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原野上的眺望与回眸——听谭盾的《隆里格隆》和陈其钢的《万年欢》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的钢琴艺术到目前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钢琴文化也是其中的元素之一。

同时钢琴文化在中国整个的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钢琴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文章结合中国钢琴艺发展过程,梳理不同时期钢琴艺术的变化特点,探讨钢琴在中国的发展。

标签:钢琴艺术;发展过程;探讨在多彩的音乐世界中,钢琴演奏呈现音乐的方式之一。

相应地,在某种角度上来看,钢琴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是中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下的产物。

随后,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融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钢琴艺术。

我国的钢琴艺术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但是在新时代下,中国的钢琴艺术呈现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甚至在国际上一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虽然说钢琴文化不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但是它也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钢琴在中国的起源若想要深入研究钢琴在中国的发展,就需要先充分掌握它在中国的起源。

根据相关记载,钢琴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61年。

当时,是通过以一名叫利玛窦的传教士在来到中国之后,把一台击弦古钢琴送给了当时的皇帝。

而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中国还没有钢琴这个乐器的出现。

利玛窦在献出钢琴之后,引起了当时万历皇帝的注意和兴趣。

并且他把钢琴技术教给宫里的四位太监,《西琴曲意》是当时四位太监在利玛窦的教学下学会的第一首乐曲。

理所当然当时的四位太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钢琴学生。

这是钢琴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记载,也是钢琴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起源。

但是,钢琴在中国的历史上真正取得历史性的发展是在二十世纪初。

当时在中国掀起了从未有过的音乐浪潮,主要的导火线是在学堂上对音乐的学习。

而在此时的阶段,中国的钢琴艺术开始发生了转折,有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人们对钢琴的喜爱和接受程度也不断增加。

期间,国外很多知名的钢琴大师的作品在中国的广泛被熟知和传播。

听谭盾音乐会所想到的_唐建平

听谭盾音乐会所想到的_唐建平

世 纪 的作 曲技 法 为 其 实 其二
, ,
术 是 来 自先 锋 主 义 音 乐
噪音
,
还 是 来 自于 他 在 社 会
,
现提 供 了 可 能的 条件 为 目的 的低 标 准上
于 发掘
,

技 术 手 段 的 创新
生 活 中 所 产 生 的 灵 感 ; 无 论 运 用 乐 器 所奏 出的
不 应 仍 停 留在 先 锋 派时 期 以 人 们未 曾所 见 所 闻
,
入 新 的音 乐 纪 元 时
有离 开 过 去的 时 代 的冲 撞
,
,
走在 其 后 的 人 们 可 能还 没
,
总 是 能 够激 发 人 们 对 中 国 古 文 化 的悠 悠 遐
因 此 而 产 生 的 思 维 观念 上
近 年 来 谭 盾 音乐 作 品 在 选 题 上
,
除仍 保 持
一 方面 有 助 于 先 行 者 在新 的 创 作 天地
, ,
,
音 乐的 结 构
,
风格

手法

素 材 等方 面
,
他总
的 表 现 都 较 宽泛
特 别表 现 在 不 同 文 化 内容 在
寄 托 于 鲜 明的 音 乐 形
同 一 作 品 内出 现 而 产 生 的 文 化 对 位 的 风 格 上 利 的 条件

象之 中
,
并 通 过 适 当 的 形 式 和 技 术手 段 使 音乐

这 些 都为 谭 盾 音 乐 想 象 和 才华 的表 现 提 供 了便
最后
,
产 生 撞 击 心 灵 的 力量
首先
,
就音 乐 作 品 的题 材选 择方 面

欢盟F—gas法规隆订新进展

欢盟F—gas法规隆订新进展

欢盟F—gas法规隆订新进展
任芳
【期刊名称】《电器》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含氟气体(Fluorinated gases,F-gas)由于具有高能效、安全性能好及成本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加热和制冷领域。

