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为何命令德军停止前进?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成功的撤退

敦刻尔克大撤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成功的撤退本文导读:德国在迅速攻克波兰之后,立马向法国发动了进攻,英法两国原本以为,只要坚守阿登山地区,德军就无法调动装甲部队。
出乎意料的是,德国的装甲部队在古德里安的指挥下,一路高歌猛进,从法国的中部进入,打的法国溃不成军。
比利时的英法联军原本打算撤退回本土进行援助,但是在撤退的途中,德国从西,东,南三面进行了包围,把40万的联军直接围困在了法国北部,联军被迫撤入了敦刻尔克,在西边儿的英吉利海峡,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英国的首相丘吉尔下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对40万的联军进行救援。
虽然英法都派出了船只,但是德军的攻势太过猛烈,原本预计的三个港口,只剩下了一个能够通行,就在英法两国陷入绝望的时候,德军突然停止了进攻。
在成功撤退之后,英法两国才知道了德军停止进攻的理由。
因为敦刻尔克有很多沼泽地,德国的装甲部队作为主力,很难大规模地进入,所以德国的伦德施泰特和戈林这两位元帅,建议希特勒暂停进攻,等到和陆军汇合之后,再对联军发起进攻。
借着短暂的喘息机会,英法联军迅速构建了一道防线,靠着唯一的一个港口,陆续地撤走军队。
随后的几天敦刻尔克起了大雾,能见度极低,让原本打算动用空军打击盟军的计划也落空了,等到德国反应过来的时候,英法联军已经撤走了一半。
虽然德国及时发动了进攻,但是成功地撤退计划,让英法联军士气大涨,面对德军拼死抵抗,最终以四万人的被俘,2.8万人阵亡,丢弃了大量重型武器装备的代价,换来了这次二战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意义重大的一次撤退。
几十万的部队在二战时期,并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从敦刻尔克撤走的部队,在后来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为他们见识到了德国的闪电战,所以知道如何应对,在后来的诺曼底一战中,有很多人都是从敦刻尔克撤走的老兵,甚至组织登陆的坦南特将军,也是这次大撤退的一员,可见这一次撤退,对二战的影响有多大了。
希特勒为什么会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敦刻尔克长达一天?

希特勒为什么会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攻敦刻尔克长达一天?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开始全面进攻西欧。
由于战争思维的落后,英法联军开战后不久便被打的全面崩溃。
德军精锐装甲部队高歌猛进,横扫西欧,将几十万英法联军驱赶到海岸边上。
当时唯一英法联军撤退的港口就是敦刻尔克。
但敦刻尔克是一座小港口,一时运不走几十万的部队,而且德军装甲部队与敦刻尔克之间几乎没有部队。
只要德军快速推进,这几十万英法联军肯定是要报销了。
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希特勒却突然下令德军装甲部队停止进攻。
虽然在一天后,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重新开始进攻。
但英法联军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完成了“发动机”计划的准备,建立了掩护防线,从而创造出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军事奇迹。
而德军名将古德里安至死都不明白希特勒为什么会下这样的命令?实际上英法联军崩溃的如此之快,就连德国人也有点懵。
当时希特勒就认为英法联军一定有一支强大的预备队会反攻上来,而德军装甲部队的位置过于突前且消耗较大,与英法联军预备队交战可能会受到重创,这可是德军的宝贝精锐啊!另外,纳粹大佬戈林当时不希望伟大的胜利都被陆军获得,请求希特勒让空军彻底解决困在海滩上的英法联军。
希特勒正在担心英法联军预备队的反攻,也就顺水推舟,答应了戈林的请求,下令古德里安的德军装甲部队停止进攻并休整。
但希特勒没想到的是,英法联军当时根本就没有预备队。
联军崩溃后,丘吉尔当面问法国元帅甘末林:“预备队在哪里?”结果甘末林回答:“没有预备队。
”丘吉尔后来回忆说:“打这么大的仗竟然没有预备队,这是我平生没见过的事情。
