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绩效的长三角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_黄海峰

中国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_黄海峰

示 2001 - 2012 年 i 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平均
数,δ 为 霍 尔 ( Hall) 和 琼 斯 ( Jones) 建 议 的 折 旧 率 6 % [26]。然后,进行资本存量永续盘存。
( 2) 劳动( L)
采用当期从业人口总数作为劳动投入。
( 3) 能源投入( E)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全面统计城市能源消费量,
〔作者简介〕 黄海峰( 1962—) ,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转型经济; 葛 林( 1983—) ,男,河南新乡人,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绿色金融、能源经济; 王美昌( 1984—) ,男,江西瑞金人,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能源经济。
- S^ it ]
( 5)
式中,xaitdj 为调整后的投入量,xit 为原始的投入
量。
第三阶段: 调整后数据的 SBM 模型计算。用第
二阶段调整后的数据代替第一阶段使用的原始数
据,再次使用 SBM - I - V 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得到
各决策单元的纯管理效率。
2. 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模型 本研究根据胡均立、李兰冰的研究方法[1,7],确
为,单位 GDP 能耗评价指标法并未考虑经济结构和 技术 等 因 素,是 单 要 素 视 角,也 是 一 种 偏 要 素 视 角[1]。因此,基 于 多 投 入—多 产 出 视 角,非 参 数 数 据包络分析法( DEA) 的综合性能源效率评价方法 被广泛运用[2 - 5]。由于区域能源效率不仅取决于投 入要素等可控变量,也受到外生环境影响,这种方法 仍然无法揭示能源无效率的根源[6 - 7]。在评价单元 方面,我国学者选择以省域为基准单位,由于我国全 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各类评价结果存 在明显差异。王维国、范丹及黄德春对 2009 年全国 29 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使用 DEA 模型测算的全 要素能源效率均值分别为 0. 568 和 0. 863[6,8]。另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

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
盛鹏飞;杨俊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
【年(卷),期】2014(33)8
【摘要】基于非径向非意愿投入距离函数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采用1998 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煤炭非效率导致,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石油非效率造成;整体上煤炭非效率对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在样本期内逐渐下降,而清洁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则明显增加.
【总页数】10页(P76-85)
【作者】盛鹏飞;杨俊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75000;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4.7;F427
【相关文献】
1.中国产业结构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阈值效应分析 [J], 李科
2.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区域差异研究\r——基于BCC和Malmquist模型 [J], 范秋芳;王丽洋
3.新常态下广东绿色发展特征和区域差异研究 [J], 卞勇; 匡耀求; 曾雪兰; 徐伟嘉
4.河南省专利质押贷款融资特征和区域差异分析——基于2013—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 [J], 苏丽丽; 王一羽
5.转型期间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要素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分析[J], 庞瑞芝;王卢羡;张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公示名单

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公示名单
个人所得税对城镇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2009311642
郭昱杉
税务专业(注册税务师方向)
梁俊娇
27
开放经济下出口退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度—基于中国入世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09311606
王蔚
税务专业(国际税收方向)
杨志清
28
房产税作用机制分析与政策建议
2009311616
朱姝
税务专业(国际税收方向)
2009311821
邱志德
公共事业管理
姜玲
71
基于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北京水资源分类管理研究
2009311824
黄道涵
公共事业管理
邢华
72
中东变局中扩展权势的海合会崛起原因与影响探究
2009312127
李承颖
国际政治
张晓阳
73
试析日本“钟摆外交”的成因
2009312129
李松霖
国际政治
罗文静
74
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2009310730
侯庆夕
人力资源管理
严力群
54
领导者性别角色对其领导风格及下属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2009310758
秦丹妮
人力资源管理
王震
55
基于聚类分析和Baumol-Wolfe模型的配送中心选址优化:以G企业为例
2009310844
黄婉
物流管理
晏妮娜
56
RFID供应链中两级博弈分析及利益分配研究
吴霖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戴学珍
64
航空公司飞行员发展规划研究
2009312041
沈祥坤
管理科学
贾传亮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及影响因素2023-11-08CATALOGUE 目录•引言•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对其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全球面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生态效率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的评价,可以了解该地区生态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现状和问题,为提高生态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因素。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的评价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提高该地区生态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意义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的评价,可以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其他地区生态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0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该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资源投入和产出,评估其生态效率。

输入-输出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法生态足迹法该方法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环境影响,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指标,对生态效率进行评价。

该方法通过计算不同地区的生态足迹,评估其对自然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情况。

03生态效率评价方法020103社会指标包括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指标,反映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01经济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02环境指标包括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等指标,反映地区的环境状况。

