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高频文言实词学案(教师专用)
浙江省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课件 教师用书:1 题型1 文言实词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4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16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以利用这种结构,由已知推断未知。所以:“贯”与“通”义同,“以”与“用”义同,
而“逸豫”与“忧劳”相反。A 项中“将”与“率”义同,可推知“将”为动词“率领, 带领”。
【答案】 A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4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12
5.通假、活用推测法(本义不通时,推测是否有通假、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当遇到某个实词的常见义都讲不通时,便应该从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角度 考虑。根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的特点推知本字字义;或者根据语法成分,推知 词类活用的类型,进而判断词义。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4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9
【解析】 B.“真可惜也”应该是“确实令人仰慕”的意思。本题 C、D 两项可运 用联想印证法。C.“微旨”中“旨”意即“思想”,是名词,那么“微”应为形容词。 运用联想法,从“微言大义”即可知“微”为“精深微妙”之意。D.同样运用联想法, 《劝学》中有“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句子,其中“参”为“检验”之意,将其意 代入“参之于上古”,可判断 D 项正确。
【答案】 B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4板块 古代诗文阅读
6
2.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 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这个相对稳定的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语境可以 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项复习教案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乌在其为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
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曰:“不然。
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
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
2020届高三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 学案

突破点二文言实词翻译的五大误区■误区一不辨通假·[典例剖析](2016·全国卷Ⅱ)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译句抽样: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射雁的箭,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
误译之处:“矢”是通假字,通“屎”。
正译: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粪,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立即上报给朝廷。
◎精准指导两方法找通假字1.若文言实词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
2.文言实词的字面的词性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搭配时,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
[对点训练]1.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中的通假现象)永光二年秋,陇西羌人旁种反,诏召(冯)奉世等人入议。
是时,四方饥馑,朝廷方以为忧,而遭羌变。
奉世曰:“羌虏近在境内背畔,不以时诛,亡以威制远蛮。
臣愿帅师讨之”。
画线语句中的通假字:译文:■误区二不明古今异义·[典例剖析](2019·天津卷)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译句抽样:不仅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于是有所收获吧!误译之处:“于是”与今天的“于是”不相同,在这里是两个词,意思是“从这里”。
正译: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精准指导把握古今异义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如“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为“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可知,“可怜”一词古今异义,是“可爱”之意。
2.音节分析。
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是两个词,指“意外变故”;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一个副词。
[对点训练]2.把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樊逊,字孝谦。
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高频词讲解及练习课件

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
赐给臣子。
C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起:开始,起初。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察:考察后予推举,选举。
17、选出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罢:免去,解除官职 B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夺:抢夺。 C免官削爵。免:罢免。 D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黜:废掉官职。
27、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错误的一项是( ) A、太祖继位以来,广稠人众,恩宠下人,奖掖后进, 士人以此多之。(投奔,归顺) B、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同,称赞) C、“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家人纷然相许。(称赞,同意) D、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称赞, 夸奖)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常见的古代官职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利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2、与人有关的特定称呼 长者:性情谨厚之人 先达:德行高、学问深的前辈 纨绔、膏粱:富贵人家 布衣、衣褐、短褐:平民百姓 弱冠:男子二十岁,泛指年轻时 束发:男子十五岁,泛指少年时 总角:未成年者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指童年 孤:幼年丧父 亲:父母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

(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新课标)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获奖学案(教师专用)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历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重要考点。
高考语文对本考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近年高考语文17套试卷都对文言实词进行了考查,出题方式都是从选文中选取四个句子来理解规定的实词,除上海卷为解释实词外,其余均为选择题。
文言虚词有10个省份专题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一是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来考查;二是选取同一材料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虚词,要求考生比较其异同.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我们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把握:一、复习并掌握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和18个“常见文言虚词〞;二、训练了依据语境来理解并识别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的能力;三、复习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点。
在做题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要在二轮中特别注意纠正的。
❶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掌握不清,常常觉得不知所云。
❷忽视课本文言例句的指导,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迁移运用。
❸做题僵化,不知从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❶进一步增强语境意识,善于联系上下文判断词义,整体理解,翻译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❷需灵活掌握一种或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技巧,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❸进一步强化精细意识,抓住关键词语的一一对应落实,不歪曲不遗漏。
❹熟记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熟悉课文出处并正确理解是成功的关键。
(近·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
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教案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教案第二单元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中) (四)、成语—熟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些食品是交给姐姐保管的,可她并不是一个从长计议的人,常常领着我们将下一日的提前消耗掉,造成寅吃卯粮的局面。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b.光明村委会提出,在旅游淡季积极开展果品销售,将旅游业和果业的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专家的意见不谋而合。
c.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d.写文章首先要言之有物,否则,无论文字如何优美,也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能打动读者。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
34567891011132020-02-05第二单元语言知识及语言表达(中) (四)、成语—熟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高三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二

