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白水寨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

广州市白水寨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作者:赵魁李紫秋姚多喜来源:《西部资源》2016年第03期摘要:白水寨森林公园自开发建设以来地质灾害频发,作为广州市重点民生建设项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公园目前主要灾种有崩塌、滑坡、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崩塌/滑坡。
本文在2015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对白水寨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对地质灾害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防灾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防治对策白水寨森林公园位于增城市西北部,距离增城市区15公里,南邻朱村街竹山新村,北接小楼镇二龙村,东靠增城百花林山庄度假区,西侧为福和镇,公园总面积为766.6公顷。
随着白水寨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扰动不断加剧,加之地质环境条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气象条件在时空方面的变化,由此导致的白水寨森林公园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1.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白水寨森林公园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4种,分别为崩塌、滑坡、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崩塌/滑坡。
公园目前共有地质灾害或隐患点25处,已发地质灾害18处,其中崩塌点11处,均为微型崩塌;滑坡点7处,均为小型滑坡;潜在泥石流1处;潜在崩塌/滑坡6处(见图1)。
2. 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公园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5月~8月,该期间雨量较为丰富;主要分布于规划区东侧和北侧的路边,该范围工程活动较多,呈条带状分布;在高差相对较大且较陡的斜坡地带兼有垂直分布特征;灾害点多位于公园早期工程项目施工场所,如修筑道路时人工切坡等。
3.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白水寨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和气象水文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地质环境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因素,而人类工程活动和气象水文条件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外在因素。
3.1 地质环境条件白水寨森林公园处于花岗岩地区,岩性主要为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局部见似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钾长石,基质为花岗结构和细粒花岗结构,矿物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黑云母等组成,粒度一般为0.2mm~1.5mm,局部见辉绿岩脉侵入,主要由辉石、基性斜长石及角闪石组成,具辉绿结构。
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粤府办〔2012〕87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广东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高效、有序做好全省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减轻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提供保障。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本省行政区域,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突发地质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
地震、山洪等灾害引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处置,适用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
1.4 工作原则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建立健全群测群防机制,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统一领导,分工负责。
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单位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
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做好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
加强各地、各有关单位信息沟通,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突发地质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工作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2 组织体系2.1 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省人民政府根据需要成立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省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
总指挥:分管副省长。
副总指挥:省人民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3 编制依据
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广东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4、省人民政府粤府[2004]63号《关于组织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6、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
7、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
1.4 规划期和范围
1.4.1 《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04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
2.1.6 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2.1.7 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方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方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方公里。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广州市作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面临着多种地质灾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至关重要。
一、广州市地质灾害现状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质构造较为活跃。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给城市的建设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崩塌和滑坡灾害多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如修路、建房等,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在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
泥石流灾害通常与山区的暴雨洪水相关,沟谷地带的松散堆积物在洪水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具有较强的破坏力。
地面塌陷则主要与地下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活动有关,导致地下岩土体结构破坏,引发地面下沉或塌陷。
二、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方面,广州地区的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尤其是在暴雨季节,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地形地貌的复杂性也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山区和丘陵地带地势起伏大,岩土体稳定性差。
人为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活动,如房地产开发、道路修建等,对地质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不合理的开采活动,如过度开采地下水、矿产资源等,也改变了地下应力平衡,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此外,人们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不足,防范意识淡薄,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灾害的损失。
三、防治规划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通过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在规划期内,显著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广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

监测、治理
2
黄茅村允塘社民房后侧斜坡
X:113°20′46″
Y:23°34′31″
3
黄茅村水尾社(东、西)民房后侧斜坡
X:113°20′00″
Y:23°34′31″
4
黄茅村新田社民房后侧斜坡
X:113°21′57″
Y:23°34′53″
5
中塘村
X:113°25′57″
过往车辆及行人。
监测、治理
40
县道X292线高滩段
X:113°47′11″
Y:23°30′32″
41
丽山温泉度假村
X:113°46′55″
Y:23°34′03″
滑坡
该处为一老滑坡,滑坡体长约550m,最大宽约400m,厚约20m,总体积440万m3。滑坡体地貌上呈倾向160°的斜坡,坡度25°,后缘有一坡高约60m的陡坡。在度假村建设期,滑坡体前缘产生多处滑移变形体(滑坡体复活),变形体体积5000~35000m3。
序号
地质灾害隐患点位置
灾害类型
灾害点(段)特征、规模
威胁对象
防治对策
区(市)
镇(街)