但随着欧盟F-gas842/2006号法规修订工作的全面展开,HFCs将面临怎样的未来?欧盟F-gas842/2006号法规主要关注F—gas的遏制以及提高人们控制这种气体的能力。

虽然一些F-gas具有相对较高的全球变暖潜值(GWP),
【总页数】1页(P75-75)
【作者】任芳
【作者单位】《电器》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
【相关文献】
1.欢盟如何解读工业4.0 [J], 熊异;林雪萍;
2.欢盟联手守边界,有戏吗? [J], 杨宁;李亚楠;
3.文化原野上的眺望与回眸--听谭盾的《隆里格隆》和陈其钢的《万年欢》 [J], 熊至尧
4.欢盟第1107/2009号农药条例框架下生物农药的发展机遇 [J], 李碧澄;
5.欢订2005《中国宗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聆听老凤清音、激扬振翅而翔之力

聆听老凤清音、激扬振翅而翔之力

聆听老凤清音、激扬振翅而翔之力当今世界,音乐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人们情感表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许多音乐家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具一格的创作,赢得了世人的欣赏和尊重。

其中,老凤清的音乐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由创新的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并成为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聆听老凤清音,不仅能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美妙与感动,更能感受到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激发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

老凤清原名刘自善,因其音乐作品中常用凤凰的形象和琴声清脆悦耳,故得名“老凤清”。

在其音乐作品中,几乎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蕴含着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太和殿赋》,这首曲子以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写的《太和殿序》为题材,描绘了赋诗至太和殿时,文人墨客内心的激动和感受。

在曲中,凤凰的琴音配合着蒼茫大气的编曲,给人以肃穆庄重、豁达深邃的感觉。

又如《长恨歌》,这首曲子以唐太宗与杨贵妃之间感情的复杂而又悲壮的故事为创作蓝本,曲中旋律感染力强,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历史变迁和爱情的辉煌。

还有《梦回唐朝》,这是老凤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生前所作最后一曲,以唐代诗人李白与唐高祖李渊的故事和唐文化为主题,描绘出一个充满梦幻、神秘和传奇的唐朝世界。

这些作品无不体现着老凤清精深的文化积淀和创作意识,凭借其独特的音乐表现方式,表达了对历史、人生、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和感悟,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

同时,老凤清在音乐创作中也不断探索和拓展,推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和融合。

他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借鉴,将其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新中国音乐”。

例如,在《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利用传统的民间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与现代乐器如钢琴、管弦乐等进行融合,充分展现出中国音乐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在创作中,他不拘泥于旧有的音乐形式,大胆创新,借用西方音乐技巧和元素,让作品更具国际化的音乐语言、更富含时代气息的音乐内涵。

回眸眺望娄山关

回眸眺望娄山关

回眸眺望娄山关
石永言
【期刊名称】《文明大观》
【年(卷),期】2001(000)007
【摘要】一百多年前,娄山关还是一片荆棘遍地、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

贵州的
历史文化名人黎庶昌在《人都纪程》中写道:“山极高大,群峰侧立,连延不断,横亘数十百里……实不能指属何峰。

自黑神庙上至关门,更甚徒峻。

惟立关门下瞰,则深壑中,线路如蛇,阴森可畏。


【总页数】2页(P8-9)
【作者】石永言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8.3
【相关文献】
1.西藏农牧业科技50年回眸与眺望 [J], 洛桑旦达;陈正荣
2.海西:回眸与眺望 [J], 邱锡凤
3.文化原野上的眺望与回眸--听谭盾的《隆里格隆》和陈其钢的《万年欢》 [J],
熊至尧
4.汇川区、桐梓县娄山关景区——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 [J],
5.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眺望与回眸 [J], 付慧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盾:寻着音乐回故乡

谭盾:寻着音乐回故乡

谭盾:寻着音乐回故乡
张洁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谭盾,旅美作曲家、指挥家,奥斯卡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电影音乐大奖的华人。

