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最新)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化学化学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优秀5篇)

高一化学化学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优秀5篇)

高一化学化学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优秀5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有哪些你想知道吗?很多高一的同学一直想要高一化学知识点,所以就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是小编征途帮大家收集的化学高一必修一知识点复习笔记【优秀5篇】,仅供借鉴。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5 篇一1.阿伏加德罗常数NA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一个物理量,单位是mol1,而不是纯数。

不能误认为NA就是6.02×1023.例如:1molO2中约含有个6.02×10氧分子242molC中约含有1.204×10个碳原子231molH2SO4中约含有6.02×10硫酸分子23+23-1.5molNaOH中约含有9.03×10个Na和9.03×10个OH;23nmol某微粒集合体中所含微粒数约为n×6.02×10。

由以上举例可以得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以及微粒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式?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n表示物质的量,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N表示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N=n·NA,由此可以推知n=N/NANA=N/n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向容量瓶中注入液体时,应沿玻璃棒注入,以防液体溅至瓶外。

(2)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恢复到室温。

(3)容量瓶上只有一个刻度线,读数时要使视线、容量瓶刻度线与溶液凹液面的较低点相切。

(4)如果加水定容时超过刻度线或转移液体时溶液洒到容量瓶外,均应重新配制。

(5)定容后再盖上容量瓶塞摇匀后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不能再加蒸馏水。

(6)称量NaOH等易潮解和强腐蚀性的药品,不能放在纸上称量,应放在小烧杯里称量。

若稀释浓H2SO4,需在烧杯中加少量蒸馏水再缓缓加入浓H2SO4,并用玻璃棒搅拌。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篇二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1.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元素组成,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 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构成,化合物由不同元素以化学键结合。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

- 电子云由电子按能级排布,电子排布遵循保里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和能量最低原理。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显示元素的周期性和族性。

-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周期表位置变化呈现规律性。

4. 化学键-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离子键由电荷吸引力形成,共价键由电子对共享形成,金属键由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海形成。

5.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多种反应物合成一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 + B → AB。

2. 分解反应- 一种反应物分解成多种生成物的反应,如:AB → A + B。

3. 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如:A+ BC → AC + B。

4. 双置换反应-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如:AB + CD→ AD + CB。

三、化学计算1. 摩尔概念- 摩尔是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6.022×10^23)个粒子。

2. 浓度计算- 溶液浓度用摩尔浓度(mol/L)表示,通过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体积计算。

3. 质量守恒- 化学反应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4. 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通过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的热效应。

四、溶液与酸碱1. 溶液的分类-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状态,溶液分为气态溶液、液态溶液和固态溶液。

2. 酸碱理论- 酸碱指示剂、pH值、缓冲溶液等概念,以及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笔记第一章:离子反应和溶液的配制与稀释1.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的离子间发生的相互作用。

离子反应的特点包括反应速度快、反应物浓度常为液体或溶液、离子间的电荷转移。

2.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化学物质之间的组成和性质变化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包括反应物、生成物、摩尔比、状态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3.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多少的指标。

常见的浓度表示方法有质量浓度、摩尔浓度、体积浓度、百分浓度和容量浓度。

4.溶液的配制与稀释配制溶液是指通过控制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与溶剂的质量或体积的比例来制备所需要的溶液。

稀释溶液是指通过加入溶剂来调整溶液的浓度。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都集中在原子核中。

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

电子分布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壳层中,电子的质量非常小,电子带有负电荷。

2.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的周期规律排列起来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周期性的顺序将元素进行排列,相同的元素又放在同一族中。

3.元素的主要性质元素的主要性质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呈现金属光泽。

非金属通常没有金属的光泽,互相之间存在较大的电负性差异。

4.原子结构和周期性的关系原子的电子分布和原子序数的增加规律有关,电子的层数和壳层数与主量子数有关,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数增加,原子的半径变小,电子云靠近核心区域。

第三章:元素的化学性质1.单质与混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物质,具有一定的物化性质和化学性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的物化性质与组成物质有关。

2.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特性。

常见的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活泼性、惰性、还原性、氧化性、与非金属的化合等。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精选13篇)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1、溶解性①常见气体溶解性由大到小:NH3、HCl、SO2、H2S、Cl2、CO2。

极易溶于水在空气中易形成白雾的气体,能做喷泉实验的气体:NH3、HF、HCl、HBr、HI;能溶于水的气体:CO2、SO2、Cl2、Br2(g)、H2S、NO2。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尾气吸收时要用防倒吸装置。

②溶于水的有机物:低级醇、醛、酸、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氨基酸。

苯酚微溶。

③卤素单质在有机溶剂中比水中溶解度大。

④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

⑤苯酚微溶于水(大于65℃易溶),易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⑥硫酸盐三种不溶(钙银钡),氯化物一种不溶(银),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⑦固体溶解度大多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少数受温度影响不大(如NaCl),极少数随温度升高而变小[如Ca(OH)2]。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小,随压强增大而变大。

