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习题精选第二十二篇第1题【单选题】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作用的是( )A、奖励军功B、为田开阡陌封疆C、什伍连坐D、统一度量衡【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战国至汉初,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军功爵制( )A、有助于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B、使宗法制得到很好的延续C、表明了人才选拔制度的完善D、导致了分封制度彻底瓦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梭伦改革④俄国农奴制改革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能说明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①改革就是要彻底革除旧的、传统的一切东西②改革一般所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③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④改革充满了复杂性、多样性与艰巨性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复习巩固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复习巩固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复习巩固第一篇第1题【单选题】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府兵有着较强的战斗力。

北宋王安石为了改变“积弱”局面,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借鉴了唐朝府兵制的( )A、寓兵于农,兵农合一B、士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C、兵将分离,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D、士兵定期更换驻地【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

”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

”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免役法D、市易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还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搜刮百姓筹集战争经费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课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课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司马迁说:“齐桓公之盛,修缮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

”齐桓公“修缮政”的根本措施是( )A、重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B、尊王攘夷,进行兼并战争C、北御夷狄,南制楚蛮,称霸中原D、充分利用山东的鱼盐资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王安石认为解决北宋贫弱现状的主要办法是A、“因天下之力以生产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人认为:“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还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王安石变法简论》)。

该观点( )A、论据充分,结论正确B、论据充分,结论不正确C、论据不充分,结论正确D、论据不充分,结论不正确【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主观因素是( )A、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谋求争霸战争的优势C、土地私有制的日益确立D、周王室衰微【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图是某生历史课堂笔记,请你判断他所记述的内容应为( )A、北魏的均田制B、太平大国的土地政策C、孙中山的平均地权D、中共的土地改革【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A、地主.国家B、农民.地主C、农民.国家D、国家.地主【解析】:第8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后,一夫一妇的农户逐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A、允许生产布帛多的人免除徭役B、废除“世卿世禄制”C、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D、建立了严密的户籍制度【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拔高训练二十一
第1题【单选题】
北魏前期,实行宗主督护之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

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实行宗主督护制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北魏民族矛盾尖锐
B、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C、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D、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A、为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①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阶级建议③为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④北魏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知识点练习第四十一篇第1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20里,南北15里。

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

市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

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根据所学判断正确的是( )A、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城市管理为唐宋所仿效C、有利于城市商业有序发展D、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兴起【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利于重建北方小农经济的措施是A、均田制和三长制B、宗主督护和编户齐民C、三长制和宗主督护D、均田制和宗主督护【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资治通鉴》记载“魏主(指孝文帝)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知识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知识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知识点练习第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假设丁一是秦国某县县令,下列相关叙述明显有误的是( )A、他负责主持该县的县政B、他是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地方官C、其助手的官职名称是“丞”D、他提拔弟弟担任县尉以负责军事【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变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①铁器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②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变革③实现富国强兵和争霸战争的需要④商鞅变法的促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战国策.秦策》)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战国时期,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纯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的观感说明( )A、秦国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国的强盛是必然的B、荀子把秦国军事上的胜利错误的归为偶然因素所致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影响深远B、体恤百姓C、改革彻底D、法令严酷【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

2019-2020学年度岳麓版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后练习第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吴子?料敌》:“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

”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够起到鼓舞上述风气形成与发展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实行军功授爵制C、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D、普遍推行县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商鞅变法中有“更制其教为男女之别”、“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等措施,这些措施的政策导向和历史影响有( )①鼓励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②加强了思想文化统治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④为秦国的强大和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秦惠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

”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

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改革者壮大了本国的实力C、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所起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实现了富国的目标C、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D、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

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B、“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C、百家争鸣的冲击D、变法改革的冲击【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战国时期,各国国君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后辅导练习第九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主要含义是( )①由宗法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②法治取代人治③由奴隶制经济到封建制经济④由商品经济到农耕经济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公元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国争霸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由分裂走向统一B、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C、诸侯林立兼并战争频繁D、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两项改革法令( )①都从稳定统治秩序出发②都体现了对人身权的重视③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④都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对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相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改革者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改革者壮大了本国的实力C、改革者为本国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改革者个人的结局都比较凄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秦国规定一家除一子承嗣外,其余儿子结婚后必须分家,单独立户,否则加倍征收户赋。

秦国这一做法有利于( )A、商业的发展繁荣B、自耕农数量增加C、人口数量的增加D、郡县制度的推行【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
材料二“今天下财用无余,典领之官,拘于弊法,内外不相知,盈虚不相补……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徒使富商大贾,乘公私之急以擅轻重敛散之权。今发运使实总六路赋入,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稍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而制其有无以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用可足,民财不匮矣。”
——《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根据材料一,提取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信息。
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改革要取得成功,我们可以从上述材料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答案】:无
【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传统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续资治通鉴》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刘晏与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并比较二者在具体做法上的不同之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对王安石的“均输法”进行评析。
【答案】:
【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移、丁口隐瞒、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簿……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市易法的确剥夺了大商人的“较固取利”,即垄断性的商业经营,却建立了官府的垄断经营。在中国封建时代前期,桑弘羊等人实行盐铁官营,尚有打击奴隶主工商业的积极意义。而在封建时代后期的市易法,就只能阻碍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不折不扣的倒行逆施。……每年二分市易息钱,特别是辗转加罚的罚患,使大商人都因而负愤和破产。……由于数量众多的大中小商人债台高筑,唯一的出路只能提高城市物价。……在楚州,市易务官员甚至利用饥荒,贱籴贵粜,“贩者为不行,人以乏食”。物价上涨,自然影响了都市坊郭户的生活。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作用②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痼疾
③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中原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④中原农民大量南迁,经济重心南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
【解析】:
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所发挥的作用,不包括(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C、打击高利贷
D、打击官僚贵族特权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
【答案】:无
【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晏(刘晏,唐朝著名理财大臣)诸道置设巡院官,重价募疾足(善走的人),自诸道巡院距京师,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诸道又各置常平仓,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谷)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晏因平准法,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拏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参
材料三: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语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和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据材料二,分析市易法实施后产生的消极效果,并归纳作者认为造成这些消极效果的原因。
【答案】:
【解析】:
【解析】: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
A、增加税收
B、整顿军队
C、富国强兵
D、科举
【答案】:
【解析】: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答案】:
【解析】:重大改革回眸第二单元古代历史的变革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知识点练习第九十三篇
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②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③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 )
①抑制兼并②保障农业生产③增加政府收入④增加农民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答案】:
【解析】: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根源包括( )
【答案】:
【解析】: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彦博曰:“祖宗法制且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上(宋神宗)曰:“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于百姓何所不便?”彦博曰:“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70
材料二: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答案】:
【解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D、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出现大危机,受王安石变法启发,时任美国农业部长的华莱士在美国建立常平仓制度稳定物价,设立商品信贷公司为农民提供农业贷款。以下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为其提供了借鉴(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市易法④均输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