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学
印刷色彩期末总结

印刷色彩学期末总结(概念及公式)第一章1.可见光的范围:380nm—780nm。
2.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3.眼睛的主要构造和作用:杆体细胞在暗处形成暗视觉;锥体细胞在明处形成明视觉。
4.视角(tana)=物体的大小/2倍的视距。
5.颜色对比及对颜色感觉的影响: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在视场中的相互影响,分为同时对比和连续对比。
◇同时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同一颜色的视觉感觉向另一颜色的补色方向变化;◇连续对比对颜色感觉的影响:先看到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发生在观察者眼中的色彩变化。
6.物体的呈色原理:物体本身对光谱中不同波长光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形成的颜色。
7.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色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反映出来的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
色彩学主要包括:物体的呈色原理、色度学、色彩的测量与描述、色彩视觉机制解析、色彩应用等理论。
8.色彩视觉机制分为三色学说、四色学说(对立学说)和阶段学说。
9.色觉是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一种心理反应。
形成色觉的三要素是:光线的照射、呈现颜色的物体、功能正常的视觉器官及大脑。
第二章1.色彩按其吸收光谱的特性分为:消色和彩色。
2.间色:两种原色混合得到的颜色,颜料三原色的间色是色光三原色;复色:两种间色或两种以上的间色混合得到的颜色;补色:混合以后得到白色/黑色的两种色/颜料色,(色光三原色/色料三原色)。
3.色彩的三属性:色相H、明度V、饱和度C/S.4.色彩的定性描述:系统命名法(消色系统命名法和彩色系统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色彩的定量描述:显色系统表示法(孟赛尔、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消色系统表示法(CIE系统)。
5.颜色匹配:把两个颜色调节到视觉上相同或相等的方法。
6.色度混合理论(格拉斯曼颜色混合定律):补色律、代替律、中间色律。
印刷色彩学精华版

印刷色彩学三、名词解释1、底色去除:用单色黑油墨在图像暗调区域部分代替彩色油墨印刷的灰色,对应着短调的黑版。
2、混色系统:基于三原色色光(R、G、B)能够混合匹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所归纳的系统。
3、同色异谱色:两个色样在可见光谱内的光谱分布不同,但对于特定的标准观察者和特定的照明具有相同的三刺激值。
4、颜色匹配:就是将两个颜色调节到在视觉上完全一致或相等的方法。
5、光谱光视效率:把峰值归化为1的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能量产生光感觉的效率。
7、显色性:与参照光源相比,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
8、纯度:指某颜色接近同一主波长的光谱色的程度。
9、补色:两种颜色(色光或色料)混合能形成灰色(白色或黑色),那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10、调频网点:通过对固定大小的网点进行分布密度和分布频率的变化来呈现网目调的灰度。
11、非彩色结构:整幅印刷图象中所有的非彩色成分,都是由黑色油墨印刷形成(不是由三原色叠印产生),对于图象小的各种色相的彩色成分,仍然是靠彩色油墨来完成。
12、非选择性吸收:物体对入射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等量吸收。
13、网点面积率:单位面积内网点所占的面积百分比14、光源的显色性:指与参照光源相比较,光源显现物体颜色的特性,它是表征在光源下物体颜色对人所产生的视觉效果。
15、视力:也叫视觉敏锐度或视敏度,表示眼睛辨认物体细节和空间轮廓的能力。
