3 区域采样法 (7)3.2 样品处理流程 (7)3.2.1 样品预处理 (7)3.2.2 样品制备 (7)3.2.3 样品检测 (7)3.3 样品保存与运输 (7)3.3.1 样品保存 (7)3.3.2 样品运输 (7)第四章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8)4.1 微生物分离方法 (8)4.2 微生物纯化技术 (8)4.3 微生物计数方法 (8)第五章食品微生物分类检测 (9)5.1 革兰氏阳性菌检测 (9)5.1.1 检测原理 (9)5.1.2 检测方法 (9)5.2 革兰氏阴性菌检测 (9)5.2.1 检测原理 (9)5.2.2 检测方法 (9)5.3 酵母菌和霉菌检测 (9)5.3.1 检测原理 (9)5.3.2 检测方法 (10)第六章食品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检测 (10)6.1 微生物生理特性检测 (10)6.1.1 检测目的 (10)6.1.2 检测方法 (10)6.1.3 检测指标 (10)6.2 微生物生化特性检测 (10)6.2.1 检测目的 (10)6.2.2 检测方法 (10)6.2.3 检测指标 (11)6.3 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11)6.3.1 检测目的 (11)6.3.2 检测方法 (11)6.3.3 检测指标 (11)第七章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 (11)7.1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11)7.1.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11)7.1.2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11)7.1.3 基因测序技术 (12)7.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2)7.2.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2)7.2.2 免疫层析法 (12)7.2.3 荧光免疫分析 (12)7.3 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 (12)7.3.1 酶传感器 (12)7.3.2 免疫传感器 (12)7.3.3 基因传感器 (12)第八章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 (13)8.1 检测方法验证 (13)8.1.1 方法验证的必要性 (13)8.1.2 方法验证内容 (13)8.1.3 方法验证流程 (13)8.2 检测结果分析 (13)8.2.1 数据处理 (13)8.2.2 结果判定 (14)8.2.3 结果报告 (14)8.3 检测实验室管理 (14)8.3.1 实验室环境管理 (14)8.3.2 仪器设备管理 (14)8.3.3 标准物质和试剂管理 (14)8.3.4 实验室人员培训 (14)8.3.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14)第九章食品微生物检测数据分析与报告 (14)9.1 数据整理与分析 (14)9.1.1 数据收集 (14)9.1.2 数据整理 (15)9.1.3 数据分析 (15)9.2 检测报告撰写 (15)9.2.1 报告结构 (15)9.2.2 报告撰写要求 (15)9.3 检测报告审核与发布 (15)9.3.1 报告审核 (15)9.3.2 报告发布 (16)第十章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16)10.1 实验室设计与建设 (16)10.1.1 功能分区 (16)10.1.2 设备配置 (16)10.1.3 环境条件 (16)10.2 实验室安全管理 (16)10.2.1 生物安全管理 (16)10.2.2 化学品管理 (16)10.2.3 环境保护 (17)10.3 实验室人员培训与管理 (17)10.3.1 培训内容 (17)10.3.2 培训计划 (17)10.3.3 考核与评价 (17)第一章食品微生物检测概述1.1 微生物检测的意义微生物检测在食品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食品安全: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通过微生物检测,可以有效监控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微生物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对于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一、背景介绍食品中的微生物指的是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食品中,引发食物中毒甚至传播疾病。
因此,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是确保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二、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原理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食品样品放入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利用食品中的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生长并形成可见的微生物集落,从而实现对微生物的检测。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检测多种微生物,但是存在检测时间长、有可能遗漏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等缺点。
2.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新兴领域。
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其中,PCR技术和测序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PCR技术可以放大微生物的DNA片段,并通过比对特定序列来识别微生物。
测序技术则可以进一步对PCR扩增的片段进行测序,从而得到更加详细的信息。
这些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准确性的优势,但是在样品处理和设备要求方面相对较高。
三、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1. 工业生产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原料的筛选和检验、发酵及酿造工艺的控制、食品添加剂的质量监测等方面。
通过及时检测微生物污染,可以避免微生物对生产过程的干扰,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2.食品检测机构食品检测机构必须依靠微生物检测技术来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
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并给出合理的检测结论,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食品市场秩序。
3. 公共卫生监管监管部门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检测和监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预防微生物污染。
食品微生物检验和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和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检验和检测技术是指对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检验和检测的技术方法。
微生物的污染对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验和检测,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1. 菌落计数法:菌落计数法是一种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根据菌落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计数。
菌落计数法可以测定食品中的总菌落数、霉菌数、大肠菌群数等指标,对于评估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PCR法:PCR法是一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食品中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寻找并扩增微生物DNA片段,利用特定的引物和聚合酶,在经过多次扩增反应后,可以检测到微生物DNA的存在与数量。
PCR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效性的优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
