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之实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者亦当矜怜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分类。
1.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实词是指有具体意义,能够表示事物、动作、状态、属性等的词,如“山”、“跑”、“快乐”、“聪明”等;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主要起连接、助词、语气等作用的词,如“的”、“地”、“得”、“了”、“吗”、“呢”等。
实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代词等。
虚词的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语气词等。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学生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练习。
第二章:实词的词义辨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的词义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进行造句。
2.2 教学内容词义辨析的方法:从语境、词性、词义范围、词义轻重、词义转移等方面进行辨析。
实词造句的注意事项:选词准确、搭配得当、语义通顺。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词义辨析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词词义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造句练习。
第三章:虚词的用法辨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虚词进行句子构建。
3.2 教学内容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从虚词的词性、位置、功能、搭配等方面进行辨析。
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起到引导、语气、助词等作用。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虚词的用法辨析方法。
学生进行虚词用法辨析练习。
学生进行虚词在句子中的运用练习。
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的搭配。
4.2 教学内容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要符合语言习惯、语义合理、表达清晰。
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实例:如“跑得快”、“快乐地生活”、“聪明的学生”等。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规则。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练习。
学生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的应用练习。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总结其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3.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顾并掌握已学过的文言实词。
2. 难点: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引导学生思考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用法。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适量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以便学生课后阅读和练习。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的文言实词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文言文参考书籍,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总结其含义和用法。
2. 第2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案

掉转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精准点拨】【微积累】类义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窥、伺、蔽、觇、匿、隐、黑、秘、藏、伏。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领、判、守、兼。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俟。
⑩表示嫉恨的有:恶、厌、憎、衔、怨、患、疾、恨、怒、诅。
⑪表示授予官职的有:辟、荐、举、知、拜、选、除、授、起、察、仕。
⑫表示官职升降的有:升、擢、拔、迁、陟、晋、加,罢、黜、免、谪、左迁、窜、放。
【边练边悟】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
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篇一: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2、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试卷,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考纲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破旧的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
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
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推断出来。
四、方法例析(一)、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教案

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
⑥曲突徙薪亡恩泽()
⑦主人乃寤而请之()
答案:①“傍”同“旁”,旁边②“不”同“否”,否则③“嘿”同“默”,沉默④“息”同“熄”,灭⑤“乡”同“向”,当初;“弗”同“费”,破费⑥“亡”同“无”,没有⑦“寤”同“悟”,醒悟,觉悟。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结合语境推测出的意思和本字含义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
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
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
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类型典例
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楫”是衬字
语素意义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
【精准点拨】
偏义复词识别“三根据”“三注意”
方法示例
三根据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
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
这个语素上面
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状语“勤”只能修饰“作”,。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导学案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导学案一、学习目标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会通过语境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自主学习过程必备知识链接: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
形成情况比较复杂,但其基本规律是或通过引申,或通过比喻、借代,或通过假借等来实现词的多义性的。
因为情况复杂,难于掌握,也无需一一弄清每个多义词词义的来龙去脉。
但必须对常用实词已经形成的多个义项,在逐渐学习接触的过程中,仔细比较,整理积累,以求尽可能多而准确地掌握它,接下来我们可以从词义不同的来源来认识一下一词多义:1.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
如“年”字,它本来是指谷子熟了,后来才引变成为计时的单位。
有的时候也指词的基本(常用)意义。
如“红”字的基本意义是红的颜色,后又派生出成功、受人赞赏、赏识的意思,如:"他因这出戏红了。
"2.词的引申义:由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相关的意义。
引申义是对本义来说的,引申义必然跟本义在意念上有一定的联系,否则不能称之为引申义。
如“生”,《说文》:“象艸木生出土上。
”《广雅释诂二》:“生,出也。
”这是生的基本意义,也就是“生”的本义。
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有“生养”、“生产”、“生活”、“生命”等义。
又如《说文》:“向,北出牖也。
”引申为“向背”的“向”和“方向”的“向”,但“向时”意为先前,其“向”就不是引申义了,而是假借字而产生的假借义。
3.词的比喻义:通过本词打比方产生的固定词义。
比喻也是一种引申义。
如“轮”是有辐的车轮,是能转动的,由此而产生“轮班”、“轮换”、“轮流”的意义,由名词转为动词,是比喻义。
同样,“鼓”是一种乐器,形圆而中空,本义是名词,而用为凸出高起的意义,如“鼓出来”、“鼓起来”,转为动词,那也是一种比喻。
又如“眉目”指“端绪”,“"荆棘”比喻困难险阻,“机械”比喻死板等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文言学习1102 1108一、考点指津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要求有两个含义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常见”。
“常见的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近年来,高考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除了一词多义外,对词语的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也进行了考查。
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要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引起高度重视。
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秘书张伟明曾撰文指出:“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的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紧密。
”二、温故知新不论高考的命题出样怎样的调整和变化,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仍将为成为命题者的首选。