”如果说希特勒在进攻苏联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把苏联想的太弱了,那么在敦刻尔克的问题上就是把英国和法国想的太强了……。
并非“可耻的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因后果解析

并非“可耻的失败”——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因后果解析作者:暂无来源:《坦克装甲车辆》 2017年第22期最近美国华纳电影投资拍摄的战争电影《敦刻尔克》,让许多人又重新审视了二战时期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撤退,从剧中宏大的场面,确实可以感受到大撤退的壮观。
时至今日,敦刻尔克大撤退依然是史学界乃至坊间关注的热点话题,借此重新审视敦刻尔克大撤退,特别是分析这次大撤退的前因后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1940年5月下旬,英法联军防线不敌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迅速崩溃,尔后联军在敦刻尔克这个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共撤走30多万军队,后称为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笔者详细审视这次大撤退前因后果之前,有必要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大致脉络进行些许梳理。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缘由有关为何英法联军会被逼到敦刻尔克一角被迫选择撤退,著名历史学家亨利·米歇尔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书中引述贝当的原话“由于英国人的过错,战争已经打败了”,把责任推给了英国远征军,这当然失之偏颇。
而阎来恩则在学术期刊中撰文《论法国政府在敦刻尔克撤退中的责任》,认为“法国在战前和战时的国内形势都决定其必然走向失败,同时也决定了英国远征军必然要从欧洲大陆战场上撤退”,这里又把责任完全推给了法国。
类似的评论在2 1世纪前的史学界比较有市场,如陈英吴就认为“敦刻尔克大溃退是英法两国当权人物推行绥靖主义政策的直接恶果”。
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基于各国国家利益和处在冷战格局下的影响,导致在认识这次大撤退的前因后果时,失之偏颇。
当然应该说,这些认识不能够说有明显的错误,只是简单化的分析与研究,并不能把此事件的真实面目暴露。
英法联军被逼到敦刻尔克一角,固然和英法希图“祸水东引”的希望相关,也同这两个国家的绥靖政策息息相关,但是最核心的还是英法两国对希特勒德国的战略目标方向缺乏准确的认知。
德国闪袭波兰,作为盟国的英法无动于衷,参与“奇怪的战争”,确实很不应该,他们当然是希望德国能够进攻不同社会制度的苏联。
揭秘敦刻尔克大撤退真相

揭秘敦刻尔克大撤退真相作者: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03期1940年5月15日早上7时30分,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熟睡中被叫醒,电话对面的法国总理雷诺用英语说:“首相阁下,我们已经被打败!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役!”丘吉尔还没完全回过神来,雷诺又重复了一遍。
“不可能!”丘吉尔冲着电话大声叫道,“肯定不会发生得这么快。
”5月16日,此时德军对西欧国家开战仅仅6天。
荷兰己于一天前投降了。
而10天之后,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则会在敦刻尔克狼狈地撤退,再过不到一个月,法军向德军投降了。
对英国和法国来说,灾难比他们预计的来得快很多。
但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早在19 39年10月就开始着手准备这场决定欧洲西线战场命运的关键战役了。
混乱的备战战争还未开始,胜负结果几乎己成定局。
德军从入侵波兰后就开始逐渐完善自己的西线作战计划,而盟军在军事上完全失策,政治上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当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盟军其实已经与德国宣战。
