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驿路梨花》的背景、主题以及修辞手法和词汇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讲解创作背景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课文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理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驿路梨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遇到过美丽的风景让你难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驿路梨花》中的美景与情感。
其次,在新课发现学生对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更多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偏离主题的现象。为了提高讨论的效率,我应该在讨论前给出更明确的指导,确保学生的讨论能够紧扣主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1.章节内容:第四单元第14课《驿路梨花》。
2.教学内容:
a.阅读课文,理解梨花驿的故事背景和寓意;
b.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词汇用法;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选自《光明日报》。
《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学情分析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
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有所提高,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能力欠缺,语言不够简洁。
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旧是以后的教学方向。
理解课文题目含义,虽然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习过,但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所以学生对文章的题目含义理解不够全面。
因此,让学生在文本中读懂题目的丰富含义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从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历来看,很少涉及,而这个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因此,本节课把“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阅读14 驿路梨花_彭荆风

⑥“什么?”老太太一下子慌了神,伸手急忙把门 打开。“没我的事了。我得走了。”老张刚转身要 走,却被老太太一声呵住:“站住,你不能走!”老 张愣住了,惊讶地问:“还有事吗?”“你说有事 吗?”老太太怒了,朝老张凶巴巴吼道,“你得进 屋,等警察来了你再走。”说着,老太太掏出手机 打了110。
“我干啥要等警察来?”老张急了,要往 外走,老太太往屋里拽。后来,老太太干 脆坐地上,两手死死地拖住老张的腿。这 会儿,楼道里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大 伙儿七嘴八舌,窃窃私语…各种难听的话 都有。老张脸上的汗一滴滴淌下来,衬衣 也湿透了。这次人是丢尽了,他委屈得想 哭。可他没哭,他高高仰起头。
④老张张大嘴,看着关严实了的203房门,又转身看 了看201门上锁孔的钥匙,闭上嘴,忽然感觉嗓子痒 痒的,“咕噜”咽下一口唾沫。站在楼道里像吃了辣 椒的猴子,抓耳挠腮。
⑤老太太终于回来了,老张笑呵呵地上前搀着老 太太的胳膊,说:“婶子,您总算回来了!”老太 太迅速抽回胳膊,朝老张瞪一眼:“你谁呀?我不 认识你!”“婶子,我是住楼上的。”“关我屁 事!”老太太甩开老张的手,伸手在身上左翻右 找,嘴里嘀咕,“咋不见了,我明明放衣兜里了 的…”老张温声说:“婶子,钥匙插在锁孔里, 你走时可能忘记拔了。”
1.【主题探究】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三、主旨探究
1.【主题探究】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答案】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 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 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 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 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4.《驿路梨花》ppt课件(共47张)

第31页,共47页。
五件好事(hǎoshì)
•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第32页,共47页。
五件好事(hǎoshì)
•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暮色 夕阳西下 一弯新月 这天夜里
第二天早上
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序,其中
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 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保持的过程 来看,文章又是倒叙。
第10页,共47页。
记叙的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 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时间顺序来写就是(jiùshì)顺叙。一 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 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例如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 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 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第7页,共47页。
默读课文,然后划分段落(duànluò)层次。
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主线展开情节,可划为5部分。 第一部分(1--8)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 屋。 第二部分(9--12):主要写“我们”水足饭饱之后, 怀着满意的心情猜测。 第三部分(13--27):我们和老猎人的误会 第四部分(28--36):遇到梨花妹妹,梨花妹妹讲出小
插叙
第36页,共47页。
瑶族老人 借住 2
照看小茅屋
这样(zhèyàng)写有什么作用?
设置悬念
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第37页,共47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共38张PPT)

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习题:一、二、三; 二、掌握课本P91“读读写写”的词语。
小屋。 “我们”。
整体感知
3、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复述课文。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课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文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整体感知
4.解放军过夜盖茅屋
时 5.哈尼姑娘梨花照料茅屋
间 顺
3.妹妹接替姐姐照料茅屋
序 2.瑶族老人借住送米
合作探讨
2、课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本文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开 始,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 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 ”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 。“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 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 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屋的出现做好铺垫。
1.“我”和老余投宿茅屋
整体感知
4、比较一下,课文顺序和时间顺序哪一种更好? 按课文的顺序写比较好。这样写使文章波
澜起伏,引人入胜。
精读品析
1、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揭 示出来的?找出文中设置误会和悬念的地方, 说说其表达效果。
(1)悬念一:初见小屋,主人是谁?
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主人。
精读品析
4、“我们”在发现梨树林中小屋前的情况怎样?
“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 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我们”在发现梨树林 中小屋前,行走在人迹很少的深山密林当中,天色 已晚,担心“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14、驿路梨花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 想 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4
2、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4、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15
文章为什么直到最后才交代清楚谁建的小屋? 2、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16
1、第1、2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了山的高、
多、险峻, 了翻山的艰难, 出“我们”担
心天晚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茅屋的出
现及“我们”的惊喜
。
17
2、第4、6两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 有什么作用?
了梨花盛开和飘落的美丽景象,
梨树林柔和、舒适和清幽的环境特点,
充满
诗情画意的优美—11段对小茅屋内部的环境、陈设做了详细的 介绍,作用是什么?
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食宿帮助,很感激; 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还和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照料小茅屋。
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5
2、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6
7
12~14段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
3、怎样理解“驿路”?“梨花”指物还是指人 ? 4、如果指物, “梨花”是什么地方、怎样的梨花?如果指 人, “梨花”又是怎样的人?
3
1.下面这些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 小茅屋的主人呢?
解放军战士
瑶族老人
4
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 小茅屋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顶 加草,挖排水沟。
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 作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优秀教案

