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台谏制度

合集下载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

宋代的台谏制度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台谏制度是宋代的一种政治制度,主要是为了监督和纠正朝廷中的不正之事。

御史台清流是指宋代初期,由于政府腐败和奸臣当道,一些忠诚廉洁的官员组成的清流派别,在御史台发挥重要作用。

宋代的台谏制度起源于唐代,但在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直到宋代建立后,才得以完善和推广。

台谏制度在宋代是由三位高级官员领导的,分别是参知政事、中书令和御史中丞。

他们负责监察和稽查朝廷中的官员,特别是皇帝和宰相,以确保政府的廉洁和公正。

御史台是台谏制度的核心机构,也是政府中的一个独立机构。

御史台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官员的行为,收集举报和控告,还可以提出奏折和建议。

御史台下设若干监察司,分管各个行政区域,负责日常监察工作。

御史台的御史是由皇帝任命,属于中央政府的官员。

他们被授予了特权,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甚至可以逮捕和惩处官员。

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宋初。

当时的政府腐败严重,宰相赵普等人以权谋私,压制异声。

一些忠诚廉洁的官员,如御史马端臣、刘攽等人,不顾个人安危,站出来揭露宰相的罪行,并上书朝廷,以寻求公正和真相。

他们的正直和勇敢得到了皇帝赵匡胤的赞赏和支持。

在此之后,皇帝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政府,并且逐渐确立了御史台的地位和权威。

首先,他对政府的吏治进行整顿,开展反腐斗争,并建立了御史台。

其次,他聘请了一些有德行和才能的官员担任御史,尤其是从民间推荐的清流官员。

赵匡胤还加强了对宰相的监督和限制,减少了他们的权力,以避免再次出现宰相专权的情况。

御史台清流在宋代起到了监察官员的作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腐败和维护公正的作用。

他们通过上奏、控告和举报等方式揭发官员的不当行为,追究他们的责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他们的行为不仅为朝廷提供了珍贵的情报,也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御史台清流的最早起源是在宋初,但在整个宋代历史中,他们的力量和影响力有所起伏。

在一些时期和政权下,御史台清流遭到了政府的压制和打压。

宋代台谏的异化探究

宋代台谏的异化探究

宋代台谏的异化探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台谏,是台官与谏官的合称。

宋代以前,台、谏属于两个系列,履行不同的职责。

唐时,台官指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其职责是监督宰相及百官;谏官指谏议大夫、拾遗、补阙、司谏、正言,其职责是专门讽谏皇帝,纠绳皇帝的过失。

宋初沿袭唐制,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掌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纪纲,大事则廷辩,小事则纠弹。

”(《宋会要·职官》)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成立另一个最高监察机构谏院,将原本隶属于门下省的谏官分离出来。

从此以后,谏官不再是宰相下属,宰相无权任用谏官,所有台官谏官均由皇帝任命,于是,台官谏官成为“天子耳目之臣,宰执不当荐举,当出亲擢,立为定制”。

从法理上说,“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

”设立谏官的初衷,本来是纠绳皇帝,而非纠绳宰相,对皇帝才称“谏”。

但是宋朝设立谏院,谏官脱离门下省,撇开皇帝不管,反过来监督宰相及百官,使皇帝成为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威。

这个改变,无疑是谏官职能的异化。

有鉴于改制后台官、谏官职能重叠,到了北宋中期,台谏基本合一。

相对唐代而言,宋代谏官主要是弹奏大臣,而非规谏君主。

不过,既然台谏合一,那么弹奏大臣也是应尽的职责,再说权力理应受到监督与制约。

问题在于,宋代台谏在履职过程中并未恪守公正与理性,以致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对宋代政治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具体来说,台谏的异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论奏弹劾主要对人而非对事,且偏好人身攻击。

诚然,人与事很难截然分开。

但台谏在论奏的时候,倾向于对某个大臣进行攻击,将自身置于道德制高点,竭力诋毁他人,不惜人身攻击。

仁宗、英宗在位45年间,因台谏弹劾而免职的宰执人数、人次之多,非常惊人。

台湾学者梁天锡曾对仁宗朝被台谏弹劾罢免的宰执大臣做过统计,居然有15人;国内学者罗家祥综合考证,这个数目竟多达23人。

监督百官,皇帝耳目,宋代的台谏制度对皇权的巩固的作用

监督百官,皇帝耳目,宋代的台谏制度对皇权的巩固的作用

监督百官,皇帝耳目,宋代的台谏制度对皇权的巩固的作用中国封建监察制度 ,从广义上可分为台官和谏官两大系统。

其历史久远,战国时便出现了职司监察的御史。

随着秦汉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以御史台为主要形式,辅之以谏台的监察体系也不断发展。

