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1)(精选)
鲁教版九年级下外国诗两首祖国和黑人谈河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祖国》和《黑人谈河流》两首诗 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了 解外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风格流派。
《黑人谈河流》
反映了黑人的历史、文化和命运,强调了黑人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这首诗对于 促进对黑人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问题与思考
01
思考《祖国》和《黑人 谈河流》两首诗的主题 和情感表达方式。
02
分析两首诗中运用的象 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及 其作用。
03
04
探讨两首诗在形式、节 奏和韵律方面的特点。
教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或困 惑进行解答和引导。
教师对两首诗的主题、情感、修辞、形 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帮助学生全
面理解作品。
06
作业与延伸阅读
课后作业
01
02
03
04
背诵《祖国》和《黑人谈河流 》两首诗。
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意象和修 辞手法,并写一篇不少于300
字的赏析。
搜集其他有关爱国的诗歌,进 行比较阅读,写一篇比较分析
的短文。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两首诗对 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推荐阅读
01
02
03
04
《普希金诗选》
了解俄国诗歌的发展和普希金 对后世的影响。
《惠特曼诗选》
了解美国诗歌的发展和惠特曼 的诗歌风格。
《外国现代诗选》
了解20世纪外国诗歌的发展 和代表作品。
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的说课稿.doc

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的说课稿《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
《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
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
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
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
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那么是教学的难点。
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安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忆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1课时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祖国》《黑人谈河流》

2023-11-07contents •作品背景介绍•作品内容解析•作品影响与价值•结论与反思目录01作品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祖国》写于1921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各种矛盾和危机四伏。
个人背景作者鲁迅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危机和人民痛苦。
他曾多次在文章中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痛苦的同情。
《祖国》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2年,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繁荣和种族歧视的时期,黑人在社会中面临着巨大的不平等和歧视。
时代背景作者兰斯顿·休斯是一个黑人,他深刻地感受到了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黑人文化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个人背景《黑人谈河流》的写作背景02作品内容解析主题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展现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情感热爱、眷恋、赞美。
《祖国》中的主题与情感《黑人谈河流》中的河流象征意义河流象征着生命的起源、人类的文明和历史的传承。
象征意义河流是生命的源泉,孕育着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也代表着黑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希望。
两部作品在表达上的异同相同点两部作品都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不同点《祖国》以直接赞美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而《黑人谈河流》则通过河流这一象征物来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03作品影响与价值《祖国》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反映了时代背景和民族精神。
《祖国》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反映时代背景作品采用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绘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批判现实主义《祖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价值《黑人谈河流》对非裔美国文学的贡献主题与情感《黑人谈河流》是休斯的一首著名诗作,通过对河流的描绘和对黑人命运的反思,表达了黑人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自豪与尊严。
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鉴赏提示

鉴赏提示
至今还受到人们的欢迎,是他能从黑人的痛苦和憧憬中获得素材,并把黑人的形象与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的形象联系起,从而使他的诗获得更深远的意义、更能震动人心。
《黑人谈河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他是从黑人的角度去认识河流的,“像地球一样古老”而且“比人类血管里流的血液还要古老的河流”。
河流中有黑人的劳绩:“我曾挨近刚果河建筑我的茅屋”,“我曾俯视过尼罗河,而且在河岸上修起了金字塔”。
河流中有黑人的希望:“我曾倾听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阿贝·林肯顺流而下新奥尔良,而且我看见了它混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
”黑人的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大河之上,成了世界劳动者的代表。
因而,黑人的灵魂——“已经变得像河流一样深沉”。
物象与人的统一,使这篇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美)兰斯顿·休斯[ ]
我认识河流:
我熟悉那些像地球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人类血管里流的血液还要古老的河流。
[ ]
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
我曾沐浴在幼发拉底河①中,当朝阳还是年轻的时候;
我曾挨近刚果河②建筑我的茅屋,河水抚慰我进入梦乡;
我曾俯视过尼罗河③,而且在河岸上修起了金字塔;
我曾倾听密西西比河④的歌唱,当阿贝·林肯顺流而下新奥尔良,
而且我看见了它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
古老的、幽暗的河流。
我的灵魂成长得像河流一样深沉。
[ ]。
九年级《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流祖国》

