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一段距离看世界——谈朱多锦先生诗歌创作的角度
美的照临——浅谈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说”的价值建构

美的照临——浅谈朱光潜《诗论》中“诗境说”的价值建构发布时间:2021-09-06T16:32:46.91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4月第12期作者:胡琪[导读] 在北京三联版《诗论》后记里,耄耋之年的朱光潜先生不无自得地写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胡琪中共杭州市富阳区委党校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在北京三联版《诗论》后记里,耄耋之年的朱光潜先生不无自得地写道,“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诗论》着手写作于1931年,在先生于各地讲学期间逐渐完善,并于1943年由重庆国民出版社正式印制单行本。
在出版时间和我国现代诗学体系建构的道路上,它恰好处于中国传统文论由古典通往现代的关捩点上,堪称是我国现代诗学乃至文艺理论建设的里程碑之作。
我国古典目录学的集大成者章学诚先生在《文史通义·诗话篇》中评价《文心雕龙》为“体大而虑周”,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理论体系的严谨完整、逻辑分析的细致缜密、涉猎问题的广泛深入,朱先生的《诗论》亦可被成为“体大虑周”之作。
一直以来,中国诗都缺乏科学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思考,在另一部著作《文艺心理学》中,朱先生道明了原因:一方面,文艺理论研究的形而上让许多人(包括创作者)望而却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人视其研究为鸡肋,认为文艺的欣赏不需要科学的方法分析论证,这样条分缕析的方式反而容易让作品成为“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 《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3]。
这两种看法显然是浮于表面、有失远见的,朱先生对此作出了分析和回应。
他首先指出,对于欣赏者而言,不论何种欣赏,背后都需要有踏实的理论支撑,否则仅凭粗疏的经验判断,无法定义作品的价值与艺术的本质[ 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冷成金老师对“价值”的定义:“所有有价值作品的创造,都是为了解决人的心灵痛苦”]?退一步而言,文艺欣赏固然不同于科学实验,需要条条框框各就各位。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阅读理解答案解析【2019年甘肃省张掖市】

7.(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19年甘肃省张掖市】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朱光潜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
”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
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
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
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
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
学识愈半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
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
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
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
比如说海上的雾,我在船上碰着过雾,观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
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
真令人心焦气闷。
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
福建省福州市2021_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福建省福州市2021_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福建省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王国维标举的“境界”是指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
这主要是侧重于作者的感受、作品的表现的角度上来强调表达“真感情、真景物”的。
在《词话》第36则后,王国维又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对“境界”说又偏重于从读者审美的角度上来加以补充。
他说: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紅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这里连用了“雾里看花”来比喻“隔”,都是倾向于指读者审美观感上体验到的“写景之病”。
接着,他又进一步举例说明“隔”与“不隔”之别:间“隔”与“不隔”之别。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之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
睛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乘烛游。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纵观上引数例,不论是“写情”还是“写景”,凡是直接能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则为“不隔”,所谓“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
少年作者视角下的诗歌与世界——以顾城早期诗歌创作为例

