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

怎样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在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期间,几乎处于左右朝局的地位。

我国资产阶级历史学的创始人梁启超早在七十年前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四十年来中国大事记》)。

《清史稿》也说他“独立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人当其冲,……近世所未有也”。

但是,与李鸿章的地位和影响相比,史学界对他的研究是不够的。

长期以来,人们只论及他对内如何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对外如何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对他的其他活动或者避而不谈,或语焉不详。

因此,一提到李鸿章,人们自然要说他是刽子手和卖国贼。

显然,这样评价历史人物是有失全面的。

毋庸置疑,对李鸿章镇压农民起义和经手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劣迹,加以抨击和批判是理所应当的。

但在抨击和批判的同时,也需进一步作出阶级的、历史的说明。

必须指出,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这是他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

许多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敌视人民这一点上,一切封建统治者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

被后人誉为民族英雄的岳飞和史可法,在阶级矛盾激化时,都曾主张并执行了镇压农民的政策。

近代史上的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虽是个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但为了绞杀太平天国革命,他竟不顾病体之难,还以当年出戍时“苟利国家生死外,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词句勉励自己,做了第一任“剿匪总司令”。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家魏源,当太平军危及到他的阶级利益时,也在江苏高邮举办团练,直接参预镇压活动。

地主阶级士大夫是这样,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何尝不是如此。

马建忠百般仇视太平军,目之为,“残忍嗜杀”的“流寇”。

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也时刻提醒统治者要防止农民揭竿而起,把自己置于农民起义的对立面。

由此可见,不独李鸿章一人采取了与人民为敌的态度,包括那些曾在历史上有过功绩,而且被后人加以肯定的进步人物,在阶级矛盾激化时,统统都是站在劳动群众的对立面的。

最新-评价李鸿章的功过 精品

最新-评价李鸿章的功过 精品

评价李鸿章的功过篇一: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一个李鸿章和整个日本国的战争2012年07月12日《春城晚报》起于1894年7月的甲午战争在历时一年后,随着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而告之结束。

近代史上中日第一次正面的对决,中国输给了弹丸小国日本。

提起那场战争,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国人对战争最终的定义,而究其责任则是一股脑地归罪于李鸿章,殊不知那场悲壮而惨烈的战争,某种程度上是以李鸿章一人之力对日本一国的战争。

甲午战争的起因源于朝鲜东学党起义,软弱的李朝政府在面对内乱时本能地向宗主国大清求援,而这场起于朝鲜的内乱,恰为日本所利用,成了中日交战的导火索。

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袭击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战争开始。

战争一经打响,双方冲突马上加剧,相比之下日军的准备是那么的充分,倾全国之力投入这场战争;而中国方面却显得很被动。

之所以说甲午战争是李鸿章一人对日本一国的战争,是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方面的作战部队是李鸿章手下的淮军。

无论是平壤保卫战,还是黄海大海战,淮军的身影一直活跃在整场战争中,直至《马关条约》签订。

细细研究甲午战争,会发觉无论是陆上、海上的战略部署、人员调动,乃至后勤补给都是李鸿章一人操办,光绪虽被后世史家归为主战派,但他扮演的角色相较李鸿章显得毫不起眼,乃至整个清流派亦是除高调连连、上书弹劾外就乏善可陈。

所谓清朝的政府军主要以八旗及绿营为主,然而自满清入主中原后,八旗及绿营在往后的军事行动可谓是败绩重重,难怪在太平天国及后来的捻军镇压中不得不依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组建的汉人武装集团,而此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就应运而生。

继曾国藩的湘军后,随着李鸿章步入最高统治的顶峰后,淮军也就扮起了国家军队的角色。

实质上的淮军虽顶着国家军队的头衔,但这支军队却唯李鸿章之命是从。

在八旗、绿营积弱疲弊之下,面对来自东瀛的虎狼之师,淮军也就难以推脱地担负起了对敌的重任。

整场战争中,清流派系的攻击、组织决策的不利而最终葬送了这支在中国装备最好的军队,使得李鸿章背负骂名,更令中国蒙羞。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唯物史观视角下的李鸿章——浅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摘要:本文以李鸿章的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和评价标准不同而引发的对李鸿章的不同看法的这一个例,引出对历史人物评价普遍性法则的探讨,最终得出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应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这一普遍原则。

关键字:历史人物人物评价思唯物史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的历史人物。

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的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人文素质之一。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能力的培养。

这可以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以理性来思考历史人物的伟大,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但是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面广泛,不仅由于史家立场所限、视野所限,而且因政治运动,如“文革”中的儒法斗争史的评价等导致的混乱,所以评价难以公正客观。

那么,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呢?笔者在这里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来谈谈历史人物评价的普遍性法则。

关于李鸿章,古今中外的人的看法是很不一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历史功过的认定和评价标准的不同。

