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各主产区及其气象条件
第五章 大豆

第五章大豆第一节概述一、大豆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一)大豆的营养价值大豆子粒约含蛋白质40%、脂肪20%、碳水化合物30%。
大豆蛋白质是“全价蛋白”。
(二)大豆的工业利用(三)大豆的其他用途二、大豆的起源和分布(一)大豆的起源大豆起源于我国,已为世界所公认。
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即提及轩辕黄帝时“艺五种”(黍稷菽麦稻),菽就是大豆。
大豆应起源于黄河流域。
(二)我国大豆的分布和种植区别1. 北方一年一熟春大豆区东北各省,内蒙古及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的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
(1)东北春大豆区。
(2)华北春大豆区。
(3)西北黄土高原春大豆区。
(4)西北春大豆灌溉区。
2.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山东、河南两省、河北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关中平原、甘肃南部和山西南部、北临春大豆区,南以淮河、秦岭为界。
(1)黄淮平原夏大豆区。
(2)黄河中游夏大豆区。
3. 长江流域夏大豆区河南南部,汉中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北部,江西北部,湖南,湖北,四川大部,广西、云南北部。
当地生长期长,一年两熟,品种类型繁多。
4. 长江以南秋大豆区本区包括湖南、广东东部,江西中部和福建大部。
5. 南方大豆两熟区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南部。
三、世界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一)世界大豆生产概况美国占38.3%;巴西占17.5%;阿根廷占11.6%;中国占11.4%;世界四个大豆主产国的单产为:美国2 617㎏/hm2,巴西2 500㎏/hm2;阿根廷2 465㎏/hm2;中国1 782㎏/hm2。
世界大豆总产量为15 983万t,美国大豆的总产量为7 503万t,占46.9%,巴西3 450万t,占21.6%;阿根廷2 120万t,占13.3%;中国1 515万t,占9.5%。
(二)我国大豆生产概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尽管我国的大豆种植面积时有波动,但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大豆总产维持相对稳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品种的产量潜力低,而在于生产条件较差,栽培技术推广不够。
浅析辽宁地区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浅析辽宁地区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随着中国大豆产量的不断增加,辽宁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大豆种植地区之一,其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备受关注。
气象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浅析辽宁地区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大豆种植生产工作,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辽宁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直接的影响。
辽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在辽宁地区,大豆播种期通常在春季的4月下旬至5月初,这时候正值气温升高、日照时间增长、降水较为充分,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大豆的生长发育。
而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上升,这对大豆的开花结果和成熟期的生长发育也非常有利。
在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大豆的生长速度会加快,利于提高产量。
当气温过高、降雨过多导致水渍或者干旱的情况时,将对大豆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辽宁地区的地理条件也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生了影响。
辽宁地区地势起伏较大,生长在不同地形的大豆在气候、土壤湿润度等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辽宁地区山地和丘陵地带适宜进行大豆种植,这样的地势对大豆的水分排水、透气性等都非常有利,有利于促进大豆根系的生长和吸收养分。
而平原地区由于地势相对平坦,可能会存在着积水、排水不畅等情况,这对大豆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辽宁地区的土壤条件也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之一。
辽宁地区的土壤类型以黄棕土、典型棕壤为主,这种土壤松软肥沃、透气性好,对大豆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适宜的土壤条件可以为大豆提供丰富的养分和水分,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积累,促进大豆的茎、叶和果实的生长。
辽宁地区也存在土壤肥力不足、酸碱度过高或过低等不利因素,这些都会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辽宁地区的大豆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大豆的种植生产工作中,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地理和土壤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种植管理,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玉米与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1. 引言1.1 玉米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象条件的直接影响。
在玉米的生育期中,气温、降水、光照等气象因素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播种阶段,玉米对气温的要求较高。
