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印度、俄罗斯比较
印度经济改革的成果与课题——与中国之比较

汇管制法”17 年)规定直接投资的外资出资比率的上限为 4%。此外 , (93 , 0 印度还要求外资企
业 的零 部件 生产 逐步实现 国产化 。 4 印度的语言、 . 宗教、 种族制度 的多样性 , 加上议会制政治体制, 使得印度的经济发展 目
标呈现多元化。因此 , 为保证就业、 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维持工农 间的平衡就成 为印度的首要 的课题 , 这也是印度无法轻易采取“ 先富论” 的原因所在。 比较 19 99年印 、 中两 国的经济指标 , 经济发展 状况 或 对外开 放 的方 面来看 , 从 中国要 比印 度领先一步( 参照表 1。改革开放( ) 经济改革) 前的 15 —18 年期间, 93 90 印度的 G P D 增长率年
的高度经济增长。而印度于 8 年代开始部分实行了经济 自由化 。 o 随着 1 1 新经济政策” 9 年“ 9 ( : 即 经济改革) 的导入, 经济 自由化全面展开 。印度的经济增长从 8 o年代至今一直保持在 5
—
6 %左右 。
19 年, 99 印度 、 中国的人均所得分别是 40 5 美元和 70 8 美元, 虽然还属于低所得的国家范 围, 但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 分别是 24 美元和 39 美元。就 C P的规模来说 , 19 21 - N 中国仅次于 美国, 居世界第二位 , 而印度只次于美 国、 中国、 本 , 日 居世界第 四位 。在科学技术方面 , 两国 都推行核技术的开发 , 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 星, 在亚洲确立了稳固的区域性强国的地位。 去年印度人 口突破 1 亿 , 0 到今年 7 月印度经济改革恰逢十周年。本文讨论重点主要着 眼
2 . 46
321 . 9
1 77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
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发展论文篇1浅谈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摘要:尽管目前全球处于金融危机,能源仍然起着重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杠杆作用。
能否获取足够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将决定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能源;石油一、中国能源需求的基本情况近40年来,中国石油消费量增加了25倍,占世界的8.5%。
自1991年起,中国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9%增加到16%,接近于欧洲(18%)和最大石油消费者美国(21%)。
2008年,中国已加工3.42亿吨原油(增长了3.7%),增长率为2.7个百分点,低于2007年,燃料产量达到2.08亿吨(增长了6.9%);石油开采量接近1.9亿吨(增长了2.3%)。
中国的油田大体分布在七个相距较远的不同地区,其余数量众多的中小油田较分散。
近几年来,中国开发了拥有大量碳氢化合物的矿区,如鄂尔多斯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
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约3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这是几十年来勘探发现的最大油田。
可是,这些勘探发现以及原油产出一时很难改变中国大量需求原油的现状。
中国政府期望加大勘探海域石油、天然气储量的开发力度,2010年,预计开采量上升3%,每天产量为390万桶。
截止1993年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原油生产供大于求。
而目前是石油进口大国且保持外部供应稳定上升的趋势。
2008年,中国进口了一亿七千九百万吨石油(增长9,6%),国家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上升了1.8个百分点,达48%(2020年将超过60%)。
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上升至每天1420万桶,其中1090万桶需要进口。
美国认为中国占世界石油消费量的14%,而国际能源署则认为达16%。
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

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以俄国、印度的村社传统为参照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农村发展道路与家户制传统密不可分。
而与中国相比,俄国和印度也拥有极为独特的村社传统。
通过对比研究这些国家农村发展与村社传统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部分:中国家户制传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家户制传统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家族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组织形式的核心,强调家族的长幼有序、祖孙代代相传。
这种系统不仅决定了家族成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结构,还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
中国古代农村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生产经营单位。
家族成员共同耕种土地、养殖牲畜,形成了家族经济的基础。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家庭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负责物资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家族成员之间也存在着明确的角色划分,年长者担任领导和管理责任,年幼者则接受教育和指导。
第二部分:俄国村社传统与农村发展与中国的家户制传统不同,俄国拥有独特的村社传统。
俄罗斯的农村社会早在民主制度建立之前就形成了村社制度。
俄国村社制度强调集体经济和共同决策,村民共同决定土地的使用和经济分配。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但也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空间。
然而,随着俄罗斯国内的社会变革,俄国的农村发展也逐渐面临挑战。
过去的村社制度无法满足新时代农村发展的需要。
俄国开始向市场化和个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变,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村社制度。