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生态效率较高,但存在地区差异。

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生态效率较高,而周边城市相对较低。

生态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生态效率相对较低。

城市群生态效率评价结果03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分类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政策法规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政策法规对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特别是环保政策的实施对提高生态效率作用显著。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中国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通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明确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它是指在给定投入要素条件下,能源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比率。

这一比率反映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本文介绍了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优势。

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克服传统DEA模型在评价效率时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各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

而Malmquist指数方法则能够动态地分析各区域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揭示效率提升的源泉。

本文详细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源利用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各区域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探讨各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还能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文献综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作为一种评估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其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这些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非合意产出约束下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非合意产出约束下长江经济带能源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
D O I - 1 0 . 1 3 7 9 6 / j . c n k i . 1 0 0 1 —5 0 1 9 . 2 0 1 6 . 0 6 . 0 1 7
非合 意 产 出约 束 下 长江 经济 带 能 源 效 率评 价 与影 响 因素研 究
— —
基 于 非径 向方 向性距 离 函数 估 算
2 3 0 6 0 1 ) 。


引 言
2 0 0 7 ; 杨继 生 , 2 0 0 9 ) 。单 要 素 指 标 只 是 简单 地
将 能 源投 人 与有 用 产 出相 比 , 无 法 全 面涵 盖 效
长 江经济 带建设 , 绿 色发 展至 关重要 , 提 高 能源 利用 效 率 、 减 少 污染 排放 是 绿 色发 展 的转 型路径 , 挖掘 节 能潜力 、 增加 生态 容量是 提升 路 径 。研 究长 江经 济带 能源环 境效 率及其 影 响 因
素, 可 以为 长江 生 态廊 道 建设 提供 有针 对 性 的
节能政 策建 议 。
率 的全部 内涵 。在 新古 典 生 产 理 论框 架 下 , 一 些 学者 将 资 本 、 劳 动力 和 能 源作 为 投入 要 素 纳 入 能 源效 率 的分 析 中 , 对 不 同研 究 对象 的全 要
( 1 9 9 7 ) 从 产 出端 将 非 合 意 产 出 与合 意产 出 一
对 能源效 率评 价 的相关 研究 一直是 学界 的 热点 , 国 内外现有 研究 主要 呈现 以下几 个趋 势 : 第一 , 由单 要 素能 源 效率 指 标 研究 转 向多要 素 能源效 率指标 研究 。一 些学 者基 于单要 素 能源
陈 芳

要: 以废 气和废水作为非合意产 出, 细化 测算存在要 素替 代和不存 在要素 替代 两种 情况 下的

能源效率评估方法与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能源效率评估方法与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1. 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但其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能源效率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能源效率评估方法是指通过对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进行评估,来衡量能源利用的效率。

这个评估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对于促进能源消耗的合理利用和降低碳排放至关重要。

3. 在进行能源效率评估时,首先需要确定评估的指标和范围。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等,评估范围一般包括整个产业链或者某个具体的环节。

4. 其次,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DEA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TOPSIS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不同单位的能源利用效率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5. 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关键。

一个完善的评估体系需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6. 在构建评估体系时,需要将不同的评估指标进行综合考虑,避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效率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影响。

只有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合理、可操作的评估体系。

7. 对于能源效率评估体系的应用,也需要注重实践的指导和反馈。

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相关单位,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8. 此外,相关部门在推动能源效率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和法规,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能源效率提升。

9. 同时,产业界和研究机构也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能源效率评估方法和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和实践。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10. 总的来说,能源效率评估方法和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地完善和应用评估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有效性评价


【 关键 词 】 长三 角 ;超 效率 D A 型 (E— D A ; E模 S E, ) 有 效 性 长 江 三 角 洲 是 中 国 经 济 最 发 达 的 地 区之 一 ,其 地 域 包 括 上 海 市 、 江 苏 省 南 部 的无锡 、 州 、南京 、镇江 、南通 、常 苏 州 、 州 、 州和浙 江省 北部的 嘉兴 、湖 扬 泰 州 、 杭 州 、绍 兴 、宁 波 、 舟 山 等 1 地 5个 级 以 上 城 市 。面 积 仅 为 全 国 1 , 口 约 % 人 占全 国 6 , 却 占据 了 全 国 2 % 以 上 的 % 0 GDP。长江 三角 洲作为 我 国三大 经济 引 擎 之 一 ,在 中 国 经 济 的 发 展 中 起 着 重 要 的 作用 。在 国家 倡 导经济 可持 续 发展 的 今 天 ,进~ 步提 高城 市经 济 发展 的有 效 性 ,在 经 济 高 速 发 展 的 同 时 ,保 持 城 市 的 协调 、持 续发展 成 为 长三 角城 市面 临 的重 要课 题 。 在 以 往 的 城 市 投 入 产 出效 率 评 价 中,采用 数据包 络分析 ( DEA) 比 较 普 遍 ,但 是 由于 D A 本 生 的模 型 特 点 ,效 E 率评 价为 相对 有 效的 单元 无法 再进 行 比 较 。本 文采用超 效率 DE A模 型对 长三 角 城市 进行 效率 排序 ,可 以获得 更多 有用 的信 息 。