少年作者视角下的诗歌与世界——以顾城早期诗歌创作为例李繁【摘要】顾城18岁以前,以一个"儿童"的身份进行诗歌创作,他以少年作者视角体验外部世界、关照内心,用儿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大自然交欢中,顾城确立了"自然的我"的自我认知,用幻想这一儿童构筑心灵世界的主要方式编织着他的童话世界;儿童性在他的早期诗歌中表现得淋漓、透彻,诗歌记录着一个少年成长的欢欣与烦恼.【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5(020)004【总页数】5页(P66-70)【关键词】顾城;早期诗歌;少年作者视角【作者】李繁【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山西临汾0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87.2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顾城因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空灵唯美的诗歌而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儿童文学发展史上因被舒婷称为“童话诗人”和其诗歌的“儿童性”特征而被重视。
梳理顾城的诗歌研究,以“童话色彩”、“幻想特质”、“童心”等关键词组成一个独特的诗歌领地。
顾城的儿童诗因鲜明的儿童性特征被儿童读者喜欢,成为中国当代儿童诗的代表作。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1969年(13岁)随父亲顾工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18岁)回北京。
1962年(6岁)写下第一首短诗《写在明信片上》,1964年(8岁)创作《松塔》、《杨树》,1974 年(18 岁)返回城市。
《顾城诗全集》收录的顾城早期诗歌,除了他在六岁和八岁时创作的三首之外,其余都是在12岁至18岁少年期间创作的。
在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儿童”的年龄范围界定在0~18岁,儿童即是指人类社会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儿童的成长,受生理、心理、社会化程度三个维度的影响,呈现出婴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阶段性的年龄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顾城这一阶段进行诗歌创作时的身份是一个处于少年期的纯粹的“儿童”,他的早期诗歌也是纯粹的“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
赏析现代诗歌佳作(3)

赏析现代诗歌佳作(3)赏析现代诗歌佳作草人之一;6月18日,签名抗-议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的宣言。
8月初,病情恶化;临终前,朱自清仍谆谆嘱咐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配售的面粉。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
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写景抒情,委婉细致,意境清新幽雅,语言质朴而有风采。
《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
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洲杂记》《你我》等。
解放后出版有《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诗文集》等。
二、【创作背景】朱自清的《背影》,记叙的是1917年冬天的事,表现的是人世间最为普通父子之情。
1916年,朱家的境况已大不如前,父亲尽了最大的努力,体面地为自清筹办了婚事,并送他去北京大学读书。
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父亲的公卖局长职务交卸了,祖母的去世,都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父亲设法变卖了家产,又在扬州借了一笔高利贷。
1917年冬天,朱自清接到了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此时他才真正感到了家境的凄凉: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等,均早已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一派萧条的景象。
他凝视着微微发胖而略显龙钟的父亲、老实巴交的母亲和弟妹,心情十分沉重。
办完祖母的丧事,朱自清要回北大,父亲也为了生计而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于是父子同行至南京。
《背影》记载的便是他俩在浦口东站分手时的情景。
文中所记的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都难以忘怀。
此时朱父已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就显得不同寻常了。
与父亲的穿戴形成对比的是,朱自清却随身带着一件紫毛大衣。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

四下第三单元新课标理念之教法一、这一单元属于什么学习任务群本单元是统编教材第二次综合性学习单元,教材编排了《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4篇课文,综合性学习《轻叫诗歌大门》及语文园地。
这些课文都是中外名家新诗,诗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能唤起儿童对新诗的热爱,让孩子初步学会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肯定有人一看到“综合性学习”就将其定义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选文全是诗歌,毫无疑问,应该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因为这些实在没法跨,也就是说这又是一个没有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来定义的“综合性学习”。
二、教材整体解读1《短诗三首》中的三首诗均出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该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
《繁星(七一)》,诗人以“永不漫灭的回忆”展开,用三组结构相同的短语,创造出具体的场景,既将回忆的情境明确化,也为回忆的内容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
《繁星(一三一)》,诗人由大海联想到星光和花香,写出了大海对自己的影响,抒发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诗人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对大海的情感,转化成与星星有光辉,花儿有香气一样,诗人使用了“光、香、响”的宽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充沛。
《繁星(一五九)》,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
诗人把自己比作小鸟,把母亲的怀抱比作鸟巢,由自然界的“风雨”过渡到“心中的风雨”,当“风雨”来临,心底最无助的时候,母亲的怀抱便是自己的倚靠,说明母亲永远是自己心灵的温暖港湾。
三首现代诗虽然短小,却饱含深情、意蕴丰富。
另外,《短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指向根据需要,从多种渠道收集资料。
2.《绿》艾青的作品。
诗人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的景象。
诗人以虚写实,将自己的感受与景象的描绘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绿色的山林、绿色的原野、绿色的草地,还有被这绿色浸染的天空、阳光、海洋等等。
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春暖花开之时,当时艾青率领全国诗人访问团赴广州、海口、三亚等地参观访问。
【高一试卷】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诗歌是最早出世的文学,这是文学史家公认的事实。
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而表现最适当的方式是诗歌,因为语言节奏与内在节奏相契合,是自然的“不能已”的。
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
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
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舞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
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存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跳舞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
节奏是音调的动态,对于情绪的影响更大。
我们可以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且最有力的媒介,因为它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的节奏决不能制成定谱。
即使定谱,而每首诗的节奏亦绝不是定谱所指示的节奏。
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必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组合受文字意义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
这也是诗与乐的一个重要的分别。
诗是一种音乐,也是一种语言。
音乐只有纯形式节奏,没有语言的节奏,诗则兼而有之。
这个分别最重要。
语言的节奏是自然的,没有规律的,直率的,常倾向变化;音乐的节奏是形式化的,有规律的,回旋的,常倾向整齐。
诗源于歌,歌与乐相伴,所以保有音乐的节奏;诗是语言的艺术,所以含有语言的节奏。
经验转移_诗歌地理_底层问题_观察当前诗歌的三个角度_张清华