但当时双方军队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进攻,德国征服波兰后,英法与德国陷入了“假战”。
全世界所能看到的是战场上一片沉寂,但实际上双方都在幕后备战。
希特勒的想法总是走在情况发展的前面。
当德国入侵波兰结束后,尚未向英法公开提出全面和平建议之前,希特勒就已经开始思考在西线发动攻势,1939年10月9日他发布了《元首第6号特别训令》。
他害怕德国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并不能确保苏联人中立,因此希望凭借新型装甲部队在军事上打败西方国家,以期进攻苏联时避免两面战线的处境。
当时希特勒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他只希望通过迅速征服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这三个低地国家抢占先机,并进一步征服法国北部,再通过荷兰机场对英国实施长期的空中和海上进攻,最终在与西欧长期的持久战中改善德国的处境。
同盟国最高军事会议早在1939年11月就批准了法军总司令莫里斯·甘末林的“D计划”。
这一计划决定大力加强英法联军左翼面对比利时中部和荷兰的兵力,并期待在战争最初期,先于德军进入比利时,尽可能向东推进。
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背后,为啥希特勒突然命令德军坦克停止前进

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背后,为啥希特勒突然命令德军坦克停止前进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26日晚上,40万英法联军(以下简称联军)败退到法国敦刻尔克后,英军冒着德军炮火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历时9天最终成功撤出33.6万人,为继续坚持战争保存了最珍贵的有生力量,史称“敦刻尔克大撤退”。
之所以能成功撤退,除了联军的求生欲望和国内指挥调度,动员861艘各型船只参与撤退,联军飞行员、船员们的拼死抵抗和工作,更得益于希特勒在5月24日德军即将包围全歼联军的大好形势下突然命令坦克部队停止前进,没有及时截断联军退路将其包围消灭,给了联军组织防御和撤退的时间与空间。
为什么在当时大好形势下,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而不是乘胜追击包围消灭联军?曼斯坦因计划,蓝色为德军第一:指挥调度问题闪击战是一种以装甲车辆为主的讲求速度的作战方式,因此为保证装甲部队的高速运动作战,达成战役目的,德军车辆大部分都被集中使用,那些没有得到车辆的部队只能徒步前进,速度完全跟不上装甲部队;而由于参谋部愚蠢的道路分配方式,德军在行军中经常出现拥堵。
法国战役开始后,拥有1220辆坦克、近4万辆机动车的克莱斯特装甲集群仅得到4条行军道路,由此导致坦克、车辆和数量庞大步兵、炮兵以及后勤单位挤成一团,堵塞的长龙蔓延近250公里。
为了给快速运动的装甲部队让路,在行军中没有得到车辆的部队不时停下来,极大影响了德军部队的跟进速度。
好不容易装甲部队离开了,后方已经腾出部分道路,但拥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由于缺乏有效的指挥调度,马车、汽车、步兵、火炮经常共用同一道路,更是令本就缓慢的部队雪上加霜。
.德国第一装甲师穿过法国境内的一座浮桥速度跟不上,加上交通堵塞,5月13日古德里安部1、10两个装甲师抵达河边时,相当部分的步兵和绝大部分炮兵根本没有跟上,这就导致古德里安不得不以少量步兵在几乎没有炮兵的辅助下强行渡河。
在渡河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指挥调度,场面也是十分混乱,《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曾记述道:每次装甲部队渡河时,基本上都是零散的,有的师部过去了,但防空部队还没到河边,有的步兵甚至自己找船,场面乱作一团。
敦刻尔克战役:二战最大规模撤退行动

敦刻尔克战役:二战最大规模撤退行动1940年5月,英法联军的防线崩溃后,英军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部队。
战役背景随着德国军队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但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
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