虽然这一过程面临一些困难,但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印度村社传统与农村发展印度的村社传统同样独具特色。
印度农村社会以村庄为基本单位,形成了一种以卡斯特制度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这种结构对村民的工作和婚姻有特殊的规定,同时也限制了社会流动性和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也在发生变化。
借鉴印度有益经验 推动我国科学发展——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及启示

、
中 印 两 国 经 济 发 展 具 有 一 定 的相 似 性
( ) 一 调整 优先 发展 重工 业战 略 , 注重工 业 的协调 发展 建 国后 , 国和印度 虽然 国情 不 同 , 中 但都 认识 到在 资 本相 对 稀 缺 的早 期 发展 阶段 , 施重 工 业 优先 发 实 展 的必要性 。中 国重 工业 优 先 发 展 战 略及 其 内在 决 定 的一 系列 扭 曲 的结 构 , 重影 响着 经 济绩 效 的提 严
Le r i g Us f lEx e i n e f o n i n a n n e u p re c r m I d a a d
Pr m o i g t e S i n i c De e o m e t i i a o tn h ce tf v l p i n n Ch n
相 似性 又具有 明显 的差 异性 , 它们在 经 济 改革 、 对 经济模 式 、 发展 绩效 等 方面 的比较 , 别是 对印度 经济发 特
展 的深入研 究 , 够为 中国的科 学发展提 供 借 鉴与 参考 。 能 关键 词 : 中国 ; 印度 ; 济发展 ; 示 经 启
中图分 类号 : 1 F2 文献 标 识码 : B 文章 编 号 :6 3— 7 2 2 0 ) 3— 0 0— 5 17 8 7 (0 8 0 0 5 0
—Hale Waihona Puke —Th m pa io e we n Chi s nd I i n e Co rs n b t e ne e a nd a
Ec no i v l pm e n t lg e m e s o m c De e o nta d Is En i ht n nt
YU J n — u i g— h a
论文--印度与中国发展前景之比较

摘要中国和印度都被世界公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和印度独立初期,两个国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因人口多而给农业发展带来压力、都以发展成工业大国为目标、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等,然而发展到今天,两个国家又有非常大的差异,这两个经济体的发展前景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到底这两个国家在经济环境上有什么差异,今后又会如何发展,印度是否会超越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经济的增长模式等角度去分析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论证印度在将来是否会超越中国。
关键词:中国印度政府经济环境增长模式前言2 0 0 9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报(WCY)中,印度2009年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方面有:对外直接投资、股市资本、国外直接投资、移动通信增长、货物与服务出口、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高级管理人才优势、财政预算、计算机、未来能源供应保障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与其他国家相比,排名优势最大的项目是劳动力市场规模(第1位)和经济内需(第3位)。
而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有:公共财政(第1位)、就业(第2位)、经济内需(第2位)、国际贸易(第5位)和科技基础设施(第6位)。
较弱的领域有:卫生与环境(53位)、管理(51位)、教育(49位)、商业物流(43位)等。
本文将持续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投资和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增长模式,从这几个方面去比较分析中国和印度的优势和劣势,洞察两个国家今后的经济发展情况。
1 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印度和中国都处在亚洲,缺乏政治民主、自由经济的历史传统,而且经历过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时期,因而在现代化初期,政治上都呈现出一种较为明显的共同特征一一程度不同的威权主义色彩,表现在经济上就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从独立到现代化,可以看出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极大,大的改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例如对经济的规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产权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的主导等等都可以强烈地看到政府作用的结果。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中国和印度同作为四大文明古国,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现今同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且都是人口突破12亿的人口大国,近些年都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获得“人口红利”,经历了快速经济增长“China and India, with large, increasingly urban population ,are both in the midst of their wo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gniting the Brazilian and Russian economies in a demand-and-supply cycle”(Goldman Sachs 2013)。
但是由于之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中国和印度在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方面会有着不同的趋势,这种变化势必会对两国未来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的影响。
目前,中国和印度是全球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两个主要经济体,尽管近年来部分国家经济开始萎缩,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仍在持续增长。
