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考点10两宋民族关系-中国古代史(讲义)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 (3)民族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 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
第十五页,共16页。
5、少数民族(shǎoshùmínzú)对中华文明的 贡献
❖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 学(wénxué)、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 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
第十一,共16页。
3、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shíqī)的民族政 权及民族关系
❖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 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
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即辽宋于1005年 的澶渊之盟、夏宋于1044年的和议,金、南宋于1141年的绍兴 和议。 ❖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 ❖ 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 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从民族关系来看,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 是主要的。 ❖ 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 件,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③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xiānjìn)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 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 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 (xiānjìn)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 一步融合。
❖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 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 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 (zhōngyuán)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 “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 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点10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体实力的强弱 ,也与封建统治者处理 民族关系 的原则有
关 , 深 受 少 数 民 族势 力 强 弱 的影 响 。 还
【 考点训练 】
一
、
选 择题
1澶 渊 之盟 后 , 辽 边 境 “ 育 蕃 息 , 羊 被 野 , 白 . 宋 生 牛 戴 之人 ( 白发 年 迈 的 人 ) 不 识 干戈 ” , 。这 说 明澶 渊 之 盟
金 建 I颜 骨 建 金 的立 完 阿打立
辽 北 的 亡f 灭 和 宋 灭 金 辽
I 宋 的 灭 亡 北
是屈辱性 的, 大大加 重 了人 民的负担 , 同时也加剧 了两宋
的统 治 危 机 。 是 从 整 个 中 华 民族 的发 展 来 看 , 次议 和 但 三 是 有 积 极 意 义 的 。 一 , 束 了辽 宋 、 宋 、 宋 之 间 的 战 第 结 夏 金
担 。 客 观 上 议 和 成 功 , 利 于和 平 局 面 的 出现 和 各 民族 但 有
间经 济文化 的交流 。 民族 矛盾突出 , ⑧ 两宋 、 、 、 辽 夏 金等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 势力发展
政权 都亡 于民族政权 的进攻 , 民族之 间战争较频繁 。 民 但 族之 间的战争无侵略和被侵略之分 , 只有 正义 与非正义 、 进步性与落后性 之分 。少数 民族政权南下 破坏 中原地 区 先进 的生产 方式 , 进行的掠夺 和战 争是非正义 、 落后 的战 争 。 民族融合是 主流。 北宋与辽 、 分别 在边境地 区开 夏 设榷场进行 贸易 ; 宋时大批契丹 人 、 南 女真人进入 中原地
宋的战 之 {立 辽 和 1渊盟 订 澶 f容 内
I 影响
第2课时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ppt

梳 理
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高 考
》
热 点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
高 考
展
总
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
复 习
·
高 考
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
历 史
演
练 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
课 后
献。
强
化
作
业
资 料 卡 片
《 走
点
向
梳
高
理
()
考
》
热 点
高 考
展
总
望
复
习
·
高 考
历 史
演
练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北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政
课 后
权的位置,难度较小。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民族政权有契
强
化 作
丹族在今辽河上游一带建立的辽,党项族在今宁夏、甘
业
资 肃、陕西西北一带建立的西夏,因此,B项符合题意。
料
卡 片
【答案】 B
首页
上页
·
高 考 演
发展,这说明不论在统一政权下,还是在汉族政权与少数
历 史
练
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友好交往始终是
课
后 强
历史发展的主流。
化
作
业
资 料 卡 片
首页
上页
下页
末页
第4单元
复
习
定 位
【例1】 (2009·河北唐山4月)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
考
一种方法。下图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两宋的民族关系资料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各民族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延续贡献了力量。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 同缔造的。全面了解历史上各民族发展状况,对我们今天珍视民族团结,实 现共同繁荣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两宋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封建制度的成熟,封建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民 族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从命题角度看,在 民族关系方面,各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将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2010年高考上海卷)下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 A.东晋 B.南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本题考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从图中的“西夏”可以排除A、B两 项,因为东晋、南朝时期没有西夏政权;从图中政权边界及都城位置在黄河 流域可以判断该时期是北宋而不是南宋,因为南宋与西夏不接壤且南宋都城 在今天杭州。另外,南宋时期,黄河夺淮,从图中黄河入海地点也可排除南 宋。故选C项。 答案:C