村(地点)
中心坐标
21
从化市
良口镇
良口-东明公路文竹村北西侧斜坡
X:113°44′34″
Y:23°45′30″
崩塌
坡脚与楼距仅1~2.5m,05年6月,边坡再次局部发生崩塌,塌方量约70m3。
斜坡下8户村民,约40人。
镇(街)
村(地点)
中心坐标
34
增城市
派潭镇
省道S355线K25+350m
X:113°50′25″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一、总体目标我们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具体来说,就是要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高防治能力,实现防灾减灾救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主要任务1.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包括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应急处置和科普宣传等五大体系。
2.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对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及时发现、及时治理。
3.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加大投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和防治工程实施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处置。
三、具体措施1.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全市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详细调查,摸清底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实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工程措施,降低灾害风险。
4.推进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加强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
5.开展地质灾害科普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6.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为防治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组织保障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确保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3.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加大市、县财政投入,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4.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考核。
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工作不力的进行追责问责。
全市2024年度自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旨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二)“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关心指导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和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按照国家、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综合治理、宣传演练培训及信息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608宗,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在突发地质灾害数量增加约67%的情况下,因灾死亡和受伤人
数均没有增加,所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均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减少约48%。
1.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逐步完善。不断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分级管控”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地质灾害防控纳入全市统筹、市区和各行业部门联合的“三防”综合防控体系,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属地职责,进一步健全自然资源与气象、应急、住建、交通、水务等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巩固地质灾害齐抓共管格局。基本健全地质灾害防控“三本台账”和群测群防网络,以各区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落实隐患点党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构建以镇(街)负责人担任责任人、村(居)干部担任管理员、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的“三员共管”责任体系。逐步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规范化,制、修订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管理办法、巡查工作制度、预警信息发布制度、预警响应工作方案、人员转移工作指引、应急调查工作指引、应急响应工作方案等工作制度7项;《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纳入市立法计划并已启动相关工作,黄埔区出台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
广花盆地岩溶地质灾害与防治建议

岩溶 地 质 灾 害 在 区 内 十 分 普 遍 ,它 参 与 地 表 演 化 , 使 土 石 大 量 流 入 地 下 ,破 坏 建 筑 物 及 建 筑 设 施 ,给 生 产 建设 及 人 类 的生 存 带 来 了威
胁 和影 响。同时,随着 经济 的快 速 发 展 ,工 程 建 设 与 地
布 比较局 限 。
中生 代地 层 中 ,三叠 纪地 层一 般遭 风化 剥蚀 ,残缺 不全 ,分 布零 散 , 自下而 上 分 2个 岩 石地 层
单 位 :大冶组 为一 套碳 酸盐 岩 ,以下部 灰岩 发育 、上部 粉砂 岩发 育 为特 征 ;小 坪组 为 一套 含 煤碎 屑 岩 ,以夹多层 砾岩 、砂 砾岩 为特征 。侏 罗纪 地层仅 见 于东南 角 ,由于 断裂 破坏 ,残 缺 不全 。金鸡 组 为一套 碎屑 岩 ,以底部 砾岩 发育 为特 征 。 新 生代 地层 中 ,早 第三 纪地 层仅 见于东 部 和西南 部 ,自下 而上 见 3个 组级 岩 石地 层 单位 :莘庄 村组 为一套 下粗 上细 的碎 屑岩 ,以夹 油页岩 、泥灰岩 、膏 盐层 为 特征 ;布 心组 为 一 套灰 色地 层 ,以 夹泥灰 岩 、油 页岩 和膏盐 层 为 特 征 ;宝 月 组 为 一 套 碎 屑 岩 , 以下 细 上 粗 为特 征 。第 四纪地 层 分 布 广 ,自下 而上 可分 2个群 级岩石 地层 单位 :礼 乐群 为一套 碎 屑堆 积 ,以下 部 砂砾 层 发育 ,上部 花 斑 黏 土发育 为特征 ;桂 洲群 为一套 碎 屑堆积 ,以次一 级旋 回和淤 泥发 育为 特征 。
本 文 21 0 2年 2月 收 到 ,3月 改 回 。
① 广东省地质调查 院 .1: 5 广州幅地质调查报告 .2 0 2万 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4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花都区、白云区、从化市、增城市隐伏岩溶区及市区大规模工程建设区,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据不完全统计,已发地面塌陷56处,塌陷坑1000多个,塌陷影响围20平公里,导致528间房屋开裂,60间房屋全毁,直接经济损失3000万元。
2.3存在问题
2.3.1目前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不到位。
2.3.2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2.3.3基础调查工作滞后。
2.3.4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
2.3.5防灾意识仍待提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6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缺乏。
第三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3.1规划指导思想
以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市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和专业预警为主要手段,以改善地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为主要目标,把地质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
5.2.1重点防治区
面积共1647平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2%。
5.2.1.1以滑坡、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1)
分布于花都北部的梯面镇,从化市西部鳌头镇的北西边、东北部良口镇至田镇的国道G105沿线,增城市北部派潭镇的省道S355沿线。本区共发现已发与潜在地质灾害点53处,面积为494.0平公里,占重点防治区30%。针对该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地质灾害防治首先建立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同时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相结合,形成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并制定汛期巡回检查制度;有选择性地对45处灾害点进行治理。
3.3.2近期目标: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系统;加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的执行力度,结合市“十一五”规划,做好重点工程(白云新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段、亚运场馆工程建设、金沙洲安居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基础调查工作,研究市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专业监测网络,对重要地质灾害点明确监测与治理案,实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建立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示区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示区(点)建设,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重点防治区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明显减少,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争取达到人员不伤亡、财产损失低。