在经济结构上,中国第二产业的创造GDP比重是最高,而印度则是第三产业。
中国GDP在2010年超越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GDP在2011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样看来印度与中国有着旗鼓相当的实力。
在GDP 方面,中国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7%以上,但自从90 年代后期,增长速度已经放缓。
Global crisis and its aftermath has accelerated the shift by 5-10 years(lecture notes)。
印度“十五”计划期间,GDP 分别增长3.8%、8.5%、7.5%、9.4%、9.6%,年均增长7.8%,高于“九五”计划的5.5%,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印度的经济增长是较快的,因为印度经济增长率的基数较为狭窄。
印度的国民收入、财政收支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有改善。
中印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可能性、存在问题及科学化路径

( 北 电 力 大 学 政 教部 , 北 保 定 0 1 0 ) 华 河 7 0 3
摘 要 : 随着 中 国和 印度 综 合 国力 的大 幅 提 升 , 两 国发 展模 式进 行 比较 研 究 已经 成 为 当今 显 学 。 中 印 历 史 和 现 对
实生 活 中 的诸 多共 性 成 为 对 它进 行 比 较研 究 的 可 能性 前 提 , 学 界 在 比 较 研 究 中存 在 着 简 单 对 比 的倾 向 、 见 干 但 成 扰 太 强 、 量 比较 视 域 泛 化 等 问题 。 这 些 非 科 学 性 因 素 的 存 在 不 仅 会 导 致 比 较 研 究 结 果 的 失 真 , 至 会 贻 误 现 代 数 甚 化 进 程 。 中 印发 展模 式 比较 研 究 亟待 科 学 化 。 把 具 有 全 球 化 意 识作 为模 式 比较 研 究 的 视 野 定 位 、 探 索特 色 化 发 把 展 道 路 作 为 模 式 比较 研 究 的 立 足 点定 位 、 优 先 安 排 并 确 保 人 的 发 展 作 为模 式 比 较研 究 的 目标 定 位 、 全 面 贯 彻 把 把
作 者 简 介 : 聚 芹 (9 0 ) 女 , 北 石 家庄 人 , 北 电力 大 学 政 教 部 副 教 授 , 学 博 士 , 王 17 , 河 华 哲 主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东 方 社 会
理论和马克思发展理论研究。
中 印 之 间 政 治 、 济 、 化 交 流 源 远 流 长 , 两 经 文 对
现代 化的根 本 内涵 , 对我 国现 代化 的健 康发 展 有着
非常重 要 的意义 。第 五 , 中印 双方 都 面 临着 实 现现
供 了基 础 。第 二 , 中印双 方 在传 统 文 化 介入 经 济 的 方 式 、 会发 展动 力机 制 、 社 发展 创新 机制等 方面 的差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宋鲁郑作者简介宋鲁郑,祖籍山东。
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
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
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
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
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
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
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
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
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1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
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
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
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
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研究西部皮革2018年7月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与印度、俄罗斯比较
黄;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400000)
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大力推进,经济保持近106的年均增长率,创造了经济增长持续时间 最长、增长率最高的“中国奇迹”[1+,经济成就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议题。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 印度、中国、俄罗斯代表世界经济发展后起之秀,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几个国家,因此研究中国、印度、俄罗斯经济发展 历程与模式是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的一个指向标。
本文首先梳理各国的经济发展概况,通过对经济发展速度、产业 结构两个指标对比分析,再从经济体制、资源分配和经济增长方式总结分析我国及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1602 (2018) 14-0034 -01
1总体发展概况
1.1中国发展概况。
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是对 外开放,中国打开了世界经济大门,引进外资,在沿海城市开设工 厂,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积极融^济全球化,逐渐形成出 口导向型经济,大力发展制造业,为中国数千万的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 业机会,也为中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
其二是内部改革,改变乡村 土地承包制度,引进乡镇企业,解决乡村发展畸形等问题。
1.2俄罗斯发展概况。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最大的天然气和石 油输出国。
俄罗斯是资源导向型国家,以优势的自然资源融入大国际经 济合作中,由此实现了 2000到2012这12年间的经济快速发展,今年 来,在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冲击下,俄罗斯经济发展缓慢。
