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 重要知识点网络化总结【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3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3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3篇)很多小伙伴都学过化学这门学科,大家知道吗?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从人类学会使用火,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中化学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精选篇1)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9、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10、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1、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13、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14、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因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15、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16、离子: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7、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B=AB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A+B③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AC+B④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如:AB+CD=AD+CB18、还原反应:在反应中,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不属于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19、催化剂:在化学变化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在化学变化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注:2H2O2===2H2O+O2↑此反应MnO2是催化剂)20、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质的质量总和。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必须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的基础,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变化1. 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没有电荷,电子的电荷为负。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

3.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荷,质子的数量决定元素的原子序数。

4. 原子量和摩尔质量:原子量是单个原子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摩尔质量是1摩尔(6.022×10^23个实物粒子)物质的质量。

二、化学反应1.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原料和产物,要求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离解反应等。

3. 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释放能量,吸热反应吸收能量。

4.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受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三、离子与电离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2. 电离:物质在溶剂中分解成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电离程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与化学平衡有关。

四、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 布居数:能级和轨道上的电子数称为布居数,根据能级和轨道分布的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电子结构。

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和电子排布规律,将元素按照性质进行分类的表格。

3. 周期性规律:随着原子序数增加,元素周期表上的性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等。

五、化合价与化合物1. 化合价:化合价是1个原子中价电子对于该原子与其他原子化合所表现出来的价值。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500字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反应以及化学计算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常见的化学基本概念有:物质、质量、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化合物、分子、同位素、摩尔、物质的四态、分子式、结构式等。

二、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与氧气反应产生氧化物等。

2. 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形态或外部特征上的变化,如物质的状态变化、溶解等。

(2)化学变化: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变成新的物质,如燃烧、腐蚀等。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过程,根据反应物的数量可以分为定量反应和非定量反应。

1.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

2. 反应的类型:(1)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

(2)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3)置换反应: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与另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互换位置,生成新的物质。

(4)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或分子之间结合成为化合物。

(5)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物中的元素的氧化态发生变化,且伴随着电子的转移。

四、化学计算化学计算是通过计算来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计算包括:1. 质量计算:根据给定物质的质量和相应的摩尔质量计算物质的摩尔数或质量。

2. 体积计算:根据气体状态方程,通过体积、温度和压强的关系计算气体的摩尔数或质量。

3. 摩尔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关系计算物质的摩尔数或质量。

4. 反应完全性计算:根据给定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和反应式的摩尔比关系来计算反应完全性。

5. 浓度计算:根据溶液中溶质质量、体积或摩尔数计算溶液的浓度。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如下:1. 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 物质:具有一定质量和一定空间的物体。

- 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 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的方法。

2. 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 杂质:混合在纯净物中的其他物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 物质的性质: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 物理性质: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的性质,如颜色、硬度、溶解度等。

- 化学性质: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关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 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转变。

-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变,如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沸腾等。

- 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物质,如物质的燃烧、腐蚀、反应等。

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构成物质的微小不可分割的颗粒。

-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

-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质子:原子核中带正电荷的粒子,质量约为1.67 x 10^-27kg。

- 中子:原子核中不带电的粒子,质量约为1.67 x 10^-27kg。

- 电子:带负电荷的粒子,质量约为9.11 x 10^-31kg,位于原子核外层的能级上。

- 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上元素的序号,等于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 原子量:元素的原子质量,等于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4. 元素的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

- 反应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

- 生成物: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新物质。

- 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过程的化学方程式。

- 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用化学符号mol表示。

- 摩尔质量: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与该物质的摩尔数的比值。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必修一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一门科学课程,主要涉及基本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些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深入的化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针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1.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构成,而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组成。

物质的性质可通过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描述,如颜色、气味、熔点和沸点等。

2. 原子与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则以能级的形式围绕核心运动。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而原子的原子序数等于质子的数目。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可以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指元素的电子层次,而族是指具有相同电子外层结构的元素。

