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树林现状与林业生态建设研究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

有关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报告红树林生态系统报告引言:红树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地区的特殊植被类型,由红树植物构成。
这类生态系统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使其成为关键的生态系统。
本报告将介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以及现代威胁。
一、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形成:红树林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洋、河流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
河流的淡水与海水的相互交融提供了滋养红树林植物的养分。
大量带泥沙的水流侵蚀河岸,使得沉积物聚集在海岸线。
红树植物通过其特殊的根系,如龙须根和水根,能够在营养贫瘠的盐渍土壤中存活和生长。
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高度物种多样性的地方。
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可以找到各种动植物物种。
红树林植物具有适应盐度、温度和潮汐变化的特殊能力。
其特有的根系和叶片形态以及耐盐性使得红树植物能够在潮湿、盐渍和高温的环境中生存。
而各种水生生物、鸟类和爬行动物在红树林中繁衍生息。
它们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保持了生态平衡。
三、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红树植物通过其根系稳固河岸,减少泥沙侵蚀,保护沿海地区免受风暴的袭击。
其次,红树植物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红树林还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木材、草药和食物等,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生活有重要意义。
四、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现代威胁:尽管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被广泛认识,但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首要威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开发、工业污染和过度捕捞等。
这些因素破坏了红树林的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平衡破坏。
此外,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化也对红树林生存造成了威胁。
结论: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独特的植被类型,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关键之一、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共同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红树林研究报告

保护红树林研究报告引言红树林是一种生态系统,由红树树种组成,并分布在沿海地区。
它们在维持海岸线稳定、提供栖息地和净化水源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红树林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包括城市化、污染、过度伐木和气候变化等。
本文旨在研究并提出措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1. 规划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并执行合适的政策,确保红树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红树林保护区,限制开发和破坏性行为,并鼓励可持续的旅游业。
2. 加强环境监测为了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需要加强环境监测。
这包括定期监测水质、土壤质量和种群数量,并利用科学数据制定保护策略。
政府和科研机构应该合作开展这项工作,并共享数据。
3. 加强公众教育公众教育是保护红树林的关键。
人们需要了解红树林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红树林的影响。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组织宣传活动、举办讲座和培训班,提高公众对红树林保护的认识。
4. 促进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护红树林,我们需要寻找可持续利用红树林资源的方式。
例如,开展红树林旅游项目,但要确保游客和经营者的行为不会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还可以考虑红树林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利用方式。
5. 加强国际合作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在国内扮演重要角色,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国际合作也是保护红树林的重要一步。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和技术,在保护红树林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
结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是一项艰巨而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规划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监测、加强公众教育、促进可持续利用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可以为红树林的保护付出努力并取得积极成果。
只有确保红树林的健康,我们才能继续享受其带来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在结束之前,让我们共同关注红树林保护,为未来的世代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环境。
注:这是一篇基于虚拟信息的生成文本,仅供参考。
