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docx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讲义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含答案)

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学阅读常见问题一: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不够精炼,准确1.文章缩不短,怎么写都很长2.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3.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概括内容八字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明确”是指让别人一看就明白这段主要写什么。

“完整”是指该概括的要点不能遗漏。

“简要”是指语句要简洁,做到言简意明。

“通顺”是指语句要通顺。

概括内容的方法: 1.题目扩展法2.段意归并法3.要素串联法(重点)4.借助关键句法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把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典型例题1】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睡好。

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②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③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④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⑤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⑥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阅读概括题练习(完整资料).doc

阅读概括题练习(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记叙文一、文体常识1.概念: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主要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3.记叙文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文的线索:①人物、②物、③思想变化、④中心事件、⑤时间、⑥地点变换、⑦情感6.记叙文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等。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肖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正面、侧面、细节> 、议论、抒情、说明。

8.记叙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等。

9.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虚实结合、铺垫、渲染等。

10.记叙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等。

二、常见考点1、标题的含义及作用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记叙文的线索及其作用4、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其作用5、把握人物情感变化6、分析中心句段的作用7、理解词语的含义、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8、理解句子的含义、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9、把握文章主旨10、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手法<首尾呼应、对比、烘托等>记叙文概括题题型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我的暖,一寸长葛闪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

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

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篇一:专项训练:学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及其训练学校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悟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根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精确,语言通顺、简洁。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培育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育高度的概括力气。

如何关怀同学精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课题扩大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获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依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好的话,在此根底上逐步进展丰富。

使表达更加完好,更加全面。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同学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根底上请同学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终的看法,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嫉妒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二、段意合并法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大段的意思。

再依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

假设都是主要的,就把段意合并起来;假设有的主要,有的次要,那么需要抓住主要的,舍掉次要的。

合并时。

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

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违反的内容。

如?落花生?一课,第一段讲的是我们种的花生竟然收获了,其次段写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花生,第三段写的是一家人谈论花生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把这三段的意思串联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即:我们种的花生收获了在吃花生的过程中我们谈论花生的用途让我们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风光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概括主要内容阅读训练题

概括主要内容阅读训练题

阅读训练之概括主要内容一、阅读训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方法)(一)、题目扩充法:一般来说,以人名、地名、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选择“题目扩充法”归纳主要内容比较适宜。

(二)、段意合并法(写景写物)一篇文章由几个段落组成,我们可以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句子摘录法: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要素串联法针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找出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个基本要素。

二、实战演练阅读概括一:那盆水仙花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

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

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

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

“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一看,又是那老头。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

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

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

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专题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有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专题01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有答案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第一讲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文章内容分为概括某一件事和概括全文内容。

(1)概括某一件事的方法有:①通读全文,进行定位。

在通读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事件的文字分别在第几段,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A.摘录句段法。

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B.要素归纳法。

找出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并合理组织语言。

C.段意合并法。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记叙,要将重点段落筛选出来,将其段意进行整合。

②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

看文章介绍了几件事,再看哪几段都是围绕一件事写的,把这几段划分在一起。

或者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依据段落层次来概括每个具体事件。

(2)概括全文内容的方法有:①标题拓展法。

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可以在标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要素,对其进行拓展。

②六要素归纳法。

六要素中,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最主要的。

如果文中特意强调了时间或地点,概括时就加上;如果文中的地点、时间总是在不断变化,则不需要加入。

③中心句提取法。

找到能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对其再加工。

④分层归纳法。

先分层(或部分),明确各层(或各部分)大意,再将大意归纳起来。

考点训练听到幸福①去年冬天,我到北方的某个山村采访,在村里老乡家住了半个多月,每天心浮气躁又无所事事,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村口那个小火车站。

②火车站很小,但每天仍有几趟车鸣着汽笛在我边缓缓停下,然后再鸣笛加速离开,那汽笛声,远听雄浑沉厚,近听尖锐刺耳。

③我发现,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入神地听着,并随着火车的远近而摆动着他的脑袋,火车走远了,他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在回味着什么美好的事情。

④我和那个朴实的乡村妇女聊了起来,他妈妈说,男孩儿在两岁时,一场大病使他的听力严重受损,只能听到分贝很高的声音,而这个小山村里他能经常听到的就是火车的汽笛声了。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主要内容是对新课标规定的“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目标的考查,该考点是记叙文阅读中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考查考生对记叙文“写了什么人,叙述什么事”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命题形式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4.概括或补全故事情节。

▲解题思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六要素”综合法。

“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六要素”综合法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表述: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某些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句提炼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文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晴”,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文章信息。