这个从湖南农村走出来的作曲家,凭着执着、狂放、不仅多次荣获过中国国家级创作奖,更以其创新,跨越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众多界限,对世界乐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他创作的《卧虎藏龙》的音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并获得过当今世界权威的“格莱美音乐奖”、“格文美尔作曲奖”等。

我们从谭盾的音乐中发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发现了老庄哲学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他的交响乐《地图——寻找消失的根籁》,更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乡土的声音。

谭盾说,“音乐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中国有最美好的音乐,最聪颖的智慧,最宽广的心灵,它一定不只属于中国,它属于世界。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张洁
【作者单位】《人民论坛》特约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4
【相关文献】
1.谭盾音乐视觉艺术之旅——dunhill携手沪申画廊奉献《谭盾音乐视觉2005》个人艺术展
2.故乡呼唤聂耳聂耳又回故乡──评音乐儿童剧《少年聂耳》
3.多媒介艺术音乐中的时间与空间建构——以谭盾音乐创作为例
4.多媒介艺术音乐中的时间与空间建构——以谭盾音乐创作为例
5.认知语境下听觉音乐与视觉影像相互介入的多重结构——由谭盾多媒体音乐《地图》、《女书》多视角分析引发的一些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谭盾代表作《西北组曲》演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谭盾代表作《西北组曲》 演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西北组曲》谭盾曲演奏:中国广播民族乐团
《西北组曲》是作曲家谭盾1986年应台北市立国乐团指挥陈澄雄委约,全曲取材于西北音乐,以“信天游”的音调为源,高亢、挺拔而自信中亦渗透着久历风霜的怆然。

作者紧紧地捕捉住这种气质,以生动的音色、音响组合,刻画出那种明朗爽直而又深沉浑厚的人文风采。

音乐大气宽广,豪情无限。

作品分4个乐章,结构有如西方交响曲,音乐语言却是纯中国的。

从标题到旋律,朴素无华却坚实有力,音响效果十分激越,无论是地动山摇的大鼓还是穿越云霄的唢呐,都是内心情感的强力宣泄。

第一乐章:老天爷下甘雨
第二乐章:闹洞房第三乐章:想亲亲第四乐章:石板腰鼓推荐阅读《春节组曲》庆春节“巫师”谭盾的水与纸民族管弦乐《飞天》民族管弦乐欣赏《台湾追想曲》NAFA民族管弦乐合奏《将军令》顾冠仁编曲首届“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征文启事中国民族器乐的“车尔尼”——《华韵》民族音乐精品系列教材。

谛听历史脉动的声音——民歌三题

谛听历史脉动的声音——民歌三题周按:2001年,蒙江苏古籍出版社执事者青眼,为我印行《老民谣老情歌老童谣》,下文是此书的前言。

不悔少作谈何易,青山夕照直须嗟。

近20年过去,翻检旧文,汗颜之至,益加感念诸兄提携之谊。

昨有生人在冷摊购得此书并上门索求签名,因起白头宫女之思。

立此存照,作拱手科。

民歌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即一切发自民间、口头传诵之歌,均可称之为民歌,狭义则可从内容、地域、时代等不同角度入手,将民歌分为不同种类,如从内容分,有一般性民歌、情歌、童谣等等。

广义的宏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民歌的实质;狭义的个案的研究,则会将我们对民歌的认识引领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如同站在一个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角落,谛听历史脉动的声音,进而深入、清晰地认识民歌的价值和功用。

1913年2月,鲁迅在《拟播种布美术意见书》中说:“国民文术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谚、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

”鲁迅在此处是将歌谣与俚谚、传说、童话等口头文学归于“文术”一类,企望加以整理,发扬光大,用作辅助教育的材料。

为什么说歌谣可以当作教育的材料呢?乃因为歌谣和雕塑、绘画、文章、建筑、音乐等一样,具有“表见文化”、“辅翼道德”、“救援经济”的功效。

这样的呼吁,或许响应者寥寥,但是却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歌谣确实有着不同一般的教育、文化、历史价值。