16色料减色法:当白光照射到色料上时,色料从白光中吸收一种或几种单色光,从而呈现另外一种颜色的方法称为色料减色法17、网线数:指在调幅加网中,单位宽度内排列的网点数,以“线每英寸”或“线每厘米”表示。
18、颜色宽容量:人眼的分辨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把人眼分辨不出的色彩的差别量或者变化范围叫做颜色宽容量。
1、色彩三要素:即颜色的三属性:颜色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称为颜色的三属性。
2、色相:彩色彼此区分的特性,一般可用波长表示;明度:有眼对物体的明暗感觉,可用反射率或透射率表示;饱和度:彩色的纯洁性或鲜艳程度。
印刷色彩学

单双色印刷的区分: 单双色印刷的区分:
(1)、单色印刷的灰度单色印刷中,最深的实底 是100%;白是0%,其间不同的深浅灰调用不同的 网点制成,即利用百分比控制。为了便于阅读, 通常在50%至100%的深灰色调上应用反白字,而 50%至0%之间则用黑字,但也应根据单色的不同而 酌情考虑。 (2)、彩色印刷的四色标注 彩色印刷是用红、 黄、蓝、黑四色印刷产生千变万化的色彩。它可 以利用分色制版印刷照色彩。但设计中所期望的 文字或图形的色彩则可以利用色标查阅每一种颜 色的CMYK数值。但是某些特殊的颜色如金色、银 行及荧光色等不能由四色油墨叠印组成,必须用 专色版的专色油墨印出。
(3)在设计中,偶而采用此种印刷方式, 将会产生一种新鲜的感觉。应用于对景 物的环境、氛围、时间和季节的表现则 可起到特殊的创意效果。 (4)为了寻求特殊的色调效果,可以将 四色版印刷中的一版抽离,保留三色版 印刷。为了使画面效果清晰突出,往往 三色中以颜色较重、调子较深的版作为 主色。也可以将三版中的一版作为专色 印刷,例如将黑版做成银色或金色会产 生特殊的色彩组合。利用色版变换的技 巧、适用于夸张、强调和特殊效果的处 理。
2、色版置换印刷 、
(1)色版置换印刷是在印刷设计中,将某种色版对 换,造成色版的变化。目的是为了追求特殊的画面 效果,它往往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彩色分 色的四种版当中,如果将其中二色或三色交换印刷, 会改变整个原版面的色调,造成极大的变化。 (2)彩色正片转二色是在四版当中将其中两版抽 离,只有两版印刷,即二色印刷。可产生第三种颜 色,如蓝色与黄色混合可以得到绿色,至于得到绿 色的深浅度则完全依赖于蓝色与黄色之间网点的比 例产生。一张正常色调制出彩色图片,通过某两种 色版来印刷,以达到特殊色效果。
印刷色彩学课件

❖ 印刷工艺流程:
原稿印前处理及制版印刷印后加工
❖ 印前技术:
从处理图文原稿到制成印版这一系列工序所 采用的技术。
印前技术是印刷必不可少的前导阶段,包括 扫描输入、图像处理、组版输出、分色制版 等工序。
印前技术中颜色的分解与传递是加色混合与 减色混合规律在印刷中的具体应用。
第一节 彩色原稿
3. 数字印前系统/CDTP扫描分色:彩色桌面出版 系统是一种开放性的图文综合处理系统,通过 扫描仪将原稿的分色信息输入计算机中,利用 激光照排机输出分色胶片。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二、印刷分色原理
彩色印刷的复制过程颜色分解+颜色合成 1. 颜色分解:是根据减色法的补色原理,利用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绿、蓝三种滤色片,将彩色原稿的图像分解成 青、品红、黄三色影像的过程,又简称“分 色”。 2. 颜色合成:是指在印刷机上将三种原色印版 (CMY)上的油墨套印在同一承印物上再现原 稿颜色的过程。
一、原稿类型
❖ 印刷复制过程的五大要素: 原稿、印版、纸张、油墨、印刷机
❖ 原稿: 原稿是印前处理所依据的实物或载体上的图 文信息,分为文字原稿与图像原稿。 原稿是印刷复制的基础和依据,原稿质量的 优劣直接影响印刷品的质量。
第一节 彩色原稿
文字原稿
黑白照片
原
非彩色原稿 黑白胶片
稿
黑白线条稿
图像原稿
第七章 色彩在印前技术
中的应用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一、印刷分色技术的发展阶段:
照相分色
电子分色机 扫描分色
CDTP 扫描分色
第二节 颜色的分解与合成
1. 照相分色:彩用照相的方法,通过红、绿、蓝 三张滤色片将彩色原稿分解成青、品红、黄三 张分色片的过程。
印刷色彩学(完整版)

第一章 色彩与视觉
什么是色彩 色彩理论的发展历史 形成色彩的要素 颜色适应性 颜色视觉理论
第一节 色彩与色觉 What
什么是色彩?