文言实词复习学案二学习重点1.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记忆规律。
2.学习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一词多义1,了解规律要尽可能的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知识。
如:顾,回头---看---拜访---关心---顾虑;但是---反而;通“雇”解,判、剖分---解体---分解---分析---理解;通“懈”、“邂”令,发号施令---长官---善良、美好---辞令----法令---时令2,记忆指导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找出其他义项与本义的关系,形成一个网络,方便记忆。
给出两个例子作为参考。
假【推导提示】“假”的本义是“借”。
“借”不就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
借了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
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狐假虎威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天假其年归【推导提示】基本义是“女子出嫁”。
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
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着“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成语助记】之子于归归心似箭完璧归赵铩羽而归二,命题陷阱设误角度一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得不合情理例1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例2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治室于毁垣中治:修建。
B.臣不敢私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居:超过。
设误角度二以今释古考生掌握实词如果不够牢靠,往往会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命题者也常采取以今释古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这种设误角度多针对古今异义词而言。
例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信:相信。
2020新课标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件)2-4

第28页
【解析】 “法”前面有否定副词修饰,且带宾语“其故”, 所以应为动词“效法”;“其故”为宾语,应翻译成名词性质“陈 规”。
第18页
【解析】 ①“治”,除了动词“治理”,还有形容词“太 平安定”的意思,可联系成语“励精图治”思考。②句中“渝” 的含义是“改变、违背”,如成语“矢志不渝”。
【答案】 ①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 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②间谍得知金人背弃盟约,州里缺少船只,人们为此忧虑, 莫濛尽力办理收集(船只),等到敌人侵犯边境时,百姓依靠这些 船只渡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页
②谍知金渝盟,郡乏舟,众以为虑,(莫)濛力为办集,及敌 犯境,民赖以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 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第29页
【参考译文】 秦孝公不久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 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 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 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2020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学案(教师专用) "第一节高频文言实词编者按:高考文言文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既被目为“帝王家谱”,则可以肯定地说,选段的内容说来说去都是皇上的家事(皇上的公事私事都算国家大事)及王朝改姓和内部争权夺利的事儿;在行文上囿于这个“圈子”,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大批和官员(包括君王)相关的“高频词”。
在人物传记中,人物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
知道了这些官员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言行。
因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
大致说来,中国古代官职有以下三类:一、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掾,副曰属)”。
三、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
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六类: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
分说如下: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诸骑。
(《史记·李将军列传》)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起起用。
如: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
(《旧唐书·列传三十五》)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史记·项羽本纪》)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如:(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国语·晋一》) 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胁服夺.其官。
(高启《书博鸡者事》)三是升官。
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
(《后汉书·公孙述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闭绝私路,拔.进英隽。
(《汉书·李寻传》)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成帝说之,超迁.,一岁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四是降职。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
(《刘禹锡传》)放放逐流放。
如: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五是调动。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迁.东郡太守。
(《汉书·王尊传》)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如:徙.王信为楚王。
(《淮阴侯列传》)调调动官职。
如:调.为陇西都尉。
(《汉书·袁盎传》)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
如:改.刑部详覆官。
(《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
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