本模 型 中的变量含 义与 式 ( )中的 1 含义一 致 。S D E EA模 型 的基 本思 想是 在 进 行第 j 个决 策 单元 进 行效 率 评 价 k 时 ,使 第 j k个决 策单元 的投人 和产 出被 其 他所 有决 策单 元 的投入 和产 出的 线性 组合替 代 ,而 不包括 第 J k个 决策 单元 。 CCR 模型 在评 价 J k单元 时会包 括此 单 元在 内。一 个有 效 的决 策 单元可 以使 其 投 入按 一定 的 比率增 加 ,而其 效率保 持 不 变 ,其投入 增 加 比率 即为 超效 率评 价 值 ,具 有较 大超 效率评 价值 的决 策 单元 是更为 有效 的决 策单 元 。 在 S —D E EA 模 型 中 , 对 于 无 效 率 的决策 单元 的效 率评 价值 与 CCR模 型 中一致 ,而对于相 对有效 的的决策 单元 , 在 C CR模 型 中的效率 评价值都 为 1 S , E DE A中的评 价值有 可能大于 1 。譬如 , 某城市 的 S ~DE E A评价值 为 1 3 ,则 .6 表示 该 城市 即使再 增 加 3 6%的 该项 投 入 ,它 在整 个长 三角地 区的相对 效率 仍 能保 持在 1 如果有 另一城市 的评价值为 。 1 2 ,那么评 价值为 1 3 .0 .6的城市经济 发 展 更为 有效 。

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生产率的影响是否存在产业异质性?

煤 炭为 主 , 8 5 % 的煤 炭是 通过 直接 燃烧 使 用 的 , 高耗 低 效 燃烧 煤 炭 向空气 中排 放 出 大量 S O : 、 C O 和
烟尘 , 是导致 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居世界第二的主要原因。面对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 如何正确处理环 境 规制 和经 济发展 的关 系逐 渐成 为学者 们关 注 的重点 。通过 研究 环境 规制对 不 同产业 全要 素生产 率 的影 响方 向和程 度大小 , 选择 与产 业特 征和 节能减 排相 适应 的规 制政策 , 有 助于 提高现 有规 制政 策 的
少生产成本 , 获得竞争优势 , 同时有可能提高行业生产率。 自 波特假说提出以来 , 国内外对于环境规制能否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展开 了激烈的争 论。概括起来 , 争论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 , 其一是以工业总体为研究对象 , 忽略行业差异 , 着重探讨 环境规制与生产效率 、 经济增长等 的互动关 系。其 中, 支持波特假说的代表学者有 : J a f f e a n d P a l m . e r 以及 B r u n n e r m e i e r a n d C o h e n , 他们 分别 以美 国制造 业为研 究对 象 , 发现 产业 的环境 规制 强度 和
作者简介 : 聂普焱 ( 1 9 7 2 人 , 暨 南 大 学产 业 经 济研 究 院 博 士 生导 师 , 研 究 方 向为 产 业 组 织理 论 ; 黄利
) , 女, 湖南娄底 人 ,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 。

2 0 0 7年 三 大产 业环 境规 制强度 和全 要素 能 源生产 率 , 利 用 面板 数 据模 型 对 三类行 业 环境 规 制 与产

长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田泽; 张宏阳; 任芳容; 景晓栋【期刊名称】《《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年(卷),期】2019(041)005【总页数】6页(P521-526)【关键词】节能减排效率;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 固定效应模型; 长三角城市群【作者】田泽; 张宏阳; 任芳容; 景晓栋【作者单位】河海大学低碳经济研究所江苏常州 201302;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2长三角城市群包括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是“一带一路”建设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交汇地带,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在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能源耗费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恶化,区域性雾霾、灰霾等空气污染问题十分凸显。

江浙沪地区全年空气质量(AQI)达标天数少于 250 天,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制约长三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万元GDP能耗、全国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和10%的要求。