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红树林资源保护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红树林是我国沿海地区独特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它是沿岸带地区的重要生态保护屏障,对于维护海岸线稳定、净化水体等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红树林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资源,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红树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和态度,并根据调查结果选择了若干个调查点进行实地考察,以了解红树林资源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 资源现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红树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部分地区存在乱砍滥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的现象,导致红树林面积减少,物种数量减少。
2. 缺乏保护意识: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较低,缺乏相应的保护意识。
很多人对红树林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了解不够,存在对红树林开发利用的过度追求。
3. 法律法规不完善:红树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相关法律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导致部分开发商和个人逃避法律制裁,继续破坏红树林资源。
四、问题分析1. 缺乏保护意识问题: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知较低,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
2. 管理不善问题:红树林资源保护管理部门存在管理不善、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力度,完善保护措施。
3. 法律法规不完善问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惩罚力度,加强监督执法工作。
五、解决方案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民众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认识,加强保护意识。
2. 加强管理力度:加大管理部门的投入,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红树林资源保护的管理机制,确保保护措施落地。
3.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红树林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对违法破坏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加强执法和监督工作。
广东徐闻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区入侵植物现状及防治策略

广东徐闻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区入侵植物现状及防治策略广东徐闻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徐闻县,是中国南海地区最大的滩涂红树林保护区,也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生态系统。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区内的入侵植物问题日益突出,给红树林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该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现状以及防治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一、入侵植物现状在徐闻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区内,入侵植物主要包括水葱、旋花、苦竹、飞蓬、滨藜、印度苋、小叶鸭跖草等多种物种。
这些入侵植物主要通过外来引种、人为扰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迅速扩散,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入侵植物会占据原有植被的生存空间,与红树林等本地植物争夺养分和生长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
入侵植物还可能改变土壤性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红树林植被的正常生长和繁衍。
最重要的是,一些入侵植物还可能释放出有毒物质,经过生物链放大,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产生毒害作用。
二、防治策略针对徐闻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问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维护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下面就可能采取的防治策略进行阐述。
1. 生物控制生物控制是指采用天敌、病原体、寄生植物等生物因子来控制入侵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徐闻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区内,可以针对不同入侵植物种类,筛选出对其具有天敌作用或能够引起其疾病的生物因子,进行引种或释放,从而控制入侵植物的数量和扩散速度。
2. 化学控制物理控制是指借助人工或机械手段对入侵植物进行割除、拔除或破坏,达到控制其数量和扩散的目的。
在徐闻沿海滩涂红树林保护区内,可以采取手工或机械设备对入侵植物进行清除,比如采用刀镐等工具进行拔除,或者采用割草机等机械设备进行割除,以减少入侵植物的数量。
4. 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内的入侵植物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比如对有经济价值的入侵植物进行收割加工,生产生态友好型农产品或工艺品,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减轻入侵植物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
广东省生态林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分析

