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原文及教学反思
《五花山》教学设计含反思

《五花山》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颜色关键词,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3、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来说一个片段。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丽。
教学难点: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说一个片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读表示颜色的词语指名读齐读2.上节课我们读了五花山这篇课文,课文写了五华山哪几个季节的景色?上面哪些词是写春天的?哪些词写夏天?哪些词写秋天?二、赏读课文1.春天部分(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2)抓住“浅浅”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浅浅的绿。
体会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3)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二自然段。
2 . 夏天部分(第三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2)夏天的山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引导学生想像满眼的绿(3)分小组朗读。
(4)师总结3.秋天部分(1)欣赏五花山美景(放图片)(2)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哪种色彩?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赏读五个带有色彩的句子,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
(4)师总结三、拓展1. 欣赏冬天五华山的美景2. 说一说冬天五华山的美景四、总结全文板书:五华山春天浅绿夏天浓绿秋天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色翠绿色《五花山》教学反思本学期学校的教研活动,是让我们每位老师到录播室以优质课为标准上一节教研课,非常幸运,本周二是我讲课,我讲的是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五花山》。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
文章篇幅短小,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优美。
作者通过对大山不同季节不同景色的描写,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幅光亮多彩的图画,赞美了大山的美丽。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上完课后,我捋顺了一下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一、让读贯穿整个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人教版三上《五花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人教版三上《五花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三上《五花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三上《五花山》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上《五花山》说课稿1《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
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
郑老师恰恰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朗读教学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主线,并适当辅以一些“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
一、抓关键词指导朗读比如教学“春天的五花山”时,师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问:这芽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哪个词更好?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
教学“夏天的五花山”,师同样抓住“浓浓的”、“涂”、“染”等词进行指导。
二、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在教学“秋天的五花山”时,郑老师出示这句话: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红色、跳起舞来、跳跃)在关键词找出来后,老师相机板书: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读标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三、运用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当学生明了这种抓关键词读书的方法之后,郑老师便将下面两句:“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最后回归秋的整体感受。
且先不谈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单这样一种教学的层次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很需要实实在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嫌办法“笨”,不要怕形式“老”。
《五花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第一篇:《五花山》教学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三、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的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这座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吗?(课文最后一段)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五彩缤纷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这五彩兵分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第四段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你喜欢什么颜色,划出来自己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2、你喜欢什么颜色,能和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吗?(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及与句子有关的图片)3、指导朗读学生喜欢的句子。
如:金黄色(觉得耀眼,阳光明亮。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杏黄色(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让学生说说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感受吧!指名读火红色:用了比喻写的非常生动,写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
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指名读,男生齐读紫红紫红:注意重复紫红这个词还有幕布,可提醒学生。
颜色浓烈。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翠绿:写出松柏不畏严寒。
能读出坚定的语气吗?齐读4、五花山美不美?作家写的美,摄影家拍的美,相信我们能读的更美。
全体起立齐读第四段。
五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

五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五花山教学设计及反思1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简单了解分号的用法,认识句群。
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1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认识句群,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发展个性,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准备:收集描写山的有关词句.收集有关五花山的资料和课件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谁能说说描写山的词语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板书:五花山)。
师:你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五花山”?(生:山上有五朵花??)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薛卫民的家乡五花山寻找答案吧。
(学生初读课文)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生:因为它是“五颜六色”的......)三、品读课文,重点了解。
师:课文描写了五花山的几个季节?生:春季、夏季、秋季。
师: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像美?生:秋季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师:把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划出来,标出序号,读一读。
教师随学生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1)金黄色(2)杏黄色(3)火红色(4)紫红紫红(5)翠绿四、美读课文,升华情感。
师:让我们轻轻地走进五花山的秋天,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的句子,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这种颜色的喜欢读出来,读得让听得人也喜欢。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颜色,大声读句子。
师:谁喜欢金黄色?谁喜欢杏黄色?谁喜欢火红色?谁喜欢紫红色?请你们来读一读。
(四名学生分颜色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新版)2020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五花山

10五花山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
2、抓住“淡淡的、浓浓的、一簇簇”关键词,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描绘,感受五花山的美。
3、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本文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描绘, 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一、谈话解题同学们, 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 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 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此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反馈,交流)三、走进春天、夏天的五花山1、指名读。
2、比较春天、夏天的五花山颜色的不同。
3、抓关键词“冒、涂、染”指导朗读。
四、重点品读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1、出示: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2、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并认真地读一读。
3、全班交流。
随机:a、指导朗读金黄色。
指名读这一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金黄色?出示图片,说说感受。
带着感受再读这一句。
b、指导朗读杏黄色。
指名读这一句,你想到了什么?(熟透了的杏和梨。
)出示图片。
秋天正是丰收的季节,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喜悦、高兴……)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看到了金黄色和杏黄色,就想到了和它有关或想象的事物——这就叫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
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
c、指导朗读火红色。
同上d、指导朗读紫红色。
冯艳 《五花山》教学反思

《五花山》教学反思义乌市香山小学冯艳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
在这一次的教学中,我重点抓住对文本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去感受五花山的美丽。
2、总的来说,这一次的教学过程是很顺畅的,在每个环节之间都很好的衔接下来,自己的语言也会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很切合文本的内容,围绕着五花山的特色来进行设疑。
3、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还是很合理的,但是有一点做得不够的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更好地升华本文的中心思想。
应该更进一步点明、强调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祖国美丽河山的喜爱以及赞美之情。
4、由于时间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更好,更广阔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重点自然段的教学中,特别是对秋天中所呈现出的五种颜色的解读时,只是让几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没有充分地发挥到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拓展他们的思维。
4、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这一次授课不仅仅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一个考察,而且各位同学的点评以及老师的教导都让我受益匪浅。
每一次站在讲台上,都会增加我自己的信心,都让我坚定自己的理想——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本课特色1、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语文情感。
《五花山》这篇课文是带有丰富的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美好风光的思想感情的,使学生领略到这美好的自然风光。
2、本课从大自然中开发和利用语文,大自然就是我们最好的教学资源。
这样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之下进行学习。
把生活引入到教材中,从而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利用语文。
3、这节课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课件中插入相关的美丽的图片并且插入了美妙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更好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五花山》这篇课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共有五个自然段,描写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赞美了五花山优美的风景。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原文我家住在大山里。
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教案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
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
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五花山说课稿(必备3篇)