国家层面对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指标的硬性约束,对于各省市节能减排起到了规范和引领作用。

而长三角城市群的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将在全国城市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笔者通过研究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节能减排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特征,为长三角城市提升节能减排效率和绿色发展提供依据,对于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目前对于城市节能减排效率的测算和评价研究,大多数学者选择采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即DEA方法。

郭彬等[1]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对我国中部六省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

邓姗姗等[2]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测量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潜力。

CHUNG等[3]提出了考虑产出增加和污染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Malmquist-Luenberger(ML)生产率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环境绩效的长三角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张伟吴文元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 模型,以环境生产函数(EPF )和环境方向距离函数(EDDF )为基础,将污染作为生产过程产生的负产出纳入生产理论,将传统的生产技术扩展为环境生产技术,对长三角都市圈城市群1996—2008年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成分进行了测度,并对能源效率及其成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发现,在环境约束下,能源的过度使用以及废气的过度排放导致长三角都市圈能源效率增长率和能源使用技术效率增长率的降低,而忽视能源使用减排技术的提高导致能源使用技术进步增长率的降低。

累积的技术效率增长率、人均GDP 、单位GDP 废气排放量、技术进步程度、FDI 、人均能源使用量对能源效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技术效率增长率、技术进步增长率、人均GDP 、工业产值占比、单位GDP 废气排放量对能源效率增长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环境生产函数环境方向距离函数全要素能源效率ML 生产率指数*张伟,贵州大学管理学院,邮政编码:550000,电子信箱:wzha1968@ ;吴文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管理研究中心,邮政编码:200030,电子信箱:wuwenyuan3646@ 。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奖项目“长三角都市圈能源效率研究”(20090450078)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963002)的资助。

作者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①长三角都市圈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泰州市和南通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绍兴市、嘉兴市、湖州市、台州市和舟山市,共16个城市。

由于泰州市的相关研究数据欠缺,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限于除泰州市以外的15个城市。

一、引言地处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长三角都市圈,自1982年以来形成近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不高使得能源过度消费而导致的能源不足和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成为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基于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的改善能较大地缓解能源不足和提高能源使用福利水平的巨大作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①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工业化程度高,能源消费量大,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污染排放也呈现高速推进的态势。

本文以长三角都市圈能源使用效率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环境约束下长三角都市圈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是以长三角都市圈节能减排为目标,提出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能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和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产品。

因此,经济学家提出了以全要素能源效率来衡量一个地区的能源效率,即将能源作为多种投入的一种,考虑投入要素替代在实现能源效率中的作用(Chan et al.,1990;Conrad ,2000;Boyd et al.,2000;魏楚等,2007;杨红亮等,2008)。

在此基础上,Hu et al (2006)进一步建立起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分析框架,即在给定能源投入要素的条件下实现最大产出,或者给定产出水平下实现能源59投入最小化的能力,通过测度样本点相对于生产前沿的远近程度来进行相对效率比较。

但是全要素能源效率仅考虑资本、劳动和能源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约束,并没有考虑环境的约束,也就是仅仅考虑了合意的经济产出而缺少对使用能源产生的非合意产出污染物的考察,这会扭曲对使用能源带来的社会福利变化和经济绩效的评价,从而会误导能源政策,导致过度低效地使用能源,形成大量的污染,破坏环境。

污染物的产生源于生产技术上的无效率,而污染物减排及其成本决定环境绩效。

对污染物减排如何影响产出,Chambers和Chung等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Chambers et al.(2000)和Chung et al.(1997)提出了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DDF)的环境规制行为模型(AAM),污染排放被看作具有负外部性的非合意产出,和合意产出一起引入生产过程,从方法论上第一次比较合理地拟合了环境因素在生产过程的制约作用,并使得捕捉环境规制的真实效应成为可能(陈诗一,2010)。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发展并运用该模型进行了环境约束下生产效率的研究,比较典型的如Fare et al.(2001,2007)和Boyd et al.(2002)。

Fare et al.(2007)基于“多投入—多产出”的分析框架,提出了环境生产函数和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用于考察生产过程中环境绩效,以及为达到包含环境绩效的“多投入—多产出”框架下最优生产的要素组合,即实现投入减少、产出扩张及污染物削减的生产途径。

目前,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学者对能源效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缺乏对环境约束下能源效率的研究:一是国内现有的能源效率的研究大部分没有考虑能源使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即忽略了能源使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而在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这一因素对提升我国能源使用效率和政策抉择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国内学者在使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方法时大多没有考虑到产出多样性的问题,仅考虑了合意的经济产出而缺少对不合意产出———污染物的考察,这无法全面反映能源使用所带来的“好产出”与“坏产出”的两面性,将会使对能源效率的度量产生偏差。

