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我眼中的李鸿章——读《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有感最初知道李鸿章是在初中的历史课上,却未对其留下好的印象,只缘其签订了诸多不平等之条约,故认为其乃一懦弱之徒、一误国权臣而已。
直至读完了李金山先生著的《李鸿章——“裱糊匠”的慷慨与悲凉》我的观点有了巨大的改变,始觉可以说其是功过参半,绝不是一卖国贼,相反,李鸿章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爱国主义者,其慷慨而悲凉的人生传奇,更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李金山先生认为,个人强,国家弱,李鸿章是末世中的强者。
毛泽东曾说过:舟大水小。
李鸿章面临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困境。
关于自己的一生,李鸿章曾有过这样的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把自己比作帝国的“裱糊匠”,然而在那个满目疮痍的晚清帝国,李鸿章真的是一个“裱糊匠”吗?主要参考着李金山先生的数目,我也有着自己对李鸿章的一些看法和理解:一、善于等待抓住机会的不凡书生作为出生在八股取士的年代,李鸿章和书生一样,有着明确的官场目标。
在考取功名上,还是踌躇满志的,其所作《二十自述》中写道:蹉跎往事付东流,弹指光阴二十秋。
青眼时邀名士赏,赤心聊为故人酬。
胸中自命真千古,外世浮沈只一沤。
久愧蓬莱仙岛客,簪花多在少年头。
也正如李鸿章所写的那样,他“邀请”到了曾国藩的赏识,并抓住机会成功地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在曾国藩那“饭桌即课堂”的氛围下,李鸿章可谓是受益匪浅。
李鸿章跟随在曾国藩的身边绝对是他的大幸,曾国藩的言传身教是李鸿章的性格和气质有了质的改变,为其在日后成就一番事业奠定了别人所不及的良好基础。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读完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他的人生和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李鸿章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最终成为了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谋略,曾多次为清朝政府解决重大危机,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外交手腕也是非常了得,曾多次与列强进行交涉,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
然而,李鸿章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曾多次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受损。
他在政治上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和野心,有时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
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矛盾和磨难,他在政治上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读完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磨难的人物,他的一生也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和遭遇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李鸿章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坎坷的历史,而李鸿章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和政治生涯都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他的传记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坎坷。
通过阅读他的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思。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描写晚清政治家李鸿章生平的传记,作者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
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政治、外交和经济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在政治上主张“变法维新”,在外交上主张“自强”和“开放”,在经济上主张“洋务运动”。
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
然而,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成为了历史上的争议焦点。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是一个有远见和抱负的政治家,他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力图振兴中华民族。
他在政治上的权谋和妥协,以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都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考量。
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的一生,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的一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变革。
他的努力和付出,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他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成就和遗憾,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李鸿章传》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传记,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细致研究和深入剖析,展现了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的生平事迹和政治理念。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宝贵历史资料,它为我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李鸿章,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