2、密度①同族元素单质一般密度从上到下增大。

②气体密度大小由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决定。

③含C、H、O的有机物一般密度小于水(苯酚大于水),含溴、碘、硝基、多个氯的有机物密度大于水。

④钠的密度小于水,大于酒精、苯。

3、物质燃烧时的影响因素:①氧气的浓度不同,生成物也不同。

如:碳在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不充足时生成一氧化碳。

②氧气的浓度不同,现象也不同。

如:硫在空气中燃烧是淡蓝色火焰,在纯氧中是蓝色火焰。

③氧气的浓度不同,反应程度也不同。

如:铁能在纯氧中燃烧,在空气中不燃烧。

④物质的接触面积不同,燃烧程度也不同。

如:煤球的燃烧与蜂窝煤的燃烧。

4、有色气体:F2(淡黄绿色)、Cl2(黄绿色)、Br2(g)(红棕色)、I2(g)(紫红色)、NO2(红棕色)、O3(淡蓝色),其余均为无色气体。

其它物质的颜色见会考手册的颜色表。

5、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HF、HCl、HBr、HI、NH3、SO2、NO2、F2、Cl2、Br2(g);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高一化学必修一高一化学复习知识点笔记必修一(优秀8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高一化学复习知识点笔记必修一(优秀8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高一化学复习知识点笔记必修一(优秀8篇)高一是高中学习生涯中打好基础的一年,而高中化学也是比较难的一门学科。

那么,如何学好高一化学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小月月为大伙儿找到的8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一年级化学知识点笔记必修一篇一离子反应1、电离(ionization)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2、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HCl=H++Cl-HNO3=H++NO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_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_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NaHSO4、NaHCO3KCl==K++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高一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篇二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是吸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以C、H2、CO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如:②铵盐和碱的反应如Ba(OH)2·8H2O+NH4Cl=BaCl2+2NH3↑+10H2O③大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3、KMnO4、CaCO3的分解等。

高一年级化学知识点笔记必修一篇三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盐氧化物:CO、NO等含氧酸:HNO3、H2SO4等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一元酸:HCl、HNO3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按强弱分弱碱:NH3?H2O、Fe(OH)3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乳浊液:油水混合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高一年级化学知识点笔记必修一篇四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_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高中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篇1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 原子序数: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以得到原子序数。

2. 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2)周期的分类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种类: 2、8、8,短周期;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周期,排列的元素类型:18,18,32,32,长周期。

此外:镧系元素 57La~71Lu 15种元素第六周期,IB族;锕系元素 89Ac~103Lr 15种元素第七周期,IB族;超铀元素 92U号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同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

(4)每一周期都是从碱金属开始→卤素→惰性元素(第一与第七周期例外 );(5)每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从大到小;主要化合价从+1~+7,-4~-1,金属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强。

2. 族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电子层增加的顺序,从上到下垂直排列,称为一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除8、9、10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2)族的分类长短周期共同组成的族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为副族,用B表示,并用罗马数字表示其序号;稀有气体元素所在的列为零族,计作“0”;族类ABⅧ0族数7711族序号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列序号1、2、13、14、15、16、173、4、5、6、7、11、128、9、1018(3)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称为过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个副族,是从左边主族向右边主族过渡的元素。

新版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超全)按章节排布

新版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超全)按章节排布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 Fe(OH)3 溶 胶、 Al(OH)3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 (胶体)+3HCl
按酸根分
无氧酸:HCl
强酸:HNO3、H2SO4 、HCl、HBr、
HI 、HClO4
酸 按强弱分 弱酸:H2CO3、HClO、CH3COOH

一元酸:HCl、HNO3

按电离出的 H+数分 二元酸:H2SO4、H2SO3

多元酸:H3PO4
强碱:NaOH、Ba(OH)2、KOH、
Ca(OH)2

按强弱分 弱碱:NH3·H2O、Fe(OH)3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 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 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 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 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 提纯胶体。
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分类及转化
一、物质的分类
金属:Na、Mg、Al
单质
非金属:S、O、N
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 等
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原子与元素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物质最基本的单位是原子。

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元素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

2. 电子结构电子的排布遵循能级最低原则和泡利不相容原理。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以用能级图表示,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3.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由正负电荷的离子相互吸引形成,共价键通过电子的共享形成,金属键是金属中自由电子形成的。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转化的过程,包括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关系,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还原反应。

5. 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之间发生变化的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可以接受电子,还原剂可以提供电子。

6. 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反应,主要包括溶液之间的混合反应和溶液中沉淀的反应。

在离子反应中,离子可以发生析出和沉淀的反应。

7. 酸碱理论酸碱理论主要有三种:酸碱的电离-解离理论、酸碱的质子理论和酸碱的氢离子理论。

酸是能够释放质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8. 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是一种实验方法,通过滴定溶液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反应来确定化学物质的浓度。

滴定需要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来指示滴定终点。

9. 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指计算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变化和摩尔比的方法。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或摩尔比。

