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合集下载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

孔子的人物介绍孔子做为我国的伟大圣人,不仅仅只是教育的代表,也更是影响力最大最广的思想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孔子的人物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

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

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

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

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

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

孔子简介——精选推荐

孔子简介——精选推荐

孔⼦简介孔⼦简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下⾯是⼩编给⼤家整理的孔⼦简介的内容,欢迎⼤家查看。

孔⼦(公元前551年9⽉28⽇~公元前479年4⽉11⽇,即农历⼋⽉廿七~农历⼆⽉⼗⼀),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今⼭东曲⾩市南⾟镇)⼈,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县)贵族。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孔⼦集华夏上古⽂化之⼤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圣、⾄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化名⼈”之⾸。

孔⼦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

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当代作家华轩居⼠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早年好学 孔⼦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

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所逐,于是带孔⼦庶兄孟⽪与孔⼦⾄曲埠阙⾥,过着清贫的⽣活。

孔⼦长⼤后,亦不得不为⽣活做许多粗活。

孔⼦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仍然勤奋好学。

幼年的孔⼦常将祭祀⽤的礼器(俎⾖)摆设起来,练习⾏礼演礼,作为⼀种游戏。

孔⼦长成后,⾝⾼九尺有六⼨,因此乡⼈称其为“长⼈”。

季⽒曾飨⼠,孔⼦也前去,但为季⽒家⾂阳虎所绌,于是孔⼦返回。

孔⼦⾏礼 传说,孔⼦年少⽽好礼,有⼀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太冷,他⼜穿着单薄的⾐服,不时地搓着⼿。

坐在⼀旁的母亲⼼痛地说:“孩⼦。

歇⼀会⼉吧!” “好啊!”孔⼦答应着站起⾝,拿起放在桌旁的俎⾖(当时⾏礼⽤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外⾯风⼤,天⼜这么冷,眼看就要下⾬了,你不要到院⼦⾥去玩了吧。

” 孔丘⼀脸正⾊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礼呢!” “你⾏⼤礼⼲什么呢?”母亲问他。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背景资料简历简介

孔子简介(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日期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直道而行;5.与人为善;弟 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

孔子生平介绍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家世】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

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

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

弗父何为卿。

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

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

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

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

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

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

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

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

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

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

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

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

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

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

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基本的社会思想
▪ 孔子的社会思想是以“礼”为标志的一套社 会制度、社会规范等思想。
▪ 礼的主要形式就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有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在这 种制度下,每个等级的人都安于自己的地位, 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社会井然有序。
以礼治国的社会控制思想
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德混乱状况极为反感,他认为只有回到古, 恢复周礼,以礼治国,才能稳定社 会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 “礼”和”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
——《论语.颜渊》
克制自己,严格遵守礼仪制度,把自己的一言一 行规范,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天下就实现了 “仁”的理想了。 “礼”即周礼,“仁”则是孔子“礼”中的核心。
何谓“仁”?子曰:“爱人。” 仁,从字形上看是两个人,也就是人爱 人。具体的说,有仁德的人,自己要想 有所建树的同时也一定要帮助他人成功, 自己希望达到的也要帮助他人达到,这 样以自己为例,推及到他人,这就是实 行了仁德。反过来,也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然,孔子的爱人是有差 别的,“亲亲有术,尊贤有别。”这种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和目标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 要勤学多思
• 个性形成和自我发展过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社会的分层和等级必然包括了经济上的贫富分 化,特别是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积累财富超过了奴 隶主贵族,但是对此孔子不以为然。
传统的一些解释都说老百姓要安贫乐贫,以利 于维护封建统治。这只是后世孺子的借题发挥。孔 子的本意是针对新兴暴发户的,是没落贵族阶层在 财富面的一种矜持清高姿态。在义和利之间,宁守 清贫而坚守礼义。

孔子的资料 -资料

孔子的资料 -资料

孔子的资料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今山东省南部)人,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倡导“仁爱”、“中庸”、“礼治”,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理法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平资料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曲阜市北部),其父名为丘,母名不详。

孔子的父亲早逝,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孔子自幼聪颖,善于学习。

17岁的时候,孔子开始担任“师保”(负责管理学生生活的职位)。

孔子25岁开始为各类人士辅导私人的门生,传授他的思想和知识。

他在35岁时,被鲁国任命为州牧,但由于他对政治世界的执着态度和忠诚使他面临着许多令人险恶的政治斗争,最终不得不离开了鲁国。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崇敬,成为各类人士的师傅和导师。