在欧美列强眼中,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家和改革者,是满清的裨斯麦,东方的拿破仑。
对满清政府来说,李鸿章是他们的救世主,而在大部分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他又是一个沾满血腥的刽子手和卖国贼!在我眼中,我尽管“敬李鸿章之人,惜李鸿章之才,悲李鸿章只遇”(梁启超语),但对他的失误和他自身的缺点却又不得不提。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
”(王树增语)时代决定了他要扮演一个受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的角色,而他也乐意在国家出现存亡危机之时,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思想境界出面收拾残局,但他的一腔热血却拉不回走向崩溃的清王朝。
李鸿章他想做的,该做的多得可观,但他能做的,做好的却少得可怜。
先来说说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他所办的军事企业中,用的基本上都是些外国雇员,他所希望的是通过这些外籍雇员,能把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带给中国。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例,在他的外籍雇员中,有个叫傅阑雅的翻译官,李鸿章要求他教授蒸汽机的原理,可傅阑雅对蒸汽机一无所知。
李鸿章很不解,作为一个西方人,怎么可能不知道蒸汽机的原理呢?在他的外籍雇员中还有一个叫马格里的英国军医,他跟随淮军征战多年,李鸿章对他很是信任。
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成立金陵机器制造总局,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认为做大炮,要有个洋人做顾问,于是便把马格里请来了。
他们从英国弄了些图纸,找了些工匠,开始有模有样地研究起大炮了。
可马格里毕竟是学医的,并不懂制造的技术,在宁局造的六十磅大炮,1875年1月5日在大沽口炮台试放时发生爆炸。
对于这次的失败,李鸿章感到很沮丧,其实他最初的想法是好的,利用外国雇员这一桥梁,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他竟让一个学医的研究大炮,这却是可笑的。
科学技术需要的是专业的技术人才,而不是随便一个西方人就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学德国的海军,可这些留学生在德国并不安分,经常惹事,出去赌博。
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李鸿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林达。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通过对李鸿章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分裂的局面,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断努力谋求国家的强盛和民众的福祉。
他在政治上善于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善于运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与外国使节的交涉,以及他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斗争,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李鸿章在外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功力,他曾经多次出使各国,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利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外交场合的风采和谈判的技巧,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外交家的才华和魅力。
最后,这本书还展现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李鸿章在清朝末期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议,试图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但却屡遭挫折。
书中生动地描绘了李鸿章在改革方面的努力和挣扎,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改革家的努力和挣扎。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李鸿章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一个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智慧、胆识、才华和魅力,都让人深感敬佩。
同时,他的一生也充满了挣扎和磨难,他为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复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一生,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光辉,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读《李鸿章传》有感2000字

读《李鸿章传》有感2000字自古成事皆不易艰难困苦更力行我历来比较喜欢史书和人物传记,对许多历史人物如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等的生平传记更是爱不释手。
读史书和人物传记不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让人看到家国兴衰、人生浮沉,更能从中体味到家国兴衰和人生浮沉的背后因素,正所谓“鉴古知今”。
也可以避免杜牧所说的“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的困境。
在读梁启超先生所著的《李鸿章传》之前,我对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印象只局限于历史书中的介绍,负面评价较多,如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镇压农民起义,但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李鸿章的印象大为改观,而且受益良多。