五彩斑斓
色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活与色彩: ❖衣--服装设计,…… ❖食--“色、香、味、形” ❖住--建筑设计,…… ❖行--红绿灯,……
视觉提供的信息量大:80%,视神经对颜色 的反应最快
什么是色彩?
颜色是物体显出来的 是眼睛看出来的 是颜料画出来的 是光照出来的 ……
色彩的科学定义
颜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后所引起的一种除位置、 形态以外的视觉反应,光源、物体、眼睛与大 脑是颜色视觉产生的四大要素 。
色彩的感知和本课涉及范畴
光使万物有形有影,是产生色觉、形象知觉的 必要前提。
有色物体 眼睛 大脑
形成色彩的四个要素
彩色物体
光源
大脑 眼睛
颜色感觉形成的四要素:光源、颜色物体、人眼、大脑
一、光
只有在光的照射下,人们才能感知物体的形态与 颜色,没有光就没有颜色。
1、光的定义
中国国家标准(GB/T 5698--2001):“光—能 对人的视觉系统产生明亮和颜色感觉的 电磁辐射,又叫可见电磁辐射。其波长 范围一般取380nm~780nm。”
主要贡献:色彩是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基于 心理学。
CIE 色度学体系的建立
色彩学是指建立在二十世纪表色体系和定量的 色彩调和理论上的一套色彩理论,是重要的基 础科学之一。其理论奠立者是德国化学家 W·奥斯特瓦尔德(1855~1932)和美国画家 A·H·孟塞尔(1855~1918)。
第三节 色彩形成的要素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必备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的重要性:色彩问题是彩色复制工作的核心 来自一名印刷从业人员的心声——色彩是摆在我们面前
最新《印刷色彩学》课件(4)课件ppt

参照光源:等能白Se
第三节 CIE 1931 XYZ标准色度学系统
1.0 Y 540
520
0.8 510
560
1931 CIE-XYZ系统 色品图光谱轨迹
0.6 500 y
600 620
0.4
490
700
W
0.2
480
Z 400
X
2010.10
0
0.2 0.4 0.6 0.8
1.0
x
第三节 CIE 1931 XYZ标准色度学系统
x() x()/(x()y()z()) y() y()/(x()y()z()) z() z()/(x()y()z())
而且 x ( ) y ( ) z( ) 1
2010.10
2010.10
CIE 1931 标准色度图
第三节 CIE 1931 XYZ标准色度学系统
4. 1931CIE-XYZ色度图的内涵
3. CIE-RGB系统与CIE-XYZ系统的转换关系
①三刺激值X、Y、Z在1931 CIE-RGB系统中的色 度坐标如下表所示。其中Y既代表色品,又表 示亮度,称为亮度因数。
X Y Z
2010.10
r 1.275 -1.739 -0.743
g -0.278 2.767 0.141
b 0.003 -0.028 1.602
第三节 CIE 1931 XYZ
标准色度学系统
第三节 CIE 1931 XYZ标准色度学系统
一、 1931 CIE-XYZ色度系统的建立
1. 转换的原因
为了避免1931 CIE-RGB系统中的光谱三刺激值 r()、 g()、 b()和色度坐标 r、g、b出现负值;
《印刷色彩学》课件

色相环
2010.10
色彩三角
2010.10
第四节 其他表色系统
二、奥斯瓦尔德表色系统
奥斯特瓦尔德(1853-1932), 是德国的物理化学家,因创立了以
其本人为名字的表色空间,而获得
诺贝尔奖。
2010.10
2010.10
第四节 其他表色系统
奥斯特瓦尔德颜色系统的基本色相为黄、橙、
红、紫、蓝、蓝绿、绿、黄绿8个主要色相,每个 基本色相又分为3个部分,组成24个分割的色相环,
100 反 射 率 %
λ
100 反 射 率 %
λ
100 反 射 率 %
λ
400 500 600 700nm
400 500 600 700nm
400 500 600 700nm
白色
灰色
黑色
非彩色的表示
2010.10
