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房子》阅读答案
《老屋_父亲》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下边小题。
老屋·父亲李翰父亲走了此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
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害,那些桁条、椽木,也逐渐走到生命的终点。
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久代远,破褴褛烂。
父亲看中的,主假如屋后的一大片荒山。
念书人仿佛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初期的大学生,那个年月算是高知了。
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后代留下恒产,又能够各栽花草,养些鸡鸭,空暇时寂静地念书品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存着,整体看起来,很有几分气象。
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种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季,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
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珠,蜜蜂也繁忙起来,小狗绕树追赶它毛绒绒的短尾。
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静静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
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滋润。
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
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幽香,马上从厨房洋溢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开,熏得人犯困,天逐渐热起来。
邻居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乘凉。
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可以作诗。
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摆尾,用他那枞阳腔重新到尾大声吟诵一遍。
父亲很喜爱和房老师来往。
一副“室雅何必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到现在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 90 年月中期逝世,父亲非常伤感。
大体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册页,因常常翻阅,纸张尤其暗黑。
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相互的诗作。
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老屋 父亲》阅读答案

老屋·父亲李翰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
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
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
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
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
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
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
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
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
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润泽。
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
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
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
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
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
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
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90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
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
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
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父亲的旧物】父亲的旧物阅读答案詹宏志

【父亲的旧物】父亲的旧物阅读答案詹宏志一个人静下来时喜欢整理房间,也慢慢沉淀心情,不经意间却发现家里尚有几件父辈留下的旧物。
四十年的光阴过去,记忆并没随时间的逝去而消失,这些旧物,把一段一段的曾经串联起来又拉到了眼前。
人生在世,谁不追逐名利、贪爱财富、倾慕荣华,并为此而疲于奔命?当所有的价值和意义生发花白之后,我似乎开始明白,能够唤醒生命力和开启心智的,依然还是生我养我的故土,以及昔日的老宅和已经废弃或至今留存的旧物。
牛皮箱一个闲置在时光里的牛皮箱,一直占据着房间里那个不显眼的角落,很多年了都没去翻过。
皮箱的褐色漆面尘迹斑驳,边角明显磨损,缝线也有断脱,老式的铜片合叶,已经失去了光泽,原配的桃型扣锁板早就没了,估计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敲下来当废铜废铁给"处理"了。
尽管如此,皮箱形体还算完好,箱子内壁一张退色的红纸贴倘存,上记:"鸿发永号,本店开设北打金街第拾柒号,精工制造,货真价实",几行石墨繁体小字依稀可见,是为旧时商标,为牛皮箱点缀上了岁月的印痕。
一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牛皮箱,想必是父亲的婚嫁物,穿透了他的大半个人生。
牛皮箱为手工制造,仔细看做工之精致,那真不是"吹牛皮"的,一块块杉木板拼接得天衣无缝,箱面上刷过骨胶,平平整整、紧紧绷绷地蒙着一层牛皮,牛皮链接靠手工缝合,扣件装钉精细美观。
在我年少的记忆里,家里原有两个箱子,除牛皮箱外,还有一个藤箱。
这个牛皮箱一直放在房间的立柜上,看上去比之木箱、藤箱高雅贵重多了,据说衣物放在里面也不受潮、不生虫。
皮箱常年锁着,上面覆盖着一块方格布,平时很少打开,只有在季节变换或我开学交学费时,父母亲才会打开箱子,箱里装些啥?我也不知道。
一次我独自在家,无意间看见皮箱未锁,便好奇地站上板凳,偷偷打开箱子。
瞧箱内,棉被衣物塞得满满,散发出一股樟脑丸发出的芬芳,在箱子的侧壁,有一个小小的纸盒子,装着存折和购物票证,还有几十斤全国粮票和四川省粮票,以及父母年轻时已发黄的老照片。
近年中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