3. ELISA法:ELISA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可以通过检测食品样品中微生物所产生的抗原或抗体来确定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ELISA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简便快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微生物检测中。
4. 快速检测技术:快速检测技术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结合微生物的快速培养和检测手段,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Butterfield法、PETRIfilm法、ATP生物发光法等,具有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准确性强等特点,可以大大缩短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时间。
1. 食品卫生监督:食品微生物检验和检测技术能够对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进行监督与控制,保证食品的卫生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3. 疾病防控:食品微生物检验和检测技术可以对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及时检测,发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隔离与处理,防止疾病的传播与流行。
食品微生物检验和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安全、质量稳定以及疾病防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微生物检测国标

食品微生物检测国标导言: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主要因素。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各国纷纷制定了食品微生物检测国标,标准化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要求,以确保食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一、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食品微生物污染是指在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进入食品中,并繁殖、感染人体。
食品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
严重的食品微生物污染还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食品安全事故,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重要性食品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监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能够及早发现和控制食品微生物污染,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食品微生物检测还能够帮助食品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国际标准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应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以确保食品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以下是一些国际上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1.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标准:美国FDA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包括生鲜水果和蔬菜的微生物检测标准、肉制品微生物检测标准等。
这些标准明确了微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合格限量等指标。
2.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的标准:欧盟成员国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的指导,制定了统一的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食品中常见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菌群)的检测方法和要求,明确了微生物污染的合格限量。
3. 中国国家标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食品微生物检测国标,以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这些国标包括常见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检测方法、微生物指标的限量等。
四、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传统培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 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通过培养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观察和计数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指利用先进的科学手段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成为了食品安全保障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意义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主要作用是检验食品样品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些病原微生物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健康威胁。
此外,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还能检测食品样品是否存在有害微生物,如霉菌、酵母菌等,这些微生物虽然不致病,但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口味。
二、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技术1.培养法培养法是食品微生物检测的一种常见方法。
此方法将食品样品在不同温度、氧气、湿度等环境条件下分别培养,以便于检测芽孢、大肠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时需要一周或更长时间才能得到结果。
2.快速检测法快速检测法是在研究了微生物的生长特征、代谢特性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检测技术。
这种方法通常不需要预处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检测,如蛋白芯片技术、荧光定量PCR 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但成本较高。
3.基因序列分析法基因序列分析法是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特定基因序列,对食品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但需要高度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支持。
三、检测技术的选择针对不同微生物,不同检测目的和不同检测场景,需要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
传统培养法可以检测多种微生物,但速度较慢,不适用于针对特定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快速检测法速度快,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种类的微生物或某些特定的检测要求。
基因序列分析法适用范围更广,但操作复杂,检测设备曾显得较为昂贵。
四、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口腹安全。
同时,也使得食品业者更加明确了食品安全的责任,强化了其对自身产品的质量管理,维护了企业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食品安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