1940年5月10日,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等国。
仅十多天,德国装甲部队就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
北部的英法联军事实上已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
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向敦刻尔克撤退。
利用这座港口城市设置阻击防线,再利用船只渡过英吉利海峡成为英法联军的唯一生路。
战役过程5月24日,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逐渐逼近敦刻尔克。
当德军坦克距离港口仅10英里时,却接到了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
这一命令在后来引起争议,军事专家普遍认为由于敦刻尔克地势险要,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希特勒是为了保存装甲力量。
事实上,英国早在5月19日就预见到了失败,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代号“发电机行动”的远征军撤退计划。
希特勒阻止德军坦克进逼敦刻尔克给了英法联军建立阻击阵地的机会。
尽管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恢复了对敦刻尔克的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
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5月26日晚,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伯特伦·拉姆齐海军中将全权指挥。
由于敦刻尔克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只有東堤可以停泊船只。
在“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英国海军的努力下,首批人员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
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
5月27日,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大举出动,猛烈轰炸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而英国空军起飞200架次战机掩护海滩登船点和运输船只。
保存实力与空军抢功 德军为何停止前进

保存实力与空军抢功德军为何停止前进
郭晔旻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17(000)016
【摘要】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闪击西欧,曼施坦因计划很快就让盟军落入陷阱。
在比利时境内的英国远征军、法军处境凶险。
然而,5月24日希特勒却下达了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命令,直到26日晚这一命令才被取消。
正是这两天的迟延让英国人上演了敦刻尔克奇迹……
【总页数】6页(P66-71)
【作者】郭晔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74
【相关文献】
1.“停止?前进?”写作例话 [J], 曹保顺
2.超越是永不停止的前进——谈“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J], 纪杰
3.超越是永不停止的前进——谈“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 [J], 纪杰;
4.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J], 李世长;
5.阻止别人前进的同时,自己也将停止前进 [J], 王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希特勒下令在敦刻尔克停止进攻,是非常聪明和全面正确的决定

希特勒下令在敦刻尔克停止进攻,是非常聪明和全面正确的决定讨论这个问题,已经在历史上多次讨论了,而我认为很多问题都还没有被全面考虑过,而很多人由于只能看到英文版的资料,所以不免被英国的言论而错误导向。