魏晋之际 ,御史台的职能逐渐独立 ,到了隋唐 ,已经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监察制度 ,但直到宋代以前 ,台官和谏官二者分工精细 ,职责明确。

台官为御史 ,掌纠弹官邪 ,肃正纲纪 ,监督百僚;谏官为给事中 ,谏议大夫 ,散骑常侍等 ,掌匡失补阙 ,谏督皇上。

到了宋代 ,台官职能扩大 ,兼有论事谏正之权;谏官则转变职能 ,监督对象由皇上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

因此,宋代的监察机构形式上虽然也分为御史台和谏院,但职能上已基本合二为一,成为皇上遏制相权,加强皇权的御用工具。

一、台谏职能的转化御史一职 ,最早起源于何时 ,史无定论。

但据陈梦家教授在《殷墟小辞综述》中认为最晚在商代就已出现。

最初称“御事”,王国维解释“古代事、吏、史为一字,其本义为持书之史”。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御史之名, 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 ,非今任也 ,秦汉为纠察之任” 。

明确其最初无监察之职能。

战国中后期,随着封建官僚体制的初步形成,为适应国君加强对全国官吏监控的需要 ,御史职能不断扩大 ,开始兼司对百官言行的监察。

齐威王与齐国赘婿淳于髡饮酒作乐于后宫时,淳于髡对齐威王说:“赐酒大王之前 ,执法在傍 ,御史在后 ,髡恐惧俯伏而饮 ,不过一斗径醉矣”反映了御史开始兼有监察之职能。

到了秦汉 ,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其掌纠察之任更明确无疑 ,不过其纠察对象是内外百官。

皇帝作为国家最高权力代表,不能施行监察,为使皇帝言行不致破坏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 ,就设谏官以规正。

谏官是监察的一种特殊形式,谏官通常称为言官,秦汉时称谏议大夫 ,魏晋时称散骑常侍 ,隋唐仍置谏议大夫 ,主掌朝政得失 ,封驳违失诰令及驳正君主违失等。

北宋台谏制度

北宋台谏制度

北宋台谏制度
北宋台谏制度是北宋时期设立的一种监察制度,用于监督官员的表现,维护政府的廉洁和行政效率。

北宋台谏制度最初设立于宋太宗时期,又称为“台高谏擢用制”,以詹事府为主体,设立正副职,职责是察觉官员的过失和负责弹劾。

之后,司农寺、殿中侍御史、殿中丞等机构也承担了类似的监察职责。

北宋时期的台谏官员由朝廷选拔,特别是选拔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

他们的任务是检举和弹劾官员的不当行为,协助朝廷处理政务。

台谏官员必须公正无私,鞠躬尽瘁,保持高度的政治品德和道德修养。

北宋台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监督和纠正官员贪污腐败的作用。

然而,由于遭遇了朝廷权力的限制和官员的腐败行为,这一制度逐渐衰落。

最终,在宋哲宗时期,台谏制度被取消,改由唐宋皇室后裔赵惇受命整顿官僚机构,重建吏部和其他监察机构。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宋朝逐渐向着一个更加稳定、更加繁荣的年代发展。

宋朝在政治上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机制,即台谏制度,这个机制在政治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来看,可以看出宋代的人治特征。

首先,台谏制度是宋代政治治理中非常核心的制度,这个制度由中书省、门下省、东京、汴京的官员共同组成,是一个特殊的会议机构,常常用来解决特殊的政治问题。

这个机构对政治议题有着敏锐的把握和分析能力,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出及时的建议和意见,帮助皇帝制定更为精准的政策。

其次,台谏制度中的参谋和官员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选拔和培训,他们具有非常高的政治素养和才干。

他们立足于具体政治事务,参与各个方面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是颇为开明的,比较注重知识传递和学术交流。

再次,台谏制度在政治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特别是在皇帝出巡的时候,台谏会派遣人员随行,以观察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同时,台谏还负责管理和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地方的政治和行政活动能够保持高度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这种制度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落实人治,确保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最后,台谏制度的启示是,一个好的人治模式应该具备相应的机制和制度,尤其是在政治决策和治理方面。

健全的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政治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运行,也可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总之,销售的台谏制度在宋代政治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台谏制度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人治的特征,并借鉴这种治理模式的优点,努力创造适合当下社会的治理机制,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评价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评价