本文从民歌、情歌、童谣这三个不同的侧面,尝试解读先贤100多年前的意见,而着重点,是在“表见文化”上。

一、会说话的化石民歌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有多个切入点,如文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历史学,等等。

且说文学。

美学家认为,对于人类来说,生命是自由的前提,而自由是生命的意义。

主体性的人的本质是自由,所以审美的快乐是一种体验自由的快乐,审美的经验是一种体验自由的经验。

初始意义的文学,当然也是追求自由的,可惜追求自由的旅途太过艰难,以致追求者常常沦入不自由的境地。

谭盾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意蕴研究——以《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

谭盾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意蕴研究——以《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谭盾,一个影视音乐的奇才。

他的音乐作品擅长融入各种元素,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文化。

本文将以他的三部代表作,电影《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探讨其中的民族意蕴。

一、《卧虎藏龙》《卧虎藏龙》是一部讲述中国武侠故事的电影。

谭盾的音乐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无数的艺术色彩,他的音乐被称为“震撼人心的声音画面,唯美典雅的华夏韻味”。

从整体来看,谭盾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古琴、二胡等乐器用来描绘历史感。

同时,他的音乐融合了西方的交响乐,使得整个片子的音乐更具有沉稳和力量感。

在电影的经典场景中,谭盾的音乐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比如“下雨的夜晚”,情感哀婉的古琴声加上阴暗淋漓的画面,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悲怆;“相见恨晚”,流水般的二胡声穿透了灵魂,情感直击观众。

从局部来说,谭盾的音乐也将中国标志性的音乐元素深入融入到了音乐之中。

比如非常经典的《卧虎藏龙》主题曲,用了一种充满东方气息的女声歌唱,让人们在观影的同时,能够清晰地感觉到中国的文化内涵。

二、《英雄》《英雄》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传说为背景的电影,谭盾的音乐为这部电影大气磅礴的画面增加了不少的代入感。

在《英雄》中,谭盾巧妙地将传统的中国器乐,如古琴、丝竹乐器引入到交响乐的编排当中,混合出重奏、群体、哀婉的音效。

在电影的经典场景中,谭盾的音乐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例如,电影开头出现的带着清晰泼墨效果的动态画面,谭盾的音乐用悠扬跳跃的笛声表现出传说中的吕洞宾峰头授道的场景,将观众们带入到了一个神话的世界。

而大气磅礴的《无间道》的音乐也让人们感觉到了一个雄壮的中国古代。

三、《夜宴》《夜宴》是一部以明代寿康皇帝为背景的古装电影。

谭盾秉承一贯的创作理念,用音乐的语言生动诠释出焦点人物们的内在丰富情感世界。

在电影中,谭盾的音乐以奏鸣曲的形式出现,全曲剧情的音色延续贯穿。

其中,葫芦笙、二胡等中国传统器乐命运共振,具有深刻的意境感染力。

时代音画回忆

时代音画回忆1、曲目单隐藏着什么密码?《茉莉花》《多谢了》《木兰从军》《好日子》茉莉花与图兰朵吟诵木兰辞2、国歌如何一路走来?世界上第一首国歌——荷兰的《威廉·凡·那叟》中国第一首国歌——《普天乐》中华民国国歌《三民主义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从晚清时期《普天乐》《李中堂乐》《颂龙旗》等带有礼乐色彩的“国歌”,到雄浑激昂的《国民革命歌》《义勇军进行曲》3、音乐动听,也能悦目吗?音乐与绘画(牛车、鸡脚上的小屋子、基辅大门)1874年6月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灵感来自于一次画作展览会,会上的作品是由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所画。

音乐与建筑(巴洛克、印象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4、西学东渐,中国音乐如何革故鼎新?(文章)学堂乐歌和李叔同自创曲调和沈心工改进国乐刘天华在乐器的制造改良上,他对于他所擅长的二胡、琵琶进行改革。