对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有人是从其外交行为的历史后果出发,重客观后果而批判其卖国行为;还有人是设身处地, 分析其无可奈何的历史实际,从情感上为其开脱职责。

上述的评价角度,到底哪种是合适的呢?要恰当的评价李鸿章,我们又要考虑那些因素呢?一、评价李鸿章外交行为的情感与义理因素李鸿章一生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尤其是《马关条约》,割让了大片领土,损害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其外交行为既丧权辱国又赔款割地,被认定为卖国贼。

其评价标准在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

李鸿章作为条约的签订人,其行为无疑被国人认定为卖国贼。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历史名人李鸿章】如何评价李鸿章

如何评价李鸿章?李鸿章死后仅两个月,时代舆界骄子的梁启超即写出其传世大作《李鸿章传》。

梁氏以其犀利目光和如椽巨笔,纵横古今,附比中外,为时人后世生动而深刻画出了一幅李鸿章之巨像。

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不留情面地提示出了李鸿章“无学无术”的大吏本相,但他也相当客观地提示后人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同时,他也不无感慨地指出,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应该说,这是最早的研究李鸿章之严肃著作。

后来有关李鸿章的种种研究著述,大部分都在相当程度受到了梁启超这一著作的影响。

其时其世,东西方国际社会对李鸿章也有较高的评价。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死了已经100 多年。

在这100 年多中,中外学术界总计出版了40 多部有关李鸿章的专著和多达1400 多篇研究论文。

李鸿章研究成果数量的如此之多,表明了中外史学界对这样一个近代历史风云人物的高度关注。

这是因为,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举凡晚清时代之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李鸿章几乎无不与之。

也正如梁启超早在100 年前就提出的那样,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

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价李鸿章?

如何正确评论李鸿章?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

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由于洋务派的领袖人物们,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大的一部分权力,所以洋务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早期改革舞台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众多改革派别里的主流派;而在洋务派内部,又分成众多的集团,如中央的奕讠斤、文祥集团;地方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个湘系集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集团,其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是这些集团里实力最强、兴办洋务成效最大的一个。

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

由于他所具有的权力和地位,使得和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历史人物。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他先后担任过江苏巡抚、署理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从1870年起,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一直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文华殿大学士(赏穿方龙补服),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班级、学号、姓名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1901年在屈辱中辞世,在他死后一百多年的今天,人们对他的评价仍然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我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客观角度出发,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并主要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否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当然我们也要了解他的主观动机和目的。

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但和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相比,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战后代表清政府签订卖国的《马关条约》,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是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总之,李鸿章尽管是晚清有一定作为的封建政治家,他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他向西方的学习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同时他对外卖国的事实是不容置疑的。

我们可以对照同一时期日本的情况。

日本在19世纪中期同样面对西方的侵略,同样为了挽救其统治,日本以天皇为首的封建政治家先是发动武装倒幕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然后在日本实行“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几乎是全盘西化,结果日本很快崛起为亚洲的资本主义强国,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不仅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在日俄战争中又击败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俱乐部的成员!同一时期的中俄两国为什么都败给日本,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在根本上向西方学习,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隔靴搔痒式改革,和日本的革心换面式变革不可同等而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时间:2014-07-25 编辑:戚其章来源:《光明日报》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

如何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有的同志撰文,认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不是“纯粹的主和派”。

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战前幻想列强调停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者蓄谋发动战争,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是由来已久的。

尽管日本军国主义者玩弄各种外交伎俩,但其发动战争的阴谋欲盖弥彰。

当时清政府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阴谋是已经有所觉察的。

在日本侵略行动步步加紧的情况下,是否能说“清政府上层一般说来是主张一战的”呢?事实并非如此。

光绪皇帝倒是“一力主战”的。

而是年恰为慈禧太后的六旬大寿,她不希望发生战争,以便大举作寿,粉饰太平,因此倾向保全和局。

这在当时已是公开的秘密。

虽然光绪“传懿旨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其实这都是老奸巨猾的慈禧的表面文章,并非出自本心。

在军机处内部,也不能说“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

阅《翁文恭公日记》甲午六月十四日记事:“主战者五摺,议无所决,余与高阳皆主添兵。

”语虽简括,却道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中枢大臣中间,除翁同□、李鸿藻二人主战外,余皆主和或随声附和者。

是月十六日,以翁同□领衔的《复陈会议朝鲜之事摺》,一则提出“日〔兵〕久未撤,和商迄无成议,不得不速筹战争”,“即饬派出各军,迅速前进”,主张以加强军事实力为主;一则认为“刻下各国皆愿调停”。