南 亚 热 带 季 风 常 绿 阔 叶林 为 主 ,北 部 地 区 主 要 以 中亚 热 带 典 型 常 绿 阔 叶林 为 主 ,野 生 动 物 丰 富 多 样 ,有 771中 , 其 中列 入 国 家 一 级 重 点 保 护 野 生 动 物 的 有 19种 ,列 入 国 家二 级 重 点 保 护 陆 生 野 生 动 物 的有 94种 。
中 图 分 类 号 :¥75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4—9944(2018)10—0112—02
1 引 言
广 东 省 位 于 我 国大 陆 东 南 部 ,地 理 位 置 优 越 ,面 向 南 海 ,地 处 热 带 边 缘 ,北 回归 线 横 穿 广 东 省 大 陆 中部 ,陆 地 面 积 约 为 17.8万 km ,光 热 资 源 丰 富 ,雨 量 充 沛 ,优 越 的 自然 条 件 来 源 于湿 润 的 海 洋 季 风 气 候 ,非 常 适 合 发 展 农 、林 、牧 、副 、渔 、果 等 。在 当今 全球 一 体 化 的大 背 景 下 ,生 态 环 境 问题 随着 人 类 的 发 展 已经 成 为世 界 范 围 共 同关 注 的 热 点 问 题 ,而 人 类 与 自然 和 谐 共 处 的 可持 续 发 展 模 式 ,已 经 成 为 世 界 各 国追 求 的共 同 目标 。林 业 是 生 态 建设 的 主 体 ,生 态 林 业 的建 设 和可 持 续 发 展 同 样 是 我 国 林 业 发 展 的必 由之 路 。
2018年 1O月
Journal 0f Gre绿en 色 Sci科 ence技 an d Technology
第 19期
广东省生态林业 现状及 可持续发展建议 分析
莫碧惠
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面积与规模
占地面积约XX平方公里, 拥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和 生物多样性。
红树林的生态重要性
海岸防护
红树林能有效调节气候和 减缓海岸侵蚀,保护海岸 线和沿海社区免受风暴潮 等自然灾害的侵袭。
生物多样性维护
红树林为众多海洋生物提 供了栖息地,是许多鱼类 、贝类和鸟类的育幼场所 。
和科研人员。
科学研究与价值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为生态学、林 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提供了独特 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深入了解生 态系统的运作机制和生物间的相
互作用。
02
红树林植物多样性
红树植物种类与分布
种类丰富
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树林拥有丰 富的红树植物种类,包括常见的 秋茄、红海榄、木榄等。
分布特点
红树植物在广州南沙坦头地区呈 现带状分布,主要沿着海岸线和 河口区域生长,形成独特的红树 林生态系统。
广州南沙坦头天然红 树林生物多样性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介绍 • 红树林植物多样性 • 红树林动物多样性 •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 •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01
介绍
广州南沙坦头红树林概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1
02
03
地理位置
位于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 ,是南沙区最大的天然红 树林分布区。
红树林类型
污染与外来物种入侵
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污染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 成巨大压力,同时外来物种的入侵也破坏了原生 生物多样性。
过度开发与非法捕捞
过度的商业开发和非法捕捞行为直接破坏了红树 林生态环境,影响了其生态功能的发挥。
保护策略与措施建议
红树林毁坏现状分析报告

红树林毁坏现状分析报告引言红树林是地球上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和重要的渔业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污染,红树林正面临着严重的毁坏。
本报告旨在分析红树林毁坏的现状,探讨其根本原因,并提出可行的保护措施。
现状分析1. 生境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由红树林植物、海洋和潮汐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并且这些因素相互依赖。
然而,由于近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猛,大量的红树林生境被破坏,导致物种多样性下降和生态系统崩溃。
2. 污染水污染是红树林毁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流入红树林。
这些污染物不仅破坏了红树林植物的生长环境,还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的稳定性。
3. 过度捕捞红树林为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的现象日益严重,许多重要的渔业资源正在减少。
这不仅对渔民的生计造成威胁,也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4.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红树林面临着更大的威胁。
气候变化导致了更频繁和更强烈的自然灾害,例如飓风和洪水,这可能会摧毁红树林,破坏其结构和功能。
根本原因分析1. 缺乏环境意识许多人对红树林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忽视了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贡献。
缺乏环境意识导致了对红树林的过度开发和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毁坏的问题。
2. 经济利益驱动红树林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动往往以资源开发和利益为导向,忽视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考虑。
这种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是红树林毁坏的根本原因之一。
3. 不完善的法律和监管机制许多地区缺乏有效的法律和监管机制来保护红树林。
缺乏有效执法和监测导致了违法行为的普遍存在,这进一步破坏了红树林的生态系统。
保护措施建议1. 提高环境教育水平加强对公众和决策者的环境教育,提高他们对红树林价值的认识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只有通过增加环境意识,才能实现红树林的长期保护。
我国红树林湿地保护区的现存问题及开发对策

水 中的有机 物和 吸收有 毒 的重金 属物 ,释放 出营养 物 质供 给红树林 湿 地生 态系统 内 的各 种生 物 ,达到净 化 海洋 环境 的作用 。红树林 发 达 的根 系使 粒径 大于等 于 0叭毫米 的悬浮物大量沉积 ,净 化水质 ,全 面地保 护海 .