第五章 颜色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一.孟塞尔颜色系统
色谱表色法:是一种以有规律排列的一系列
2010.10
第五节 色谱表示法 二、普通色谱:
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供多行业通用的颜 色参考工具。 1. 中国色谱
1957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出版,由彩色和非彩色两 部分组成,共1631种颜色。 彩色部分:8个基本色(黄、橙、红、品红、紫、蓝、 青、绿)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表示。 每个基本色由浅到深分为7个等级,组成一页49个深 浅不同色块的色谱。 非彩色部分:明度最大到最小分成14个等级。
换算方法:
和度范围,利用内插法算出孟塞尔色相与饱和度数值。
2010.10
第二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
印刷色彩学

1.光源、物体、眼睛和大脑为颜色视觉(简称色觉)产生的四大要素。
产生颜色感觉所需要的光源、物体和视觉系统三大要素。
(3)2.光是电磁波辐射的一部分,因而光源又称作物理辐射体,即能够发出物理辐射的物体。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为在380nm到780nm。
(4)3.刺激人眼能引起视觉明亮感觉的电磁辐射称为可见光辐射,简称可见光或光。
4.具有单一波长的或近似单一波长的光称为单色光。
5.白光色散后按波长顺序排列而成的彩色光带称为可见光谱。
(5)6.常见光源的光谱分布有以下几种形式:(1)线状光谱;(2)带状光谱;(3)连续光谱;(4)混合光谱;(5)7.从视觉功能的角度看,整个眼球主要部件可分为屈光系统、成像控制系统和感光系统三个部分。
(10)8.人眼的锥体细胞起作用,可以很好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和细节,称为锥体细胞视觉或明视觉。
(13)9.只有明暗感觉,不能分辨颜色和细节,称为杆体细胞视觉也叫暗视觉。
10.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敏感度是不同的,称眼睛的敏感度随波长变化的关系为光谱光视效率函数(或称视见函数)。
11.物体的大小对眼睛所形成的张角称作视角,视角大小决定了眼睛是否能看清楚该物体,对所观察物体的颜色感觉也有直接影响。
12.视力表示视觉辨认物体细节的能力,也称视锐度。
13.视角α所对应的圆面积,称为视场。
(15)14.三色学说认为在人的视网膜上存在三种锥体细胞,每一种锥体细胞包含一种色素,三种锥体细胞色素的光吸收特性不同,所以在光照射下它们吸收和反射不同的光波。
优点:说明了各种颜色混合现象;是现代色度学的基础;是现代彩色复制技术的理论基础。
缺点:它对有些颜色现象如色盲不能很好地解释;对颜色对比和颜色适应的现象也不能很好地解释。
15.了解四色学说,现代颜色视觉理论。
(看书27,28)16.按照颜色的视觉特征,可以将颜色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两大类。
非彩色的视觉特征是没有彩色感觉的一类颜色,有时也称其为中性色,是指白色、黑色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各种深浅不同的灰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孟塞尔颜色系统:以按目视色彩感觉等间
隔的方式,把各种表面色的特征表示出来。
结构特点: 表示方法:
彩色的表示方法:HV/C 非彩色的表示方法:NV
10Y8/12
色相 彩度 明度
自然色系统:黑白红绿黄蓝六 目录 个基本原色
NCS色彩编号
S 2030-Y90R
20%黑色 30% 纯彩色 10%黄色和90%红色
• 为了区别起见,在10°视场下的这些物理量 均加写下标“10”,可以表示为X10、Y10、 Z10、x10、y10、z10。其色度坐标的计算式 可写成:
目录
x10
X 10
X 10 Y10 Z10
y10
X 10
Y10 Y10
