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薄氏腹针疗法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腹针疗法》PPT课件

《腹针疗法》PPT课件
中刺: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不孕,腹泻等。
15、外陵 定位:脐下1寸,旁开2寸。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髋关节,治疗髋关节及股骨头周围 的疾病。
中刺:腹痛,腹胀,疝气,痛经等。 16、下风湿点 定位:气海旁开2.5寸,左右各一。 治疗:浅刺:对应人体的膝关节,治疗膝关节及其周围的疾 病。
深刺:左下风湿点主治肺、大肠的疾病,右下风湿点 主治上焦的疾病。 17、下风湿下点 定位:脐下2寸,旁开3寸,左右各一。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踝关节,治疗踝关节及其周围的疾 病,还可以治疗小腿外侧疼痛,活动不利,麻木等症。
取穴,强调筋骨;中刺,即经脉分布取穴,强调经脉;深刺,即“八 廓”辩证取穴,强调脏腑。
“神龟图”取穴
h
14
“八廓”图取穴
h
15
h
1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腹针疗法的针刺手法及操作规范
一、针具的选择
『操作』
原则:根据病人的体质及疾病选择针具, 同一病人只能选用同一规格的针具
一、针具的选择 1、肥胖型病人--长针;消瘦型病人--短针 二、针刺的手法 2、消瘦型病人可以用长针,但要注意进针深度 三、常用针刺法 3、体质好患者--粗针;体质差患者--细针
4、急性病患者--粗针;慢性病患者--细针
粗针为泻法,细针为补法
中刺: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泻、反胃。 4、商曲 定位:脐上2寸,旁开0.5寸。 主治:浅刺:治疗颈肩部的疾病。
中刺:厌食、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 5、滑肉门 定位:脐上1寸,旁开2寸。 主治:浅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的疾病。
中刺:癫痫、呕吐、吐血、胃痛等。 6、上风湿点 定:位:滑肉门上0.5寸,旁开0.5寸。 主治:浅刺:对应人体的肘部,治疗肘关节周围的疾病。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 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 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 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 系。
完整编辑ppt
3
腹部的经络
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 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 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 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 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完整编辑ppt
19
早期经络分布于人体腹壁的浅层。胎儿出生后这一早 期经络通道虽不再利用,但在人体腹壁浅层的早期经 络通道其结构依然存在,把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连 线成一体,其图形很象一个“人”形,这一“人”形 的早期经络范围,“仰卧’,在人体腹壁的浅层。位 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其针剌点,与人体的整体 有着非常密切的对应关系,在选用十四经脉所组成的 腹针各基本处方的基础上,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 腧穴及其针刺点,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 疗效。应用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取穴,是腹针治疗重要 的取穴方法之一,是一种以腹部局部区域调治各种疾 病的重要方法,是腹针治疗中相对特殊的有效针刺方 法。
衔接,交于手太阴肺经”。任脉之中脘穴为“胃募穴,
八会穴之腑会,任脉、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交
会穴”;下脘穴为“任脉、足太阴脾经交会穴”,气
海谓“气之海”;关元穴为“小肠募穴,任脉、足三
阴交会穴”,别名“丹田”;中极穴为“膀胱腹募穴,
任脉、足三阴交会穴”。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
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