通过元素周期表,可以了解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4. 化学键与分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共价键中,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来结合,形成分子。

分子是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独立性的化学物质。

5. 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化学反应过程。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侧,而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侧。

化学计量是指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通过摩尔比例进行表示。

6.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涉及电子的转移。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则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接受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7. 酸碱与盐酸是指能够产生H+离子的物质,而碱是指能够产生OH-离子的物质。

酸和碱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盐是由酸的负离子和碱的阳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8. 溶液与化学反应速率溶液是指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化学反应的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的物质量。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知识点】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 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 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化学 必修1知识点总结

化学 必修1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

在高中化学必修1中,主要包括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单位制与物质的量、溶液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与化学反应、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分子结构与性质、化学键、物质的量与溶液的反应等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相连而构成的,离子是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是化学研究的基础,了解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单位制与物质的量化学实验中需要使用各种单位来描述物质的量和质量,这些单位包括摩尔、质量数、粒子数等。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物质的量,例如用摩尔计算物质的质量、用质量数计算粒子数等。

三、溶液与离子反应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透明的混合物。

在化学反应中,离子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它包括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了解溶液的性质和离子反应对于化学实验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类型,它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或得到电子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有单质氧化、还原剂氧化和还原剂还原等。

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五、质量守恒与化学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守恒是一种基本的物理规律,化学反应中发生的质量变化只是物质内部结构变化的结果。

质量守恒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它也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六、化合物的命名与化学式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七、分子结构与性质分子结构是物质性质的基础,分子结构的不同将导致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不同。

了解分子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归纳高中化学必修一是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起点,通过学习必修一的内容,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基础实验操作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等基本知识。

下面将对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化学元素与化合物高中化学必修一中首先介绍了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化学元素由原子构成,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元素可以通过元素符号来表示,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而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形成的,比如水是由氢和氧反应而成的。

二、离子与离子键在学习化合物时,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离子和离子键的概念。

离子是由失去或得到一个或多个电子而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引形成离子键。

离子键通常由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如NaCl中的Na+和Cl-。

三、原子与分子的计量关系化学反应中,原子与分子的计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摩尔概念是衡量化学物质数量的基本单位。

化学式中的数字称为化学式中的系数,它们表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数。

通过化学方程式,可以推导出各种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计量关系。

四、相对分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合物的分子质量与H2O分子质量之比,它可以通过各个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得到。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相对于12C的质量标准,它可以通过同位素的存在而有所变化。

五、物质的分子式与结构式物质的分子式可以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来确定,它用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如H2O表示水分子。

而结构式则更直观地表示化合物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化学键的类型。

六、化学反应的种类及其特点化学反应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多种类型。

合成反应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合并生成一种新物质;分解反应则是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置换反应是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与另一种物质中的元素交换位置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则是电子转移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计量①物质的量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用NA表示。

约为6.02x1023微粒与物质的量N公式:n=NA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质量与物质的量m公式:n=M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微粒的数目一定固体液体主要决定②微粒的大小气体主要决定③微粒间的距离体积与物质的量V公式:n=Vm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④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⑤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符号CB 单位:mol/l公式:C B=n B/V n B=C B×V V=n B/C B溶液稀释规律 C(浓)×V(浓)=C(稀)×V(稀)⑥溶液的配置(l)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算出所需溶质和水的质量。

把水的质量换算成体积。

如溶质是液体时,要算出液体的体积。

称量:用天平称取固体溶质的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水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里,加入所需的水,用玻璃棒搅拌使溶质完全溶解.(2)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约为所配溶液体积的1/6),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

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2-3m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5、过滤过滤是除去溶液里混有不溶于溶剂的杂质的方法。

过滤时应注意:①一贴: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③三靠: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夹嘴应与玻璃棒接触;玻璃棒的底端应和过滤器有三层滤纸处轻轻接触;漏斗颈的末端应与接受器的内壁相接触,例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盐氧化物: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 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四、离子反应1、电离 (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酸、碱、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说明他们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仅如此,酸、碱、盐等在熔融状态下也能电离而导电,于是我们依据这个性质把能够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统称为电解质。