所以我认为要正确的再讨论这个问题。
先谈谈当时的情景。
当时德军士气旺盛,攻击顺利,古德里安的铁骑已经前出到几乎海边。
而英军和法军的约40万大军被包围。
按照那个表面形式,视乎只要在英勇冲击一下,就可以消灭这些部队了。
但是这个只是表面现象。
那么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
1,英军基本没有收到打击,军队建制齐全,武器装备齐全。
战斗力也不差,英军并不是一个和法军,意军那样的草包军队。
英军只是受到法军和比利时军队的牵连而被迫后撤的。
英国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军事实力绝对不差的。
那里被包围的集团的坦克甚至比古德里安的还多。
英军的后勤也不难的。
被靠港口。
还有成群的飞机掩护。
2,法军也没有被彻底打垮。
法军的主力还在。
实际上,在法国领导人呼吁法军顽强抵抗的时候,法军也有很好的表现。
在德法交界处还有强大的法军精锐。
只是在法国领导人感觉到失望了以后,才放弃抵抗的。
3,德军的补给出现问题了。
而德军的实力以20万军队吃掉40万的英法联军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情况下,德军唯一能正确的做的是吓唬为上,实际打击为辅助。
迫使英军撤退才是上策。
在外交上,希特勒成功的离间了英法。
英国一直实行唯我主义。
在捷克,在缅甸,在波兰,他都表现出极端的自私的唯我主义。
在德军进攻法国的时候,英军的主力还在本土。
就连容易调配的空军,都舍不得全力支持法军和联军。
法国多次要求英国支持,但是被英国拒绝。
而希特勒这个时候正确的理解了形势,不打英军,许可英军撤退。
而英军不顾法国的形势,退出法国,就等于背叛了英法联盟。
也就使得法国不得不投降。
我们这个时候还要看到的是,法国没有无条件投降,只是停战协议。
保留的法军和部分领土。
为什么?是因为希特勒知道,法军还没有被消灭。
法军还有战斗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刻尔克大撤退:希特勒为何命令德军停止前进?决定历史的一瞬是什么?解答的关窍如同摩尔斯密码,我们只能根据规律去破译。
从1937到1945,我们追寻国内抗战史的目光,已历12期;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关注投向1939年后波澜壮阔的世界战场。
我们重走70多年前亲历者的足迹,跨越欧洲、亚洲和美洲,去丈量战争的图景,去还原这场正义的和平,以及人性的光辉,这也是我们对二战的诠释。
1945年,死亡和暴力再次被牢牢锁住,每一位亲历者都是这密密麻麻锁扣中的一环。
在诺曼底的美军公墓,安息着漂洋过海来的年轻人;伦敦的博物馆里,坠毁的飞机残片被制成永久的纪念碑;敦刻尔克的海边,众人合唱的《马赛曲》响起,如同雪崩般扩散开去。
所以,未来的报道里,你会看到我们力图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史迹里,重新找寻有温度的印迹,从陌生名字、墓碑和纪念册里,捡拾诗歌戏剧一样的人生。
历史才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套用茨威格的名言:没人能超越它。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二战国际报道的第一期留给敦刻尔克。
因为短暂的撤退孕育着未来的胜利。
启示录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马其诺防线被突破,比利时军队投降,30多万英法联军全部集中在法国敦刻尔克和沿海港口,一场撤退行动开始。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纪念馆馆长卢西恩·贝恩看来,灰暗的战争岁月里,大撤退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胜利。
为了纪念敦刻尔克大撤退,巴黎曾举行一场花卉比赛,选出全法最美的玫瑰,这株玫瑰就被命名为“敦刻尔克”玫瑰。
它闻起来有胡椒的味道,也有淡淡的清香。
“这是法国人民对待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态度——它是成功的。
”卢西恩·贝恩说。
此役过后,英法盟军实力得以保存,应对此后德军对英国本土发动的空袭,部分法国飞行员还及时弥补了英军飞行员数量上的不足。
在后来的5年里,这些保存下来的反法西斯力量前往北非、意大利、法国南部继续战斗。
1944年6月,盟军开辟第二战场,从敦刻尔克撤回来的33万多盟军士兵,又成为诺曼底登陆的主力,并汲取撤退时的经验,成功登陆。
敦刻尔克大撤退,已成为二战胜利的转折点,被历史所认可。