Z10
z10
X 10
Z10 Y10
Z10
目录
光源的三刺激值
y10
目录
CIE1931 Yxy数字表色方法
• 色度图中点的位置可以代表各种色彩的颜色特征。 但是,前面曾经讨论过,色度坐标只规定了颜色 的色度,而未规定颜色的亮度,不能够唯一地确 定一个颜色
所以若要唯一地确定某颜色,还必须指出其亮度特 征,也即是Y的大小。我们知道光反射率ρ= 物体 表面的亮度/入射光源的亮度=Y/Y0
r g b 1
若待配色为光谱色,则上式可写为:
目录
r() r() /(r() g() b()) g() g() /(r() g() b()) b() b() /(r() g() b())
r()、g()、b() 光谱色度坐标
目录
CIE1931XYZ标准色度系统
• 所谓1931CIE-XYZ系统,就是在RGB系 统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选用三个理 想的原色来代替实际的三原色,从而将 CIE-RGB系统中的光谱三刺激值 和色度 坐标r、g、b均变为正值。
颜色视觉特征参数。记为 、
目录
规定函数 与明视觉光谱光效率函V(λ)一致, 即
y() V( )
目录
已知色度坐标求三刺激值
x( )
x() y()
•
y()
y() V ()
z()
z() y()
•
y()
1 x() y() • y() y()
目录
CIE 1964XYZ补充色度学系统
• 1931CIE XYZ系统是在2°视场下实验的 结果。因此,只适用于<4°的视场范围。 由于这一原因,1964年CIE又补充规定了 一种10°视场的表色系统,称为 “CIE1964补充色度学系统”。这两种系 统中的三刺激值和色度坐标的概念完全 相似,只是数值不同
W+S+C=100,白色= 50%
目录
表色方法
W(白) S(黑) Y(黄) R(红) B(蓝) G(绿)
|
|
|
|
|
|
10 10 24 56 0
0
|
\
/
黑度 S=10 彩度 C=24+56=80
Y--R相对比例 φ=(56÷80)×100=70
NCS表记为: 1080--Y70R
目录
• 奥斯特瓦尔德颜色系统的基本色相为黄、 橙、红、紫、蓝、蓝绿、绿、黄绿8个主 要色相,每个基本色相又分为3个部分, 组成24个分割的色相环,从1号排列到24 号
λ2
λ1 (xλ,yλ)
1 (x,y)
(x0,y0) 2
?
目录
目录
CIELAB均匀颜色空间
• CIELAB 空间由CIEXYZ系统通过数学方法转换得到:
L* 116(Y / Y0 )1/3 16 Y / Y0 0.01
a* 500 (X / X0 )1/3 (Y / Y0 )1/3 b* 200 (Y / Y0 )1/3 (Z / Z0 )1/3
+ 0.010b() + 1.200b( )
z ( )
0.000r() + 0.010g() 0.667r() +1.132g()
+ 0.990b() + 1.200b( )
• 1931 CIE-XYZ 系统中,用于匹配光谱三刺激 值的(X)、(Y)、(Z)的数量,称为“CIE 1931 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也叫做 “CIEl931标准色度观察者颜色匹配函数”, 简称“CIE标准色度观察者”或“颜色匹配函 数” ,在物体色色度值的计算中代表人眼的
• X Y Z为颜色样品的三刺激值 • X0 Y0 Z0为CIE标准照明体的三刺激值
目录
色差
• 色差是指用数值的方法表示两种颜色给 人色彩感觉上的差别。若两个色样样品 都按L*、a*、b* 标定颜色,则两者之间 的总色差△E*ab以及各项单项色差可用 下列公式计算:
目录
明度差: 色度差:
总色差:
所以亮度因数 Y=100ρ
由物体三刺激值计算Yxy的公式为:
Y Y
x
X
X Y
Z
y
X
Y Y
Z
由Yxy计算物体三刺激值 :
X
Y
x y
Y
•
Y
Z
1
x
y
•Y
y
目录
目录
颜色的客观三属性
• 主 波 长(Dominant Wavelength,λd) • 兴奋纯度(Excitable Purity, Pe ) • 亮度因数(Luminance Factor, Y% )
• 色料减色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料混 合后会产生另一种颜色的色料的现象。