《宋代台谏制度研究》评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研究宋代台谏制度。

宋代台谏制度是宋朝政府管理体制的关键部分,由宋太祖赵匡胤建立。

宋太祖统治时期,台谏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尝试从宋代台谏制度的内容、功能、作用、影响和缺点等方面对宋朝台谏制度进行评价。

宋代台谏制度的内容宋代台谏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由中央集权统治架构,大臣“谏拙负责”,议事有序,有统一的谏议程序,以及应用谏议结果的行政措施等。

台谏制度的实施大大改变了宋朝考察官担任政治官员时的考察方式。

宋代台谏制度也规定了官员不仅要在朝议中发表谏言,而且在执行官务时要按规定立谏议论。

宋代台谏制度的功能宋代台谏制度有多种功能。

首先,它为宋代政府的政治官员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才智的平台,实现了官员的素质提高。

其次,它可以开放新思想,有效调节宋朝政治活动的发展方向,丰富宋朝政治文化。

此外,它有助于加强宋朝政府管理,完善政治、行政体制,整合社会,使宋朝发展得更好。

宋代台谏制度的作用宋代台谏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使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得更好,促进宋朝社会的和谐和繁荣,使它成为古代中国最兴旺的时期。

其次,它可以把宋代官员的谏言和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促进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实施,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结局构建的典范。

宋代台谏制度的影响宋代台谏制度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宋朝政府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

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的司法、宗教和道德理论,增强了中国政治的严肃性和民主性。

它还促进了宋朝文学的发展,表现出了宋朝人民的才智和智慧。

宋代台谏制度的缺点宋代台谏制度也有缺点,如台谏制度的实施使宋朝政治管理重兵征伐,导致宋朝部族之间要塞斗争,最终导致宋朝的灭亡。

此外,台谏制度也使宋朝政府过于依靠中央集权,地方行政机构和政治职务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宋朝政府缺乏公平性,社会的歧视和腐败日益严重。

总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代台谏制度在宋朝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宋代台谏制度

宋代台谏制度

宋代台谏制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治理制度也相当完善。

其中,台谏制度是宋代的一个重要特色,本文将从台谏制度的起源、职责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台谏制度起源于唐代,但真正完善和发展是在宋代。

台谏是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向皇帝直接进谏忤逆之事。

宋代台谏官受皇帝的委任,代表朝廷监察国家政策和官员言行,同时也是皇帝的得力助手。

台谏官之间还有相互监督的职责,以保证台谏制度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台谏的职责主要包括批评和建议。

台谏官可以通过书面奏章或直接向皇帝陈述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对于国家政策的不当之处,台谏官可以提出针对性的批评和改进意见,从而帮助皇帝更好地治理国家。

而对于官员的错误行为,台谏官也可以向皇帝告发,并建议进行相应的处罚。

台谏官发表的奏章,可以直接送达皇帝,不受其它官员的审查和干预。

台谏制度在宋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监督和制约朝廷的机制。

通过台谏制度,皇帝可以了解民间的真实声音,及时了解和纠正政策的差错。

其次,台谏制度使得官员的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

台谏官可以监察官员的言行,及时揭发腐败问题,维护朝廷的廉洁和公正。

同时,台谏制度还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决策效率。

台谏官的建议和意见可以为皇帝提供更多的参考,帮助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然而,宋代的台谏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官员对于台谏官的批评和建议往往不满意,台谏官容易受到打压和迫害。

其次,台谏官往往需要有较高的声望和政治经验,导致制度的腐败性。

再次,由于台谏官是由皇帝任免的,容易受到皇帝的意愿和偏好的影响,从而失去其独立性和公正性。

总的来说,宋代的台谏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促进了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然而,也需要承认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台谏制度的精神在后来的朝代中也有所体现,成为中国封建帝制的一大特色。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其政府运作有其独特之处,体现了人治的特点。

台谏制度是宋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它是指宰相和台谏官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监督关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可以看出宋代的人治。

首先,台谏官的选拔上具有一定的人治色彩。

宋代宰相在选拔台谏官时,一方面注重其学识能力,另一方面也重视其个人特长和政治倾向。

一般来说,宰相会选择与自己政治立场相近的人担任台谏官,以保证自己的权威和利益得到维护。

这种选拔方式使得台谏官在政府中的地位和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也有利于维护宰相的权威。

其次,台谏官在政府中发挥了一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宋代的台谏官主要负责监督宰相和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廉政,对政府的重要决策和政策有权提出意见和批评。

