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学案十四
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文言学习1102 1108一、考点指津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要求有两个含义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常见”。
“常见的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近年来,高考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除了一词多义外,对词语的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也进行了考查。
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要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引起高度重视。
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秘书张伟明曾撰文指出:“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的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紧密。
”二、温故知新不论高考的命题出样怎样的调整和变化,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仍将为成为命题者的首选。
为了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切实掌握好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一)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语,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
词的古今意义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
文言文,有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词义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例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2.词义缩小。
有些词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它的应用范围缩小了。
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3.词义转移。
有些词的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4.词义弱化。
有些词的表意程度变弱了。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5.词义强化。
有的词则相反,表意的程度得到了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文言实词教案

文言实词教案教案标题:《文言实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用法和常见示例;3. 提高学生运用文言实词的能力,以丰富写作表达。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包含丰富的文言实词例句的文言文教材;2. 教具:PPT、黑板、教学图片等。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文言文句子,引发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注意;2. 引导学生讨论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区别。
步骤二:讲解1. 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文言实词的定义和基本特点;2. 分析文言实词的功能,如名词实词、动词实词、形容词实词等;3. 展示典型的文言实词例子,解释其用法和表达的含义。
步骤三:示范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段文言文,重点标注其中的实词,并解释其运用;2. 教师解读文言实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启发学生对其深层理解;3. 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讨论实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方式。
步骤四:练习1.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实词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填空或改错;2. 学生自主撰写一篇小短文,要求运用文言实词来丰富表达。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文言实词的主要特点和用法;2. 学生回顾自己在练习中的不足之处,并互相交流经验。
四、教学评价:1. 在练习环节中,观察学生对文言实词的运用是否准确恰当;2. 评估学生在作文中是否能够恰当运用文言实词,丰富表达;3. 学生互评和自评,共同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文言实词训练的资料,以巩固学生的运用能力;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文言文,提高对文言实词的敏感度和理解力;3. 推荐学生观看相关的文言实词解析视频或参与相关讨论。
六、板书设计:标题:文言实词教案主要内容:文言实词的定义、特点、功能和示例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2014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巧借推断理解实词学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目标:1、了解文言实词的特点2、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3.能够在课外文言文中对陌生实词准确推断其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学习内容及过程】一、点击考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尝薪胆以图内治。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的范围;包括:120个实词、典范著作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考查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二、【方法归纳】解释加点词,并总结推断的方法1、‚遣官籴.米上江‛()2、‚臵场平价振粜.‛()3、则择官阅实其貲.()4、旱蝗相仍,民殣.于道璐()方法总结:补充我们当掌握的:(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此处比喻美好品格﹚②被明月兮佩宝璐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有关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马、牛、羊、豕、犭、鸟、虫‛——与()有关;‚辶(走)、彳(行)、(心)、(言)‛——与()有关。
其它: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月----肉、页----首、目-----眼、尸----身体、隹(zhuī)----鸟雀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6、卒.然临之而不惊()7、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文言实词学案

文言实词学案20201311.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
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
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
”遂驱入于郑师。
宋师败绩,华元虏。
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
战,大机也。
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吕氏春秋·先识》)1.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应:2.羊斟御御:3.羊斟不与焉与:4.昨日之事,子为制制:5.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机:2.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3.阅读文言文选段,原文中加点字文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①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②,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
嘿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①障:遮蔽。
②经日:经过一整天。
③绐(dài):哄骗。
④嘿:通“默”,暗暗地。
a不能复分别b乃厌倦不c对面取人物d对面取人物3阅读文言文选段,翻译划线句子。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
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
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
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
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4.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
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
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文言实词14 导学案

文言实词(二十二) 导学案编制人:孙立茹审核:领导签字:预习案(ABC层学生必做)【学习目标】1. 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兴、行、幸、修”在文中的含义。
2. 阅读课外文言文,明确文中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运用已学知识解题。
【自主积累】兴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大楚兴,陈胜王()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5夙兴夜寐()6事不成则礼乐不兴()7政通人和,百废俱兴()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行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赵王畏秦,欲毋行()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4《琵琶行》()5感吾生之行休()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大行不顾细谨()8蹑足行伍之间()幸1则吾斯役之不幸()2大王亦幸赦臣()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修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2邹忌修八尺有余()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4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5不期修古,不法常可()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7恐修名之不立()8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预习自测】1.【兴】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降落、降下)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兴盛、兴旺)C.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发动) D.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兴致)2.【行】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行走、走路)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行为)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行军)D.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一种诗歌体裁)3.【幸】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驾临曰幸,这里指宠幸)B.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幸免)C.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有幸、幸运)D.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希望)4.【修】意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修长、修美)B.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修理)C.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文言实词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2014届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学习目标】:1、复习重点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2、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
【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一、(20137分)4分)答案:①(4分)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
3分)答案:②(3分)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考点阐释】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
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
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
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本环节师生共同研究高考考查的方向、形式,归纳出判断实词多义的可行性方法。
【典例分析一】原题再现:(2010重庆卷)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
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
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
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
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
道为赎之,嫁士族。
考察选项: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考考点中的此类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语境分析法和语法分析法。
根据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
然后代入语境,根据上下文推知含义。
重点实词学案(初中121—140)答案大字版