的
1141年宋金 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
关 系
和
1005年,宋 每年送给辽 “岁币”; 辽撤兵;双 方约为兄弟 之国。史称
澶渊之盟
1044年,双 方议和:元 昊取消帝号, 北宋册封元 昊夏为国主
,
夏对宋称臣; 宋每年送给 西夏“岁
议和,规定 东起淮大水散、关 西至 以北的土地 归金朝统治; 南宋皇帝向 金称臣;每 年向金输纳 “岁币”。
Hale Waihona Puke 1.(2011年高考上海卷)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 民族分别是( )
A.匈奴、契丹、满族 B.契丹、鲜卑、匈奴 C.女真、鲜卑、匈奴 D.匈奴、鲜卑、契丹 解析: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匈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南朝齐政权 统治时期,进入中原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宋朝时期,北方的契丹族 建立了辽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两宋高考知识点

两宋高考知识点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两宋时期是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时代,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为你介绍两宋时期的高考知识点。
一、社会制度和政治1. 宋代的政治制度:北宋为中央集权制度,南宋为地方割据的时期。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两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考试科目包括省试、殿试,考试范围涵盖经义、史书、诗词等内容。
3. 士人文化:士人文化兴盛,注重文学修养和诗词才华,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4. 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的地位相对较低,士人地位较高。
二、经济和农业1. 科技进步:宋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发明水力纺织机械、推行锄禾改革等,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2. 商业和手工业:宋代商业繁荣,手工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丝绸、瓷器、木材等产品产量大幅增长。
3. 贸易和通商文化:两宋时期,南方沿海城市如杭州、广州成为了重要的贸易港口,与海外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三、文化和科技1. 文学艺术:宋代文学以诗词为主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南宋时期兴起的话本和元曲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绘画艺术:两宋时期绘画艺术繁荣,重视形态写实,代表作家有李唐和范宽等。
3. 科技发展: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对于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医学和药物学:宋代医学著作繁多,先后出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本草纲目》等重要著作。
四、宗教和哲学1. 佛教和道教:两宋时期,佛教和道教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钟山派和全真派等道教流派兴盛,南宋时期佛教热潮渐起。
2. 儒家思想:两宋时期,程朱理学逐渐形成,儒家思想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影响着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观念。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和农业、文化和科技以及宗教和哲学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值得关注的知识点。
在备考高考时,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更好地应对历史科目的考试。
两宋民族关系(201908)

两宋民族关系

第19课:辽、西夏的建立与宋辽、宋夏的和战考纲考点:1、契丹的兴起、建国与宋辽的和战2、西夏的建立与宋夏的和战复习提纲:一、契丹的建立和宋辽关系1.契丹的兴起:原居住地,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来过着生活,唐末,在汉族的影响下,开始的生活。
10世纪初,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
2.契丹的建国:(1)时间都城(今)人物耶律德光的时候,得到幽云十六州。
(2)政治制度:“番汉分治”的制度①原因②特点③作用:适应了对不同生产方式的民族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契丹等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
3.宋辽的和战:(1)宋攻辽:目的:收复,战况:,影响:北宋以防御为主,确立了“”的政策。
(2)辽攻宋(战役)(3)宋辽和议——订立“”,形成对峙局面。
4.宋辽对峙(1)、状况:边境安宁,贸易兴旺,使者往来(2)、结果:加强了汉族与契丹的友好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二.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关系1.党项族的兴起:的一支,居住在、、一带。
2.西夏的建立:时间都城(今),人物3.元昊的政治文化制度:仿照,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分管和大权,实行,选拔官吏。
仿照汉字楷书字体,创制了。
4.宋夏和战:初期,双方不断交兵,损失都很严重。
年,双方订立和议:从此以后,双方展开贸易,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契丹建国后,曾采取“一国两制”(蕃汉分治),主要是因为,A.皇帝与汉族官僚谋求妥协 B.契丹与汉族的民族矛盾尖锐C.境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契丹族与汉族风俗习惯不同2、在下列叙述中符合西夏历史的有①都城设立在今天的银川②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③仿照汉文草书字体创制西夏文字④推行科举制⑤与北宋一直和睦相处A.②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3.辽、宋、夏、金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是A.战乱长期不息 B.南北政权对峙C. 民族政权并立 D.割据势力强大4.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是①“守内虚外”②“强干弱枝”、“内外相制”③吸收中原先进文化④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对澶渊之盟的评价,错误的是A、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守内虚外”的政策 B.是宋辽关系由战到和的转折C、从长远角度行,对历史发展有进步性D、是宋军在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6、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党项族元昊、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主要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小国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开发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7、通过唐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宋与北方各族的关系的比较,可以看出宋朝最大的进步是A.