老屋周克武(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
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
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
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
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
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
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
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
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
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6)老屋是心的归宿。
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
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
【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宗崇茂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老屋·父亲》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老屋·父亲李翰父亲走了以后,老家临街的两间平房,屋顶也披离下来。
毕竟有三十多年房龄,风雨侵蚀,那些桁条、椽木,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
父亲买下这块宅基地的时候,也就是两间白灰小瓦的平房,年深日久,破破烂烂。
父亲看中的,主要是屋后的一大片荒山。
读书人似乎都有个陶渊明情结,父亲是“文革”早期的大学生,那个年代算是高知了。
有一方自家的天地,既给子孙留下恒产,又可以种种花草,养些鸡鸭,闲暇时安静地读书喝茶……这块地,最宜作他的归田计。
父亲胼手胝足,前前后后差不多忙活了六七年,起了两层砖混小楼,搭建了两间平房。
原宅高耸的古砖院墙,青铁皮的实木大门,都还保留着,整体看起来,颇有几分气象。
父亲又种上竹子、香樟、蜡梅,以及桃、杏、梨、枇杷等果树,沿着屋基脚,则栽种了一簇簇月季。
每年春天,都是从竹外的杏花开始。
粉薄的花瓣,透射着阳光或露水,蜜蜂也忙碌起来,小狗绕树追逐它毛绒绒的短尾。
杏花败,桃花开,一场雨后,竹笋悄悄钻出地表,香椿在枝头探出新芽。
我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铁丝钩,咔嚓,咔嚓,香椿芽一爿爿掉下来,青莹润泽。
弟弟从鸡窝里摸出几枚刚下的鸡蛋,母亲捏着鸡蛋,在锅沿上一磕,两指一掰,鸡蛋便在油锅里滋滋作响。
煎到五分熟,加入香椿芽,一股说不出的清香,立刻从厨房弥漫开来。
春暮夏初,月季绕着屋角绽放,熏得人犯困,天渐渐热起来。
街坊有位退休的房老师,总来我们家纳凉。
他写得一手好书法,还能作诗。
他一边写,一边哼唱着,都写好了,再摇头晃脑,用他那枞阳腔从头到尾高声吟诵一遍。
父亲很喜欢和房老师往来。
一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楹联至今还挂在家里。
房老师 90 年代中期去世,父亲很是伤感。
大概也就是那时,父亲开始学写古诗。
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三册介绍格律诗写作,有关平仄、声韵的书页,因经常翻阅,纸张尤为暗黑。
渐渐有一些诗友来往,父亲必引进家里,听人家夸他的院子,称赏着彼此的诗作。
待客人一走,父亲便任情评骘起来,这个人用词俗,那个人多处出律,总之,都不如他的诗好。
父亲的瓦屋阅读答案

父亲的瓦屋阅读答案【篇一:201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语文考生注意:本试卷共11页,7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量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这些贩黄窝点曾一度销声匿迹,待风声一过,又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
.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光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家长也义不容辞。
....c.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因为违背科学常识,难免漏洞百出,使人啼笑皆非。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些年来,不仅国内一些企业家开始投资民办教育,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而且国外教育机构也纷纷抢占我国教育市场。
b.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在近期计划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c.网上购物方便快捷,好处多多,但是由于“好处”的兑现并没有实现,目前很难受到人们青睐。
d.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融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的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
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已出现了“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勃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无闻。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④③②①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②①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父亲的老房子

