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政治视角下中美关系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视角下中美关系思考摘要:在近些年来的美国总统选举中,我们看到无论“中国问题”是成为其选举策略或是迫于舆论压力或是基于国家利益,其主张对其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走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冷战以来美国总统选举前后美国对华政策及中美关系的变化,探讨美国总统选举与现实的中美关系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

关键词: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现实政治;中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d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039-03

在近年来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尽管对外关系不是主要议题,但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在连篇累牍的相互攻击中总会或多或少地提及中国,虽不是主要着眼点,但中国话题已经不可否认地进入其中。如今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中国问题又不可避免地被提及。而究竟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会对现实的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于中美关系有何种启示,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总统选举政治

自1789年到2008年,美国共举行过56次总统选举,共有44人担任过美国总统职务。四年一届的美国总统选举在美国国内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每一次不同结果的选举都意味着一次权力的更迭,不仅会给美国政治生活带来一次震荡,同时作为“超级大国”,其权力更迭不可避免地辐射、波及当时的国际形势与国际政

治。换言之,美国的总统选举政治对于现实的美国对内和对外政策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一)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与对外政策的关联性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国内政治因素常常具有国际影响力。同样,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也对其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议题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竞选中,它通常反映的是选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界定选举议题和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竞选口号以强调本党形象和在关键政策问

题上的主张,是制定竞选战略的第一步。”[1]影响美国选举的议题主要是在经济、社会和外交领域。其中虽然对外政策不是主要议题,但是在某些特殊事件或形势出现时,对外政策有可能跃居全国议题的主导地位。如在经过“911”事件后,在2004年的大选中外交与安全政策则是取代经济成为了主要议题。即便在通常情况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影响下的对外政策仍是经常被提及的。在竞选中,总统候选人通常会就议题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以获取选民的认同和支持,而这些政策主张在总统上任之初通常都是优先考虑的,以实现其竞选承诺。

美国总统是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主体之一。根据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和国会共同行使外交权。但在美国政治的实际运作中,总统在外交事务方面居于支配地位。美国总统不仅可以就各种对外政策问题的准备、起草和审议方面发挥影响,还可以监督决策的执行情况,

更重要的是他能够就所有重大对外政策问题进行最终决策。也就是说,美国总统在对外政策上具有较大的掌控权。这使得总统候选人在赢得竞选后,有一定的能力把他的对外政策言论变为政策现实。

(二)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与“中国问题”

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因共同面对强大对手而结成的战略互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台湾、人权、武器扩散和经贸等问题上的摩擦和角力。表现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就是在选举前后频繁出现美国国会、媒体和各种利益团体对中国口诛笔伐,两党之间和竞选者之间为争夺选票频发“中国牌”的现象,“在中国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已被一些政客视为获得政治成功的最佳工具”[2]。

为了赢得选举,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以争取最大多数的选民为宗旨来制定自己的竞选政策,同时彰显与对手的不同。两党候选人为了把自己拔高为美国国家利益的真正代表者,总要对竞争对手的各项纲领、政策进行全面的攻击。其中,中国被认为是最不需要付出政治代价却又可以获得政治成功的攻击目标,一方面可以迎合国内的反华势力,一方面主动攻击也是一项得分手段。这也是为何候选人热衷于炒作中国问题的原因之一。美国总统候选人在对华问题上,通常比的是谁的态度更强硬。2000年美国大选中,在竞选期间提出的对华政策上,布什明显比戈尔强硬。戈尔基本继承了克林顿政府后期的政策,将中国作为潜在的“建设性战略伙伴”,而布什则是从一开始就攻击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声称“中国是一个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战略伙伴”。而2012年从总统初选开始,中国

就成为共和党参选人最常提起的国家,在除了人民币与贸易摩擦议题以外,中国的军事和商业间谍行动,也成为共和党总统参选人的话题。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就曾大张旗鼓攻击中国经济政策,并扬言在进入白宫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对中国商品实施高额进口关税。对此,美国彭博社发表社论称,罗姆尼的反华热情可能只是选举年的策略[3]。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则在7月8日的竞选广告中大打“中国牌”,炮轰罗姆尼在中国问题上“不是解决问题的人,他自己就是问题”。《波士顿报》网站称,奥巴马也认识到第一任期在经济治理和就业问题上没有多少值得炫耀的数据,于是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攻击策略,也拿中国说事[4]。显然,中国成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两党候选人相互攻击中最常用的“靶子”之一,其目的仍是以“反华热情”表现强硬形象,攻击对手,赢得选票支持。

(三)美国总统选举政治与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总统选举四年一届,总统通过竞选产生,这种周期性和竞争性导致大选年间总统候选人的政策言论基本上是为竞选服务的,对政策的连续性和可行性的考虑不足,只为获取选票赢得竞选的现象是存在的。此外,从美国历史来看,美国大部分时间是由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交替执政,由于双方的价值理念、代表的利益团体等不同,导致其政策主张有所差异,“在防务、外交政策方面,共和党主张强大国防、独善其身、相对孤立,而民主党则倡导裁军、集体安全、多边合作、对外干预。在外交政策目标排序上,共和党倾

向于将安全排在第一位,而民主党有时将人权、民主排在第一位,有时又将经贸排在第一位。”[5]因而两党更替时出现政策的中断和改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选举的周期性会造成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对外关系的波动性。从中美关系发展来看,中美关系呈现出时好时坏的特征,不利于双方关系长远的发展。

一方面,在比对初次赢得竞选的总统的外交政策后,会发现总统竞选前的政策主张与上任一段时间后的政策会出现落差。这种落差表现为——竞选人在选举中总是措辞强硬,一旦当选,又会缓和下来。中国话题就是最常见的一个例子。竞选人往往在大选之年都会抨击当权者的对华政策,或者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强硬姿态,大有以此塑造自己强硬、坚韧的形象,获取选民以及选举人团的支持。当赢得竞选之后,新上任总统都想大有作为地实现其政治抱负,兑现自己在选举中的政策承诺。因而在对华政策上积极推行遏制中国策略,但又不得不考虑国家利益及国内政治的需要,与迅速崛起的中国发展合作关系。1992年是美国冷战后的第一个大选年,竞选总统的克林顿对老布什的对华政策进行了猛烈抨击,指责布什政府“骄纵中国”,对华政策“软弱”,称他当选总统后将在对华政策和美中关系中强调民主和人权,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6]。随即在1993年克林顿政府执政不久,便在最惠国待遇和人权问题上向中国施压,签署了《关于1994年度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条件的行政命令》。而在时隔一年后,克林顿政府不得不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宣布无条件延长1994—1995年度中国最惠国待遇,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