重点实词学案(初中121—140)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巩固初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补充掌握常见实词的其他意义和用法。
2、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词义推断能力。
【学习重难点】牢固掌握初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点归类】121、盈1)(增长)2)(满,充满)3) ( 月圆 )4)(富裕,有余)122、余1)()2)(遗留,遗存)3)以外,其他)4)(剩下的)1231)(越过,超越)2)(更加)1241)(沿着)2)(攀缘,攀登)3)(因为)125、远1)(久远)2)(深远)1)(说)2)(句末语气词)3)()4)(如此,这样)127、责1)(责备)2)(责令,要求)3)(索取,索要)4)(,欠别人的钱财)128、章1)(印章)2)(花纹)3))4)(规章,规则)5)(,彰明,表彰)129、知1)(知道,懂得,明白)2)不亦君子乎(了解)3)仁者乐山(“智”,智慧)4)(要好)5)主持,管理)1)(使……止)2)(只)3)(语气词,不译)4)栗、(只是,仅仅)131、致1) (取得,得到)2)(招引,招纳)3)(致使,导致)4)非利足也,(到,到达)5)(达到,实现)6)(送来,送达)7)(情趣)8)(集中于某方面)132、质1)(通“踬”,铁砧)2)(天刚亮)3)(体质,质地)4)(朴实文风)5)(作人质)6)(质询,问)133、众1)(众多)2)(众人)3)马畜弥山(民众,臣民)4)其下圣人(一般的,普通的)1)独有,独占)2)(专门,专一)3)奉事循公姥,(独断专行)135、周1)(全)2)(环绕)3)周济,救济)4)遍及)5)古之君子,周密,周到)136、走1)骊山北构而西折,(奔向,趋向)2)(逃跑)3)(跑)4)(仆人)1371)(值得)2)(脚)3)(足够,充足)138、卒1)为击破沛公军(步兵,士兵)2)毕礼而归之(最后,终于)3)差役)4)(死亡)5)尽,完)6)(通“猝”,突然)1)男女衣着(劳作,劳动)2)(起来,兴起)3)(发出)4)创作)5)(演奏)6)(作出)7)(起身)8)(作品,文章)140、坐1)王曰:曰:”(犯……罪)2)同“座”,座位)3)因为,由于)【拓展训练】1.(微,末)2.(缘分)3.(因为)4.(远离)5.(是)6.(有)7.(戴礼帽)8.通“智”,智慧)9.(静止)10.语气词,不译)11.(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十四.【初中常见实词101—120】
【学习目标】
1、巩固初中常见文言实词“效、信、行、形、兴、修、徐、许、寻、业、遗、贻、夷、异、易、诣、益、阴、引、盈”的意义和用法;补充掌握其他意义和用法。
2、举一反三,提高词义推断能力。
【学习重难点】
牢固掌握初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点归类】
101、效:①效法,模仿;②有成效,指考取功名;③献出、呈现
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2)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3)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102、信:①通“伸”,伸张;②相信;③信用;④诚实,可靠、真实;⑤随便,放任;⑥确实,的确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余固笑而不信也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103、行:①前往,实行,经历,运行;②行为,品行;③排行,辈分;④军队
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
3)赵王畏秦,欲毋行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6)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
7)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104、形:①表现,表露;②形体,身体;③形状
1)罔不因势象形
2)不与,归而形诸梦
3)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105、兴:①发起,兴起,发动;②使……兴盛;③兴致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遂发命,遽兴姜戎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5)吾本乘兴而行,尽兴而返,何必见戴?
106、修:①修饰;②研究,学习,提高修养;③长
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07、徐:①缓慢,慢慢地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2)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108、许:①赞同,赞许;②答应;③处所;④左右,表约数
1)高可二黍许
2)杂然相许
3)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109、寻:①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②不久,随即;③平常
1)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2)飞入寻常百姓家
3)飞来山上千寻塔
110、业:①以……为业,从事;②职业;③已经
1)吾业是有年矣
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
3)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11、遗:①留下;②丢失;③抛弃,离开;④给予、馈赠;⑤排泄;⑥流传下的
1)秦无亡矢遗簇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2)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6)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112、贻:①遗留、留下;②赠送,送给
1)尝贻余核舟一
2)贻笑大方
113、夷:①诛灭,消灭;②铲平,使……平;③指少数民族;④平坦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3)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4)夷去险阻
114、异:①分开;②区别;③另外的,别的;④奇特,奇怪、不同的;⑤优异的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2)姑俟异日观
3)水土异也
4)悚然而听,曰:“异哉!”
5)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6)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7)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115、易:①交换、代替;②改变;③轻视;④容易
1)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3)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
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16、诣:①到……去,往;拜访;②〖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
1)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3)夫书画诣绝者,必传无疑。
117、益:①通“溢”,水漫出来;②增加;③利益、好处;④更加;⑤渐渐地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武益愈
5)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118、阴:①时间;②阴影,树荫;③山北水南;④暗地里;⑤阴冷的
1)其阴,济水东流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5)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119、引:①牵,拉,拉开弓;②带领,引见;③掉转;④引导,疏导;⑤拿,取,过来;
⑥诗文的序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3)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4)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5)为除不洁者,引入
6)引以为流殇曲水,列坐其次
7)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8)敢竭鄙坏,恭疏短引
120、盈:①满,充满;②增长;③有余,多余;④圆满,不残缺;⑤旺盛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4)致求盈余
【拓展训练】
1.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2. 秋天漠漠向昏黑()
3. 善效人子侄昆弟之状?()
4. 信能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
5.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6. 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
7.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8. 凌余阵兮躐余行()
9. 相形见绌()
10.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11. 问渠那得清如许()
12. 潭中鱼可百许头()
13. 驼业种树()
14.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15. 地有遗利,民有遗力()
16.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17. 成述其异,宰不信()
18. 以臻绝诣()
19. 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20. 虞常果引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