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订婚及结婚习俗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
在中国这么广阔的范围内,不但每个民族之间的风俗习惯有着天壤之别,就连同一个村隔着一条小河就都经常有河的两岸具有完全迥异的习俗的现象发生。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也是保留到今天比较完整的关于结婚仪式方面的习俗。
南阳的结婚仪式的各种各样的风气和习俗,在对于男方这边的要求比女方那一边要多很多,也要详细很多。
比如说,关于新郎这边的母亲需要做几床被子、新郎的父亲需要做些什么都有特别详细的要求。
还有结婚典礼举行的前一天的夜晚,还需要有男方这一边的小男孩去睡一晚新房的新人的新床。
并且还有一个专门的叫法是“压床娃儿”。
这个很有意思。
婚礼的当天还有男方这边派出的小女孩“压轿娃儿”进入到新娘的家里去给女方送花,以此来邀请女方上轿子等等。
河南南阳结婚风俗中对于女方那边的要求相对而言就要少很多了。
基本上就是一起互相商量一下彩礼方面的事。
河南订婚流程

河南订婚流程
在河南,订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也是一种传统习俗。
订
婚流程的严谨和讲究,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
下面
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河南订婚的流程吧。
首先,订婚的第一步是提亲。
在河南,男方家长会找一些亲戚
朋友组成一个小队伍,前往女方家中提出亲事。
在这一步中,男方
家长需要准备一些见面礼,表示诚意和尊重。
女方家长则会安排家
人准备茶水和招待。
接下来是商量彩礼。
在提亲之后,双方家长会商量彩礼的事宜。
彩礼的多少要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双方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定,双
方家长要协商妥当,不得过分索要。
然后是定亲期。
确定了彩礼的事宜后,双方家长会商定定亲的
日期。
在这一天,男方家长要准备好聘礼,女方家长则要准备好迎
亲的仪式。
接着是迎亲。
在定亲的日期,男方家人会携带聘礼前往女方家中,进行迎亲的仪式。
在这一步中,双方家人要和睦相处,不得发
生冲突。
最后是过大礼。
在迎亲之后,男方家人会在女方家中摆桌设宴,进行过大礼的仪式。
在这一天,女方家人会准备丰盛的酒席,表示
对新人的祝福和欢迎。
以上就是河南订婚的流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双方家庭的诚
意和祝福。
这些传统的订婚习俗,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对婚姻的
尊重和对家庭的重视。
希望每一对新人都能在这样的仪式中感受到
家庭的温暖和幸福的美好。
南阳传统婚俗流程

南阳传统婚俗流程南阳传统婚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在南阳,婚俗流程一般包括提亲、定亲、送好、成亲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一系列的仪式和讲究,这些仪式和讲究都寓含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首先,提亲是婚俗的第一个环节。
男方会派遣一位能说会道的媒人前往女方家提亲,同时携带一些礼物,以示尊重和诚意。
女方家会热情招待媒人,并在媒人离开前给予回礼,表示接受男方的提亲。
接下来是定亲环节。
在提亲成功后,男方会选择一个吉日举行定亲仪式,向女方家正式求婚。
在这个环节中,男方需要向女方家赠送聘礼,包括金银首饰、衣物、食品等,以示对女方的重视和关爱。
女方家则会准备回礼,以表达对男方的感激之情。
送好是婚俗流程中的第三个环节。
男方在定亲后,需要向女方家送去结婚通知书,告知婚礼的具体日期和时间。
同时,男方还需要为女方家准备一份厚礼,包括现金、食品、衣物等,以示祝福和感谢。
女方家则会为男方准备一份回礼,以表达感激之情。
最后是成亲环节。
在结婚当天,男方会带领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
女方家会为新郎和新娘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酒、敬茶、拜堂等,以示对新人的祝福和期望。
在仪式结束后,新人会被迎进男方家,开始他们的新生活。
在整个南阳传统婚俗流程中,每个环节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这些仪式和讲究不仅代表着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更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同时,这些传统婚俗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的文化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婚姻观念和婚俗仪式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但是南阳传统婚俗中的一些基本元素依然被保留下来。
这些元素不仅成为了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更成为了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它们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涵,也让人们更加珍视和重视婚姻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南阳传统婚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河南结婚礼仪风俗_婚礼大全_