(《张衡传》)六是兼职。
兼兼任。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领兼任。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
(《晋书·袁乔传》) 署代理官职。
如: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
(《后汉书·范睢传》)权唐代以来称暂代官职。
如:改江陵法曹(参)军,入为权.知国子博士,……权知三年,改真博士。
(李翱《李文公集·韩吏部行状》)判高位兼低职。
如:除镇安军节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宋史·韩琦传》)还有一些相关的“高频词”虽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也要给予关注。
这些词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知主持。
如: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上》)主掌管。
如: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
(《文心雕龙·史传》)诉讼及刑罚是中国古代官员极重要的工作内容。
一般地说,只有中央政府设置有专门的司法机构,如隋唐时期形成了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的三权分立式的司法审判制度。
不过地方行政机关同时也是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往往还兼着“公检法”的全部工作。
在尔虞我诈风云变幻的时代,他们自己也常常官司缠身。
所以,相关词语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高频词”。
与诉讼和刑罚有关的词语有“案、狱具、系狱、收、牵累、录、执、大辟、坐、诛、族灭、贷”等。
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元史·耶律楚材传》)(译文:楚材听后流下了眼泪,随即向太祖启奏,请求向各州郡发布禁令,囚犯应处死刑的,必须等上级批准,违反者处以死罪,于是贪暴的风气有所收敛。
)即贷.而后闻。
(《新唐书》)(译文:赦免了他们,然后报告太宗。
贷,饶恕。
)(徐)有功故出反囚,罪不当赦,请推按.(通“案”,查办,核实)其罪。
则天虽不许系.(拘囚)问,然竟坐.(获罪)免官。
(《旧唐书·列传三十五》)尝于县南郭凤埭(地名)助人引船,遇有斗者为吏所录.(抓捕),斗者逃散,唯原平(人名)独往,吏执.(捉拿,拘捕)以送县。
(《南史·郭世通传》)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也有较为完备的一套制度,称之为“铨选制”和“考绩制”。
有关的词语也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
如:而翁长铨.。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铨”是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的意思。
相关的词语还有:铨除(量才授官)、铨考(考量选用)、铨序(按照官吏的才能功绩,确定官位的等级升降)、铨授(量才授官)、铨补(考量才能以补官职)等。
中国古代深受儒教影响的士子认为“不仕无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都可能千方百计去求官。
隋以后,还可参加科考得官。
这一部分“高频词”有“干、干谒、中第、及第、落第”等。
如:司马郎中王缮,潍州人,治三传《春秋》,中第.(科考及第),再调沂州录事参军。
(《宋书·王缮传》)某贫不济,以干.(求取)于公。
(《宋书·王缮传》)在中国,“以孝治天下”源远流长。
“孝”有时往往凌驾于“忠”之上。
表现在替父母守孝一事上正是如此。
不管你多么留恋那个职位,也不管这官有多大,遇父母丧,必须弃职守孝。
所以,“丁艰”“丁忧”屡屡出现于正史之中。
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让,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
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例:始为谢玄参军,为玄所遇,丁忧..去职。
(《晋书·袁悦之传》) (王)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
(《世说新语·仇隙》)官员年老体衰,也要离休或是病退,由自己提出,叫“乞身”“乞骸”“乞骸骨”。
如:恩荣已极,功业已成,寻合乞骸..,保全余齿。
(《旧唐书·郭子仪传》)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愿赐骸骨...卒伍。
”(《史记·项羽本纪》)对人物品评的词,如“勤于吏治,恭而近礼”、“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好直谏,守节死义”中的“勤、恭、苟合、守节”之类,这类词关系到对文段的准确到位的理解,从而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分析、概括一题的解答。
看1992年高考卷第18题: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议者以此少.(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之。
(《晋书·陈寿传》) 对传文自“或云”至末尾一段内容正确的理解是( )A.交代了陈寿低评丁仪、丁虞及诸葛亮、诸葛瞻的原因。
B.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C.评价诸葛亮、诸葛瞻有别于丁仪、丁虞,褒贬不同,侧重各异。
D.陈寿客观记载了诸葛亮、诸葛瞻的弱点与不足,议论他的人因此就少了。
表面看起来,这一道题是考查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实际上只要懂得一个褒贬人物的“议者以此少之”的“少(轻视,看不起)”字,便可获知正确答案为B。
以上所述,多为文化常识。
虽然近些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化常识”已不再作要求,但实际上文言文阅读是离不开“文化常识”的。
尽管近年高考文言阅读的选材已有所扩大,但仍以史传散文为主。
所以复习时对文言“高频词”仍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易错文言实词100例编者按: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培养思维品质,提升判别能力,我们搜集了2020~2020年全国各地400余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从1 600多个选项中遴选出了100个点击率最高的容易误解的文言实词。
在编排体例上,有如下三个特点:①坚持词不离句,②解释正误同列,③附有全句译文。
1.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
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2.师进,次.于陉。
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3.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
误:典籍正:主管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4.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5.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6.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7.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
误:标点正:删改译文:弥衡挥笔就写,一气呵成,一个字没有删改。
9.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
误:夺取正:强行改变译文:太祖了解他的志向,允许他而没有加以强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