对于为什么给李鸿章写传记,梁启超先生有一段阐述:“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
著者于时局稍有所见,不敢隐讳,意不在古人,在来者也。
”阐明了两个目的:一是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要写中国近代史就必须写李鸿章;二是为古人著书立传,更重要的是让后人明白形势,得到启示,而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个极具借鉴意义的人物。
梁启超先生文笔极好,开篇绪论立论稳妥,大开大合:“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
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语曰:盖棺论定。
”这些句子符合梁启超先生一贯的行文风格,读起来铿锵有力,而且高屋建瓴,指出了有所建树则必有被人敬仰或被人诋毁之处,但是毁誉并不可怕,誉满天下或者谤满天下,并不能真正代表一个人的功和过。
接下来,作者阐明了写《李鸿章传》所遵循的原则:“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
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曰:有人于此,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为主角的传记,作者是著名历史学家林觉民。
这部传记详细地叙述了李鸿章的一生,包括他的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家庭生活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这位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勤奋的品质。
他在读书方面非常用功,不仅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还通过自学学习了很多西方知识。
这些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的成长经历也让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贫困与落后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理想和行动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其次,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的表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在清朝政府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积极主张变法,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同时也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希望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然而,他也面临着来自保守势力的阻力,最终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在政治生涯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政治理想和努力。
另外,通过这部传记,我对李鸿章的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李鸿章是一个忠诚的丈夫和慈爱的父亲,他在政治事业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家庭,对妻子和子女都非常疼爱。
他的家庭生活也让我对他这位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他的为人处事和治国理念。
最后,通过这部传记,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李鸿章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通过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经历,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变革。
我对李鸿章的看法

李鸿章的功与过或许我对于李鸿章的了解并不多,也不一定可以特别公正的评价他,但我只是想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说一说自己对于李鸿章的一点看法。
李鸿章在清朝最后的那些岁月里,确实做过不少的事情,这里,我想借用很多人评价过李鸿章的话:“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或许正是因为李鸿章做过的事太多了,所以,才会那么有争议吧。
我们可以想象的出来,在那样一个屈辱的岁月里,太后,掌握着最大的权利,却从不露面,而皇上,形同虚设。
在这种时代下,李鸿章自然成了太后的挡箭牌。
一遇到条约,就让李鸿章“看着办”,但李鸿章又能怎么办,他能抗旨不签吗?每次留给他的,总是那样一个“奄奄一息”的烂摊子,他已经没有别的反抗方法了,只能签条约了!而且他在签的时候,也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清朝的尊严及利益。
他必须顶着人民、清朝政府以及外国政府的多重压力,这些人或许永远不知道他在这样的处境下会有为难!如果他真的像有些人说的一样是个卖国贼,他为什么还要这样,他完全可以答应对方所有的要求,但他没有这就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没有良心的卖国贼!而且李鸿章是个极其有外交手段的人。
可能大部分人会因为他签订条约而骂他,但是在当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清朝的官员会站在外国人面前,为了中国的利益而周旋,而且也的确为中国获得了利益。
试想若不是一个有胆识且有外交手段的人,怎么做得出?最后我想说一下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不仅在外交上表现出了自己非凡的才能,更是在洋务上表现出了他的贡献。
他凭借大清的财力以及自己支持洋务的思想与观念,为大清带来了许多“第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他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到关重要影响的洋务运动的中坚。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咒骂痛斥这时,确实深深自省,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对李鸿章的看法_2000字