维 护 生 态 系统 和 保 护 生物 多样 性
红 树 林 湿 地 系 统 中 的生 物 主 要是 红 树 植 物 、藻 类 、鸟类 、水生 动物 、昆虫 和细菌 等 ,它们之 问相互
依 存 ,形成 一个特 殊 的红树林 湿地 生物链 。可以设想
生 物链 中的 任何一 种动植 物数 量 的减少或 缺失 都会影 响整个 生物链 的动态 平衡 ,最终 必将 影 响整个红 树林 湿 地生态 系统 的持续 发展 。红树 林湿 地潮 沟发达 ,不 但 能 吸引大量 鱼 、虾 、蟹 、贝等生物 觅食 栖息 ,繁衍 后代 ,而且是候 鸟 的越冬 场所 和迁徙 中转 站 ,更 是多 种海 鸟生 产繁 殖 的场 地 。红树林 湿地 一旦 缺失 ,湿地 中 的部 分 生 物将 不 存 在 ,生 物 的多 样 性 必将 逐渐 消
亡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问题
目前我 国湿地保 护 区按照 生物 圈保 护 区的功能 区 划 分方 法来进 行管 理 ,即所有保 护 区都必须按 照核 心 区 、缓 冲 区和实验 区来进 行分类 管理 。这类 管理方 法 忽视 了不 同保 护 区之 间的价值 差别和 特性 ,而对所 有 保 护 区采取统 一无差 别管 理 。这可能 导致一 方面严 重 束 缚 了一些保 护 区本 可 以通过 资源合 理利用促 进社 会 经 济发展 ,另 一方 面可能 造成 一些保 护区资 源利用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红树林现状与林业生态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4T16:30:05.5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全吉文[导读] 促进广东省环境资源保护及经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其他地区红树林保护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湛江市林科所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红树林根系发达,多生长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处的滩涂地带,属于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统。
这类树种不仅能够防浪护堤,还有助于净化环境,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
文章简要论述红树林生态功能,分析广东红树林现状,深入探讨广东林业建设及红树林保护措施。
关键词:红树林;生态建设;林业保护;森林资源
一直以来,广东省都很重视灭荒绿化工作,在林业建设方面实施战略调整,始终把林业大省作为生态建设目标。
结合广东省湛江市区域特征,了解红树林分布情况、种类和生态功能等,提出具体的林业生态建设方法,在该地区营造良好宜居环境,达到防风消浪、护岸固堤、净化污染等良好的生态效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红树林生态功能
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是红树林主要分布区域,涨潮时,会有一些红树林被海水浸泡,退潮后又浮出水面,因而,其又被冠以“海岸带森林资源”称呼。
据统计,红树林植物一共28科38属98种,我国占19科21属29种,有真红树和半红树之分,前者的生长环境为潮间带,后者属于两栖木本植物,既可生于潮间带,又能够在非盐渍土地中生长。
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缓冲地带种植红树林,生态环境特殊,植株根系发达,能够避免海浪侵蚀海岸、冲击海堤等,还能够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有效预防。
具体而言,红树林枝繁叶茂,能够抵御风浪,规避或者减少暴风潮危害。
除此之外,该树种还能够对环境进行绿化,拦截污染物等,避免陆地垃圾流入海洋[1]。
红树林作为珍贵的木材资源,还能够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为水生禽类、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无论环保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比较好。
2.广东红树林现状
广东省的海岸线比较长,大小河流共计92条,最终都汇入了海洋。
无论河流,还是海洋,都为红树林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该区域红树林资源比较丰富,净化海水的同时,还有效避免了海啸、滩涂流失等问题。
其中,湛江市境内有鉴河、南渡河、九州河。
2.1红树林种类、面积及分布
据统计,广东省红树植物共计29种,其中,秋茄、桐花树等真红树占13种,海芒果、水黄皮等半红树则有16种之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在2000hm2以上。
该保护区中,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共计15科22种。
其中,白骨壤、红海榄等品种数量多,分布广。
在引种造林工作中,可优选海桑、无瓣海桑等树种。
当前,广东省红树林面积占据我国红树林种植总面积一半以上。
据统计,郁闭度0.2以上红树林面积达5021hm2,其中,尤以湛江市红树林面积最多。
如表1所示,湛江市红树林分布情况。
由于区域气候条件、地理情况差异,该树种以南部居多,北部则偏少,维度越低,树种越丰富[2]。
表1 湛江市红树林分布情况
2.2广东红树林存在的问题
(1)面积减少,沿海生态环境恶化。
湛江市红树林面积共计2000hm2以上,因海岸线开发不合理,使湛江地区岛屿海滩、海湾河口的很多红树林被破坏、占用等,该树种面积越来越少。
相较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73%,由原来的55万公顷减少至15万公顷。
据专家预测,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加剧,大概到2030年,随着海平面上升,部分红树林很有可能被潮汐淹没,树种资源面积日益减少,沿海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
(2)协调不足,违规侵占红树林用地。
因实际工作中,没有结合区域气候、环境特征等,对红树林建设发展实施总体规划,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加之,海域、滩涂管理使用权等都对红树林建设产生了限制,导致很多红树林面积被占用,还包括一些宜林滩涂面积等。
又因海域和红树林主管部门分别为海洋渔业部门和林业部门,前者在海域使用权审批过程中,很少与林业部门沟通,导致大面积红树林用地和宜林滩涂被开发,林业部门红树林种植用地难以保障。