不能“遽行拒绝”,主张以通过列强调停为主,甚至对日本可作出一定的让步。

摺中的这种自相矛盾并不难理解,正反映了军机处内部主战与主和的意见分歧。

可见,在战争爆发以前,清朝统治集团最高层内部的和战分野,不仅仅是已露端倪,而且相当清楚了。

当时,独当军事外交要冲的李鸿章是否“主张一战”呢?事实做出了否定的回答。

李鸿章历经宦海波涛,深体慈禧内心深意,故在对日交涉中一开始就采取“保全和局”的方针。

当时即有人提出,他“狃于庆典,不开边衅”。

他一心一意地依赖列强调停。

当光绪发布上谕提出“口舌争辩已属无济于事”、“勿致堕其术中”之后,他依然认为“俄在倭议正紧,略忍耐,必有区处”。

另外,李鸿章还寄希望于英国,请“速令水师提督带十余铁快舰径赴横滨”,“勒令〔日本〕撤兵”。

光绪览奏后,指出“不宜借助他邦”,“非但示弱于人,仍贻后患,殊属非计”,对李鸿章的梦呓予以严斥。

直到唐绍仪电告日军将进攻牙山驻军之后,李鸿章仍坚信“俄真动公愤,未必收渔人之利”,和局可以保全。

总署之复电则称:俄“力固足制倭,然谓非欲收渔利,其认信之?”“不可倚以为助,致事后别生枝节”。

可见,迄于战争爆发前夕,李鸿间一直依赖列强调停来“保全各局”,而且屡遭光绪的斥责和反对。

难道能说当时“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能说李鸿章“主张一战”吗?正由于李鸿章幻想列强的调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因此根本不想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对一些正确的建议也拒绝采纳。

驻日公使汪凤藻提出“宜厚集兵力”,李鸿章立即予以批驳;“倭性浮动,若我再整兵厚集,适启其狡逞之谋,因拟必战,殊非伐谋之计。

”当日本正在陆续增兵朝鲜之际,他却命令驻牙山的叶志超军“暂扎整理归装”。

袁世凯“请添拨重兵”,他也反对,其理由是:“我兵多逼处,易生事。

”宋庆认为“势在必争”,建议“早立脚步”,他复电谓“日必不占韩地”,“不必虑”。

当时叶志超以孤军驻牙山危地,电请增兵,他“仍持恐开衅之议”。

同时,他还多次电令叶志超,要“坚忍约束”,“静守勿动”,“切毋多事”,等等。

日军发动进攻的前数日,李鸿章已经得到消息,但他迷信所谓“万国公例”,怀疑“开仗之说似是谣传”,认为和局总不至于破裂。

直至战争爆发的前一天,李鸿章才向牙山驻军发出“和议决裂,速备战守”的电令。

然为时太晚,败势已成,无可挽回了。

战争中坚持避战求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方针不仅使陆战遭到失利,而且直接导致了海军的败绩。

本来,丰岛海战的前三天,李鸿章获悉日本联合舰队出海的消息,便电令丁汝昌:“汝须统大队船往牙山一带海面巡护,如倭先开炮,我不得不应”。

当天,丁汝昌即复电谓:“倘倭船来势凶猛,即行痛击而已。

”并生火待发,次日,李鸿章却改变主意,制止丁汝昌率舰队出海:“暂用不着汝大队去,将来俄拟派兵船,届时或令汝随同观战,稍壮胆气。

”他为什么会突然变卦呢?不是别的,而是因为他把“保全和局”的赌注完全押在列强调停上。

他刚电令海军大队出海,而授丁汝昌以日舰开炮即行还击之权,当天俄国公使喀西尼便派参赞巴福禄来访。

谓已电请该国政府派兵驱逐在朝日军。

李鸿章听后,竟信以为真,顿时腰杆子硬起来,断定日本必不敢挑起战争了。

于是,他又收回成命,不让舰队往牙山接应。

若不是李鸿章制止北洋舰队出海,则不仅济远之败、广乙之毁、操江之掳、高升之沉等等一系列事情都不会发生,而且中国海军还会在丰岛之战中化劣势为优势,并给日本联合舰队以重创。

丰岛海战后,日本当局“接此意外之胜报,俄然生强大之感,几至发狂”,在全国大肆煽动战争歇斯底里,更助长了它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野心。

这足以证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方针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如果说李鸿章在战前一意避战求和的话,那末他在战争爆发以后是否真的“主张一战”呢?有的同志说:“李鸿章这时已在比较积极地指挥全面对日作战”。

这样说恐怕是欠妥的。

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突然袭击北洋舰队事件发生后,李鸿章向朝廷提出:“倭先开战,自应布告各国,俾众皆知衅非自我开。

”本来“恐衅自我开”,是他在战前依赖列强调处的堂而皇之的理由,结果却贻误了战机,造成陆海两军皆遭挫败。

而此刻日本既首先开衅,已不存在“衅自我开”的问题,他该改弦更张了吧?事实上,他仍未打消依赖列强阻止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念头。