为了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切实掌握好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一)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语,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
词的古今意义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
文言文,有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词义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例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2.词义缩小。
有些词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它的应用范围缩小了。
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贾谊《过秦论》)3.词义转移。
有些词的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
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4.词义弱化。
有些词的表意程度变弱了。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如“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列传》)5.词义强化。
有的词则相反,表意的程度得到了强化。
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
如:“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史记刺客列传》)6.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的过失,《邹忌讽齐五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用的就是古义。
再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无贬义,现在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句中的“卑鄙”用的是古义。
(二)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所谓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对一词多义的实词,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如:“兵”本义是“兵器”,又用来指持有兵器的人,即“士兵”、“军队”,后又引申义为“战争”“军事”。
一词虽然出现多义,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思,这就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来确定。
(三)掌握常用通假字通假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
通假的原则是“音同”或“音近”。
因此,在一个句子中如果遇上不会翻译的“障碍字”,不妨联系上下文,根据音同音近而相通的现象大胆推断,只要在具体语境中能够讲通,则有可能就是通假字。
如:“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中“取”通“娶”。
“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令将军与臣有郤。
”中“郤”同“隙”;意思是“隔阂,嫌怨”,名词。
(四)掌握词类活用在文言实词中,某一个词属于哪一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往往出现某种临时性的变动,即某些实词有时在一定的句子里,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十宾语) 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②(副词作状语十名词) 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③(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④(名词+补语) 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⑤(所+名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⑥(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卒中往往,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⑦(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⑧(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⑨(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⑩(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①楚在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②卒使上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如: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促织》)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褒禅山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例如: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②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③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赤壁之战》)4、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表示比喻.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陈涉世家》)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第三,表示处所。
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指南录〉后序》)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5、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
这一宾话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①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孟子·告于上》)②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之战》)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①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7、名词使动用法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②舍相如广成传(zhuàn)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8、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为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②而耻学于师(《师说》)。
在这里,例①中的“襟”“带”是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译作:“以……为襟”,“以……为带”。
例②中的“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译作:“以……为耻”。
(五)掌握偏义复词由两个语素构成而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的语言现象叫做偏义复词。
文言文中,偏义复词通常有三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构不稳定,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表现出来。
比如: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②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①中“钟鼓”、②中“钟罄”均为乐器名,但从文本来看,主要指“钟”发出的声音,即“鼓”与“罄”只起陪衬作用。
离开这个语境,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③中“浅深”,表面看来,解释为浅和深也通,但仔细推敲,是指不知道那些石穴石缝的深度,句中意义只指“深”。
第二,起陪衬作用的陪衬语素位置不固定。
如: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④中“出入”意义偏在“入”,“出”是衬字,意思是: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⑤中“车骑”意义偏在“车”,“骑”是衬字,说明刘备放弃坐车而选择骑马。
⑥中“少长”从后文“长于臣”可以看出,意义偏在“长”上,“少”是衬字,意思是问“谁的年龄大”。
这些句子中的语素均偏在后一个语素上。
再如:⑦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⑧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短歌行》)⑨士大夫不耐痛痒。
(《苏武传》)⑦中“成败”强调“成”,即这一行动成功的结果;⑧中“契阔”,强调“契”即情感投合;⑨中“痛痒”强调“痛”,即疼痛。
均属于意义偏在前一个语素上的情况。
第三,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间存在意义上的相对、相反或者相同、相近的关系。
如: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⑾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⑿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⒀无所短长之效。
(《报任安书》)⑩中“国”和“家”是相近关系,古言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而⑾、⑿和⒀均为相对相反关系:饥是丰年,穰是灾年;死与生相对;短与长相反。
三、解题技巧1、注意归纳整理,多积累文言实词。
对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多种语言现象,要进行整理,多理解记忆。
2、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第8题)“远与恢素善”中的“善”就可以联系司马迁的《鸿门宴》的“善”友善、交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来理解。
2、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节词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