他在公元前479年去世,享年73岁。

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传播他的思想和理念的方式是通过对“老子”、“子书”和“春秋”等著作的研究和注解。

他的弟子们根据孔子的讲解和批注的内容整理了一系列的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后来成为了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

《论语》被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由孔子的学生和后人在四百多年里收集并记录孔子的言行举止所组成的。

这些言论和语录被记录在《论语》中,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代表。

孔子的影响孔子的影响一直存在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他的思想与传统中国的“人伦”道德观和政治观相结合,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政治。

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也是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儒家传统”的原型。

儒家思想对中国接近两千年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封建时代还是社会主义时代,都对中国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本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象征之一,被广泛尊崇和崇拜。

在中国,有许多关于孔子和他的思想的故事和传说被广泛流传,他被称为“伦理家之圣”、“文化的祖师”等。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

孔子简介资料大全孔子(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化名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并且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出生在一个小君主的家庭,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然而,孔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好问,对于礼、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有着很高的领悟力。

他曾经历过辛苦的求学之路,但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

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伦之道,认为人应该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宽恕他人、诚实守信,提倡“仁”、“义”、“礼”、“智”、“信”等美德。

他主张“治国有道,治家有教,治学有规”,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教育、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理论。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开创了私学教育制度,提倡以“诗、礼、乐”为基础的教育内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他还提倡“求学不倦,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普及,不分贵贱贫富,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政”,即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立政以德,行民以德”、“民无德不立,君无德不治”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信任,以道德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学说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教育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文化的先知”。

总的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思想和成就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人伦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事业,提倡仁政和仁爱之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孔子简介_孔子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孔子简介孔夫子,又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故事传奇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陬邑。

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

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

叔梁纥与姓颜的女子野合而生下了孔子,是在尼丘山向神灵祈祷后才得孔子的。

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

生下来的时候头顶中间下凹,所以起名叫丘。

字仲尼,姓孔。

孔丘刚出生不久叔梁纥就去世了,葬在防山。

防山在鲁国东部,因此孔子无法确知他父亲的墓在哪里,是母亲对他隐瞒了这件事。

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常摆设俎豆等祭器,模仿祭祀时的礼仪动作。

孔子的母亲去世后,就把灵柩暂时停放在五父衢的路旁,大概是出于慎重而没有马上埋葬。

陬邑人车免父的母亲告诉了孔子他父亲的墓地,然后他才把母亲的灵柩运往防山和父亲合葬在一起。

孔子腰间还系着孝带,季氏设宴款待名士,孔子前往赴宴,阳虎拒斥他说: “季氏款待的是名士,不敢让你参加。

” 孔子于是退出。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大夫孟矨子病危,告诫他的嗣子懿子说: “孔丘,是圣人的后代,祖先在宋国败落。

他的先祖弗父何当初本来是宋国的继承人,让位给弟弟厉公。

等到正考父时,辅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受命一次比一次恭敬,所以鼎上的铭文说:‘第一次受命时曲身而受,第二次受命时弯腰而受,第三次受命时俯身而受,走路时靠着墙跟走,也没有人敢侮辱我。

用这个鼎煮面糊,煮稀粥, 以此糊口度日。

’他的恭谨节俭到了这种程度。

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当国执政,但必定会有显达的人出现。

现在孔丘年少而喜好礼仪,大概就是要显达的人吧?我马上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 等到孟矨子去世之后,懿子和鲁人南宫敬叔就去向孔子学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简介
(一)基本信息 (二)经 历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30岁时,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
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
高昭子的家臣。

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
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

”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
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

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
养弟子。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
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鲁、齐夹谷之会,
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齐景公欲威胁
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
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


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

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

55岁时,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个人概况 姓名
孔子,名丘,字仲尼 国籍 中国(春秋时期鲁国) 民族
汉 族 出生地 曲阜尼山(今山东济宁曲阜) 出生
日期
前551年9月28日 (农历八月廿七) 逝世 日期 前479年4月11日 (农历二月十一) 个人背景
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他信息 信 仰 儒学 祖 籍 宋国(今河南商丘) 主要著作 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 性格特点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2.安贫乐道;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直道而行;
5.与人为善;
弟 子
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

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三)孔子名言:
一、孔子劝学名言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二、孔子做人名言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7、道不同,不相为谋。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9、不学礼,无以立。

10、礼之用,和为贵。

三、孔子人生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