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重点高中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基本认知专题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重点高中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基本认知专题复习导学案学生版

北镇市高级中学2016级高三年级语文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文——基本认知【考纲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 .分析综合C(1 )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情感目标: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掌握词语的古汉语现象【教学难点】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教具媒体】多媒体【高考真题体验】2015全国课标卷1 2015全国课标卷【实词考点解读】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一、【通假字】通假字是属于假借现象的一种。

假借字一般有两种现象: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借旧字表达新义;二是本有其字而不用,却去借用其他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我们这里讲的通假字主要属于第二种,也兼及古今字。

怎样辨析通假字?结合文本分析,在句子当中去记忆,同时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字音,求得本字。

阅读文言文时,遇到某个字如果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解释不通,便可从字音相同或相近方面去寻求本字。

例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例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一一《鸿门宴》例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一一《桃花源记》(二)______________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知识梳理与素材运用(全国通用)

《论语》十二章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文言基础知识挖空练习,自学自纠;2、文本重点句子翻译;重点实词积累:克、兴3、理解“君子之德”、“仁”“、恕”核心概念,思考孔子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一.【课文重点实词挖空训练】(自学7分钟)(一)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三)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

”(《里仁》)(四)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五)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反省)也。

”(《里仁》)(六)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君子。

”(《雍也》)(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八)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

(句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篑,进,吾往也。

”(句式:判断句)(《子罕》)(九)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十)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高三文言文导学案

高三文言文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导学案——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高三参赛)制作人:青岛一中袁春丽编号: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方法。

2、掌握文言句式变化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句式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讨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全面梳理活用和句式的相关知识,并针对这两点做好相关的文言文翻译。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条理清楚地梳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踏实严谨的学习作风。

课前准备案一、知识梳理词类活用的分类1、名词:?(1)(2)(3)(4)2、动词:?(1)(2)(3)3、形容词:(1)(2)(3) (4)4、数词:?(1)(2) (3)特殊句式的分类5、倒装句:(1)(2) (3) (4)6、非倒装句:(1)(2) (3)二、规律辨析请依照所给例句中活用和句式的特点,从必修教材或《史记》中再找一个典型例句,翻译该知识点,并辨清其在语法形式上的规律。

第一部分——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例句(1)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规律1:(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

《齐桓晋文之事》)(2)规律2:(1)生生所资。

(第一个“生”,维持。

《归去来兮辞》)(2)规律3:(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齐桓晋文之事》)(2)规律4:(1)扣弦而歌之。

(歌:唱歌。

《赤壁赋》)(2)规律5:2、例句(1)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鸿门宴》)规律:?3、例句(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使……称王。

王我:让我做王。

《齐桓》)(2)规律:?4、例句(1)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

师之:把他当做老师。

《师说》)(2)规律:?(二)动词的活用1、例句(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均为名词。

《阿房宫赋》)(2)规律一:2、例句(1)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活。

活之:救了他。

《鸿门宴》)(2)规律二:3、例句(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10-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劝学)

10-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劝学)

劝学【复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记忆整理,合作探究,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3.激情投入,为高考不吝汗水,夯实根基。

【复习重点】文言文之特殊句式、翻译。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用心细致地读一遍课文,思考自己存在疑惑之处,写在“学教思考”栏里,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复习案。

AB层同学可以思考完成探究案,C层同学可以尝试完成。

2.时间:30分钟左右。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2.善假于物也 1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5.风雨兴焉16.圣心备焉 17.学不可以已(五)古代文化常识填空。

1.荀子名字,末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2.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3.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六)指出下面词类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用心一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探究案(一)说明下面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句子。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 以为轮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翻译下面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学教思考记背案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复习案【知识构建】(一)自读课文,回忆旧知,自行通译全文。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2014届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陈情表(第一课时)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夙遭闵凶( ) 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3 愍臣孤弱( ) 4零丁孤苦 (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九岁不行 ( )2、至于成立( )3、举臣秀才( )4、拜臣郎中(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6、急于星火( )7、臣欲奉召奔驰( ) 8、则告诉不许(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 10、臣之辛苦( )1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则刘病日笃( )3、倡优畜之( )4、臣具以表闻( )5、谨拜表以闻( )6、故述往事,思来者( )7、历职郎署(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1)以:①臣以险衅( )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谨拜表以闻( ) ④猥以微贱(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2)见:①慈父见背( )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③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 (3)当:①当侍东宫( ) ②死当结草( )③木兰当户织( ) ④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⑤有大石当中流( ) ⑥北邀当国者相见( )⑦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⑧犯法当死( )⑨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 ⑩当是时也,商佐之( ) (4)薄:①日薄西山( ) ②门衰祚薄(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 室仅方丈( ) 2雨泽下注( )3 借书满架( )4 往往而是 ( )5 大类女郎也( ) 6余久卧病无聊(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 雨泽下注( ) 2使不上漏( )3 前辟四窗( ) 4东犬西吠( )5 所手植也( ) 6乳二世( )7、执此以朝( ) 8、垣墙周庭( )四解释一词多义胜1.旧时栏楯,亦遂增胜()2.予观夫巴陵胜状()3.何可胜道也哉()4.今年花胜去年红()比1比去,以手阖门() 2.比肩接踵()3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5.比比皆是()6.比得软脚病()殆1.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必修二》文言文 复习——导学案