微生物检测是指通过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存在和数量来评估食品是否安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一、传统培养方法传统培养方法是最为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之一,它可以直接检测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将食品样品接种于适当的培养基上,通过培养后的菌落形态和数量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传统培养方法简单易行,但耗时较长,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得到结果。
二、荧光定量PCR法荧光定量PCR法是一种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理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
该方法通过扩增微生物特定基因的DNA,然后使用荧光染料标记,最后通过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荧光定量PCR法具有高效、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适用于快速检测大批量样品。
三、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它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该技术利用芯片上的探针与目标微生物的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反应,然后通过荧光标记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基因芯片技术具有快速、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检测多个微生物。
四、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效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它可以通过检测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特定标记物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中的致病菌检测,如耐药菌的检测和鉴定。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准确性的优势,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微生物检测。
五、免疫层析法免疫层析法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它通过检测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来判断其存在和数量。
该方法常用于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检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等。
免疫层析法操作简单、迅速,不需要复杂的设备,适用于野外和实验室环境。
综上所述,食品中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项目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项目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食品中的潜在危害因素,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项目。
1. 总大肠菌群检测总大肠菌群是指能在大肠杆菌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形成典型的菌落,其存在表明食品可能受到了粪便或其他污染源的污染。
总大肠菌群检测可用于检测肉制品、水产品、乳制品等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检测方法常用的有膜过滤法和平板计数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悬浮液,经过过滤或直接平铺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计数菌落形成单位来评估食品样品的微生物污染情况。
2. 沙门氏菌检测沙门氏菌是一类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存在食品中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沙门氏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传统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其中,传统培养法常用的是液体培养基培养法和平板计数法,通过沙门氏菌特异性生长条件下的培养,结合染色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利用PCR技术对沙门氏菌的特异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
免疫学方法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进行检测,目前已有多种沙门氏菌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可供使用。
3. 霉菌检测霉菌是常见的真菌,其在食品中的存在可能导致食品变质和产生毒素。
霉菌检测通常采用分离培养法,即将食品样品接种在特定培养基上,利用霉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形成典型的菌落和孢子,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鉴定。
常用的培养基有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玉米粉琼脂等。
此外,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也可以用于霉菌的检测,通过PCR技术扩增霉菌特异基因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
4.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感染的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等。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常用的方法有传统培养法、PCR法和免疫检测法等。
传统培养法是最常见的检测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在适宜生长条件下进行培养,并通过鉴定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来确定菌种。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项目

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项目一、总大肠菌群检测总大肠菌群是指能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上生长的菌群,一般来说,总大肠菌群的检测可以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
常见的检测方法有膜过滤法、浸泡法和曲线法等。
其中,膜过滤法是将食品样品过滤后,将膜过滤片移植到含有大肠杆菌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经过培养后计数。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的特点。
二、致病菌检测致病菌是指能够引起人体感染和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等。
常用的方法有培养法、快速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培养法是将食品样品接种在相应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致病菌。
快速检测法是利用特定的试剂盒或仪器,通过检测菌落形成单位(CFU)或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来快速识别致病菌。
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利用PCR扩增技术或基因芯片等技术,对致病菌的DNA进行检测和鉴定。
三、腐败菌检测腐败菌是引起食品变质和腐败的微生物,常见的有霉菌、酵母菌等。
腐败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和快速检测法。
培养法是将食品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观察菌落的形态、颜色和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腐败菌。
快速检测法则是利用特定的试剂盒或仪器,通过检测腐败菌特定的生物标志物或代谢产物来快速识别腐败菌。