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们可以借助文题来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读懂文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把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4.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段落,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段落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可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5.去粗取精法。

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一概括主要内容考点解读概括主要内容是对新课标规定的“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了解主要内容”目标的考查,该考点是记叙文阅读中考查频率最高的考点之一,考查考生对记叙文“写了什么人,叙述什么事”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命题形式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根据文意,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4.概括或补全故事情节。

▲解题思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指主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主人公和重要人物的活动、行为,还包括人物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简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六要素”综合法。

“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用“六要素”综合法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这样表述: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

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某些要素可以有所取舍。

2.关键词句提炼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

3.文题扩充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晴”,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文章信息。

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我们可以借助文题来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读懂文题字面上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文章内容把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满,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4.段意合并法。

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段落,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

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段落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可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5.去粗取精法。

即在概括的时候,找准与原因或条件相关联的词句,去除不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保留极为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能够揭示事物因果关系或条件关系的词句。

(完整版)小学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学生版).doc

(完整版)小学阅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学生版).doc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练习题一、标题扩充法例:《卖火柴的小女孩》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儿,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

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儿捡起来拿着跑了。

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儿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可怜的小女孩儿!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儿,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她觉得更冷了。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 [j ī]乎冻僵( ji ān)ɡ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 chī)!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儿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ɡě n)ɡ。

她又擦了一根。

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

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阅读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日期:姓名:
一.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先生的生活里,书籍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之前,总要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才会捧阅读,以避免把书弄脏。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的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

碰到稀有的
好书,他还会亲自动手翻印,转订成册。

在鲁迅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画线仪器、几根钢丝、一团丝线、几块砂纸,
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

鲁迅就是用这些及其平常的东西,保证他珍藏的 1 万多册图书始终历久常新的。

他留下的书中,没有一册有污损、破散的状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

但是归还时,如果被他发现书面上个有破边、卷角
等损坏之处,他就会很不高兴。

对于那种不爱护数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被“蹂躏”
过的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的人。

每一次把书送出去,他总是要非常仔细的把书包扎妥帖。


种花在书本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1.为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

珍藏()损坏()书籍()寄赠()....
2.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历久常新:
蹂躏:
3.文章围绕着的主题,一共写了四件事。

第一件是
第二件是
第三件是
第四件是
4.对文中“这种花在书本上的心理,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二.吐鲁番盆地
我国的旅游胜地——新疆吐鲁番盆地,它的最低点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 米,是我国最低的洼地,
也是世界第二低地。

它每年六月至八月气温均高于40 度,最高可达47 度,而地表温度则高达75 度以上;加上平均每年要刮七十多次风,每次卷起漫天风沙,所以有“火洲”、“风库”之称。

《西游记》中所描绘的“八百里火焰山”(其实只有一百公里长)横贯整个盆地,那殷红色的山石,
褶皱的地貌,远远望去,真像跳动的火苗。

在盛夏(猛烈、强烈)的阳光(照射、照耀)下,满山像烧
起了大火,热浪灼灼扑人。

这里夏天人们每天都要洗澡,甚至一天要洗好多次。

传说有位县长正赶上大热天,公务繁忙,
热汗擦了又流,洗了又淌。

为了节省时间,他干脆坐到水缸里办公。

有人来找县长,光听见声音不见人,
回头一看,哟!他正赤条条地坐在水缸里看文件呢!
夏季去吐鲁番,半路上没有饭店也饿不着。

()带一些鸡蛋,不用找锅,不需生火,把鸡
蛋往沙坑里一埋,很快()可以吃上喷香的熟鸡蛋了。

再配上随身携带的小菜和饮料,就是一顿十
分(精致、别致)的野餐。

吐鲁番人植树造林,变沙漠、盆地为绿洲。

在吐鲁番通往交河古城中间,有这样一条十五公里
长的林阴路:两侧树分为三行,一行钻天白杨,一行桃树,一行梨树。

据说这是一位五十年代的县委书
记领人栽的。

他想让后人()有遮阳蔽日之处,()有解热止渴的桃梨。

如今白杨已搭起绿色
的通道,桃梨已开花结果。

多少走得又热又渴的行人,(惊讶、惊喜)地扑到这清凉的树阴下,大口地吃
着酸甜解渴的水果,该是多么感激这不知名的种树人啊!
大风、酷热考验了人也锻炼了人,使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像金子一样耀眼、闪光。

1.用“——划”出文中括号里合适的词。

2.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3.人们把吐鲁番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人们把横贯整个盆地的一座山称为(),理由有两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文中用两个事例来说明吐鲁番的特点。

这两个事例是: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这篇短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请简要地概括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