台谏官可以通过上书、弹劾和参与决策等方式对政府进行监督。

如台谏官向宰相上书劝谏、弹劾的事例在宋代历史中时有出现。

这种制衡关系使得宰相不敢过度集权,也使得政府的决策更加谨慎和公正。

再次,台谏官的身份和地位对政治决策有一定的影响。

在宋代,台谏官往往具备较高的政治声望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宰相和朝廷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有时,一位台谏官的意见甚至可以左右政策的走向。

这种情况体现了宋代政治中人治的特点,宰相需要考虑台谏官的意见和立场,以保证政策的成功实施。

总体来说,从台谏制度的运作可以看出宋代政治中的人治特点。

宰相和台谏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台谏官的选拔、监督和参与决策等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宰相和台谏官在政治决策中的互动和平衡,也体现了宋代政治中的人治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什么是台谏制度
篇一:题目f7a75f1b6bd97f192279e9ab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
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
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提要:宋朝是中国古代台谏政治最发达的一代。

本文的着重点不是宋朝的台谏制度,而是就两宋台谏制度的实际运作,结合儒家的名节观,异论相搅与一道德的争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风闻言事等,进一步探讨古代台谏政治的成败得失,分析和批判古代的人治。

关键词:法治、法制、台谏、名节、异论、腐败、人治。

引言
法治固然需要有完备的法制,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但纵观中华数千年史,更重要的还是对任何权力能够进行有效
的制约和监督,这才是秉公执法的根本保证。

因为书面规定的法制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可以制订法制,也可以破坏法制,钻法制的空子。

就以天水一朝而论,经过历代的编纂,法制的书面规定是十分详密的,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任何政务大致上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例可援,然而只要稍稍有点历史常识,谁都不会承认宋朝是个法治时代,其书面规定与实施、运作之间,无疑存在着极大的弹性和伸缩余地。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来,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

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

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
1
篇三: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
法治固然需要有完备的法制,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但纵观中华数千年史,更重要的还是对任何权力能够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这才是秉公执法的根本保证。

因为书面规定的法制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可以制订法制,也可以破坏法制,钻法制的空子。

就以天水一朝而论,经过历代的编纂,法制的书面规定是十分详密的,所谓“事为之防,曲为之制”,①任何政务大致上都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例可援,然而只要稍稍有点历史常识,谁都不会承认宋朝是个法治时代,
其书面规定与实施、运作之间,无疑存在着极大的弹性和伸缩余地。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来,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

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

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强调今人所谓的监察权,其中心设计,一是对皇帝谏诤,二是对百官纠劾。

“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
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

②宋朝的御史和谏官合称台谏,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7太平兴国元年十月乙卯。

②《山堂群书考索》续集卷36《台谏·谏官御史其职各略》。


当时的政治生活中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关于宋朝的台谏,已有不少论著,特别是贾玉英先生著有《宋代监察制度》,
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

本文只拟从台谏制度的实际运作的角度,对宋朝的人治作一些分析。

宋朝台谏政治之特点
中国古代的台谏政治,特别是宋朝的台谏政治,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专制政治下的一种巧妙的法制设计,是否可作如下的几点归纳:
法家奠定,并经过汉儒的缘饰而形成的”。

“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的理论是韩非的君主独裁加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①皇帝神圣和独裁既是基本原则,照理说,代表皇帝“绳百僚”的法制尚有存在的必要,而“正人主”的法制就无从说起。

但是(什么是台谏制度),由于儒法学说的杂揉,按《尚书·说命上》之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谏诤和纠察制度就有设立的必要。

据上述政治伦理,皇帝和大臣决非是天生的圣聪和神明,一贯正确,不能有权就是有理,权位高就是有理。

唯有“从谏”,方能达到“圣”的境界。

这又与先秦法家强调君主一人奋私智而独断的主张相凿枘。

由此可见,秦汉以降的儒家思想,往往包含着自相矛盾的因素,但又决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式的绝对排斥,而在於收到相反相成之效的一种平衡式的互补。

今人所谓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其实正是设置台谏官的理论依据。

第二,古代儒法两家都是强调建立贵贱尊卑分明的等级秩序。

自秦汉以来的历朝,自然都是等级观念深固,等级制度森严。

但是,台谏制度的建立,却是按照另一种思路,就
南宋的官品令,侍御史是从六品,殿中侍御史和左、右司谏是正七品,左、右正言和监察御史是从七品。

②他们官品虽低,却可明人不做暗事,“明目张胆”地弹击高官,批评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