播种前后气温过低会导致玉米种子发芽困难,影响生长发育。
此时,气温要求在10-20摄氏度之间,且要保持稳定。
在幼苗期,玉米对日照光照的要求较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适当的降水量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在坐果填粒期,玉米对气温的要求逐渐增加,较高的气温有利于玉米籽粒的充实和干燥。
适当的湿度和气温也有助于玉米的花粉传播和受精。
玉米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合理的气象保障措施才能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丰收。
1.2 大豆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在大豆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大豆的播种期通常在春季,此时气温适宜、降水充足是大豆生长的基础条件。
播种后,大豆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来促进萌发和生长。
此时,气温的变化对大豆的生长影响较大,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大豆的生育期需要适宜的降水量来保证植株生长。
缺水会导致大豆生长不良,影响产量。
过多的降水也可能导致水涝,影响根系的通气和养分吸收,从而影响大豆生长。
大豆生育期还需要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气象条件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病虫害的大规模爆发,对大豆生长造成严重损害。
在大豆生育期,及时监测气象条件、防治病虫害是非常重要的。
大豆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对于保障大豆产量至关重要。
只有及时监测气候变化、科学调整管理措施,才能确保大豆生长良好,产量稳定。
2. 正文2.1 玉米的耕作要求与气象条件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过程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来保证产量和质量。
大豆产地调研报告

大豆产地调研报告大豆产地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商品。
为了了解大豆的产量、质量和销售情况,本调研报告对全国主要大豆产地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
我们选择了五个大豆产量较大的省份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当地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生产情况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1. 产量:通过实地观察和与当地农民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江苏、黑龙江、辽宁、河北和河南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地。
其中,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其大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上。
2. 品质:大豆的品质取决于种植环境和农民的管理水平。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交流,我们发现,大豆产地的土壤质量、气候条件和种植技术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大豆的品质。
3. 销售:大豆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销往国内市场,另一种是出口到海外市场。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大部分农民选择将大豆卖给粮食收购站或农产品加工企业,然后通过这些渠道销售到国内市场或出口到海外市场。
4. 问题和需求:通过对农民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他们在大豆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种子质量不稳定、病虫害防治困难以及市场波动导致的价格不确定性等。
此外,农民对大豆新品种、更好的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的需求也比较高。
四、对策建议:1. 种子质量的稳定性是大豆生产的关键,应加强对大豆种子的质量监管和推广优质种子,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2. 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更好的技术指导和农药防治方案,以减少损失。
3. 建立稳定的市场信息交流平台,提供农民所需的市场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销售决策。
4. 鼓励大豆种植户参与农业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合理分工,提高大豆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5. 政府应加大对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扩大大豆种植规模。
五、结论: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农产品出口商品,通过对主要大豆产地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情况,以及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气象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气象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作者:刘海涛毛菊花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1年第06期在大豆生育期内常因降水、温度、日照等气象因子的变化而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从而出现较大的起伏。
为摸清其变化规律,尽量避免不利气象因子的影响,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