他在二胡制造的材料、技术上进行改变及定制,以期达到好的音色及音量,对二胡二根弦的音准进行调整,又增加了二胡的把位,以提高其演奏的表现力。

他又依十二平均律制作了新的琵琶,并增加琵琶的品和项,使琵琶能有准确的音准并能演奏半音阶5、民族危亡,艺术家如何唤起中国魂?红歌、抗日救亡歌咏、延安鲁艺6、新时代,如何奏响红旗颂?五十年代单纯年代六十年代为毛泽东诗词谱曲7、“春天的故事”里如何百花齐放?西北风“西北风”的发端是由《信天游》开始的。

1987年,这首动听的都市流行小调由广东歌手王斯首唱,成方圆、张静琳(安雯)等在一系列大型演出中将其“推广”,最后由程琳在春节晚会上将其“普及”。

随后,这股强劲的“西北风”迅速刮遍整个内地流行歌坛,浓厚的黄土风情将中华民族魂演绎得淋漓尽致。

“西北风”这一称谓来自《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指的是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这 “ 一 条河 流 ” 的坚守与弘扬 . 的
之后 . 传统音乐文化这一片“ 原野 ” 上 的 躬
耕 之道 。 究竟 应该采取何 种态度 , 选 用 哪
确 是 具 有 人 文 关 怀 的 艺 术 家 们 最 应 当 关
注 的 问 题
种 方式 才是 最 有 效 的 ? 是 “ 借 用外力” . 把 原 有 的对 象在 “ 前瞻性” 意 识 的指 导 下 . 通 过 一 种 更 具 时 代 性 特 点 的 方 式 加 以表 达 : 还是 “ 向内 挖 掘 ” . 把 这片“ 原野 ” 上 每 一 个 细 节 所 蕴 含 的 内在 潜 能 “ 激发 ” 出来? 具 有 时代气息 的“ 眺望 ” 抑或拥有 传统 意识 的 “ 回眸” . 二者孰优 孰劣 . 的确 是 摆 在 当 代 作 曲 家面 前 的难 题 。
家 .则 是 通 过 对传 统 音 乐 的 深层 剖 析 . 从
家 的 高超 笔 法 。 “ 过去” 的声 音 在 科 技 的 力 量 下穿越 了时空 , 来 到 了彼 时 的 “ 未来 ” “ 让 ‘ 未来 ’ 听到 ‘ 过去’ 的声 音 ” — — 谭 盾
先生如是说 . 这 句 话 或 许 可 以看 作 是 这 部 充 满 现 代 感 的交 响 曲 的 最 佳 注脚
中 探 寻 到 适 合 个 人风 格 的音 乐语 汇 到 了 音乐艺术 呈现 出多元化态势 的 2 1世 纪 . 身 处 于 拥 有 深厚 民族 音 乐传 统 的 国 度 中 . 中 国 的 作 曲 家 们 理 当 肩 负起 新 的 历 史 使 命— — 那 些 “ 传统 ” 的 最 初 目 的早 已在 时
其 钢 师 承 Me s s i a e n ) , 如今 也 身 处两 地 ( 谭
衣, 取而代之的 , 是 彰 显 文 化 内涵 , 弘 扬 民 族精 神 的终 极 目标 正 如 前 文 所 提 到 的 ,
既然 “ 最 初 目的 ”已然升 华 . 那 么“ 传 承 方 式” 又 应 当做何 种 转 变 呢 ? 在 经 历 了近 一 个世纪 之久 的“ 先锋派 ” 作 曲 技 法 的 洗 礼
同 名 昆 曲 曲牌 中 的开 头 部 分 作 为 变奏 的
对 象 从 中我 们 可 以看 到 , 谭盾、 陈 其 钢 二 人虽然师承有别 ( 谭盾追随 J o hn c a g e , 陈
味 的作 品 之 一 但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 谭 盾 先
生 在 这 部 作 品 中 一 如 既 往 地 进 行 着 自 己