腹针疗法ppt课件

腹针疗法ppt课件
48
腹针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适应症:一般而言,腹针的适应症为内因性 疾病,即内伤性疾病或久病及里的疑难病、慢性 病为主要适应症。
二、禁忌症:腹针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 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以免因针刺引起 误诊。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肿大引起的脐静 脉曲张、腹腔内部肿瘤并广泛转移、怀孕妇女大 月份孕期均为禁忌,对于长期慢性病而致体质衰 弱病人,在施针时亦需谨慎。如肝脾肿大则需注 意针刺两胁时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实质性脏器。
痛腹泻、肾炎、月经不调、 妇女不孕、痛经、盆腔炎、 血崩、子宫脱垂、遗精、 阳痿、遗尿闭经、带下、 尿路感染、产后恶露不止、 疝气等疾病。 相当于第四、五腰椎,可 以治疗第四、五腰椎的疾 病。
15
8、中极
8、中极 神阙穴下4寸的任脉上 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
痿,早泄,遗精,白浊, 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 经不调,阴痛,阴痒,痛 经,带下,崩漏,阴挺, 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事下, 水肿等。 相当于骶尾椎部分,与人 体泌尿生殖系统相关。
的各种疾病。
27
腹部神龟图
28
三、腹针的操作规范
薄氏腹针疗法的操作规范贯穿在腹针疗法的全 过程中,在临床治疗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 必须按照腹外地的要求进行操作。
1、治疗前的检查 1.1、询问病兄弟、现病兄弟、并做好记录。 1.2、进行详细的检查,在结合病史明确诊断
同时,观察平卧位时病人的阳性体征。
肉门S(双)
44
颈椎病辨证加减
神经根型:石关S(双)、取石关时依颈项部疼 痛的部位而变动,如在两侧项肌的外侧时取穴离 腹白线稍宽,如在两侧项肌的内侧时,取穴离腹 白线略窄。
椎动脉型:下脘上(M),取穴时依据骨质增生 的部位高低不同而上下移动,如颈7增生取下脘 穴,颈4~5增生取下脘上5分,依此类推。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件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 作,推动腹针疗法的国际传播
和应用。
05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腹针疗法的实践经验分享
患者情况介绍
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分享一些典型的患者案例,包括病情、 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让学习者更好 地理解腹针疗法的应用范围和优势。
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 确保学习者在使用腹针疗法时能够安 全、有效地为患者进行治疗。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
专业知识学习
强调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包括中 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知识、诊 断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为成为一 名合格的腹针疗法医师打下基础。
实践经验积累
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建议学 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 验,提高操作技能和治疗水平。
持续学习与进修
鼓励学习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新 技术,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课程, 保持与行业前沿的接轨,提升自
腹针疗法概述ppt课 件
目录
CONTENTS
• 腹针疗法简介 • 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 • 腹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 腹针疗法的科学研究与进展 • 腹针疗法的实践与培训
01 腹针疗法简介
定义与起源定义源自腹针疗法是一种通过刺激腹部特 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治疗全 身疾病的中医针灸疗法。
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古代中医经络学 说,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 践的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 独特的针灸治疗方法。
实践技巧总结
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技巧和经验, 如如何准确找到穴位、如何控制针刺 深度和角度等,帮助学习者提高操作 技能。
培训课程与学习资源推荐
培训课程
推荐一些权威的腹针疗法培训机构和课程,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介绍,为学 习者提供参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PPT课件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 解溪连线上。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 痹、神志病等。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 之间。主治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
腹泻的治疗
天枢穴
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 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腹痛、 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 病证。
掌握针刺深度
根据患者的体型、胖瘦、年龄等因素,掌握合适的针刺深度,避免刺伤内脏器官。
防止晕针与滞针现象
询问病史
在施术前,询问患者是否有晕针史或相 关疾病史,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VS
观察患者反应
在施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 出现晕针或滞针现象,应立即停止施术, 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异常情况处理及转诊指征
上巨虚穴
同腹泻治疗中的上巨虚穴,也适用 于便秘的治疗。
痛经的治疗
01
三阴交穴
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肠鸣腹胀、腹泻
等脾胃虚弱诸证;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产科病证。
02
子宫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主治阴挺、月经不调、痛
经等妇科病症。
03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上。主治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等元
腹针常用穴位与取穴 ppt课件
目录
• 腹针疗法简介 • 常用穴位介绍 • 取穴方法技巧 • 临床应用举例 • 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01
腹针疗法简介
腹针的起源与发展
腹针的起源
腹针疗法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 种通过在腹部特定穴位刺激以治 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方法。
腹针的发展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针灸 技术的提高,腹针疗法逐渐发展 成为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

新建 薄氏腹针疗法

新建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是一种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微针系统,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

薄氏腹针腹部穴位处方有着规范化原则,体现在穴位的分层次运用、特定穴位的组合、标准化一病一方、穴位加减及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

薄氏腹针所运用到的薄氏腹穴分布在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上下不过中脘和中极,左右不两侧大横,穴位数量相对较少,但能够发挥对全身的调节作用。

因此,其组穴处方的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实质就是生物全息系理论)临床较为常见的穴位组合主要包括:①天地针:中脘为天,关元为地。

中脘(任脉腧穴,在脐上4寸)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任脉俞穴,在脐上3寸)是小肠的募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②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任脉俞穴,在脐上2寸)气海(任脉俞穴,在脐下1.5寸)、关元组成。

其中中脘、下脘均属胃脘,两穴含有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故兼有主肺气肃降的功能。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原气,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名“引气归元”。

③开四关:双侧滑肉门(胃经腧穴,在脐上1寸,水分(任脉俞穴)穴旁开2寸),和外陵(胃经腧穴,在脐下1寸,阴交(任脉俞穴)穴旁开2寸)。

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上肢的疾患,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疾患。

该四穴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薄氏腹穴分布区域相对局限、穴位数量相对较少,但是,根据薄氏腹针理论,每个薄氏腹针穴位就是一个拥有一定空间结构的“立体”穴位,也就是说,一个穴位,刺激的深浅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大不相同。