3.2.5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的原则;
3.2.6坚持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根据灾情等级,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治理的原则;
3.2.7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
3.3规划目标
3.3.1总体目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体系,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工程建设和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乡村和集镇规划,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业务整合到用地预审业务中,从源头上控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为市“十一五”规划及重点建设工程服务;加强基础调查工作;对重点地区、重要地质灾害点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预警,建立并逐步完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预报和群测群防体系;调动各面的积极性,加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力度,提高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能力,使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明显降低,达到固定保护目标(居住区、旅游区和生产单位等)尽量避免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群死群伤事件发生,一般情况下中型以下地质灾害不发生人员伤亡,特殊情况下减少人员伤亡。
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
第一章前言
1.1地质灾害
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软土地基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1.2编制目的
市简称穗,是省省会,现辖十区二市,分别是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萝岗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和从化市、增城市,总面积7434.4平公里,2004年末户籍总人口为737.67万人。
3.2规划原则
3.2.1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3.2.2坚持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3.2.3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讲究实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山区、平原和不同灾种防治的重点各有侧重的原则;
3.2.4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
包括从化市街口-太平、海珠区南头-北山、番禺区新造镇-钟村部分地段,总面积263.01平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3.54%。
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
5.1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与法
本次规划在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人类工程建设和经济活动强度,分析预测区地质灾害潜在的危害程度,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对全市地质灾害进行分区防治规划。为城市规划、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3.3中期目标:到2015年,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继续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提高预报预警水平,为各级政府提供监测预报信息,继续开展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动态监测,完成全部灾害点的防治案;继续实施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
3.3.4远期目标:按照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完善以群测群防为基础,群测群防与现代化专业监测、预报相结合的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完成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建立完善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实现总体目标。
2.1.5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主要发生于市区过于集量抽排地下水的建筑场地,沉降围小,仅造成局部房屋开裂、倾斜、地面出现裂缝等。已发地面沉降13处,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
2.1.6软土地基沉降: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天河区及萝岗区。由于软土地基处理不当引起,已发软土地基沉降5处,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6、市人民政府《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1—2010年)》;
7、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市矿产资源规划(2001—2010年)》。
1.4规划期和围
1.4.1《规划》以2005年为基准期,2006年—2020年为规划期,规划阶段划分为近期(2006—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规划》资料依据截止2004年底(个别数据截止到2005年底)。
4.3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①崩塌、滑坡中易发区,包括从化市鳌头镇、温泉镇和花都区北兴镇等丘陵地区;②软土地基沉降、地面塌陷中易发区,包括白云区棠溪-金沙洲、荔湾区如意坊-芳村区增?]、番禺区韦涌-屏山、黄埔区南岗-番禺区东涌-南沙区新垦等三角洲冲积平原。中易发区总面积1489.52平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20.04%。
1.4.2《规划》围为市辖行政区围,总面积7434.4平公里。
第二章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进展
2.1地质灾害现状
2.1.1市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局部断裂构造较发育,雨水充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全市已发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软土地基沉降及水土流失。
2.2.6 2003年底已关闭采场1103个,复绿面积共500.7万平米(2005年底实际复绿面积1768.8万平米)。
2.2.7 2004年12月,市市政府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开展的《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正式列入国土资源部2005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项目期三年,自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总经费预算3204万元。该项目将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城市发展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综合运用各种地质法、技术和手段,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和环境基本情况,建立三维可视化城市综合地质数据管理服务糸统,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全面糸统的基础地质信息和相关数据。项目中设置了“市地质灾害专项调查研究”专题。
4.4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①崩塌、滑坡低易发区,包括从化市、增城市、萝岗区、白云区、花都区、番禺区大岗-潭洲、南沙区黄阁镇等丘陵地区;②软土地基沉降低易发区,包括越秀区、海珠区、黄埔区、番禺区、南沙区及增城市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低易发区总面积3980.37平公里,占规划区总面积53.54%。
4.5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2.1.7水土流失: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48.42平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3.34%,其中自然侵蚀157.43平公里,人为侵蚀90.99平公里。
2.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2.2.1在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监测、调查、预防、治理、监督等责任、措施和制度。
1.3编制依据
1、国务院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2、《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1]79号《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划纲要》;
4、省人民政府粤府[2004]63号《关于组织实施〈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的通知》;
5、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地环)字[2003]221号《关于编制市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的通知》;
市作为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信息中心和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与重要的贸易口岸,为了实现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城市区域中心地位,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决定编制《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