1.3印度发展概况。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具有较大的人力 资源优势。
但是人口的过度增长已经超过本国资源承载的能力,也成 为了限制印度经济增长的因素。
印度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一个资 源型大国。
印度的基础建设较为落后,国外的资本注人较少,一定程度 上也限制了印度的发展。
印度在1991年宣布的新产业政策极大的促进 了印度产业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构建^自由的竞争环境。
2各国的发展对比
2.1GDP及其增速发展对比。
自1980后各国开始各自的发展道 路,除去^艘斯外,另夕卜二国均有较好的发展,中国与印度t砰,发展到 2000年后,中国成为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
在发展速度1991年后中国一 直是各中EDP增长速度最决的国家。
在2001 -2013年出现过17.66的增 长速率。
发展十年后各国均有较大的增长,到2013年时,中国和俄罗斯 飞速发展,中国EDP达到6807 43美元,俄罗斯达到14611.70美元。
2.2产业结构对比。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相对较为合理,我国目 前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一产不断较低,二三产同时提升,二产是我国重要 的经济支柱,中国在过去一直享有着世界工厂的称号。
其中第三产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俄罗斯的产业结构比较独特,俄罗斯是一个军事化国家,其 806工业与军事有关,重工业占比超过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经 过一系列的改革俄罗斯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开始有所好转,轻工业 与农业均有一定的发展,尽管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在下降,但是 相对原来农业长期落后的局面有很大的进步。
印度的发展也比较特殊,落后的国家一般会先发展工业进而发展出 相对应的服务业,但是印度跳过工业发展阶段,直接重点发展服务业,但是印度的M有着高学历、擅长信息技术以及英语流利三大优势,因此许多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业,比如J业、软件服务业、制药业等 许多企业坐落于印度使得印度有着向全球研究中心发展的趋势。
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在不同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构成要件呈现不同特点。
与印度和俄罗斯相比,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3.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经济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经济模式的形成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基本年经济制度发生改 变,由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市 场主体日益朝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
形式发展。
1992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市场主体更 趋多元化,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制度基础[2]。
3.2资源配置。
与建国初期的计划调控方式不同,改革开放以 后中国资源配置方式逐渐市场化,其中基础建设投资仍以国家为主,国
内贷款、外资利用、企业自筹等资金筹集方式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价格 形成机制也逐步市场化,经济活力逐渐凸显[3]。
俄罗斯在1992年初实
现“休克疗法”,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渐走向由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由 市场自发的自有价值机制引导,与中国发展方式具有很大差异。
3.3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体制性约束的打破及经济活力的释
放,中国建国初期“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逐步发生 变化,消费及出口动力作用逐步显现,消费、投资、出口成为拉动 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产业结构也逐步发生变化,建国初 期 业为主 的业化 得 ,业及第 业
步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化。
4结论
于 国独 的发展模 ,各国 年 现 较 发展。
西和俄罗斯充分发挥资源大国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上采取资源深加 工的发展模式;印度采取制造业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国 际市场,形成“世界工厂”;中国立足于本国国情,采取渐进式改 革法,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
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得 到世界认可。
但没有永恒的发展模式,成功的发展模式具有弹性,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正确把握各 经济发展阶段政府与市场、公有与私有等各种关系,正确处理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既要坚定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决心,也要 有与时倶进丰富并完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程承坪,邱依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理论
及实践[J].中国软科学,2018 (02): 160 - 167.
[2] 孙剑,李惠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启示[J].现代
经济探讨,2010 (02): 13 - 17.
[3] 李成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世界意义[J].海派经济
学,2011 (04): 50 -58.
作者简介:黄磊(1995.08 -),汉族,重庆市南岸区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