的 最 初 目 的 与传 承 方 式 正 在 逐 渐 地 发 生
里 格隆 》 f 7月 4 日首 演 于 上 海 夏 季 音 乐 节开幕式 ) .另 一 个 是 陈 其 钢 先 生 受 中 国 爱 乐 乐 团 的委 托 而 作 的小 号 协 奏 曲 《 万 年 欢》 ( 同 样 首 演 于 上 海 夏 季 音 乐 节 开 幕 式) 。 I j 合的是 , 这 两部 作 品虽 然 都 基 本 沿 用 了西 方交 响 乐 团 的 传 统 编 制 , 但 在 创 作 过 程 中 却 都 以 中 国传 统 音 乐 文 化 的 代 表
片 混沌 ” 到高潮时的“ 光芒万丈 ” 再 到 结 尾 中“ 归于沉寂 ” , 似 乎 言说 着 传 统 文 化 发 展 的 漫长 过 程 。 这种 音 乐 之 外 的 无 声 讲 述 之 所 以能 够 让 听 者 了然 干胸 . 正 得 益 于作 曲
言 作 为 音 乐 创 作 素 材 的传 统 . 就 一 直 保 留 至今。 然而 , 随着 时代 的 变迁 , 这种“ 传统 ”
文 化原 野 上 的眺望 与 回眸
听谭盾 的《 隆里格 隆》 和 陈其钢 的《 万年欢》
一 熊至 尧 武 汉 音 乐 学 院 在 即将 过 去 的 2 0 1 4年 里 , 中 国 乐坛 发 生 了众 多令 人 印象 深 刻 的音 乐 事 件 。 其 中. 有 两 部 交 响 音 乐 作 品 的 首 演 格 外 引人
代 洪 流 的 冲 刷 中褪 去 了 “ 技术 ” 层 面 的 外
与 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盾 先 生 创 作 的 其 它 音 乐 作 品 相 比, 这部 《 隆里格隆》 由于 时 代 烙 印 明 显 ,
生活气息浓厚 . 理 当属 于 他 具 有 “ 通俗” 意
中 的行 弦 曲调 作 为主 题 , 而《 万年欢》 截 取
注 目: 一 个 是 谭 盾 先 生 的 微 信 交 响 曲 《隆
妨 可 以 回顾 一 下 .从 1 9世 纪 以来 音 乐 史
中 出现 的 “ 民族 乐派 ” 开始. 以 民族 音 乐 语
华丽音响 , 在主题间渲染发展、 起 承 转接
可贵的是 , 耳 熟 能 详 的 曲调 从 最 初 的 “ 一
“ 戏曲” 为主 导 和 依 托 : 《 隆 里 格 隆》 以 京 剧
变 化 浪 漫 主 义 民 族 乐 派 的 作 曲 家 以 本 民
族 的 音 乐 为养 料 的 目 的在 于 增 加 作 品 自 身 的艺 术 感 召 力 .而 到 2 O世 纪 上 半 叶 涌 现 出 的 大 批 以 巴 托 克 为 代 表 的 民 族 音 乐
对 保 留 和 弘 扬传 统 文化 的 方式 的探 索 : 在 进 行 了“ 有机音 乐” “ 多媒 体 音 乐 ” 等 尝 试 之后 . 作 曲 家又 把 目光 投 向 了与 我 们 生 活 息 息 相 关 的 高 科 技 正 是 在 “ 科 技” 这 一 “ 外力” 的“ 推波助澜 ” 之下 . 传 统 与 现 代 完 美 地嫁 接 . 古 老 的 曲调 才 得 以焕 发 新 的 活
力 。
盾旅美 . 陈其 钢 旅 法 ) , 但 能在 新作 中 同 时
把 目光 投 向 同 一 个 文 化 源 头 其 间 的 “ 不
约而同 ” . 不仅 体 现 了两 位 中 国作 曲 家 相
似的艺术品位 . 而且 还 隐 约透 露 出 另 一 信
息 :在 当下 瞬 息 万 变 的 时 代 洪 流 之 中 .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