《必修二》文言文 复习——导学案

高三文言文复习《六国论》复习学案2013年9月18日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满足)2、当与秦相较。

(同“倘”,如果)二、一词多义1.与(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与嬴而不助王国也()(3)失其所与,不知()2.得(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此言得之()(2)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3)战败而亡,诚不得已()(4)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或(1)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或此或彼,必居其一()(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4.为⑴以荆卿为计。

(作为)⑵邯郸为郡。

(成为)⑶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做)⑷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治理/被)5.于⑴其势弱于秦。

(比)⑵以趋于亡。

(向)⑶赵尝五战于秦。

(跟)⑷齐人勿附于秦。

( ) ⑸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到)⑹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比)三、古今异义词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5.思厥先祖父。

四、翻译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3.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译:五、指出下列加点词语得活用类型并解释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遇)⑵义不赂秦。

(坚持正义)⑶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焚烧/化成焦土)(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自取下策) (5)不能独完。

(保全)(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坚持到底)(7)始速祸焉。

( 招致) (8)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为鉴)(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的金玉珍宝)《阿房宫赋》复习学案一、实词(1)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使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二、虚词(1)焉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2)而: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3)夫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三、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学生用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XX年10月4号(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见《高考经典》75------78页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见《高考经典》87------90页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见《高考经典》98------99页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

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编者:王珍审稿:袁训刚2013年10月4号(一)高考文言文复习之纲要一、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二、识记高中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及古今异义的字词见《高考经典》75------78页三、词类活用类型盘点四、文言文虚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五、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六、常见文言句式类型盘点见《高考经典》87------90页七、文言文断句技法示范见《高考经典》98------99页八、文言文翻译满分精读方案九、文言文阅读注意事项(二)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及技法推断文言文实词考点解读一、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诗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在考查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与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文及学生还没有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

二、命题规律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命题形式十分灵活,从设题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一下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

2、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及偏义复词等。

3、从近几年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在《考试说明》上的120个实词范围之内。

三、考点解读联系教材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考查的重点。

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训练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情况。

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常见词语为主,一般是作为一小题单独出现,分值大都为3分,如2013年广东卷考了“第、推、绳、知”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也是3分,如2013全国卷一考了“遂、遏、累、旷”的理解;有时是跟虚词一起混考,分值为6分,如2012年北京卷考了“假、竟、赆、多”的理解(3分),还考了“舍、然、为、以”的词义及用法的辨析(3分)。

纵观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卷,文言实词必考,故文言实词的复习应成为文言文这一板块除翻译之外的又一重点。

联系教材牛刀小试(一)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含义1、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柳宗元《捕蛇者说》)衣食.所巡,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

曹刿论战》)百姓孰敢不箪食.(shí)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诸葛亮《隆中对》)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韩愈《马说》)月盈则食. (《易·丰》)2、见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至三十三年》)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暴见.于王《孟子·庄暴见孟子》才美不外见.韩愈《马说》胡不见.我于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信而见.疑.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府吏见.叮咛《孔雀东南飞》(二) 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1、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2、金.就砺则利(《师说》)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5、恨.晨光之曦(《归去来兮辞》)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三)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

1、我有亲父母..。

《孔雀东南飞》..,逼迫兼弟兄2、(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2)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4)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石钟山记》(5)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6)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答司马谏议书》)(7)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论积贮疏》)(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并说说你的推断方法。

1、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五)下列加点的字可以由哪些熟知的成语来解释?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③势拔五岳掩赤城。

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方法归纳掌握技巧在一个句子里,我们应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义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强阅读能力。

一词多义是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的。

这样,我们应该从理解一个词的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各个引申义和假借义。

例如“见”(见),下面是“儿”,代表一个人,人头上一个“目”,表示人的眼睛能瞅事物,可见,“见”的本义是“看见”。

从这个意义而得来的各种形式用眼睛来看人和事物的意义都是引申义。

例如:会见、召见。

又引申为“显现”“现”“露”,这几个意义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而“见”用作被动当“被”讲时,它和本义并没联系。

一语多义是文言文固有的现象,古代的词汇不像现在这们丰富,因而一个字就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和语言含义。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语句中的含义。

所以,对文言实词的一字多义现象要心中有数,平时注意积累。

可重点掌握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见附表。

(二)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

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

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单音词和现代汉语中双音词的区别。

古汉语以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数,这是在语汇方面的一个很大变化。

我们注意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的一个双音词。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就必须分开来理解,意思是“土地纵横”。

再如“故事”一词,现代多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而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其意思则是旧日的行事制度、先例、前例、旧事。

“故事,尹与御史相遇,尹下道避”中,“故事”也是此意。

但在“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中,“故”与“事”是两个词。

(三)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关)、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2.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对(或相反)。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区别开来。

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说“自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相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

(四)技法指导1.字形分析推断。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2.字音分析推断。

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3.语法分析推断。

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在句子中,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以推断词主我。

4.结构分析推断。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5.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借助这些语境推断。

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达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作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6.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的实词的意义。

如“不以外夷见忽”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易”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些熟悉的成语词义,推断文言语句中与之相关联的字词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