(3)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类经费不足。
红树林资源管理需要以具体法律法规为支撑,倘若非法采伐或破坏生态公益林会受到法律制裁。
但红树林建设和资源保护方面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也没有具体的立案标准,导致红树林生存环境被破坏,面积减少,甚至出现物种灭绝,却不能够追求刑事主体责任的情况[3]。
加之,红树林保护管理宣传工作落实不到位,项目资金不足等,增加林业管理工作难度,制约红树林种植及保护。
3.广东林业建设及红树林保护措施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建成28年,1997年被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278.8hm2,其中红树林面积9200hm2,占全国33%,广东省79%。
该自然保护区中,红树林种类多,分布集中,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截止目前,这个地区红树林面积已经恢复到9200hm2以上,并且每年以5%的速度持续恢复。
尽管,近年湛江市红树林资源恢复状态良好,但海南海桑、红榄李、银叶树等红树林品种仍然处于濒危状态,需要引起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重视,从多个方面加强红树林资源保护及生态建设工作。
3.1林业生态建设措施
(1)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依据湛江市具体情况,在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区域或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开展造林工程,增加红树林种植数量。
通过这种方式,把景观林地带拓宽,使城市绿色空间面积不断扩大,充分融合绿色城市理念和生态工程建设,将红树林用于防风防潮减灾中,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重视森林资源管理。
依据该地区林业发展及红树林建设特点,充分落实林业改革工作,并对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加以完善,最大限度利用、保护红树林资源。
除此之外,还要严格按照林业定额管理制度和商品林采伐限额要求,加大森林资源管理力度,对红树林采伐审批程序进行细化,定期执行具体监督检查工作,从根本上对红树林乱伐、占用情况进行规避。
(3)全面防控林业灾害。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优美,其中,有很多珍稀的鸟类、贝类、红树林资源,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观光游览。
一些游客不遵守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吸烟,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森林火灾,因而,要重视消防工作,加强消防队伍建设。
同时,还要采用专业方法,监测野生动植物,从根本上杜绝动物疫病、红树林资源破坏情况等,建立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预警机制。
3.2红树林保护建议
(1)保护现有红树林,合理开发利用湿地。
我国生态公益林建设过程中,红树林属于重要的湿地资源,需要依据红树林实际特点、情况等,加大红树林研究力度,通过合理种植,使红树林面积不断扩大。
该过程中,还要重视政策制定和法律法规建设等,重点开发利用低效林,并对其加以改造,实现红树林功能扩展。
(2)推广建造乔木型红树林。
在广东省湛江市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要充分结合地区优势,重点引进秋茄、木榄等树种,通过专业育苗方法,使其种植范围不断扩大。
该背景下,既要重视人工造林工作,还要对优质、先进的树种进行引进,确保湛江市红树林种类多,资源丰富,为生物多样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
(3)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现阶段,仍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红树林在湛江市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政府及相关林业部门要不断加大红树林保护工作宣传教育力度,使人民群众参与到红树林建设保护工作中。
同时,还要将红树林湿地管理纳入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范畴。
(4)落实红树林保护研究工作。
无论林业部门,还是当地政府,乃至普通老百姓,都要认识到红树林在抵御海浪、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对该树种进行科学研究和合理运用,明确红树林特点、功能、湿地类型等,达到良好的红树林保护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广东省湛江市红树林保护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过完成的事情。
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认识,结合地区红树林生态功能、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林业生态建设和红树林保护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红树林生态功能,促进广东省环境资源保护及经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其他地区红树林保护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蓝广忠,骆雪莲,等.广东红树林现状与林业生态建设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8):12-13.
[2]梁承坚,胡炜.肇庆市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建议[J].绿色科技,2017(4):167-169.
[3]赵玉灵.广东省海岸线与红树林现状遥感调查与保护建议[J].国土资源遥感,2017,29(10):114-120.
[4]李玫.红树林生态防护效应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17(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