我们根据八年的气象资料和大豆生育期各时期观测,调查研究,为大豆高产稳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结果与分析降雨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水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是各种营养物质的输送者。
根据嘉荫农场2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初步认为在正常气温条件下,大豆的丰欠是受降雨量决定的。
凡是干旱少雨年,大豆的产量就低。
尤其是7、8月份少雨,影响大豆产量最为明显(尤其是大豆开花、结荚、鼓粒期),此时期大豆需水量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60-70%。
此时期是大豆需水临界期,水分供应不足,大豆叶片气孔就会关闭,蒸腾受阻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抑制发育。
干旱更严重时,会造成花荚脱落。
(2)鼓粒时更需要充足的水分,以利加速鼓粒,确保粒大饱满。
干旱会早衰,降低粒重;水涝则易引起贪青、晚熟。
1.温度对大豆生育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相宜的温度生态条件是大豆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
因为大豆茎叶生长在地面以上的空气中,其根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受到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制约。
实践证明,在日平均气温22℃以下,播种至出苗的日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呈极显著负相关。
在水分与播深较为适宜的条件下,大于10℃的有效积温达65℃左右即出苗。
日平均气温低,该期所需日数多,温度高则日数少、出苗快。
出苗到初花期间的最宜温度条件为日平均18-22℃。
该期大豆的出苗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从整个营养体生长期间看,一般每增加一片复叶,约需大于12℃以上积温38%,其中前期出叶所需积温偏多,后期出叶所需积温偏少。
所以在各地通常播种下,出苗至初花期间的生育日数随所处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呈极显著相关。
(r=0.865-0.996),该阶段每年品种大于10%部分的有效积温基本是一个定值。
2009年呼伦贝尔市岭东地区大豆生产的气象条件分析

21 土 壤墒 情 。 .. 3 5月降 水量 偏 少 , 气温 偏 高 , 风 日数 明显 大
偏多 , 导致 蒸 发 加 快 , 土 壤 失 墒加 剧 , 地 均 有不 同程 度 使 各 旱 情 。 豆 产 区 由东 南到 西 北 为 特旱 至 重 旱 , 中特 旱 、 大 其 重 旱 面 积 分 别 约 为总 面 积 的 5 %、5 鄂 伦 春 旗 、 二 沟 为 5 8 %; 小 中旱 , 各地 干 土层 为 5 1 m。 降水 偏 多 , 壤墒 情 均 为 ~ 5e 6月 土
摘 要 对 2 0 0 9年呼伦 贝 尔市岭 东地 区大 豆生 产 的气 象条 件进 行 分析 , 果表 明 :0 9年 5月 因干旱 少 雨 , 大 . - 苗而 减产 ; 结 20 使 9 ̄ - 6月 出 现阶段 性低 温 , 7月 下 旬 至 8月 上 旬 出现 阶 段 性 干 旱 , 大 豆 产 量 受 到 影 响 ; 豆 生 长 期 间 气 象 灾 害 的 发 生 , 大 豆 明 显 减 产 。 使 大 使
墒 , 少 部分 地 区为 一 类 墒 。 较 8月降 水 量 正 常 或 偏 多 , 使得 前期 旱情 得 到缓 解或 解 除 , 土壤 墒情 均 为 一类墒 。 大部 分地 区 9月降水 接近 常年 、 局部 偏 少 , 各地 的土壤墒情 普遍较 好 。
22 气 候 条 件 对 大 豆 生 产 的 匀 。 种一 出苗 期 , 播 温度 偏 高 , 随春 旱 , 种 期 伴 播
推 迟 4d 出 苗 期 延 迟 1 , 苗 率 受 到 影 响 , , 4d 出 6月 中 、 旬 温 下
21 .. 降水 量 。 2 生长 季 降水 量 为 3 1 ~ 0 . mm, l. 5 51 2 阿荣 旗 比 历 年 同期 偏 少 2 % , 余地 区接 近 常年 , 7 其 降水 时空 分 布 不均 匀, 主要 以局 地阵性 强 降水 为主 。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表3-2 八五三农场5-9月份平均温度
月份
5
6
7
8
9
平均温度 12.9 18.2 21.5 20.5 14.1
13
(三)降水
• 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 自古就有“旱谷子,涝豆子” 的说法。 • 大豆产量与降水量关系。
14
苗期是黑龙江易发生干旱的时期
各作物发芽至少约需其本身重量水 分值:
– 大豆50% – 玉米30% – 水稻26%
作物
不同作物生产每千克干物质需水量(kg) (Walter O.et al 1983,)
苜蓿 大豆 燕麦 马铃薯 小麦 玉米
需水量 884
646
583
575
545
349
高粱 305
15
与其它作物相比,大豆的水分临界期可以长达2个月。
16
大豆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消耗
4
5
6
7
2、日照长度 • 大豆是短日性作物。 • 大豆属于对日照长度反应较敏感的作物。
8
daylength(hour)
5 15 25 35 45 55 66 76 86 97 107 117 125 135 145 156 166 176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time(day)
winter normal
• 冬季温室内大豆研究需要模拟正常生育期日长
9
10
(二)温度
大豆是喜温作物。
– 不同品种在全生育期内所需要的≥10℃的活动积温相差 很大;
– 晚熟品种要求3200℃以上; – 而夏播早熟品种则要求1600℃左右; – 同一品种,随着播种期的延迟,所要求的活动积温也
大豆第三章-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7-18
13-14 8-9
19-20
18-19 14-16
22-25
21-23 19-20
8
降 水
• 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 • 自古就有“旱谷子,涝豆子” 的说法。
• 大豆产量与降水量关系。
9
降 水
各作物发芽至少约需其本身重量水分值: • 大豆50% • 玉米30%
• 水稻26%•
不同作物生产每千克干物质需水量(kg) (Walter O.et al 1983,) 作物 需水量 苜蓿 884 大豆 646 燕麦 583 马铃薯 575 小麦 545 玉米 349 高粱 305
19
• 钾
• 生理作用:钾与光合作用中CO2的固定物质代
谢有密切关系。
• 钾与多种酶合成有关。
• 钾能植株坚实。
20
钾素施用要点
• 大豆生育前期吸收钾的速度比氮、磷快,比钙、