父亲的老房子一回到久远的老家,一切都那么地熟悉。
老房子肃立在温暖的阳光中,我痴痴地环视了一周,便伸出双手推开那笨重的木门,木质的门栓“吱呀”的一声,拉得很长很长,久久回旋在院子上空。
夕阳下的山村,几片云朵懒散地飘浮在天边,只见一缕炊烟在老房子上升起,飘飘摇摇地消失在蓝天下。
当夕阳跌进了大山,整个山村便迅速地陷入暗夜之中,黑黝黝的大山如猛兽静卧在村边。
父亲就出生在老房子里,并在老房子下成长。
在贫瘠的山村中,老房子那斑驳的土墙、纷飞的茅草以及摇摇欲坠的瓦片依旧在接受着风雨的洗礼。
全村大多数人家都建了新瓦房,像我家这样又老又破的房子,整个村里已经不多见了。
在这起伏的山背上,薪旧的房子夹杂在一起,一座挨一座,随着山势逐渐延伸。
这里,耕田的农夫,牵牛的牧童融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
记得在大理求学时,有一次遇到过一位老者,他问我说你从哪里来?我说是剑川,他又问剑川的哪个地方?那时我暗暗地笑这老头的奇怪,我和他素不相识,问这干什么?于是我漫不经心地说是剑川的弥沙。
他笑着说:“哦!弥沙,历史长着哩。
”于是他神侃起来:“弥沙”为唐南诏时“傍弥潜井”、“沙追井”两地名之合称。
剑川自唐代开展制盐业以来,弥沙就设盐井,称“傍弥潜井”;元明清以来,弥沙盐井一直在开采。
明朝时候,连现在乔后盐井开发,都属弥沙盐井辖。
弥沙井是当时滇西四大盐井(弥沙井、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之一,四盐井盐产量居云南之首。
老人说那时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到了沙溪寺登后来往于弥沙河畔驮盐,山间铃响马帮来,是非常热闹辉煌的。
记得老人最后惋惜地说,可惜弥沙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弥沙并没有沾上盐井多少的光。
老人的话,只是增加了我当时对故乡的一点了解而已。
后来我暗暗地想,生活在这样的地方,也只能说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点记忆罢了。
门前的那条河依旧滔滔不绝,弥沙盐井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是这贫困的山村。
父亲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那破旧不堪的老房子,是父亲成长的家,也有我一段不可忘却的人生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父亲的老房子
余开泰
傍晚,母亲打来了电话,说拆了一半的老房子终于被雨水冲垮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六年前,父亲从医院回来对母亲说:“我要建一栋新房子!”母亲一愣:“我们哪来的钱呢?”父亲说:“我这病怕是治不好了,我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完成。
那就是为你建一栋新房子,当初结婚的时候我就答应过你的!”
那时家里住的房子是爷爷二十多年前建的。
是一栋土砖房,有四个房间,一个客厅和一个厨房。
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土砖房的墙上也有了一些黑色的印子,甚至有些地方还开了裂,瓦楞上长满了野草,窗棂也被某些小动物啃啮过,但是在村里依然没有落伍,可是现在父亲却坚持要把它拆掉。
母亲沉默了,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老房子被推倒了,工人们挑来了一担担红色的泥土,板车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瓦片和木头,院子里一派热火朝天。
一个月后,房子就建好了——那是一栋两层的土坯房。
父亲还请人在墙壁上刷了一层石灰。
乔迁宴上,父亲开心地陪客人们喝酒,父亲过去从不喝酒,但那一天他喝了很多,母亲一直在厨房里忙碌,我看见她的眼角挂着泪珠。
半年后,我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妹妹也考上了高中。
而父亲的病更严重了,严重得已经没有办法去外面打工,只好呆在家里帮母亲没日没夜地扎竹扫帚。
毕业后,我在老家县城的一所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师。
后来,我认识了女朋友小莉——一位漂亮的幼儿园老师。
元旦放假,我邀请小莉来到了我的老家。
小莉说,老家就像一幅水墨画,漂亮极了!不过就是上厕所有点不太方便。
临走时,我对父亲说,我要在老房子旁边建一栋新房子。
母亲有些担心地说,如果建一栋新房子我们家就有了两栋房子,按照一户一宅的政策,多余的一栋房子就会被政府拆掉。
父亲一愣,嘴角蠕动了几下,接着沉默了。
轰隆轰隆的挖掘机开过来了,大卡车也从远方运来了一堆堆沙石、砖头、水泥和钢筋。
工人们砌墙的砌墙,搬砖的搬砖,一个多月后,新房子就建好了。
那是一栋三室两厅,两层半的小洋楼。
我们又请来了装修师傅,在房子里装上了水电,刷上了乳胶漆,贴上了瓷砖,铺上了大理石。
寒假,我和小莉结婚了,我们搬进了新房,父母、妹妹也搬进了新房。
我们一家人住在新房子里,其乐融融。
不过母亲每天都会陪父亲去旁边的老房子里走一走,看一看。
寒假过去了,学校开学了,我和小莉返回了县城。
周三的下午,母亲焦急地打来了电话,她说村里开始拆空心房、危房了。
父亲的病越来越严重,周六我接他去县城的医院看病。
医生悄悄地对我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没法治了。
回来的时候,父亲一直盯着村口那些被拆的房子。
我知道,父亲是在担心家里的老房子。
又是一个周三的下午,母亲带着哭腔打来了电话,说挖掘机已经开到了我们家,老房子就要被拆了。
我赶紧叫上小莉一起回家。
老房子的周围站满了人,挖掘机就停在院子里,几位乡干部正在和我父母宣讲政策。
乡干部说农村只允许一户一宅,我们家有了新房子,老房子就应该拆掉。
挖掘机喘着粗气开了过去,“咔嚓”的一声,老房子的屋顶就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洒落得到处都是……
父亲像疯了一般地扑了过去,抱着墙壁一动也不动,任凭瓦砾砖块打在身上。
父亲像一
只巨大的蜻蜓钉在荷叶上,捍卫着自己的领土,又像一只发怒的母鸡,张开着翅膀护卫着未成年的幼崽。
挖掘机停了下来,母亲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哭着对乡干部说,父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挨不了几天,剩下的墙壁就过一段时间再拆吧。
挖掘机喘着粗气走了,父亲坐在墙根下久久不愿离开。
晚上,母亲喂父亲喝了一小碗粥。
喝完粥,父亲让我打着手电陪着他去老房子里转一转。
老房子的屋顶被掀掉了,房梁、檩子、瓦片散落得到处都是,月光穿过屋顶,斜斜地照在老房子里,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瓦片泛着惨白惨白的光。
父亲蹲下身子,抚摸着散落在地上的房梁、檩子和瓦片,就像过去抚摸我和妹妹的头一样,充满了柔情。
父亲头痛了一个晚上,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
今年的雨水特别充沛,秋雨一下就是十几天,门前的柿子树、酸枣树上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在风雨中摇来摇去。
母亲说昨天晚上,风雨大作,大概凌晨两三点钟的时候,院子里“轰隆”地一声巨响。
第二天起来一看,老房子不见了,院子里只剩下一堆红土。
(选自余开泰《红土地上的骆驼》,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多处写到父亲的病,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对塑造父亲的形象、母亲的形象和我的形象起着较大的作用。
B.父亲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子,我在房子旁边建新房子都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C.小说结尾环境的描写,暗示了我们因为老房子被拆、父亲的去世而感到悲伤难过,也为下文老房子的坍塌埋下了伏笔。
D.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长短句结合,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答案:B (我建新房子并不是为了实现结婚时对妻子的承诺)
8.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勤劳善良。
听说要建新房子,扎竹扫帚的速度越来越快。
乔迁宴上,一直在厨房里忙碌。
②关心丈夫。
每天陪丈夫看老房子,要求乡干部晚一些日子拆老房子,喂丈夫喝粥。
③做事有远见。
知道建了新房就会拆除老房子。
9.“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一些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③衬托人物:父亲、母亲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