五花山说课稿(必备3篇)五花山说课稿(1)《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写景文章。
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
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
郑老师恰恰抓住文本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将朗读教学作为贯穿整堂课始终的主线,并适当辅以一些“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
一、抓关键词指导朗读比如教学“春天的五花山”时,师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问:这芽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冒”可以换成什么词呢?哪个词更好?这让你感觉(生: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
教学“夏天的五花山”,师同样抓住“浓浓的”、“涂”、“染”等词进行指导。
二、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在教学“秋天的五花山”时,郑老师出示这句话: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红色、跳起舞来、跳跃)在关键词找出来后,老师相机板书: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接着,老师根据学生的读标出停顿和重音,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阳光的温暖与舒适。
三、运用朗读方法,自学其他几句当学生明了这种抓关键词读书的方法之后,郑老师便将下面两句:“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让学生进行自学交流,最后回归秋的整体感受。
且先不谈这样进行朗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单这样一种教学的层次性,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很需要实实在在!教学中,我们不要嫌办法“笨”,不要怕形式“老”。
因为,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很需要经历“模仿”、掌握“技巧”、强化“训练”。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慢慢地掌握朗读方法,逐步提高朗读能力。
五花山说课稿(2)我这次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的想法:对于选读课文的处理,我有两种方法——一是将课文安排在相应的单元主体课文学习之后,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来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原文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原文
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吗?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有的树林变的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屏布一样。
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
《五花山》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描写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赞美了五花山优美的风景。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虑:1、以疑导学。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
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然后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秋天的五花山这一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
我紧紧围绕五花山的色彩,引导学生读、思、议、找,全面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达到了阅读教学中“自悟自读”的境界。
3、读中感悟。
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五花山的色彩多姿。
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五花山的美及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总体来说这节课整个环节较流畅,学生掌握的也很不错。
在比喻,联想等的知识点运用上还要更加深入,再落实。
经过这一次课,觉得还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比如朗读,应该更有感情,对学生的评价语也应该丰富等。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五花山》教学反思《五花山》这篇课文五个自然段,层次清楚,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结尾回扣课题,中间分春、夏、秋季节描写。
三个段落都是先总写颜色,再通过“看到的,联想到的”具体描述,但联想具体在高段才涉及,《月光曲》一文就是重点品评联想。
要突出三年级学段特点,最后我们确定教学目
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语言之美;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颜色丰富之美,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读关键词句,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之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学习先写看到的,后写想到的写段方法,并仿写片段。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重点在朗读,通过学生读,老师范读,师生合作读,理解朗读,配乐朗读和积累背诵,在反复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秋天之美,学会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结合起来写,使原本普通的景色变得灵动丰富起来,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在前几次试讲时,我让学生自己读,指名读,齐读,男女轮读,读的形式多,次数多,但只停留在了表面,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不知道如何通过评价去指导学生的朗读。
学生没有投入进去,不能很好地去体会,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因此在最后上课前,我反复的斟琢老师的’评价语言,怎样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和领悟,真正的知道如何朗读。
描写“杏黄色”的这一句,我帮学生创设情境,让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就来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满树杏黄的叶子,这一片像杏,那一片像梨,满树的叶子就像是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你看到了这片杏黄色的树林吗?”让学生在朗读中把画面感读出来,让学生体会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人们的心情无比的喜悦,读这一句时,就要读出高兴,喜悦之情来。
描写“火红色”这一句,我对同学们说:让我们试着把这片火红的树林读活起来!
描写“紫红紫红”这一句,我让学生重点理解“紫红紫红”,一个紫红不够,还得两个紫红。
描写“金黄色”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给我们带来温暖的感觉,抓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不是一丝丝阳光,也不是许多的阳光,而是“所有的”阳光。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品读,我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悟,读中去品。
让学生从读中去感悟文本带给我们的那种自然美。
学生读的也是津津有味。
但是整堂课的教学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1、几次试教,都超时了,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读书,要在一节课里完成这些教学任务,难;仿写,学生语言贫乏。
而正式赛课的班级,和我配合得非常顺,几乎一问就到位,很快就顺利地走完教程,发现还有7分钟。
其实课堂有许多生成的资源,我都没有加以利用。
总担心教学设计完不成,担心超出备课设计,自己无法驾驭。
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
没有顺学而导。
2、如检测学生词语的朗读情况,第一位就读的非常正确,我就没有再进行教学了。
也许正好叫到一位好学生,但她的预习情况不能代表全体。
这里的检测还可以请一组同学轮读词语,大家都读对了,才能判断,所以最少都要检查2、3位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再如“梳理文脉”这个教学环节,如果再有个学生“自读各段,画出这段写了什么?”的学生学习过程再交流,更务实。
4、“品读第四自然段”这一过程,八次朗读,后六次朗读的细节就程式化了,没有融入教学,不扎实。
5、另作为语文老师,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硬伤。
虽然从教十多年,但这是第一次参加比赛,结果也不令人满意。
课后想想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其实本来可以这样可以那样,但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要珍惜。
另指导朗读也一直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困惑很棘手的地方,通过这次的比赛,让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方面也学到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