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2)

4、外国诗两首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科上册周次2星期1节次2授课教师董晓斐课题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感情。
2、在诵读的基础上,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难点分析、领会诗人的创作意图及手法。
教具PPT课时共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板书)。
二、初读,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6年发表处女作《哦,孤独》。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美的梦幻”“自由的想像”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及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三、合作探究1、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四、课堂小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是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希望你们以后可以真正的进入到诗的世界。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从小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由外祖母抚养,生活贫困,但他热爱生活,喜爱文学。
他把对生活对大自然的感情用优美动听的文字写成许多著名的诗篇。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可惜不幸的是他25岁就与世长辞。
临终前给自己留下墓志铭写的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诗歌是用来想象的:学生发挥想象自由诵读: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幻成具体可感,美妙有趣的生活画面。
请大家边读边想象诗人描写那些美景?假设你置身其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整体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
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生讨论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2.教师感情X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内容预览:《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课文剖析:《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色。
《蝈蝈与蚰蚰》一诗只是勾画了夏、冬两幅小景;只是描绘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露的倒是大自然一年四时“歌声”不断的规律,颂扬了大自然循环往复、生命不息的永久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如同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漂亮的夜景中,包含着诗人的感情,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安静的心境。
教课目的: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色2、写景诗的特色3、剖析写景诗的境界4、赏识和热爱大自然,培育生活的情味教课假想1.两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对照阅读两首诗,培育学生的感悟能力。
第1页/共9页3.教读课文,重在指引学生推测语句,感觉形象,经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境界。
教师只须作适合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足的体悟思虑的空间,培育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课方法1.朗读法指引学生感悟诗歌,掌握诗歌要旨及诗人的感情意蕴。
2.感悟法指引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详细内容、语言特色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育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课要点:能说出诗人选用代表I 生季节和选用小生命(蝈蝈、蛐蛐 ) 进行创作的企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季的蛐蛐是如何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何发出“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课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课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诵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留。
或许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诵带,有条件的还能够准备多种背景音乐。
依据学生状况,部署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1.第一前,分工找、的料,找人、作的料,找背景音。
行朗,理清作中的字,通全,能做到准字音和停。
在朗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示出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学习目标:一、说出两首诗内容,思想感情方面的不同。
二、领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学习重点: “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课堂结构导学流程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分享成果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点拨探究随堂检测提升探究导学引航目标方法独学指导内容学法合学策略内容形式展学方案内容方式评学摘记规律总结读:知大意1、读题目初识文眼2、读作者知人论世3、读背景明确意图4、读文本感知大意一、导学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独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昏晕.()树篱.()栖息..()静谧.()遐.想()喧.响()三、合学(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对学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1)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2)“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自主探究落实基点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整地再写一遍)展示主题:品读感悟方案一:内容:基础落实我最棒!!!建议:1、课前小组长统一检查基础落实情况,并做好记载、评价。
2、对子之间听写,夯实基础。
3、小组长重点摘记夯实基础【写我遗憾!!!】说:谈见解1、说内容理清思路2、说见解撞击个性3、说特色展示成果4、说感悟交流智慧品:赏美点1、品语言拜读精巧2、品修辞欣赏文采3、品结构学习章法4、品特点感知技巧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3)作者借虫鸣来表达什么意思?四、展学(对以上问题学生进行展示,教师点拨)A小组展示“合学”(1)B小组展示“合学”(2)C小组展示“合学”(3)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点拨:五、评学(1)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2)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夜》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合作探究突破重点点拨探究攻破难点统计本组出现的问题,常规问题组内解决;特殊问题上交学科长,汇集后交由老师答疑解惑。
江苏省徐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学案

章节与课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时主备人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学习目标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教师二次备课栏【自学准备】:1、题目解读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自主学习】1、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学生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课后练习三【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学案1新版新人教版

4 外国诗两首导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1、诗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2、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理解作品的主题。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课型现代文略读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任务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解决对策备习备习内容:1.朗读课文。
2.辨明字音并抄写3遍:课后练中“读一读,写一写”3.词义理解:4.多音字:5.易错词6.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备习检测内容: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读出下列字所有读音并组词:3.解词并造句。
4.作者常识填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5.资料: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问题:平翘舌、声调易错字:习惯性误读的字:对策:辨析,强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新人教版.doc

4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分钟)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天上平凡的星星、地上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步入式的殿堂,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出示教学目标(1分钟)1.掌握字词,了解作者,感知诗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夜》最后一节的作用。
3.揣摩语句,赏析诗歌,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H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有感情的自主朗读诗歌2遍,读准字咅,读好停顿。
2.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要求:1.口主完成口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的字注音愛望颤动闪闪烁烁寂寞覆盖僵硬疲倦静峑墾火虫朦胧昏晕树儀L消逝息喧响欢嚷草茸茸浸水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点拨: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3.《姻帼与螂M0—诗中,诗人把夏天帼帼的“乐音”和冬天帼帼的“歌儿” 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点拨: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
诗人把虫国虫国与螂螂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口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节与课题第四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人使用日期
学习目标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重点: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
使用
学习过程学习要求或学法
指导
教师二次备
课栏
【自学准备】:
1、题目解读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走近作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自主学习】
1、济慈,(国别)浪漫主义诗人,叶赛宁,(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5、学生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合作探究】
1、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夜》中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三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