河南结婚礼仪风俗在河南,结婚前要先有个订婚仪式,男方要给女方订婚礼金,双方家人要一起吃饭庆祝。
结婚前一个月左右,男方要把彩礼钱给女方送去,让女方买衣服、首饰等物品。
婚礼当天,新郎要早早来迎娶新娘,越早越有福气。
有嫂子的新娘,一定要由嫂子来为新娘梳头,可以梳成发髻也可以梳成长辫子。
新娘下婚车前会有自家的弟弟或者侄子来“把轿门”,新郎必须给红包,把轿门的才会开门让新娘子下车。
结婚第三天,新郎要跟新娘一起回家,当天再返回婆家,第六天娘家人要来看望新娘,第十二天娘家人来把新娘接回去,这就是常说的“回门”。
河南结婚风俗习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整个中原地区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1、在河南地区,嫂子给将嫁的妹妹梳头,这有两种情况,一是梳成髻,即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成为人家的媳妇。
一是还按闺女的发式梳,即梳长辫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阁的闺女,等到婆家后,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婶子大娘挽成髻。
给姑娘梳头时有歌。
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
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嫁。
”2、订婚要给订礼双方家人吃饭3、准备结婚的前一个月吧,男方要带上足够的钱去给女方买衣服、首饰之类,衣服要买好几套,在婚礼时候穿。
4、结婚的前几天两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细节。
5、婚礼当天新郎要在婚礼当天的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气越多。
6、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把轿门”,男方家要准备足够的红包给把轿门的,要是把轿门的不放行,新娘是不会“下轿”的。
这个“把轿门的”还拿着新娘陪嫁的柜子箱子等的钥匙,一串钥匙要给一个红包。
7、新娘进去新郎家之后,开始拜天地高堂、对拜等,完了之后司仪会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妈” 新郎家长要给“改口费”8、入洞房,大家回避,新娘换衣服之后,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脸盆水给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后给妹妹或者侄女红包。
9、然后大家闹玩一番,基本都是拉着新郎打油,给新郎新娘伴娘伴郎脸上涂抹煤黑,这些人要机灵闪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让人心疼的。
河南婚嫁习俗

河南婚嫁习俗1、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晚上男方正席.中午女方正席.比如谭家河乡和柳林乡西部.2、彩礼的下法有两种:一是对月礼.就是在结婚那天前一个月的时间下的礼,通常是双数,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一彩必须有两样.也就是说四彩就是八样,六彩就是十二样,以此类推/然后就是接亲的那天,男方要下礼.和对月礼差不多,除了物礼,还得多多少少有点礼金,1000-数万不等。
3、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大多数地方新郎必须参加。
4、闹房:全国的习俗差不多。
5、红包:新娘将红包放在身上每一个角落.除了撒出去的,就是让别人在身上摸到的.6、团圆饭: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
小儿不宜参加。
7、回门: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当然会少得多.但有一点,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8、关于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
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
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
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
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
9、关于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
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
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
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
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
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
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
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
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
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过礼必有1只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
南阳婚俗变迁

南阳婚俗变迁一、旧时南阳民间婚俗古代乃至民国年间,南阳民间结婚的年龄比较宽泛,人们崇尚早婚,婚龄一般是男子在16~20岁左右,女子在14~16岁左右。
受封建儒教思想观念的影响,重视多子多福,早结婚就可早生子。
另外,民众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了使家族早有传人,早续香火,便促使了早婚现象的发生。
16岁以下的早婚现象司空见惯。
晚婚现象几乎没有。
在民众观念中,以男子长女子一至三岁为理想,民间有所谓“男大(女)三,抱金砖,女大(男)一,哭啼啼”的说法。
但是也有一些家庭,为了使媳妇过门后即能料理家务和从事农活,情愿为儿子娶一位年岁较大的妻子,女比男大十来岁的夫妇,在旧时的南阳并非鲜见。
如果亲邻友人中两家关系比较密切,家长比较合得来,两家主妇同时怀孕可为腹中胎儿定婚,待一定年龄时完婚,这种现象俗称“指腹婚”。
此婚俗在解放后已经绝迹。
在一些比较贫寒且儿子又多的家庭中,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常在儿子尚小时为儿子廉价收养一女孩,待男女达到婚配的年龄后便为其完婚。
这种婚俗称“童幼婚”。
“童幼婚”是贫苦多子人家一种变相典卖女子的形式。
女子被男家买来后,在没成婚的这段时间内,男女之间以兄妹相称,与未来的公婆以父女、母女相称。
外人称之为童养媳。
此婚俗在一些偏僻农村,一直延续到1949年全国解放后才消失。
旧时婚嫁,不仅讲究门当户对,而且迷信色彩极其浓厚。
男女结婚宜八字相合,忌属相相克,合八字和看属相成为婚姻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要求郎才女貌,包办婚姻成为定规,昔日的文君自媒之嫁法,伯虎自鬻之娶法,实是伤风败俗。
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没有子女的人家(俗称双料绝户头)和仅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家(俗称单料绝户头)遭世人耻笑,本人亦觉得脸上无光,在人前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与此相对应,男到女家入赘(俗称倒扎门)或男到他家入继者,被看做是极不光彩的事情。
男丧偶可续弦再娶,女丧夫要守寡保贞,可立贞节牌坊。
若再嫁不仅遭外人非议,还会遭到娘家婆家双方家人的责难,认为有辱门风。
南阳市风俗文化

