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必读】考研政治:土地改革线索大梳理,背会这些史纲不用愁
考研政治:中国近代史土地政策整理

中国近代现代史土地政策整理1. 农民阶级:《天朝田亩制度》内容:A.土地分配: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C.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①革命性:突出反映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②空想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剥夺农民对剩余产品支配权,无法调动生产积极性,所以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略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2. 民族资产阶级:(1)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但不能满足农民无偿分配土地的要求,并且打击封建势力不够彻底,所以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新三民主义—民生主义(1924.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平均地权,节制资本3.中国共产党:(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路线(1931.春):目的: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得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目的:为巩固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措施: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考研政治考点预测-土地改革

逻辑真题解析
了解逻辑真题的主要考查内容,试题结构,预测逻辑真题的命题趋向
2
王晓东
《考研管综真题》
数学基础
通过学习管理类联考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强化提高
打基础
20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基础讲义-刘京环》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教程》
数学强化
依据考试大纲及历真题介绍管理数学数学主要知识点,归纳总结命题方向 和常见的解题思想。
32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强化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逻辑强化
熟悉逻辑各题型的特点和表现形式,能熟练地运用各知识点和相关的逻辑 方法解题
刘京环
《考研管综初数冲刺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核心预测 4 套卷》
逻辑冲刺
提高运用各种知识点和逻辑方法解答各种类型的逻辑题的数学能力;消灭 逻辑理解中的盲点和误区;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Hale Waihona Puke 饶思中 《考研管综逻辑冲刺讲义》
《管理类联考数学阅卷人考前 8 天写作大预测》
(1)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2)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 农民。
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1.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
改”)运动的热潮。
2.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 力得到解放,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4
李擂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经济类联考综合阅卷人核心笔记·数学》
考研政治各种线索总结

人物著及著作和重要观点线索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2.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4.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5.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6.冯桂芬: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李鸿章、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洋务派代表,推行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8.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
9.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0.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
11.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考研政治冲刺期突击背诵复习主线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演变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主要矛盾。
2.新中国成立初期:3.新民主主义社会:4.八大:5.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及土地所有权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①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采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到1931年前后,基本形成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限制富农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③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不能损害中农的利益。
④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保护富农政策,保存富农经济(合作化后)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2.土地所有权的问题:1927-1931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1931-1956使用权和所有权归农民所有,1956至今土地公有,十六届三中全会:农民承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转让。
记忆方法(口诀、联想、数字等)必背数字:“一”:1.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2.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3.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4.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5.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6.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
考研政治顺口溜口诀记忆

考研政治顺口溜口诀记忆考研政治史纲顺口溜口诀记忆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十七大发展观,成小康。
考研政治毛中特著作顺口溜口诀记忆1.《阶级分析》分敌友,农民问题是中心2.《农运报告》三阶层,《星火》标志毛形成3.《反对本本》反教条,“思想路线”最重要4.《共产党人》三法宝,马列中化为正道5.《中革中党》39年,首提新民之概念,到了40《新民论》,新民理论体系成6.《改造》《整顿》《党八股》,都是延安为整风7.群众路线在哪里,《领导方法的问题》8.中共七大《论联合》,三大作风也要记9.《目前形势和任务》,两个没收一保护10《晋绥干部会议上》,首列官资为对象,还有两个总路线,新民革命和土改11.“民主专政”在哪提,这个答对不容易,不是49《论专政》,而是48《革命底》12.七届二中两务必,工作重心要转移13.《十大关系》56年,调动因素把社建,道路要靠自己探。
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顺口溜口诀记忆中国改造日本政府、社会主义民族革命、湖南领导报告高潮、人民纠正持久矛盾、干部通知目前决议、发刊本本关系延安。
以上口诀分为六句话,每句话的首词连起来是:“中国社会,湖南人民干部发刊”(有点象报社),记住首词后就可以把整个内容会议起来。
每个词语代表一本书,标题代表两本书,具体如下——战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中国:《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改造:《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日本:《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政府:《论联合政府》1945年中共七大社会:《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主义:《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民族:《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年湖南:《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领导:《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年报告:《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8年高潮:《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1955年人民:《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纠正:《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持久:《论持久战》1938年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干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通知:《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1931年目前:《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邓小平主持1981年发刊:《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本本:《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关系:《论十大关系》1956年延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考研政治重要第一次顺口溜口诀记忆1.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2.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3.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的。
土地改革高考知识点

土地改革高考知识点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背景土地改革发生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就是20世纪40年代。
这个时期,中国正值国民党统治下的农村土地问题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绝大多数农民只有微薄的土地。
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形成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使得广大农民对国民党的统治日益不满。
因此,土地改革成为了解决这个社会矛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内容土地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分配土地。
在土地改革中,地主阶级的土地被没收,然后分配给农民。
这个过程中,农民可以按照家庭人数的多少,田地的质量等因素来获得相应的土地。
此外,农民还要参与土地改革的其他方面,如农民组织和管理土地的工作。
在土地分配完之后,土地所有权也从地主转移到了农民手中,这无疑是对农民权益的重大保护。
三、影响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土地改革消除了农村中的社会矛盾,缓解了农民的压力,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其次,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他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再次,土地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农民因为有了自己的土地,就有了更大的动力去种植和经营农田,提高了农业产量。
最后,土地改革还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
总结起来,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变革,对农民的土地权益进行了保护和改善。
它不仅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也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研史纲高频考点 土地革命解读

考研史纲高频考点:土地革命解读
的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近了,考研在复习考研政治近代史纲这部分时,要善于总结,合并相关联知识点,按照时间顺序把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
为了帮助并能够给考生的考研复习节省下时间,下面,太奇考研小编为考生们总结了考研史纲高频考点之土地革命解读,供考生借鉴。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
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捕、被杀。
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3月到1928上半,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 000多人。
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
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
《土地改革》 讲义

《土地改革》讲义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在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少量土地。
这种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
只有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土地改革的历程土地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重点。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得到了土地。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抗日积极性。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
1950 年 6 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三、土地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土地改革的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进行土地清查,明确土地的归属和数量。
然后,按照政策规定,将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同时,对地主也给予一定的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为了确保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还建立了各级土地改革委员会,加强对土地改革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组织了大批工作队深入农村,宣传土地改革政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土地改革线索大梳理,背会这些史纲不用愁
中国革命的道路上自然少不了土地革命,而对于中国漫长的改革发展历程来讲,其中的土地改革更是数不胜数,这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考研政治中史纲板块的重要考点了。
对于繁重的复习任务来讲,一定的归纳技巧还是必须的,线索整理法就是其中很实用的一种,今天小编就来给小伙伴们梳理一下中国改革历程中的土地改革线索吧:
1.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
制定者农民阶级,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即使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未付诸实施。
2.辛亥革命时期:民生主义
制定者资产阶级,平均地权。
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3.大革命时期:新民生主义
制定者资产阶级,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并没有做到耕者有其田,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土地革命时期
(1)《井冈山土地法》,中共制定,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徒弟的权利。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2)《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在部分地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3)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