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经典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精神源泉,而经典阅读则是传承与激活民族文化精神的关键环节。
经典阅读曾经只限于少数学者,并通过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得以薪火传递。
当今,我们则可以借助大众媒体的多元途径,将经典阅读推向大众。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引导大众阅读;二是由学者个体阅读取代大众阅读。
显然后者更受欢迎。
这标志着传统的经典阅读与传授方式的重大变化:一是在对象上,由知识阶层转向大众群体;二是在空间上,由教育场所转向媒体空间;三是在方式上,由讲——读互动转向单向传授。
学者、媒体与大众群体三向合力,意味着一个新的经典传播时代——经典“代读”时代的到来。
经典“代读”热的兴起,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一同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时代产物。
以上三者在经典“代读”中融为一体,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大众媒体的泛生活化。
在当今时代,媒体内化为人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是知识精英的抗边缘化。
面对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与商业逻辑的残酷选择,日益趋于边缘状态的知识精英渴望走出书斋,重返文化中心舞台。
三是经典崇尚的中介化。
随着大众精神追求的高涨,崇尚经典成为新的时代风气,然而大众群体普遍无法自主阅读,不得不求助于学者“代读”,以获得对经典的了解和体会。
央视《读书时间》与《百家讲坛》的兴替交接,自然地成为其典范性的标志。
从大众传媒时代本身的发展历程与规律来看,经典“代读”之火爆或缺陷,都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经历了类似的历史阶段。
其中法国电视二台创办于1975 年1月的《毕沃读书》最具典范意义。
该栏目在约90 分钟节目里,全是主持人、作者和读者一起自由论谈。
10 多年间,这个高雅节目赢得了难以想象的20%左右的收视率,被称为法国的“文学弥撒”,法国作家、学者都将在《毕沃读书》中亮相视为无上荣耀。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普通班)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普通班)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59805fde80d4d8d15a4f63.png)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9分。
现代诗的“有”与“无”《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关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河北省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高一语文公休提升试题一、课内文言文(2*12=24分)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全部有错误的一组是()A. 断其左股.胳膊秦王方还.柱走环绕荆轲废.倒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掷击B. 郑既.知亡也既然敢以烦执事..做事朝济.而夕设版焉救助又欲肆.其西封放肆C. 夫晋,何厌.之有厌恶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成功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D. 至易水上,既祖.路神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拜见秦王目眩良.久很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买【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A,股:大腿;选项B,“既”已经;“执事”您;“济”渡河;“肆”扩张侵损;选项C,厌:满足;D 项,购:设定赏格,征求。
故答案选B。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
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
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焉用.亡郑以陪邻用得着若不阙.秦,侵损、削减又欲肆其西封.边界B.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请秦王购.之金千斤重金征求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刻毒愿足下更.虑之重新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杀戮和没收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秦王必喜而善.见臣好好地以试人,血濡.缕浸湿,沾湿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侵犯欺侮持千金之资币.物钱币比.诸侯之列并,列愿大王少假借..之宽容原谅【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人教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1高一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说明: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主观题能分点作答必须分点作答,书写一定要力求规范(保证速度)。
参考范例:一、基础知识检测(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形与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A.百舸.(gě) 廖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 浪遏.飞舟(è)B.彷徨..(chì chù) 切齿拊.心(fǔ) 变徵.(zhǐ)..(fáng huáng) 彳亍C.漫溯.(sù) 斑.澜.(bān lán) 叱.骂(chì) 咒.语(zhòu)D.夜缒.而出(zhuì) 杞.子(qǐ)愿得谒.之(yè)骨髓.(suǐ)2.下列选项中,全属于偏正短语的一项是(1分)A.辛勤耕耘不断发生仔细打量十分伟大B.遵义风俗变化规律历史悠久秋天的雨C.愚公移山竞选州长销售计划激动万分D.我的书包小声地说相当热闹讲述清楚3.比喻对死者极其沉痛的哀悼。
这个成语是(1分)A.百年树人B.百身何赎C.班荆道故D.白驹过隙4.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这个成语是(1分)A.敝帚自珍B.抱薪救火C.抱残守缺D.暴虎冯河5.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
这个成语是(1分)A.不堪之论B.不经之谈C.不卒之论D.不刊之论6.下面的句子中,“报”的含义是(1分)例句: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司马迁《报任安书》)A.给回信,答复B.断狱,判决罪人C.报答,报复D.奉命办事完毕,回来报告7.下面的句子中,“比”的含义是(1分)例句: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贾谊《过秦论》)A.并列,挨着B.及,等到C.偏袒,勾结D.比较,较量8.下面的句子中,“朝”的含义是(1分)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2019年秋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年秋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一、古代诗文阅读(45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今者出,未辞.也辞:辞谢。
B. 沛公则置.车骑置:安排。
C.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取道。
D.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责备。
2. 下列对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公”,古代最高爵位名,也用来尊称长辈男子或年老的人。
B. “都尉”,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秦汉时是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C.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也泛指骑马的人。
D. “再拜”,古代的一种礼节,多次叩拜,表示感谢的意思。
3. 下列对节选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而此时刘邦在樊哙的鼓动下已经逃离了项羽的军营。
B.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新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00d3c704b35eefdc9d33334.png)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学段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迁与班固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
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
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
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
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
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
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
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
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山西省2019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1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演义》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两句在舒卷自如、回旋流畅的节奏中 地传达出姑娘的神态。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5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
