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历史- 2021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全解全析)

2021年高三3月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全解全析242526272829303132333435A B D D A B B C C D A B 24.A【解析】秦王看重韩非子,主要是因为韩非子的思想主张适应了秦国集权政治和实现统一的需要,即符合秦王的统治策略,故A项正确。
秦国具备统一六国的军事基础与赏识韩非子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秦王重用韩非子主要是因为其思想适应加强集权、实现统一的需要,故C项错误。
D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
25.B【解析】A项观点错误,汉代统治者当然意识到外戚之弊。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外戚之所以在汉代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在统治阶层看来,实现专权的是个别外戚,而非外戚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外戚参政是有利于加强君主统治的,故B项正确。
丞相对皇权是一种制约,而“娘家人”外戚在汉代是丞相的最佳人选之一,所以不能依靠其抑制相权,故C项错误。
作者说的是“阶级”而非“天命观”,故D项错误。
26.D【解析】观察图片所反映的服饰特征以及小字介绍可知,北魏服饰有汉化的特征,南朝服饰有鲜卑化的迹象,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推动了服饰变迁,故选D项。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服饰变化,并不能以此推及北魏汉化改革彻底,故排除A项。
B项由材料无法得出。
C项说法不准确且角度片面。
27.D【解析】商税条例的制定及“商税院”的设立等使税务征收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这一政策是符合商业发展规律需要的,有利于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故D项正确。
设立税务机构,制定税则,税赋不能轻易修正,不是针对地方豪强势力,而是对国民全体,A项“旨在”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扭转了”说法错误,故C项排除。
28.A【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广东、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福建六省中,广东的留学生人数最多,因为广东地处东南沿海,较早开辟了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思想较其他地区要开放,故A项正确。
2021-2022年高三3月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1年高三3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含答案xx.3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l2页。
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l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必做,共l4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13.“编户齐民”,意指国家通过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将人民纳人国家组织(编户),并利用乡里作为地方行政组织掌控地方;天子统领万民,所有人在理论上是平等的(齐民)。
这旨在A.打破等级界限B.加强中央集权C.强化君主专制D.完善户籍管理14.据《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描述:康熙年间鲁西南曹县,木棉之利“几与九谷平分轻重”,乾隆间,鲁北沾化县“通县所赖惟小麦、棉花二种”。
材料反映了当时山东A.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了农业的发展B.对外贸易发达,棉花出口增加迅猛C.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广泛种植D.棉布开始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料15.荀子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尊礼爱民、为政以德B.人性本恶、严刑峻法C.君民共治、天下一统D.礼法并举、王霸统一16.19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提案权。
据统计,从1887年到l897年,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时间平均达到会议全部时间的84.5%,因此议员个人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
这表明A.内阁的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B.议会已经退出国家权力中心C.内阁秉承议会旨意管理国家D.英国议会民主制度日益完善17.《社会契约论》面世后引起了法国社会的强烈震荡。
2021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24.“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
”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25.《中国大历史》一书有许多精彩论断。
如:“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而逐渐推广其统治权,开启了中国长期分裂后再统一的契机”。
根据材料判断,该书作者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主要是A.朝代更替 B.经济政策 C.民族矛盾 D.中央集权26.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B.八仙来自于民间C.道教的广泛传播D.商品经济的发展27. 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
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
材料说明理学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32.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
1887年—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
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
这些现象最能说明A.在国家政权实际运行中行政权居于主导地位B.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C.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D.行政首脑取代议会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33.“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情况下发生的。
2021-2022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24.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兮,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虽说是牢骚之语,却不是无理取闹,这表明A.分封等级制的崩溃B.孟尝君待客不周所致C.分封等级意识依然存在D.士阶层要求提高自己的地位25.唐太宗发现有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却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息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于是唐太宗收回成命。
此事件反映出A.法律暂居上风B.法律高于皇权C.皇权与法权之冲突D.皇权高于法律26.据一位历史学家分析,宋神宗时,全国约有l’700万户,每户人口4—5人,那么总人口约8000万,人均GDP在450多美元,名臣司马光曾感叹说:“世风日下,贩夫走卒皆着丝袜。
”这直接表明A.宋代经济超过前代B.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宋代农村市镇增多D.宋代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7.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谈到:六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都有人到欧洲考察,日本人注意学习西方的学制官制,而中国人专门打听人家的船炮如何制造。
当时德国的政治家俾斯麦看到这种情况就预言:“三十年后日本必强,中国必弱!”梁启超要表达的思想是A.两国国情差异,故学而不同B.改革政治制度是变法之根本原因C.改革需考量轻重缓急D.改革非一帆风顺,需强力推行28.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29.N·佩弗《远东》中评论到:“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2021-2022年高三3月高考模拟 文综历史 含答案

2021年高三3月高考模拟文综历史含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24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I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右图为游客在台湾东北沿海拍摄的“女王头”照片,上部为颜色较深硬度较大的钙质砂岩,下部为黄褐色硬度较小的砂岩。
读图,回答1-2题。
9.据《左传》记载,成公十二年,楚国与晋国订立盟约:“凡晋楚无相加戎……交贽往来,无壅。
”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B.晋楚重视商贸往来`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动摇D.晋楚重商违背时代潮流10.《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11.下面是近代我国各年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单位%),该表表明①殖民地贸易性质的格局仍然未变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机器工业相对发展最快③中国在经济上已经独立自主发展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12.近代《良友》画报第62期刊登一幅大大的地毯,说明性文字写道: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色彩庄严而华丽,象征全面统一,表现国体尊荣,然而际此10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频仍,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即使毯毁损,已堪惋惜,况国土失陷,可哀孰堪!这期画报出版的时间应该是A.1915年B.1927年C.1931年D.1949年13.1958年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