为此,本文以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对国内现有的能源效率研究的不足进行拓展:一是运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DEA模型测度环境约束下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1996—2008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二是基于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运用ML生产率指数测度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1996—2008年的环境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及其成分。

三是对影响环境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下面的结构安排是:第二节介绍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本原理,建立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环境生产函数模型和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M-L的基于环境绩效的能源生产率指数;第三节对本文所使用的变量和数据进行说明;第四节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第五节计量分析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第六节计量分析全要素能源效率增长率影响因素;第七节是研究结论。

二、研究方法本文运用“多投入—多产出”的DEA模型,以Fare et al.(2007)提出的环境生产函数(EPF)和环境方向距离函数(EDDF)为基础,将污染作为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出纳入生产理论,将传统的生产技术扩展为环境生产技术,考察基于环境绩效的长三角都市圈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一)全要素能源效率根据Hu et al.(2006)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界定,本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长三角都市圈全要素能源效率,我们把长三角都市圈十五个城市中的每一个城市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位来构造每一个时期长三角都市圈生产的最佳实践边界。

由于关注生产要素的投入,因此,本文将运69用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CRS )的DEA 方法测度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1996—2008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用传统DEA 模型评价决策单元效率时,结果可能出现多个评价单元同处于前沿面而相对都有效的情况,从而陷入对这些相对有效单元无法做出进一步评价与比较的困境(袁晓玲等,2009)。

因此,为克服这一困境,本文以Andersen et al.(1993)建立的超效率DEA 模型为基础,通过将决策单元排除在参与集之外的方法,分无环境约束和环境约束两种情形对长三角都市圈15个城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二)基于环境绩效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为了将环境纳入到生产率分析框架中,我们根据Fare et al.(2007)提出的环境生产技术来构造一个既包括合意产出,又包括非合意产出的长三角都市圈十五个城市的生产可能性集,即环境技术。

假设每一个城市使用N 种投入x =(x 1,…,x N )∈R N +,合意产出为M 种“好”产出y =(y 1,…,y M )∈R M +,以及非合意产出为L 种“坏产出b =(b 1,…,b l )∈R L +,非合意产出由排放的污染物构成,则“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可行集为:P (x )={(y ,b ):x 能够生产(y ,b )}。

P (x )定义为“环境技术产出集”①,它满足:投入要素自由可处置性、产出弱可处置性、合意产出与非合意产出的联合生产性、合意产出的强可处置性四项条件。

为避免环境生产函数仅仅是在环境技术集中求取最大化的合意产出,而并没有减少非合意产出的缺点,本文引用Fare et al.(2007)提出的方向性距离函数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环境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以达到扩大合意产出,同时又减少非合意产出的目的。

图1表达了环境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的原理,与传统环境生产函数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同时增加不同,环境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可以沿着ABC 方向(见图1)同时拟合合意产出增加和非合意产出减少的行为。

设方向向量g tk =g(g t k ,y ,g t k ,b ),根据Luenberger (1995)短缺函数(shortage function )和Chung et al.(1997)方向距离函数(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的方法构造了长三角都市圈环境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珝D o (x t k ,y t k ,b t k ;g t k ,y ,g t k ,b )=Max [β:(y t k +βg t k ,y ,b t k -βg t k ,b )∈P (x tk )](1)在这里,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没有被一致地对待,对于给定投入x t k ,当合意产出y t k 沿着g tk ,y 进行扩张和非合意产出b t k 沿着g t k ,b 进行收缩,β就是合意产出y t k 增长和非合意产出b t k 减少的最大可能数量。

见图1,(y t k +β*g t k ,y ,b t k -β*g t k ,b ),β*=珝D 0(x t k ,y t k ;g t k ,y ,g t k ,b )。

由上式可知,长三角都市圈环境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取决于投入产出值(x tk ,y t k ,b t k )和g t k 。

方向向量g t k 的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涂正革,2008),它是外生设定的,取决于研究目的和非合意产出的危害性。

另外,非合意产出表现出的强弱可处置性制约方向向量选择(Fare et al.,2005)。

基于本文的研究目的②,本文采用Chung et al.(1997)定义的M-L 方法,将方向向量设定为g t k =g (y tk ,b t k ),其含义就是合意产出在现有基础进行1ʒ1比例性增加,而非合意产出在现有基础进行1ʒ1比例性缩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