院系:公共卫生学院专业:预防医学07级学号:*********** 姓名:***河南省南阳市节日风俗及庙会、婚嫁习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南阳人民创造了灿烂夺目的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习俗。
南阳在历次历史变迁中,在人口、民族、宗教及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既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延续性,又表现出一定的突变性和波动性,从而使南阳风土人情领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景象。
一、节日习俗(一)新年新年指农历岁首,俗称“大年”。
初一这天,自午夜起燃放爆竹,一直持续到天亮。
早晨吃饺子,男女老幼换上新衣之后亲朋邻里们相互拜年称贺。
初二到初五为走亲串友的日子。
初五是大年的最后一天,俗称“破五”。
初六为农家开耕、商户开市的日子,即俗称“大开市”,当日上午燃放鞭炮,预示新一年工作的开始。
(二)元宵节元宵节即农历的正月十五,俗称“灯节”。
目前各县市已演变为传统的“灯展节”,从原来的十五、十六两天,延续到正月十八。
由于是春节的延续,十五被称为“小三十”,十六被称为“小初一”。
元宵节期间各家门前张灯结彩,大街上更是彩灯高照,烟花爆竹大肆燃放,通宵是火树银花的景象。
这其间已成为包括传统的旱船、龙灯、舞狮、大戏及高跷等组成的“踩街”活动和企事业单位扎彩车、搭彩棚进行形象或产品宣传的文艺大汇演。
有的地方还遗留有请“新客”(即请上年结婚的女婿到女儿娘家过节)的习俗。
元宵节家家吃汤圆,人们还以此相赠。
(三)二月二二月二即农历的二月初二,叫“龙抬头节”,又名“青龙节”,是正式春耕春播的开始,南阳有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也说明了降雨预示大丰收。
(四)三月三三月三即农历的三月初三,俗称“踏青”。
起初是初一至初三的庙会,现已演变成内容丰富多彩的城乡物资交流及文艺大汇演。
各种民间艺术和土特产品等异彩纷呈,展现出全新的景象。
目前以独山等地的庙会尤为盛大。
(五)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旧时迷信称为“鬼节”或“收鬼日”。
河南结婚风俗流程