关于李鸿章这位安徽合肥人呢?许多人对他的看法就是,说他是个卖国贼,从《中日修好条约》(1871年)、《烟台条约》(1876年)、《中法新约》(1885年)、《马关条约》(1895年)等,到《辛丑条约》的三十多种条款,皆为李鸿章所签。
但是我对李鸿章却另有看法。
从历史的某些角度来说,李鸿章也算是个伟人了。
(《南京条约》非李鸿章所签,其为江苏巡抚耆英所签)
清军在中法战争开始之前,像冯子材、刘永福这样的人都建议清廷向法军开战,但是作为主和派的李鸿章当时就有反对,认为“一场胜利,未必满盘皆胜;一口能守,未必各口皆能守”(我记得好像是这么说的,但没想到连像张志东这样的人才居然也是和李鸿章一个党派的),于是在战争即将胜利时,为了避免事态扩大,防止法夷复仇,就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战争,清军在军事上战胜了法军,消息传到巴黎,引起了巴黎人民的不满,群众纷纷上街游行示威,直接导致了茹费理内阁的垮台;条约的签订,也致使年过七十的左宗棠气病逝世于福州)。
为了国家的富强,他还操办30年的洋务运动。
在签订条约的时候,李鸿章也是意志坚强,选择不妥协,但受到列强的逼迫,李鸿章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固统治根基,最
后不得不选择了妥协。
在签订这两个条约之前,李鸿章做了不懈的努力,虽然收效甚微,但也些许减少了清廷的压力。
在《走进共和》这部电视剧里,我看过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两个片段。
李鸿章谈判的时候说的话深刻人心、
“挨了一枪,少赔一亿两银子,那即便如此,我再挨两枪不就得了(当时日本索要的赔款是三亿两白银)……你们不是要辽东半岛吗?你入侵吧!你们不是要我的台湾全岛吗?你入侵吧!你还要什么地方,我大清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入侵吧……你们日本再强,终是个蕞尔小国,请问阁下,你能把战车开多远?你能把战线拉多长?你能把战场铺多开?我大清虽弱,可我大清不小;我大清妻不如人,可我大清人多。
(我大清)就是用血肉之躯,也要拖垮你们,拖死你们。
”
这是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的签订现场与伊藤博文的对话,再来看看《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李鸿章先生与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的对话:
李:他们要听听我们的看法……你们能听吗?你们会听吗?你们数万军队陈兵京师,荷枪实弹,对着我一个七十老夫,我的话,你们听得进去吗?一群狼,闯进了羊圈,会跟羊议和吗?笑话。
瓦:中堂阁下,听听你们的意见,是我们各国联军的礼貌,本来是不必听的。
李:这才像是狼说的话……瓦德西元帅,我的话,你确实不必听,可我今天来了,确实,有话要说。
瓦:请讲。
李:你们知道,我大中国人安分守己,从来不爱惹事,可为什么这么多义和团起来了,十万义和团起来了?因为你们洋人,在我大清,不守规矩,烧杀抢掠,太欺负人了。
你们不是要瓜分我大中国吗?瓜分我大中国,就是制造义和团,如果你们瓜分了中国,这义和团是会比今日多呢,还是会比今日少呢……会比今日多,会遍地都是义和团,人人都是义和团,连老夫也都会是义和团,这后果会是什么呢?
瓦:什么后果我们都不怕。
李:这后果就是一个个娘子关之战,你真的不怕?
瓦:那只是个偶然。
李:偶然(冷嘲热讽)?你们为什么不接着打了?我皇太后皇上到了陕西西安,你们接着追啊。
为什么不接着追了……还有赔款,中日之战,我大清败了,赔了两万万(两亿)两白银,不知何日还清,因为我国政府的岁收是八千八百万,而支出,是一亿零一百万,属于赤字财政
瓦:这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李:你们当然不必考虑,因为你们要我大清赔偿十万万两白银,如此勒索,必将导致我大清经济崩溃,到时候你们连一两银子也拿不走
瓦:拿不到也要拿。
李:知道知道,你们有手段,你们有枪有炮嘛。
不给钱,就打死你,是不是这样?瓦德西元帅,中国有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我再告诉你们一句话:我大清国民连活着都不怕,害怕死吗……好了,老夫今天也就这么几条:
一、我皇太后,绝不能在你们的祸首名单之中。
二、赔银子?我大清没有多少银子好给。
三、你们要瓜分中国,你们就来吧!只要你们守得住,如果你们非要杀我皇太后,非要把我大清逼近死境,那……你们就来吧,我大清四万万臣民,必将奉陪到底!
说完,李鸿章便叫坐在一旁的王爷(庆亲王奕劻)一同离开。
从这两段对话中可以看出,为了争取国家的利益,李鸿章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这并不能看出李鸿章的妥协。
所以对于李鸿章这个人,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我们来看看《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八)—李鸿章传》的某一段
鸿章议曰:“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事,主客之形,皆適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
今则东南海疆万馀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
阳讬和好,阴怀吞噬,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瞬息千里,军火机器,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而环顾当世,饷力人才,实有
未逮,虽欲振奋而莫由。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盖不变通,则战守皆不足恃,而和亦不可久也。
近时拘谨之儒,多以交涉洋务为耻,巧者又以引避自便。
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际,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於今日者。
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
这是我从清史稿里截取的李鸿章的讲话,懂文言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了,这是李鸿章极力在为建立海防争取机会,他曾与闽浙总督左宗棠进行激烈的讨论,因为左宗棠是主张在西北建立塞防,他认为,西北为俄人所窥视,若西北陷入俄人手里,则蒙古不保,若俄人的铁蹄伸进蒙古,则危及京师,但李鸿章的想法是建立海防,建立海防方能卫天津,卫天津方能保京师。
尽管李鸿章与左宗棠为了国防而起纷争,但是这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为了民族,为了国家。
由此,我们看待李鸿章应该用辩证的方法,用全面的眼光去看待。
返回查字典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