2021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诊断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1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诊断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解析第I卷(必做,共140分)注意事项:1.第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
13.《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 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 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答案】B【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科举制。
结合史实可知科举制是需要通过层层考试授予不同官职,不能直接报考,故A项错误;从“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就不得申送还会被停职,可知科举制重视对品德的考查,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隋唐时期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C项错误;“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可知御史台是负责监察的,故D项错误。
14.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元曲。
【解析】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文学素养较低者也可进行文学创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曲的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城市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故D项错误。
15.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24.据统计,晋国史官从西周建立到三家分晋-共有21名。
史官地位不断变化,从西周时期的卿族、执政大臣演变为春秋时期参政议政的晋国大夫,再到乱政时期的家臣。
这一变化表明周朝A.等级制度开始瓦解B.统治秩序渐趋崩溃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D.贵族统治地位强化25.东汉后期,大儒王符在其代表作《潜夫论》中指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主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王符的这一主张A.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 B.与儒家的民本思想相背离C.强调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D.旨在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26.元代书法家杨维帧在《绘图宝鉴序》中指出:“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
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
”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A.士阶层的崛起B.审美标准的变化C.文人画的起源D.元代书画的成就27.传统租佃制下,--般都规定族田必须租给外姓,“佃户勿使族人”。
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田。
这- -演变主要是因为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B.大土地所有制的普及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8.1890年,清廷奏准张之洞在广东铸造的银元开始流通。
此后湖北、江苏、直隶也设厂效仿,各地银元形制不一。
1894 年,清廷饬令各省需用银元统由广东、湖北两省铸造,无人遵从。
这反映出当时A.湖广自然经济解体较早B.货币制度日益近代化C.东南互保加剧统治危机D.朝廷的权威受到冲击29.右图为被誉为“中国杂志之巨擘,现代知识之渊薮”的《东方杂志》于1920年17卷17期上刊登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
该广告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B.倡导国货的时代潮流C.文学革命深人人心D.大众传媒的逐渐普及30.中国社会惯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因征兵问题在多地引发严重民怨,但根据地的状况却截然不同。
2021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16页,时量150分钟,共300分。
第Ι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4.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柏拉图和孔子的“失败”在于其思想A.缺乏思辨性和系统性 B.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C.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25.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
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
“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
政府实施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收入 B.稳定地方秩序 C.完善政绩考核 D.促进人口增长26.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五年五月诏告天下:“今州县城市乡村,或有冻馁不能自存者,令里中富室假贷钱谷以资养之,工商农业皆听其故。
”此规定A.旨在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B.反映了明初社会经济困难C.体现了农工商并重思想 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恢复27.下表是近代前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导致这种产销格局的主要原因是A.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B.国际市场对经济的影响C.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D.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8.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教学质量测评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含答案)
24.据统计,晋国史官从西周建立到三家分晋-共有21名。
史官地位不断变化,从西周时期的卿族、执政大臣演变为春秋时期参政议政的晋国大夫,再到乱政时期的家臣。
这一变化表明周朝
A.等级制度开始瓦解
B.统治秩序渐趋崩溃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贵族统治地位强化
25.东汉后期,大儒王符在其代表作《潜夫论》中指出“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主张“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
王符的这一主张
A.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述
B.与儒家的民本思想相背离
C.强调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
D.旨在缓和激烈的社会矛盾
26.元代书法家杨维帧在《绘图宝鉴序》中指出:“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
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
”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A.士阶层的崛起
B.审美标准的变化
C.文人画的起源
D.元代书画的成就
27.传统租佃制下,--般都规定族田必须租给外姓,“佃户勿使族人”。
至明清时期,族田外租制发展为纯粹的租佃契约关系,本宗农民也可租佃族田。
这- -演变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B.大土地所有制的普及
C.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8.1890年,清廷奏准张之洞在广东铸造的银元开始流通。
此后湖北、江苏、直隶也设厂效仿,各地银元形制不一。
1894 年,清廷饬令各省需用银元统由广东、湖北两省铸造,无人遵从。
这反映出当时
A.湖广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货币制度日益近代化
C.东南互保加剧统治危机
D.朝廷的权威受到冲击
29.右图为被誉为“中国杂志之巨擘,现代知识之渊薮”的《东方杂
志》于1920年17卷17期上刊登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广告。
该广告
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倡导国货的时代潮流
C.文学革命深人人心
D.大众传媒的逐渐普及
30.中国社会惯有“好男不当兵”的观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因征兵问题在多地引发严重民怨,但根据地的状况却截然不同。
下表是太行根据地黎城县参军数据统计情况。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民党忽视政治动员
B.国人思想觉悟的提高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
D.中共抗战路线的感召
31.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不同时期与美、苏关系变化示意图。
据此可知
A.国际环境影响中国外交
B.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C.美国长期敌视中国发展
D.中苏关系破裂后未修复
32.有学者认为:“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不受门第和财产的限制,从而在理.论上都有‘轮番而治’的机会,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
”这一论述A.指出了雅典民主制的特征 B.概括了罗马扩张的原因
C.凸显了代议制民主的弊端
D.宣扬了君主制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