特约专家:法国敦刻尔克1940纪念馆馆长卢西恩·贝恩2015年5月25日,凌晨4点,天还未亮,法国敦刻尔克港口仅有昏黄微弱的路灯,停泊在海港中的小船被夜色笼罩。
“弗莱德公主”号的船长,身形健壮的英国人丹尼·科林尔在甲板跳上跳下,检查各种设备。
一小时后,这艘船驶出法国敦刻尔克港口,载着包括新京报记者在内的6名乘客,重走敦刻尔克大撤退路线,前往英吉利海峡对岸。
75年前的5月底,“弗莱德公主”号和其他数百艘英国“小船”,在敦刻尔克附近的海面上穿梭,将被德军重围的盟军战士送到英军战舰上,继而撤回英国。
敦刻尔克大撤退被丘吉尔称为“奇迹”。
不到10天,超过33万名英法军人成功撤离法国。
【驰援】轰炸每15分钟一次“弗莱德公主”是5月21日下午6点抵达敦刻尔克港口的。
岸边,身着苏格兰短裙的男人奏起风笛,围观人群举起双手发出欢呼,老兵们努力从轮椅上撑起身体,移到围栏边探头观看。
这艘已有90年船龄的内河游轮,依然保留了“弗莱德公主”的名称,为科林尔家族所收藏。
为纪念敦刻尔克大撤退,“弗莱德公主”等48艘曾参与当年一役的英国小船,在这一天从英国各个港口驶向敦刻尔克,重演当年撤退一幕。
1940年5月底,被德军三面包围的数十万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和附近港口等待救援。
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指令:“海军部队应征集大量运输船只,时刻准备驶向法国沿海的港口和海湾。
”这项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由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奇爵士奉命制定,打算在法国每天渡送1万人回英国。
10多天前,英法联军的境况还不至于这般。
在法国助战的英国远征军,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国北部挖战壕,他们有唱有跳,轻松度日。
当时英国一度认为,德军突袭波兰后,不会再侵犯中立的比利时,战争结束了。
可到了5月中旬,德军出人意料地突破了马其诺防线,往西横扫欧洲大陆,撒网捕鱼般将英法联军逼到了法国北部海岸线一带。
“1940年5月27日,比利时被德国打败,缴械投降,法国人和英国人就决定撤退了。
”蓄着山羊胡的法国老爷子卢西恩·贝恩指着老照片说。
他是敦刻尔克唯一一家大撤退纪念馆——“敦刻尔克1940”的馆长。
数十万联军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挤在敦刻尔克市的一块小小的三家洲上,这是最后的庇护区域。
他们幸存的唯一机会,是渡过西北侧的英吉利海峡回到英国。
德军的攻击没有停止。
最糟糕的一天,早晨9点起,每过15分钟,上百架德军飞机就从敦刻尔克上空飞过,扔下炸弹。
如今的敦刻尔克和其他有着成片中世纪建筑的法国小城不一样,几乎见不到古老的砖结构建筑。
除了城中心的钟楼和教堂外,这座城市的历史消失在75年前的弹幕中。
英军士兵詹姆斯·贝恩当年在海滩上待了整整三天三夜,这三天如同地狱。
海滩一望无际,没有遮蔽物,为避免被流弹击中,白天,他同战友们拼命挖战壕,晚上,则将自己埋在沙子里,以减少炮弹的冲击。
形势危急,船只远远不够。
英国海军部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甚至广播呼吁所有有船的人驾船前往敦刻尔克。
撤退的第二天,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乃至私人游艇,纷纷出海驶往敦刻尔克。
联军撤退过程中,距港口仅10英里的德军先头部队却接到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
至今,历史学家对此依然有各种解读,很多人认为这体现了希特勒独断专横的性格。
但詹姆斯·贝恩说,“太快了,他们(德军)前进速度实在太快了”,“这么快,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调整一下。
”德军的暂停给了英法联军喘息的机会,“发电机计划”得以在敦刻尔克继续。
那几天入夜后,海滩上都有千万只“萤火虫”在夜空中飞舞——那是成千上万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烟,烟头一明一暗。
5月28日,“小船”们陆续抵达的当天,有17804人撤离,比前一天多撤了整整一万人。
而撤离才刚刚开始,正如丘吉尔后来在演讲中所说:“我们必须在海滩上战斗”。
【花环】“我们的青春结束了”丘吉尔指的“海滩”,是敦刻尔克港以北的布赖迪纳海滩,它如今已成为度假胜地。
2015年5月24日中午,孩童与狗在金色沙滩上相互追逐,在海浪中嬉戏,一切宁静又美好。
潮水退去,一艘军舰的残骸在海滩上裸露出来,“冠鹫”号扫雷舰被海藻和贝壳包裹着,像一座黑色的礁岩。