10. 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验证化学理论。

化学实验需要注意安全操作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以上是高一化学必修一的主要知识点总结,这些知识点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掌握好这些知识可以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3-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不一定有氧的得失)
升失氧
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升价)、 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成氧化产物
降得还
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 (降价)、 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成还原产物
化合反应
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才属氧化还原反应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2-离子反应
电解质(酸、碱、盐、水)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包括CO2、SO2)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碳酸的电离方程式
H2CO3H++HCO3-(弱电解质用“ ”
NaHCO3的电离方程式
NaHCO3=Na++HCO3-(强电解质用“ = ”
离子反应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所表示的式子
离子反应式写法
一写、二改、三删、四查
单质、氧化物、气体、难溶、难电离的物质要保留分子式
离子共存
有颜色的离子
MnO4-紫红、Fe3+棕黄、Fe2+浅绿、Cu2+蓝色
与H+不共存(弱酸根)
OH-、CO32-、SO32-、SiO32-、AlO2-、S2-、F-等
与OH-不共存(弱碱金属阳离子)
2018新课标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过滤
一帖、二低、三靠
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
蒸发
不断搅拌,有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灯,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
把稀溶液浓缩或把含固态溶质的溶液干,在蒸发皿进行蒸发
蒸馏
①液体体积②加热方式③温度计水银球位置④冷却的水流方向⑤防液体暴沸
Fe(OH)3胶体制备的方法
取烧杯盛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FeCl3溶液1mL~2mL。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观察所得红褐色液体Fe(OH)3胶体。
Fe(OH)3胶体制备方程式
FeCl3+3H2O Fe(OH)3(胶体) +3HCl
胶体凝聚的条件
加热、加电解质、加相反电性的胶体
Fe2O3、CuO 、 MgO(多数为金属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l2O3、ZnO
不成盐氧化物
NO2、NO、CO、(盐中的N的化合价无+2、+3、C无+2)
分散系
溶液(很稳定)
分散质粒子小于1nm,透明、稳定、均一
胶体(介稳定状态)
分散质粒子1nm-100nm,较透明、稳定、均一
H+、Fe3+、Fe2+、Fe3+、Cu2+、Al3+、Mg2+、NH4+等
与H+和OH-都不共存
HCO3-、HSO3-、HS-、 等
常见生成沉淀
Ba2+、Ca2+与SO42-、CO32-Ag+与Cl-
胶体
胶体的性质(介稳定)
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聚沉
判断胶体最简单的方法
丁达尔现象
胶体提纯
渗析(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
容量瓶
①容量瓶上注明温度和量程。②容量瓶上只有刻线而无刻度。
①只能配制容量瓶中规定容积的溶液;②不能用容量瓶溶解、稀释或久贮溶液;③容量瓶不能加热,转入瓶中的溶液温度20℃左右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
摩尔
物质的量的单位
3
标准状况 STP
0℃和1标准大气压下
4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1mol任何物质含的微粒数目都是6.02×1023个
5
摩尔质量 M
1mol任何物质质量是在数值上相对质量相等
6
气体摩尔体积 Vm
1mol任何气体的标准状况下的体积都约为22.4l
7
阿伏加德罗定律 (由PV=nRT推导出)
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有同分子数
n1N1V1
分液
下层的液体从下端放出,上层从上口倒出
把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操作,与萃取配合使用的
过滤器上洗涤沉淀的操作
向漏斗里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流完后,重复操作数次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需用的仪器
托盘天平(或量筒)、烧杯、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
主要步骤:⑴ 计算 ⑵ 称量(如是液体就用滴定管量取)⑶ 溶解(少量水,搅拌,注意冷却)⑷ 转液(容量瓶要先检漏,玻璃棒引流)⑸ 洗涤(洗涤液一并转移到容量瓶中)⑹ 振摇⑺ 定容⑻ 摇匀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Cl2+H2O = HCl+HClO
非离子反应:2Fe+3Cl22FeCl3
是否有元素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升降价)
氧化还原反应:2Na+2H2O=2NaOH+H2↑
非氧化还原反应:Al(OH)3+ NaOH = NaAlO2+ 2H2O
热量的放出或吸收
放热反应:3Fe+2O2Fe3O4
吸热反应:C+CO22CO
1000×ρ×ω
M
13
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变化-1-物质的分类
1
元素分类:
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2
化合物分类:
有机物(含C)和无机物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SiO2、SO2、CO2、SO3、N2O5、(多数为非金属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蒸馏烧瓶、酒精灯、温度计、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
萃取
萃取剂: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② 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 要易于挥发。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主要仪器:分液漏斗
n2N2V2
8
物质的量浓度CB
1L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所表示的浓度
CB=nB/V nB=CB×V V=nB/CB
9
物质的质量 m
m=M×n n=m/M M=m/n
10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 V
V=n×Vmn=V/VmVm=V/n
11
物质的粒子数 N
N=NA×n n =N/NANA=N/n
12
物质的量浓度CB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
浊液(分悬、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于100nm,不透明、不稳定、不均一
化学反应的分类
四大基本2SO3
分解:2NaHCO3Na2CO3+CO2↑+ H2O
置换:Cl2+2KI ===2KCl+I2
复分解: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