2、电离方程式H 2SO 4 = 2H + + SO 42- HCl = H + + Cl - HNO 3 = H + + NO 3-硫酸在水中电离生成了两个氢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

盐酸,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氯离子。

硝酸则电离出一个氢离子和一个硝酸根离子。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我们就称之为酸。

从电离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

那碱还有盐又应怎么来定义呢?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电离时生成的金属阳离子(或NH 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KCl 、Na 2SO 4、AgNO 3、BaCl 2、NaHSO 4、NaHCO 3KCl == K + + Cl ― Na 2SO 4 == 2 Na ++SO 42―AgNO 3 ==Ag + + NO 3― BaCl 2 == Ba 2++ 2Cl ―NaHSO 4 == Na + + H + +SO 42― NaHCO 3 == Na ++ HCO 3―这里大家要特别注意,碳酸是一种弱酸,弱酸的酸式盐如碳酸氢钠在水溶液中主要是电离出钠离子还有碳酸氢根离子;而硫酸是强酸,其酸式盐就在水中则完全电离出钠离子,氢离子还有硫酸根离子。

[小结]注意:1、 HCO 3-、OH -、SO 42-等原子团不能拆开2、HSO 4―在水溶液中拆开写,在熔融状态下不拆开写。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①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②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小结 (1)、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才能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既不是电解也不是非电解质。

(4)、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5)、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6)、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4、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化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属于纯净物)。

而Cu则是单质(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或金属),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有些化合物的水溶液能导电,但溶液中离子不是它本身电离出来的,而是与水反应后生成的,因此也不是电解质。

例如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

所以C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如氨气、二氧化硫、三氧化硫)。

H2CO3 H2SO3NH3. H2O 是电解质③酸、碱、盐、金属氧化物、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④BaSO4AgCl 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他们是电解质⑤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如石墨;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如NaCl晶体。

⑥电解质包括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是水溶液还是熔融状态下均可导电,如盐和强碱。

共价化合物是只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HCl 。

{补充:①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②在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或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③HCl、NaOH、NaCl在水溶液里的电离程度比CH3COOH、NH3·H2O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

据此可得出结论:电解质应有强弱之分。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6、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强、弱电解质对比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物质结构离子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某些共价化合物电离程度完全部分溶液时微粒水合离子分子、水合离子导电性强弱物质类别实例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弱酸、弱碱、水7、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①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有关,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例如:难溶的BaS04、CaS03等和微溶的Ca(OH)2等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故是强电解质。

而易溶于水的CH3COOH、H3P04等在水中只有部分电离,故归为弱电解质。

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

例如: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能比较稀的强酸溶液强。

③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如HCl、HN03、H2S04)、强碱(如NaOH、KOH、Ba(OH)2)和大多数盐(如NaCl、MgCl2、K2S04、NH4C1)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④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如CH3COOH)、弱碱(如NH3·H20)、中强酸(如H3PO4),注意:水也是弱电解质。

⑤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举例:KHSO4在水中的电离式和熔融状态下电离式是不同的。

}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第一步:写(基础)•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例如:CuSO4+BaCl2=BaSO4↓+CuCl2第二步:拆(关键)把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拆成离子形式(难溶、难电离的以及气体等仍用化学式表示)Cu2++SO42-+Ba2++2Cl-=BaSO4↓+Cu2++2Cl-第三步:删(途径)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 + SO42-= BaSO4↓第四步:查(保证)检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Ba2+ + SO42-= BaSO4↓质量守恒:左——Ba,S 4 O 右——Ba,S 4 O电荷守恒:左2+(—2)=0 右0※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1.非电解质、弱电解质、难溶于水的物质,气体在反应物、生成物中出现,均写成化学式或分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