他认为:“所租怡和高升装兵船被日击沉,有英旗,〔倭〕未宣战而敢击,亦藐视公法矣”,“英国必不答应”。

事到如今,他还在想念所谓“万国公例”、“公法”,尤其相信英国必然起而干预。

其实,这只不过是李鸿章的一厢情愿罢了。

当时,英国视俄国为它在远东抗衡的主要对手,正“愿倭踞韩以阻俄”,全然以同盟国看待日本,并与之达成了某种默契。

它当然不会为损失一艘商船而改变既定的外交格局了。

这样,英国政府不但不要求日本道歉和赔偿损失,反让著名国际法学家胡兰德在《泰晤士报》上撰文,声称日本击沉高升号在国际法上是合法的,以此来平息英国国内的舆论。

正如有人指出:“国际法云云,岂有定评哉!”李鸿章原先指望“英国必不答应”,终于完全落空。

幻想破灭之后,李鸿章依赖列强求和之心仍然不死,尽管军情万急,戎马倥偬,他同俄国公使喀西尼的联系始终未断。

丰岛海战后刚过了二十天,李鸿章便又与喀西尼的代表巴福禄进行秘密会谈。

事后,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一电,谓“俄似有动兵逐倭之意”。

黄海海战后十天,慈禧即命翁同□去天津,让李鸿章与喀西尼议挽回和局之法。

翁同□力辞不获,不得已而登程,回京后向慈禧“力言喀〔尼西〕事不足恃,以后由北洋奏办,臣不与闻”。

此后,李鸿章便开始与喀西尼会商议和条款这样的实质性问题。

有的同志强调:“议和的主谋者是西太后”。

应该看到,在慈禧和李鸿章之间,有一种默契的配合,象在串演一出双簧戏。

战争爆发以前,慈禧佯示“主战”,李鸿章则投合慈禧心理,出面央求列强调停,以保和局;战争爆发之后,先是李鸿章出面与俄、英等国使臣商谈议和条件,最后由慈禧表态,拍板定案,这就是所谓“天意已定”,谁也挽回不了了。

种种事实表明,他们在主和问题上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因此,慈禧是议和的决策者和主持者,而李鸿章则是议和主谋者和实行者,他们是狼狈为奸的。

事实上,李鸿章这次所做的俄国“动兵逐倭”的美梦,仍旧是一枕黄梁而已!战后死心塌地签约在最后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问题上,李鸿章又应负什么责任呢?有的同志说:“《马关条约》的签订,李鸿章有着不可推诿的责任。

但是,授予李鸿章割地权力的朝廷,发布‘与之定约’谕旨的皇帝,难道就没有责任了吗?”这种说法,貌似公允,实则极为不妥。

因为光绪一直反对李鸿章依赖列强求和,这是众所周知的。

即使在对待和约的态度上,光绪与李鸿章也是全然不同的。

把他们二人相提并论,各打四十大板,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当时,在清朝统治集团最高层内部,对和约争论的焦点是割地问题。

而李鸿章赴日议和的王牌就是割地。

他在赴日前奏陈议和之计,便引证中外历代割地之例,阐述他的所谓“但能力图自强之计,原不嫌暂屈以求伸”一套卖国逻辑。

并提出他对割地的意见是:“论形势则有要散,论方域则有广狭。

”即“散地”、“狭地”可以割给日本,而“散地”、“狭地”主要是指台湾。

(当然也包括辽东半岛,但该处已被日军占领。

)有人指出:“李鸿章之行也,其秘计在割台湾,曾与孙毓汶、徐用仪密议于美国使署。

虽大臣秘之,而举国皆知之。

”及至《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骇,“连日纷纷章奏,谓台不可弃,几于万口交腾”、“台民誓不从倭,万方呼吁”。

光绪也为之“震怒”,“意欲废约颇决”。

但是,废约拒和则必须迁都,因此他向慈禧陈述“西迁”之议,慈禧屈膝对日投降之意已定,微笑摇首云:“可不必。

”又云:“和战之局汝主之,此则我主之”,实则逼光绪就范。

在这种情况下,光绪三番两次电谕李鸿章,令其“再行熟查情形”,“详筹挽回万一之法”。

而李鸿章则为虎作伥,电称日本新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已启程赴台,伊藤博文复电“词意甚为决绝”,并进而恐吓道:“此事恐开衅端,并连累他处,务祈慎重筹办,大局之幸!”光绪知无可挽回,痛心疾首曰:“割台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批约时,他“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

由此不难看出,李鸿章是死心塌地地签订卖国条约,而光绪则是在反对不成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被逼批约,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总之,判断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是否主和派的标准,首先要看他在这次战争中的主要实践和基本倾向。

看来要否定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是主和派,恐怕是很困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