如何欣赏和创作现代诗歌
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独特思考和感悟。 创作现代诗歌的建议
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
如何欣赏和创作现代诗歌
01
注重语言和意象的锤炼,追求表 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02
勇于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展现个性和创新精神。
06
思考与练习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节奏明快
诗歌节奏明快有力,与诗人的 情感表达相得益彰,使读者在 朗读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
创新性语言运用
语言简练
意象独特
诗人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 和思想,体现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诗人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富有 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艺术世界,使读者 在欣赏中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
新颖词汇
诗歌中出现一些新颖、独特的词汇和 表达方式,展示了诗人的创新精神和 对语言的探索。
九年级《外国诗两首黑人谈河 流祖国》
目
CONTENCT
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艺术特色分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思考与练习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外国诗歌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古希腊罗马时期
外国诗歌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 期,以荷马史诗为代表,表现 了古代人们对神话、英雄和自 然的崇敬。
风格比较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风格也各具特色。如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语言简练、节奏明快,而 裴多菲的诗歌则气势磅礴、激情澎湃。通过比较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 术魅力。
如何欣赏和创作现代诗歌
欣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 象,感受诗歌的韵律 和节奏美感。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设计意图】直入主题,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2.字词学习深邃(suì)晨曦(xī)瞰望(kàn)黝黑(yōu)沐浴(mù)3.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停顿、重音。
【教师点拨】《黑人谈河流》在语言结构上。
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
均不相同。
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三、研读《祖国》1.诗歌的哪一句统摄全篇?【参考】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暗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深刻内涵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独特魅力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暗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深刻内涵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暗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基本常识,包括诗歌的类型、特点、表现手法等。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对于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祖国》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小组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情感处理。
4.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5.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6.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并进行归纳总结。
7.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8.教师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抒发祖国的美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优秀传统等方面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和期望。
同时也突显了诗人作为祖国的儿子所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习《黑人谈河流》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节奏和韵律。
3.学生分小组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情感处理。
4.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5.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韵味。
6.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并进行归纳总结。
7.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8.教师小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河流的热爱之情,通过抒发河流所流经的地域、河流所拥有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河流作为生命之源所具有的伟大意义和崇高价值。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呼唤。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原创)

《黑人谈河流》
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 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 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 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 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 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 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代表作有《帆》、《诗人之死》 (哀悼普希金)等。他与普希金、叶 赛宁一起被誉为俄罗斯的“民族诗人” (别林斯基语),一生充满忧患意识, 以忧国忧民著称,称得上是“俄罗斯 民族之魂”。
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 太人的漂亮衣裳》
长篇小说:《辛普尔这样主张》
我:黑人种族 一、黑人种族历史悠久
反复 二、承上启下 了解——感受灵魂 三、回顾历史 晨曦——夕阳 (起源——解放) 四、前后呼应 河流:历史
象征
夸张
亚洲、非洲、美洲
主题思想
河流,象征历史。黑人对 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 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 寻根,从而表达诗人对黑人的 热爱,对黑人生活及其生活的 大自然的热爱,对于黑人创造 的灿烂文化的热爱。
怎样理解“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 般深邃”?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 达效果?
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史,黑 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 的积淀,因而显得深邃。这句诗,是作者 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 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运用反复手法,强化并突出主题,黑 人的“灵魂”里容纳着人类的文明、历史 的积淀。
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别林斯基(俄国 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学评论家) 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杜勃罗留波夫(19世纪俄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和文艺批评家)
一、表达出对祖国强烈的、无法 取代的爱 1、反对沙皇政府对外侵略扩 张、镇压百姓; 2、反对农奴制度; 3、反对东正教的虚伪主张。 二、描写俄罗斯的普通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