同一个穴位,根据针刺的深浅,分为天、地、人三部,浅刺调筋骨、中刺调经脉、深刺则调脏腑。

无痛,不需要针感。

针灸之腹针疗法 PPT

针灸之腹针疗法 PPT
针灸之腹针疗法
内容
❖概 述 ❖特 点 ❖定 位 ❖ 穴位及主治 ❖ 针刺方法 ❖ 适应症与禁忌症 ❖ 注意事项
一、概述
❖腹针是由薄智云先生在传统针法的基础上,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的一种新型 针灸治疗方法。
❖概念: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为核心,脏腑、 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为底 蕴,在临床上具有广泛适应证的治疗全身慢性 病、疑难病和老年病的无痛针灸新疗法。
(5)风湿点:上下风湿点 上下风湿点:滑肉门、外陵外上(外下
)0.5寸 具有消肿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关节疼痛
4、操作方法
1、针具的选择
由于腹壁较肢体柔软,临床上通常选用32号1 寸及1.5寸针进行治疗。
2、针刺前的检查
首先应对准备施治的部位从上而下地进行检查 ,对每一个部位的压痛、痞块都应进行仔细的 甄别,特别是肝、脾等重要部位。
不同的深浅层次,对应着人体不同部位从前到 后的不同组织器官
“三部”中分浅中深层
“地”部分三层 右侧上风湿点:肝 浅刺,肝浅层的病变,囊肿等 中刺,肝脏中间的病变,囊肿等 深刺,肝深层的病变,囊肿等 ???
以穴为中心的取穴
以“穴”为中心,其上、下、左、右区域的治 疗也有侧重
中脘穴:针刺“神龟”头部所在 浅刺治疗颜面、中刺治脑中部、深刺治疗后枕 ✓ 穴位偏上方治疗前额、巅顶 ✓ 偏下方治疗牙痛 ✓ 偏左右则能治疗左颞、右颞、左眼、右眼、左
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 故名“引气血归元”。
⑶开四关:滑肉门和外陵 ❖滑肉门位于神阙之上,治疗躯干上段及 上肢的疾患;
❖外陵位于神阙之下,治疗下腹及下肢的 疾患。
该四穴具有调通气血、疏理经气使之上 输下达肢体末端的作用,是引脏腑之气 向全身布散的妙穴,故称“腹四关”。

1薄氏腹针疗法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

1薄氏腹针疗法_针灸新型技术教学PPT课件

下脘——对应人 体颈部
定位:脐上2寸。
主治:治疗颈椎 疾病;
1薄氏腹针疗法_针灸新型技术 教学PPT课件
神龟图
腹部经络
八廓图
神龟图定位及主治
神龟图是位于前腹 壁浅层的一个全身 缩影的全息影象。 主要作用是调节外 周的系统。 针刺方法为浅刺。
二、定位
取穴时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 缘为标记点,腹部分寸的标定按照比 例寸取穴法来进行。
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
上腹部分寸的标 定:中庭穴至神 阙穴确定为8寸
二、定位
横腹部分寸的标定: 由神阙 至腹侧外 缘定为6寸来计量, 上腹与下腹横寸的 测量方法相同。
二、定位
下腹部分寸的标 定: 以神阙到耻骨联 合分为5寸为准。
中脘——对应人 体口部
定位:脐上4寸。
主治:治疗口部 疾病;
阴都——对应人 体头面部
定位:中脘旁0.5 寸,左右各一。
主治:治疗相应 部位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脘——对应人 体颈部 定位:脐上2寸。
主治:治疗颈椎 疾病;
薄氏腹针疗法
薄氏腹针疗法
1、定义 2、神龟图的全息定位及主治 3、腹部经络 4、八廓图的定位及主治 5、常用穴位组合 6、操作方法 7、常用针刺法 8、适应症及禁忌症
一、定义
薄氏腹针疗法是以神阙调控系统理论 为核心,脏腑、经络学说和中医基础 理论为底蕴,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 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微针 技术。
横腹部分寸的标定: 由神阙 至腹侧外 缘定为6寸来计量, 上腹与下腹横寸的 测量方法相同。
二、定位
下腹部分寸的标 定: 以神阙到耻骨联 合分为5寸为准。
中脘——对应人 体口部 定位:脐上4寸。
主治:治疗口部 疾病;
阴都——对应人 体头面部 定位:中脘旁0.5 寸,左右各一。
主治:治疗相应 部位疾病;
神龟图
腹部经络
八廓图
神龟图定位及主治
神龟图是位于前腹 壁浅层的一个全身 缩影的全息影象。 主要作用是调节外 周的系统。 针刺方法为浅刺。
二、定位
取穴时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 缘为标记点,腹部分寸的标定按照比 例寸取穴法来进行。
二、定位
上腹部分寸的标 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