• 色料三原色:黄、品、青 • 特点:色料混合后亮度降低
目录
颜色形成的第四要素:大脑
物体的颜色不仅取决于光、彩色物体、人 眼的特性,也受到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即大脑的心理作用
目录
• 颜色适应:明适应、暗适应;颜色适应 人眼感光灵敏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感光灵敏度
目录
颜色形成的第三要素:彩色物体
• 物体的选择性吸收:白光中减去某种色 光得到另一种色光的效果。
• 中性色:物体对白光中的红、绿、蓝三 色光作等比例的吸收和反射
• 具有不同色相的颜色:颜料和染料对白 光中的红、绿、蓝三色光作不同波长范 围、不同比例的吸收和反射。
目录
• 色相相同但饱和度不同的颜色:颜料和 染料对白光中的红、绿、蓝三色光作波 长范围相同、但比例不同的吸收和反射。
降低时快,即明适应所需时间短;感光灵敏度 提高时慢,即暗适应所需时间长。
• 颜色视觉理论: • 三色学说 • 四色学说(对立学说) • 阶段学说
目录
• 色彩的联想与象征 • 色彩的感觉:冷色暖色;前进色与后退
色;膨胀色与收缩色;
目录
第二篇 描述颜色
目录
颜色的表示系统
• 显色系统表示法:颜色的显色系统 (Color Order system)是在荟集各种实 际色彩的基础上,根据色彩的外貌,按 直观颜色视觉的心理感受,将色进行有 系统、有规律的归纳和排列;并给各色 样以相应的文字和数字标记,以及固定 的空间位置,做到“对号入座” 的方法。 它 是建立在真实样品基础上的色序系统。
其中
u
4x
2x 12y 3
(B)代表产生混合色的红、绿、蓝三原 色的单位量;R、G、B分别为匹配待配 色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原色的数量, 称为三刺激值;“=”表示视觉上相等, 即颜色匹配。
三原色的单位量
目录
• 国际照明委员会(CIE)规定红、绿、蓝三原色的 波长分别为700nm、546.1nm、435.8nm,在颜色匹 配实验中,当这三原色光的相对亮度比例为1.0000: 4.5907:0.0601时就能匹配出等能白光,所以CIE选 取这一比例作为红、绿、蓝三原色的单位量,即(R): (G) :(B) =1:1:1。尽管这时三原色的亮度值并不等, 但CIE却把每一原色的亮度值作为一个单位看待, 所以色光加色法中红、绿、蓝三原色光等比例混合
示红它、是绿C、IE蓝r在(三对原)等、色g能(的光专谱)、 用色b符(进号行)。匹因配此时,用匹来配表
波长为入的等能光谱色C(λ)的颜色方程为:
C() r()(R) g()(G) b()(B)
目录
色度坐标
r R /(R G B) g G /(R G B) b B /(R G B)
目录
印刷色彩学
目录
• 颜色的定义: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物体的 选择性吸收,进入人的眼睛,而在大脑 中形成的一种印象。
• 包含了颜色形成的四个要素。
目录
颜色形成的第一要素:光源
中国国家标准(GB/T 5698--2001): “光—能对人的视觉系统产生明亮和颜 色感觉的电磁辐射,又叫可见电磁辐射。 其波长范围一般取380nm~780nm。”
目录
• 视角(α):物体在眼睛中形成的张角 视力(视敏度):表示视觉辨认物体细节
和空间轮廓的能力。 视场:眼睛视角所对应形成的圆面积。
• 光谱光视效率:辐通量相同但波长不同的光
在视觉 上所产生不同明度感受性的度量,(辐 射能转化为人眼可见光的程度) 并且规定 V(555) = 1 。
• 当明度相同的时候,光视效率与辐通量 成反比。当辐通量相同的时候,光谱光 视效率与光通量成正比,即感觉越亮的 光,其光视效率越大。
目录
向CIE 1931 XYZ系统的转换
CIE 1931 XYZ系统和CIE 1931 RGB系统的 色度坐标的转换关系为
x(
)
0.490r( ) 0.667r( )
+ 0.310g( + 1.132g(
) )
+ 0.200b() + 1.200b( )
y( )
0.177r() + 0.812g() 0.667r() +1.13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