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材分析:《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选自《光明日报》。
《驿路梨花》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学情分析:在阅读方法上,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学期朗读、默读、快速阅读和本学期精读等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有所提升。
本单元阅读要求是略读,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方法上一个相对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检测。
因此,学习活动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有所提高,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能力欠缺,语言不够简洁。
因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旧是以后的教学方向。
理解课文题目含义,虽然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习过,但因为平时接触的不多,所以学生对文章的题目含义理解不够全面。
因此,让学生在文本中读懂题目的丰富含义也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从七年级学生的阅读经历来看,很少涉及,而这个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阅读体验。
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引导,因此,本节课把“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作为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学习略读, 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梨花”的象征意思和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1.根据拼音写汉字。
荆jí(____)陡qiào(____)竹miè(____)简lòu(____)huǎnghū(______)ōugē(______)【答案】(1).棘(2).峭(3).篾(4).陋(5).恍惚(6).讴歌【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此题需要注意“峭”“篾”“讴”的偏旁不要写错。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晶莹迁陡茂密花瓣B.茸毛竹篾蔑视歌谣C.明枪夜幕恍忽拆损D.雷峰作楫陡峭挺好【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应为“迁徙”;C项应为“恍惚”“折损”;D项应为“雷锋”“作揖”。
故选B。
3.下面不全是同义词的一组是( )A.简陋—简单悠闲—安闲B.延伸—延长漫步—信步C.修葺—修缮茂密—茂盛D.照料—照看陡峭—倾斜【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义词的辨析能力。
同义词指的是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有许多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语。
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时,有着细微的差别。
D项中“陡峭”与“倾斜”不是同义词。
“陡峭”指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倾斜”指的是(物体)向一边偏斜。
故选D。
4.“驿路梨花”中的“梨花”指的是( )A.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
B.具有美好心灵的哈尼族小姑娘。
C.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D.语意双关,既指漫山遍野盛开的洁白的梨花,又指心灵美好的哈尼族小姑娘,更是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的象征。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读读写写
谢谢指导
思考探究 2.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 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思考探究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 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一座草顶、 竹篾泥墙的小屋出 现在梨树林边…… 大竹筒里装满了 水”“屋后边有干 柴……有辣子”。
情景导学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南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字词积累
yì
驿路
dǒu qiào
miè
陡峭 竹篾
lòu
简陋
niǎn
撵走
qì
修葺
字词积累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思考探究
7.找出课文描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例:(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 美的意境之中。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哈尼小姑娘在梨花 丛中歌唱……”
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 花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 路梨 驿路梨花
主持人: 朱国辉 单 位:丰顺县建桥中学 时 间: 2020-7-2
学习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顺序 和悬念设置。 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手法。 3.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 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 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 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 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 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 活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 草》《断肠草》等。
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以花喻人,喻示 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在祖国大地处处开放, 照应题目和开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写法探究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
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 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 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思考探究
人物 “我” 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小姑娘
解放军
梨花
事情
目的
时间
给屋顶加草, 挖排水沟 送粮食,给房顶 加草,挖排水沟
照料小屋
砍树、割草、 盖小屋
向哈尼小姑 娘学习
方便,向哈尼 小姑娘学习 向解放军和 姐姐学习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现在
现在 姐姐 出嫁后 十多年前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 解放军盖 神来帮助过路人 小屋后
印象: 我们可以想见小屋主人一颗赤诚的
心,火一般的热情,细心体贴人。 这些描写都表明草屋的主人是那么
热心,想得那么细致周到,应有尽有, 让过路人 “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 的感激”。
思考探究 4.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 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 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做铺垫。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 神。以花写人,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的赞美之情。
思考探究
8.课文为什么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引用陆游的诗句结尾?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自然界的梨花,也是梨花 姑娘,还是雷锋精神的象征。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 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自然而深刻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思考探究
1.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阅读提示
依据“我们”的见闻,给文章划分层次。
一、(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二、(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三、(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四、(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五、(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 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借花喻人 雷 人花相映 锋
梨花姐妹: 照管茅屋
情景交融 精
瑶族老人: 送米、修葺茅屋
正侧相依 神
“我”和老余: 修葺茅屋
主旨探究
小说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 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生动地 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 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 为乐的高尚品德。
5.课文中的这些人为小茅屋作了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 样做?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上面表格。
思考探究 6.说说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梨花等小茅屋的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 者都是主人,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为人民服务、方 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 使小茅屋长期为大家服务。
写法探究
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 到底谁是主人呢? ✓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写法探究
2.结构巧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倒叙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插叙
梨花妹妹讲述事情始末
随堂演练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 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 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让人感动,偏 远的山区,雷锋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人人为 人民服务,就像那美丽的梨花处处开放,表 现出我们社会良好的社会公德。作为新时代 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将雷锋 精神得到发扬光大,为人民服务。
课堂小结
驿路梨花
梨花: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照料茅屋、方便路人
解放军: 建造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