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小学六年级语文总复习资料(完整版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主题是“人生感悟”。
五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文言文两则》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无奈,渗透着珍惜时间的意识;《桃花心木》借物喻人,说明人的成长应该经受考验,学会独立自主。
《顶碗少年》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
《手指》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同时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学无止境的道理。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5、注释弈:下棋。
通国:全国。
诲:教导。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鸿鹄:天鹅。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矣:了。
为:因为。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重点文中几个“之”的意思辩斗:辩论,争论。
以:认为。
去: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沧沧:寒冷的意思。
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
意思是天气很热。
汤:热水。
决:判断。
孰:谁。
汝:你。
6、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引箭把它射下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背诵资料:古诗 文言文 日积月累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背诵资料一、【古诗词】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浪淘沙[唐]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文言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锺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理解】本文告诉我们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的道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用百来计算。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囊装起来,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一)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仕:做官。
③坐:因为。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3分)食.菱:或.曰:北土亦.有此物: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3分)(1)其人自护其短。
(2)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北人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句子来概括。
(2分)4.菱是水中果,北人说的哪句话说明他是“强不知以为知”呢?(2分)5.与“强不知以为知也”这句意思相同的成语是。
(1分)(二)父善游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2.请写出下列句中“故”的意思。
(4分)3.翻译句子。
(2分)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4.文中的人认为“父亲擅长游泳,婴儿自然也就擅长游泳”,中国还有一句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请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认识。
(4分)(三)翠鸟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①:作:筑。
②患:灾祸。
1.“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这个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B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C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2.写出下面带点字的意思。
(2分)3.填空。
(4分)(四)义犬救主华隆好弋①猎。
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②。
隆后③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④蛇死焉。
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嗥吠,往复路间⑤。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⑥委⑦地。
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语文六年级总复习 文言文共29页PPT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
谢谢!
2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六年级(上)文言文复习

六年级(上)文言文复习原文1、约不可失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③猎。
是⑩日,饮酒乐,天雨④。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⑴焉⑤之⑥?”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⑦可不一会期哉?”乃⑧往,身自罢⑨之。
魏于是乎始强。
(选自《魏文侯书》)2、山川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①谈。
高峰入②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
青林翠竹,四时④俱⑤备⑥。
晓⑦雾将歇⑧,猿鸟乱鸣⑨。
夕日欲颓⑩,沉鳞竞跃⑴。
实是欲界之仙都⑵。
自康乐⑶以来,未复有能与⑷其奇者。
3、郑人买履郑1.人有欲2.买履者3.,先4.自度(duó)5.其足而6.置7.之8.其9.坐10.。
至11.之12.市,而忘操13.之。
已14.得15.履16.,乃17.曰:“吾忘持18.度。
”反19.归取之。
及反20.,市罢21.,遂(suì)22.不得履。
人曰23.:“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 ìng)24.信度,无25.自信26.也。
”3、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4、与善人居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2.,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3.矣;与4.不善人居,如入鲍鱼5.之肆6.,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7.之所藏者赤,漆8.之所藏者黑。
是9.以君子必10.慎11.其所处者焉”。
5、杀驼破瓮昔1.有一人,先瓮2.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3.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主人以为忧4.。
有一老父来语5.之曰:“汝莫忧,吾教汝出。
”主人亟问:“法何?”老人曰:“汝当斩驼头,自当出之。
”主人以为妙,即6.依7.其9.语,以刀斩驼头。
既杀驼,而复10.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六年级毕业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六年级毕业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小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艳阳在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
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感激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
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学六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全)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不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怎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不踏踏实实走过学习的坎坷路,怎能拥有考试的辉煌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小升初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见”通“现”,应读“xiàn”。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新人教版六年级小升初复习必背文言文复习

五、六年级文言文复习班别姓名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启示: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杨氏之子的回答很妙,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故事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文言文总复习姓名
一、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lǐn)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缗(mí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缗(mín)王继位。
缗(mín)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注释】使:派竽:一种乐器的名称,很象现在的笙。
必;一定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悦之:很高兴,很喜欢廪:粮食仓库。
食:供养廪食:官府供食好:喜欢一一听之.:吹竽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宣王悦之(很高兴,很喜欢)
(2)廪食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2、解释下列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
(2)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他的儿子王继位。
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
3、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南郭处士是一个想不劳而获的人。
因为他知道齐宣王喜欢听百人吹竽,他能够混在里面而,齐宣王却听不出来。
4、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竽,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用原文回答)
答: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5、齐缗王也喜欢听吹竽,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用原文回答)
答:宣王死,缗王立,好一一听之。
6、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只会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迟早要露出马脚而被淘汰的。
7、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是滥竽充数,此成语也可引中为以“次货充好货。
”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谦虚,说自己本领不高,充数而已。
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 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 注释 ]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
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⑩皆-----都.
⑩走(古)-----逃跑(今)[行(古)-----走(今)
1、解释加点词语
食〔吃〕长〔掌管〕然〔对的,正确的〕皆〔都〕
故〔所以〕遂〔于是,就〕子〔你〕走〔逃跑〕
2、翻译全文
3、一词多义〈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顺接连词,无实意)〈2〉故遂与之.行(狐狸)〈3〉兽见之.皆走(老虎和狐狸)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狐假虎威。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三、对牛弹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②而听。
注:①操,琴曲。
②蹀躞(diéxiè),踮着小步。
释义:比喻对蠢人讲道理,白费口舌。
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 译文 ] 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犊寻找母牛哞哞的声音。
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先前,以前)②不合.其耳也(悦)③孤犊之鸣.(叫声)④即掉.尾奋耳(摆动)
(2)翻译下面句子。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
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走来走去地听起来了。
(3)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清对象,有的放矢,从实际需要出发,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
四、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准备去集市时,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集市上选好鞋子后,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他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注释:度(duo):量长短。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想要。
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者:......的人。
先:首先。
而:然后。
置:放,搁在。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
坐:通假字:座;座位;现在与古代不同。
至:等到。
之:到...去。
而:却。
忘:忘记。
操:拿,携带。
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已:已经。
得:得到;拿到。
乃:才。
持:拿。
反:通假字:返;返回。
及:到,等到。
罢:散,结束,停止。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就。
得:买到。
何:为什么。
之:鞋子。
以:用。
足;脚。
宁:宁可。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履(鞋子)(2)操(拿,携带。
)(3)度(量长短。
)(4)宁(宁可。
)
2、解释 (1)“先自度其足”的度 ( 量长短 ) (2)“吾忘持度”的度 ( 量好的尺码 ) (3)“宁信度”的度 (量好的尺码 ) (4)至之市,而忘操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5)反归取之.(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6)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3、翻译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于是返回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就没买到鞋。
宁信度,无自信也:那个人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5、你怎样看待郑人买履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郑人是一个固执已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如刻舟求剑)
五、《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从前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颗树桩。
一天,一只跑地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当然,兔子是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
注释:
①耕:耕田种地。
耕者,耕田的人,农民。
②株:树木被砍伐后,残留下来露出地面的树根。
③走:跑的意思。
④颈:脖颈,就是脖子。
⑤释:释放,把东西从手里放下来的意思。
⑥耒:耒耜,古代耕田用的农具,就是犁耙。
⑦冀:希冀,就是希望的意思。
解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坐享其成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撞)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放,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