四、真菌毒素检测真菌毒素是由某些真菌产生的具有毒性的化合物,如黄曲霉素、赭曲霉素等。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法、生化法和色谱法等。
免疫学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真菌毒素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通过比色、荧光或放射性等方法进行检测。
生化法是通过检测真菌毒素的生物活性或代谢产物来进行检测。
色谱法则是利用色谱柱对真菌毒素进行分离和检测。
五、抗生素残留检测抗生素残留是指食品中残留的抗生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
抗生素残留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学法、生物学法和物理化学法等。
免疫学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生素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后,通过比色、荧光或放射性等方法进行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稀释度的选择
3.2.1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 数报告之(见表1中例1)。 3.2.2若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两 者之比决定。若比值≤2,报告其平均数;若>2,报告其中 较小的数字(见表1中例2及例3)。 3.2.3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按稀释度最高 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见表1中例4)。 3.2.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按稀释度最低
3.3菌落数的报告
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其实有数报 告;大于 100时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①小于5舍去, ②大于5进一位
精品课件
表1 稀释度的选择及菌落数报告方式
例
稀释液及菌落数
两稀释 菌落总数 报告方式cfu/g
次
10-1
10-2 10-3 液之比 cfu/g(mL)
(mL)
1 多不可计 164
6
0
0
0 — <1×10
<10
7 多不可计 305
12 — 精品课件
30500
31000或 3.1×104
4. 注意事项
4.1每做一个稀释度换用1支吸管。 4.2每即使没有用过,也不能放回吸管筒里。 4.3在做稀释度时,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度,盖
精品课件
1.4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 -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 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培养皿内,每个稀释 度做两个培养皿。 1.5稀释液移入培养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6℃左右营养琼脂 (可放置46℃±1℃水浴锅保温)注入培养皿约15mL,并转 动培养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注入加有1mL稀释液 灭菌培养皿内作空白对照。 1.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恒温培养箱内培 养48h±2h。 1.7作空白对照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检测 实验部分教材大纲
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 消毒
精品课件
1. 进入无菌室前的准备
1.1实验前放好需用的实验器材及各种培养基,打开紫 外
灯消毒30-60min。 1.2手部的消毒:进入无菌室前,先用肥皂清洗双手,
在 消毒水中浸泡双手3min后用水冲洗。 1.3进入缓冲室:换鞋子或穿鞋套,戴口罩、帽子、手 套,穿衣服(有风淋室的,需在风淋室转动站立5min)。
精品课件
第二部分 菌落总数测定
精品课件
检验依据GB/T 4789.2-2003
一. 菌落总数的定义
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养基成分、培养 温度 和时间、PH、需氧性质等),所得1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
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0 —
16400
16000或 1.6×104
2 多不可计 295 46 1.6
37750
38000或 3.8×104
3 多不可计 271 60 2.2
27100
27000或 2.7×104
4 多不可计 多不可 313 计
—
313000
310000或 3.1×105
5
27
11
5—
270
270或2.7×102
2. 称样品
2.1手部的消毒
2.2镊子、剪刀、勺子的消毒。
2.3样品包装口的消毒(一个样品换一把镊子、剪刀或
勺
精品课件
子)。
3. 实验结束后的消毒
3.1用过的实验器材经高温消毒后再清洗。 3.2实验台面用消毒水擦洗干净。 3.3换下的鞋套、口罩、帽子、衣服放入专 用垃圾袋进行消毒处理。 3.4清洗双手:先用肥皂清洗双手,在消毒 水中浸泡双手3min后用水冲洗,再用肥皂清 洗双手。 3.5打开紫外灯消毒30-60min。
的 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见表1中例5)。 3.2.5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 数见表1中例6)。 3.2.6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其中 一部分大于300,一部分小于30时,按最接近300或30的平 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见精表品课1中件 例7)。
2. 菌落计数方法
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 检 查,以防遗漏。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 板平均菌落总数。
3. 菌落计数的报告
3.1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若两个 平板中有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应以无片状菌落 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生长不到平 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 板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再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作为该 稀释度的菌落数。平板内如有链状菌落生长时(菌落之间无 明显界线),一条链可视为精一品课个件 菌落计数。
琼脂表面长菌说明空气中带菌,平皿边上长菌说明平皿 受 到污染,琼脂中间长菌说明稀释液或琼脂带菌。
精品课件
菌落总数操作步骤
25g(mL) 样品
225mL0.85% 灭菌生理盐水
1:10
吸取1mL
9mL0.85% 灭菌生理盐
水
1:100
约15mL营养琼脂
约15mL营养琼脂
精品课件
36℃± 1℃,培养48h ±2h
上 试管盖时在酒精灯上消毒,然后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吸球 不能对着吸管吹,沿管壁徐徐注入,以免带入细菌,影响检 测结果。 4.4将稀释液注入平皿时,平皿盖不宜离平皿底太远。从平
设备和材料
冰箱
电子天平
均质器
恒温水浴锅
恒温培养箱
干燥箱
架盘药物天平
灭菌吸管:1mL、10mL
灭菌培养皿:直径90mm
灭菌剪刀、镊子、勺子等 酒精灯
精品课件
三. 培养基和试剂
1. 营养琼脂 2. 0.85%灭菌生理盐水 3. 75%酒精棉球
精品课件
四. 检验程序
1. 检样稀释及培养
1.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mL)剪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 生理盐水的塑料瓶内,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固体检样在加入稀释液后,最好置均质器中处理。 1.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的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 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 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1.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1.2操作方法,做10倍递增稀释, 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