宋与少数民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B.边境设榷场,互通有无C.宋与边疆各族政权建立了松弛的臣属关系D.宋的政治、经济制度被少数民族政权所采纳8、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年迈的人),不识干戈。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我国民族关系知识点总结_1、统一多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巩固(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扩大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少数民族借助自己的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2、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自先秦到明清,这两种形态交替或并存,一直贯穿于民族关系的始终。
(1)、战争形态:①、民族掠夺战争:通过战争掠夺物资,是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游牧或狞猎民族的一般特点,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②、民族征服战争:如1125年金灭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灭西夏、吐蕃等;③、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和回部贵族叛乱;④、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的五胡反抗西晋残酷统治与压迫的起义;⑤国内民族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战争、清朝的雅克萨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3.(04北京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 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 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 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4.(04上海7)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 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 B.元 C.明 D.清 5、下列各项中不是阿保机和元昊共同采取的措施 是 A、推行科举 B、任用汉官 C、创制文字 D、称皇帝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9、宋辽、宋夏,宋金和议,两宋朝廷都要向对方 A、割地求和,划界管辖 B、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D、提供制瓷、印刷技术援助 10、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 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 作汴州!”对该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旨在赞美杭州迷人的风景 B、揭露南宋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C、斥责南宋的统治者不顾国家危亡 D、说明南宋衰亡不可避免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6、澶洲之盟与宋夏和议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求和方的停战愿望 B、北宋要输送岁币 C、双方确立的政治关系 D、和议产生的影响 7、南宋初年与金相邻的政权,除南宋之外还有 A、西夏 B、蒙古 C、大理 D、辽 8、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 是指 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金军攻陷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 C、金军攻占东京,渡过长江 D、南宋与金议和,对金称臣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民族 兴起 首领 都城 改革 制度
契丹-辽916 党项-夏1038 女真-金1115 辽河上游 陕甘宁 松花黑龙江下游 完颜阿骨打-上京 耶律阿保机-上京 元昊-兴庆 燕京(中都) (内蒙古巴林左旗 ) 蕃汉分治-南面北 防唐宋制-中书枢 猛安谋克-军政合 一,兵农合一;促 面官-汉制待汉,蕃 密;科举;防楷体 创文字.-两制并存 进封建化和强大. 制待蕃 . 战 高粱河惨败 . 战-不断交兵损失 战-灭辽1125灭北 与宋 宋1127(靖康耻) 和战 和-1005澶渊之盟 严重,西夏求和. (1)内容-岁币辽撤 和-1044宋册封夏 南宋抗金八字军 ,夏称臣,宋与夏岁 和岳家军. 兵和兄弟国; 和-绍兴和议-割 (2)评价-积极为主 币;重开边贸. 促和平,贸易,友好 促进和平交流和 地,称臣,岁币. 有利和平交流,但 ,融合;消极-屈辱, 民族融合. 屈辱极重负担. 加重负担. 特点 多民族争权并立;有战有和和为主;相互交流少族封化.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1.蕃汉分治制度的成因,特点,反映规律。 原因: 辽统治的区域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北部少 数民族主要游牧经济,基本处于奴隶社会瓦解阶段,南 部汉族区域是农耕经济,是高度繁荣的封建社会. 特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用汉人的官制管辖汉人和渤 海人,用契丹的制度管辖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反映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 济发展. 作用:有利缓和民族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2.正确认识和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战争和和议。 民族战争:这些战争属于一个国家内部不同民族之 间的战争,不能采取侵略反侵略来评判;但存在正义和非 正义的区别. 由于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财富,破坏经济发展,岳 飞等领导的属于正义战争,符合人民利益,也符合两族人 民根本利益.但不宜采用民族英雄的称号.可称抗金英雄. 民族和议: 这些议和不能认识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 不是外交条约,是民族和约. 对于两宋来说,政治上具有屈辱性,也加剧了人民经 济负担,但积极意义是主要的,政治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 局面,经济上有利于双方贸易交流,最终促进民族融合.
2012版中考数学复习指导
返回
1. 05江苏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契丹族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 八旗制度 D.行省制度 2.(02上海历史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 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 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 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 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