河南结婚风俗流程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结婚风俗也是其独特的文化表现之一。
在河南,结婚不仅是一件家庭大事,更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和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河南结婚的风俗流程吧。
首先,婚姻介绍是结婚的第一步。
在河南,父母之间相互介绍子女的对象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父母会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合适的对象,然后进行介绍。
如果双方家庭都认可,就会进入下一步。
其次,提亲是结婚的重要环节。
在河南,男方家长会带着亲戚朋友前往女方家中,正式提出婚事。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进行一番磨难,比如要磕头、喝交杯酒等。
只有通过了这一关,才能进入下一步。
然后,定亲是结婚的重要环节之一。
定亲是指男女双方正式确定婚事,约定结婚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在河南,定亲通常需要进行一场仪式,男女双方家长和长辈会共同商议,确定婚期和彩礼等事宜。
接着,婚礼准备是结婚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河南,婚礼准备工作通常由女方家庭来承担,包括筹备嫁妆、购买婚礼用品、布置婚礼场所等。
而男方家庭则需要准备彩礼和婚车等。
最后,婚礼仪式是结婚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河南,婚礼通常会在双方家长和亲友的见证下举行,包括迎亲、拜堂、交换戒指、敬茶、敬酒等环节。
整个婚礼过程庄重而隆重,寓意着新人步入婚姻殿堂,开启新的生活。
总的来说,河南结婚风俗流程包括婚姻介绍、提亲、定亲、婚礼准备和婚礼仪式等环节。
这些环节承载着河南人对婚姻的认真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体现了河南人民热情好客、热爱生活的精神。
结婚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庭的联姻,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家族延续的象征。
希望每一对新人都能在这样的传统习俗中找到幸福,开启美好的婚姻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婚嫁习俗
(城市婚嫁礼仪)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对于南阳各地人来说,婚俗程式中有“说亲、定亲、下聘、送好、迎娶”等几大步骤。
现实中,男方送见面礼、送订婚礼、挑选吉日等项目仍然“流行”,只是一些细节有了新的解释。
现在南阳的青年人,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中,婚事新办蔚然成风,已经不拘泥于旧的繁缛礼节之中了。
城镇青年男女在自由恋爱中,大多会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如身高长相、人品修养、家庭状况、经济地位、文凭学历等,结合自身条件,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各方面较满意后方可订婚,男方需要买些贵重的订婚礼物。
结婚一般选在五一、五四、国庆节、元旦等法定假日,结婚前几日要发请帖,敬告亲朋好友举办婚宴的时间和地点等,结婚时还要举行结婚典礼仪式,内容多为向亲朋致敬等。
如今,城镇青年越来越崇尚旅游结婚、集体结婚等形式,这些结婚形式已成一种时尚,被越来越多的恋人所采用。
“传统习俗在今日婚礼中更多是象征意义。
年轻人算日子算仪式时间,赶着吉日吉时结婚,为的是一个‘好兆头’,早一天或晚一天,10点仪式与11点仪式并不重要,维系这段婚姻的,不是数字和时间,而是两个人的感情。
现在的婚礼都讲究个性,场景、服装、请柬,客户能想到的,婚庆公司都能做到,婚礼一般花费在5万元左右,其中包含婚宴、首饰、车队等。
豪华的婚礼声光电效果齐全,花费能达到十五六万元。
撇开形式,婚礼的两大主题是不变的,那就是“情”和“孝”。
从古至今,万变不离其宗。
一位民俗专家曾说过:“俗”这东西,本来也不过就是尘世中的小情趣,它让我们可以有个幸福生活的模板,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未来蓝图。
就像姑娘出嫁,要找一个帮新人缝新被子的“好命阿姨”。
我们看不见自己婚姻的未来,但从这位阿姨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希望,看到一个鲜活的尘世幸福模型。
婚俗让我们“有俗可依”,但却未必需要“有俗必依”。
在南阳民间婚嫁柬帖中多数使用的“雁”字和大雁图案,象征夫唱妇随,永结同心,但事实上,它只代表祝愿,只是开端。
现实生活中,通往幸福的道路各有不同,俗礼之后,幸福还需要靠自己的努力。
(一)农村婚嫁礼仪
在农村,自由恋爱也较为常见,即便是自由恋爱,也需要找个“媒人”作为证婚人,当面将房子、债务偿还、赡养老人等商量妥当,以免婚后生出不必要的麻烦。
经人介绍一般要认识一段时间,少数要看属相有无冲犯,待一切完善后,便可举行订婚仪式。
订婚仪式中男方要置办礼物、定婚金、酒宴等,陪女方订婚者一般为女方母亲、姑姑、姨、
嫂子等亲属,结婚时间可待商议后定。
订婚以后的重要节气,男方需要备礼请女方去过节。
订婚期间,若男方提出退婚,所付见面礼、定婚金、衣物等不再索取,如女方提出则如数退还。
农村结婚过程大致如下:结婚的前一晚,需要请一小孩睡在新床上,寓意“压床”;还要请结过婚的嫂子,将花生、枣、筷子等物撒放在床头,蕴含“早生贵子”之意。
花生必须是生的,预示新娘会生,而且是一男一女。
结婚当天需要布置新房,贴喜联,请鼓乐,邀请亲朋。
亲朋要送上数目不等的贺礼。
结婚当天早上男方派出娶亲队伍到女方家,女方礼仪性接待之后,将陪嫁物品抬上娶亲车辆,女方送亲队伍少则几人,多达几十人,随着娶亲车辆一起到男方家;当队伍行至男方家附近时,男方再另派一些人迎接,并燃放鞭炮,搬卸嫁妆,以便送亲的“娘家人”早入席以避讳;待新娘到门口时,由新郎背、或抱下车,至“天地桌”前。
“天地桌”是一张桌子铺上红布或红纸,放上花等装饰物,上方贴一婚礼仪程,包括鸣炮、奏乐、拜天地、拜长辈、向来宾鞠躬、夫妻交拜、夫妇交换礼品、证婚人发言、介绍恋爱经过、亲友致贺词10项内容;婚宴仪式上,新郎要向新娘引介各自亲朋,并倒酒示敬。
新婚夫妻拜完后入洞房,饮交杯酒,弟弟、表兄弟、小孩等则拥入洞房向新娘讨要压箱钱、喜糖等;然后招待送亲人,宴请宾客,至黄昏席散。
(三)“闹房”习俗
这种习俗多见于农村,城镇亦有,但内容视具体情况而简繁不一。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友人,同学同事都可拥入新房,特别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各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欢闹气氛,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可以闹。
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
所以,无论如何戏闹,或者难以接受,新娘是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会被视为是新娘任性,人缘不好。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之间的沟通和感情,及邻里之间的和睦。
本文摘自:喜缘结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