A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B .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C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D .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B .北京将把全面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秩序整洽的重点,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 .通过这次走访,给记者最深的感受不仅仅是吃“开年饭”的人没了,更重要的是人们在酒店就餐时,节俭意识增强,铺张浪费的现象少了。
D .新华社“面对高房价要淡定”的报道掀起国内舆论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纷纷留言,表达他们对任志强“穷人就不该买房”的观点的不满情绪。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孔子认为,“仁”不只是个人的修养问题,它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学段第一次月考语文学科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迁与班固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
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
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
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
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根据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
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
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
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
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
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
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
《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
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
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
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
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
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
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
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
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
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1. 关于《史记》和《汉书》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汉书》完成于汉和帝永元四年,一属西汉,一属东汉,成书年代相差约180年。
B. 《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C. 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 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的思想并未受此影响,而班固则不同,这也是《史记》和《汉书》风格差异的重要原因。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支持当时政权。
班固受其影响,并呈现于《汉书》的创作中。
B.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同儒家思想,但是作者个人气质的巨大差异使得《史记》和《汉书》文风差异明显,司马迁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
C. 《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D. 《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B. 《汉书》里的卷二十《古今人表》按照官方正统观念把历史人物分为三等九则,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仲尼之后即再无圣人,表现了极强的独尊儒术的态度。
C.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D. 《史记》中把项羽刻画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末路英雄的形象,与之相比,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这样的描述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答案】1. D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A项,根据原文可知,班固死于狱中是在汉和帝永元四年,《汉书》成书在此之后;B项,“《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的说法于文无据;C项,强加因果。
2. 试题分析:根据文意可以判断“个人气质的极大差异”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班固受官方正统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
3. 试题分析:C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最后一段可知,作者是“推想”,“不一定”是孔子及其门徒的真性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雨巷董滇宁①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辨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②轻轻地走入小巷。
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楞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
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③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铅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④空气中浸透着静谧。
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
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
灰白色的墙面在斑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⑤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
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地端茶递水之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
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
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槌,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像……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⑥雨停了。
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恍如隔世的落寞。
风儿抚过脸颊,把雨的湿气驻留在我的眼窝。
眼前的小巷变的迷蒙,心在此刻却显得犹为的澄净。
⑦一些墨绿的青苔粘在墙角,吮吸着雨露,淡漠了这多情的江南,绵绵的愁绪。
抬眼望去,一只燕子飞掠而去。
是否是从王谢堂下飞出的那只?可还能在这物是人非之外,辨识出你的故居吗?⑧巷的尽头,是一座小石桥。
扶栏上的雨滴落入水中,荡起一层层的涟漪。
在繁华与颓废之间,吹箫女子的面庞有了几多的改变?碧波还聚而来的,不是那提着油纸伞的栗色长发,却是那伤心桥下的惊鸿艳影。
⑨沉浸在江南的幽幽梦幻里,抬头,眼前已是那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街市。
回望小巷,雨后的它显得更为平静与安宁。
寥落的水泡,在小巷的那头冉冉升空;街市这头袭来一阵强流,一瞬的光景,五彩的霓虹映亮整个天宇,嘈杂与躁动在这个世界中无限延伸!小巷深处隐隐透出的阑珊灯火,闪动着清亮的光芒,也足以照亮夜归人的路!一座小桥,两方天地,是两势对立下的无奈疏离,也是历史白描地书写下的自然并存!是也罢,不是也罢,小巷犹在,而雨——今年下,明年下,一千年以后,还会下。
⑩走过雨巷,别无其他,清香盈鼻……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以时空为序,给我们描绘了具有幽雅恬静、古老纯朴特点的江南雨巷,读后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B. 本文和戴望舒的诗歌《雨巷》都有着浓郁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描绘了江南雨巷烟雨迷蒙的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C. 文章第⑤段,作者写雨巷两旁屋子里面的人,有的打着盹,有的忙碌着,刚写完人接着就写人去楼空。
这样描写一方面以动写静,突出江南雨巷的寂静;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给人以“闹”的印象,更能突出雨巷的自然、古老与宁静。
D. 文章第⑨段,作者用现实的嘈杂与躁动反衬江南小巷的平静与安宁,从而表现出作者别样的思绪:现实紧张浮躁,侵扰人心;而江南小巷抚慰受伤的心灵,使人超脱于现实,让人得到慰藉。
5. 文中第③段说:“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
”综观全文,“莫名”实际上已“有名”,请概括说明这“悲”与“喜”的具体内容。
6. 第⑤段中描写的井边“蓝衣少女”与戴望舒诗歌《雨巷》中描写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答案】4. A 5. 悲:①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
(或:尘世纷扰,心灵疲惫)②江南盛世不再,小巷四处透露着沧桑、落寞与黯然。
喜:雨后的江南小巷,虽褪尽纤华,但依然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实与虚)6. 本文描写的井边的“蓝衣少女”主要作用是以动写静,表现小巷的幽雅与宁静,同时“姑娘”的影像出现又消失增加了小巷的虚幻感和历史的沧桑感。
戴望舒的诗歌《雨巷》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象征,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