镁也快。 • 结荚期之后,钾的吸收速度减慢。 • 钾肥在植物体内可以移动,重新分配。 • 中后期叶面施钾可以防倒伏,促早熟。
长。若浸渍3昼夜以上,就大量死亡。
• 不同大豆品种的耐旱、耐涝程度是不一样的。 • “干花湿荚,亩产石八”与“大豆开花,垄沟摸虾”
25
第五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26
一、作物产量形成理论
27
产量构成因素理论
产量=收获株数×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100
28
•
同一品种,构成子粒产量的四因子中,单位 面积株数在一定肥力和栽培条件下有其适宜的 幅度。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在遗传特性上较稳定。 惟有每株荚数是变异较大的因素。国内外研究 证实,单株荚数与产量相关性极显著。单株荚 数受有效节数、分枝数等的制约。因此,大豆 要获得高产,必须增加有效节数,协调好主茎 与分枝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豆各主产区及其气象条件
大豆适宜生长在年积温(计算积温的起始温度为15C )大于1000C、持续天数在60 天以上、较湿润的地区。
我国大豆产区可分为春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长江流域夏大豆区、秋大豆区和四季大豆区五个栽培区。
1. 春大豆区
春大豆区包括东北春大豆亚区,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和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共同特点是温度较低,无霜期短,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的春大豆。
( 1 )东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是我国大豆第一大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
辽宁三省,以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
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无霜期短,一般约为110〜140天。
日照长,夏至日照约为15〜16小时左右。
降雨量较多,主要产地年降雨量多在500〜700毫米。
(2)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
本区地处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北半部、陕西省北部,以及内蒙古和宁夏,以山西省北半部和陕西栽培大豆较多。
一般4月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本区海拔较高,日照较长,一般夏至日照在15小时以上。
降雨量少,大豆产区全年降水量多为300〜400毫米,属干旱少雨地区。
(3)西北春大豆亚区。
本区位于西北高原,包括新疆,以及青海省东北角和甘肃省西部,大豆栽培很少。
本区地势高,日照较长,夏至日照多为15小时以上。
全年降水量极为稀少,多则250毫米左右,少则只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区,全靠灌溉。
一般4月下旬5月上句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2.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包括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和黄河中游夏
大豆亚区。
本区
温度高,无霜期较长,原为二年三熟的冬闲夏大豆,大部改为麦豆一年两熟的夏大豆。
( 1 )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
本区大豆仅次于东北春大豆亚区,为我国大豆
第二大产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省大部和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黄淮平原广大地区。
本区无霜期多为180〜230天,光照较短,夏至光照约为14.5小时左右。
本区
季节性强,大豆要抢种抢收,雨量较多。
全年降水量多为500〜700毫米, 但往往大豆前期多雨易涝,后期少雨,易遭干旱。
(2)黄河中游夏大豆亚区。
本区地处黄河中游,包括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和甘肃省东部。
本区无霜期较长,光照较短,夏至日照约为14.5小时左右。
本区季节性更强,大豆也要抢种抢收。
雨量较少,全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
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6月中下旬、7月初播种,9月下旬、1 0月初收获。
3. 长江流域夏大豆区
长江流域夏大豆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夏大豆亚区、四川夏大豆亚区和云贵高原夏大豆亚区。
本区主要为夏大豆,其次为春大豆,还有部分秋大豆。
(1)长江中下游夏大豆亚区。
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上海市、湖北全省、河南省南部信阳地区,以及浙江、江西、湖南三省的北部。
本区温度高,无霜期长,约为300天,日照短,夏至日照约为14—14.5 小时,雨量充沛,全国降水量多在1500 毫米左右。
(2)四川夏大豆亚区。
本区包括四川全省。
本区高温多雨,无霜期长,日照短,夏至日照多为 1 4〜 1 4.5小时。
本区大豆种植方式除单作外,还有田埂豆和与玉米间作。
(3)云贵高原夏大豆亚区。
本区包括贵州全省,云南省大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西部。
本区温度较上述两个夏大豆区为低,无霜期长,日照短,夏至日照多在14小时左右,雨量较充沛,一般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上下,一般春播与玉米间作。
4. 秋大豆区
秋大豆暂不分亚区,只作为一个区,包括福建、台湾两省全部,浙江、江西两省的中南部,湖南省的南部,以及广东省的北部和广西的东北部。
本区温度高,无霜期较长,日照短,夏至日照为13.5〜14小时。
通常秋大豆在早稻收
获后8 月初播种,11 月收获后再播种冬作物,形成早稻、秋大豆和冬作物一年三
熟制。
5. 四季大豆区本区又称冬大豆区,暂不分亚区,只作为一个区。
本区接近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的南部。
本区温度高,终年无霜,日照变化小,夏至日照在13.5小时以下。
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
如广东、云南的南部大豆可终年播种,冬、春大豆以后可播夏、秋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