75年前,参与撤退的“冠鹫”被德军炸弹击沉,船上300多名年轻士兵,或死于爆炸,或葬身大海。
安吉拉·亚法凝视着“冠鹫”,在沙滩上放下一个精致花环,她拾起一枚贝壳,写下了一行字:“献给鲍勃和波特,谢谢你们”。
黄玫瑰和忍冬扎成的精致花环,是她特意从英国带来的,为的是纪念大撤退的参与者,其中包括她的父亲鲍勃·亚法。
大撤退时,鲍勃的角色并不起眼,他是战地临时医院从英国招募的男护士。
这所医院当年就驻扎在布赖迪纳海滩中央,仅有两名外科医生,若干志愿者充当护士,除了救治伤员,还处理死者遗体。
安吉拉曾听父亲描述他刚到此地的情景,自凌晨4点半,鲍勃和同伴们开始在炮火和战壕中四处搜寻尸体,如此持续一整天。
直到晚上8点,他们将遗体带往公墓安葬。
第一天,鲍勃的身体整天都在发抖——他从未目睹这么多的死亡。
仅几天前,他还只是托基小城里不识愁滋味的少年。
但第二天,他已经很熟练了,带着敬意清洗尸体,掏干净死者的指甲,体体面面地,将这些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下葬。
情势危急,死者源源不断运来,护士们再没时间做同样的工作,死者被草草下葬,仓促间,有的甚至没有立下墓碑。
前线每天制造着死亡。
老兵加斯记得,那时整座城市四处堆满了死尸,腐烂的味道弥漫其间。
“这是死亡的味道,整个敦刻尔克都散发出这种味道。
”加斯说,以至于40年后,他第一次重回这座城市,一度觉得又闻到了那股味道。
当年,鲍勃的另一项工作是爬进战壕里,去“挑选”看起来还能够存活的士兵,将他们运送到医院。
医疗物质匮乏,伤势过重的士兵被放弃。
在一处沙丘旁,鲍勃找到了一对英国兄弟,他们分别跟老家的一对姐妹结了婚。
他们其中一个已被炸弹炸成了碎片,另一个则痛苦地对鲍勃说:“我不想回家,我不想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妻子。
”这让鲍勃备受煎熬,某天下午,他站在医院的走廊里,情绪一度到了崩溃边缘,忍不住放声哭泣:“啊,天啊,上帝,这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吗?是这样的吗?”一旁的朋友劳伦斯冷静说道:“你知道吗,从到这的第一天起,我们的青春就已经结束了。
”这一天是1940年5月20日,距离鲍勃的20岁生日,只有10天。
【牺牲】“靠勇气撑过三天”安吉拉在贝壳上写下的另一个名字波特,是大撤退中“手雷”号驱逐舰上的一名士兵。
安吉拉与波特的弟弟维克·维纳相识。
那年,维克和鲍勃一样年轻,他的任务是帮助海滩上的士兵登船,在布赖迪纳海滩上待了整整六天六夜。
1940年5月27日,英法联军士兵们将其称为“灾难的一天”,德国空军第2、3航空队大机队出动,对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进行轰炸,总共投下1.5万枚高爆炸弹和3万枚燃烧弹,敦刻尔克几乎被夷为平地。
如今,在纪念仪式上,伯恩茅斯敦刻尔克老兵协会的负责人、前英军无线通讯员阿瑟·泰勒坚持从轮椅上起身,蹒跚着往盟军海滩纪念碑献上花圈。
人群中响起掌声,他眼泪夺眶而出。
当年,头上德国飞机掠过,但盟军登船队伍始终保持整齐,“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士让行动得以成功。
纪律、命运,这就是敦刻尔克精神。
”阿瑟说。
维克看到哥哥波特所在的“手雷”号驶来,便跑去找他,就在此时,12架德军斯图卡轰炸机径直向“手雷”号俯冲而下,投下炸弹将其击沉。
在另一侧,“冠鹫”号的油桶随后被击中,船身瞬间被一团巨大的烈焰包裹。
一个月后,维克才知道,他的哥哥当时成功从“手雷”中逃出,却爬上了“冠鹫”,成为300多名青春定格的年轻士兵中的一个。
维克幸存下来,但他的母亲却不知情,在一天之中同时收到了两个儿子失踪的消息。
“巴吉”号,是一艘漂亮的木质货船,在重返敦刻尔克的纪念活动中吸引了大量公众。
1940年5月底,这艘原本运送水泥的大船船舱里挤满了英国士兵。
如今的“巴吉”号船员巴恩介绍,因为是老式木货船,“巴吉”空间大,可以承载300人。
撤退时,邻近的船只被击沉,冲击波和碎片击中了“巴吉”,船体开始漏水,“船上所有人都拼命用头盔往外舀水。
”巴恩说。
“巴吉”上的船员和士兵们得以幸存,而其他货船则没那么幸运。
敦刻尔克港口纪念活动的展板上张贴着一张当年的报纸,其中一篇文章写道,一位名叫约翰·阿特金斯的15岁男孩,原本在货船上当厨子,1940年6月志愿随船前往敦刻尔克。
他的父母收到了一封他最后的来信:“亲爱的爸妈,我们现在跟随着海军去法国,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别担心。
约翰。
”这名男孩消失在敦刻尔克的海港中,至今不知葬身何处。
861艘救援船只里,243艘葬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