]当代视野诗歌视野经验转移・诗歌地理・底层问题——观察当前诗歌的三个角度张清华总是从外部角度谈诗歌,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是个危险,这表明,要么这个研究者对诗歌的内部是缺少敏感性的,要么干脆就是缺少进入诗歌内部的能力。
但从另一方面说,这样谈论又有某种不得已的因由,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艺术问题都社会化了,所以免不了要从外部角度进行辨析和观察。
本文主要以对2007年诗歌的阅读为感受基础,从几个现象出发,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诗歌经验:在向着现代与城市的迁移之中文学经验世界的空间转换,比起工业革命的速度来要缓慢得多。
农业时代的诗歌经验在我们这个民族这里,是以音韵的和谐节律、形式的整饬完美,形象的优雅高贵、情感的士大夫式的美丽颓伤等等为经典特征的,这些特征一直滋养着汉语,支持并培育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固化的美感范畴与观念体系。
它的改换,某种程度上比“推翻帝制”还要困难得多,所以当20世纪的历史结束、中国已经部分地走上了现代之路、物质形态的文化已经面目全非之时,有关中国现代的诗歌向何处去,却似乎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当我参加今年冬季在珠海举行的“第二届广东诗歌节”的时候,忽然产生了类似的问题冲动。
其实,由政府出资把诗歌节变成地方“文化工程”的做法也不是广东独有,这不是我思考的重心,我所思考的是,为什么在广东这样一个当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城市化进程最快、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复杂因素最多的地方,出现了这样奇特的“混合式”诗歌事件与文化景观?出现了这样密集的、有来自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专业和非专业的、出生本土和漂泊异乡的、兼做商贾官员或者身居底层的写作者?也出现了大量书写工业区的物质景观、人的生存体验与心理创痛的作品?很显然,这两者之间不是没有内在关联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生存经验的巨大转换,催生了丰富的当代性诗歌资源,正是这些纷繁而本没有“诗意”的经验,在激励和折磨着这里的生存者们,促使他们为自己寻找某种“精神安居”的理由与灵魂栖息的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一段距离看世界——谈朱多锦老师诗歌创作的角度一长期生活在本地,看惯了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一人一俗,就会熟视无睹,眼睛疲劳,不觉得有什么新奇,不觉得有什么新意。
同样,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长期从事一种职业的人,也就不觉得城市有什么景致,景致有什么新奇,新奇里有什么深意。
也就不觉得自己的职业有何崇高,有何平凡,有什么人生,有什么真谛。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想从眼前发现景致,发现新奇新意,发现人生人性,发现真谛真理,就得从眼前退开,隔一段距离看世界。
站在远处,或者站在高处,静观花开花落,静观四季沧桑,静观人世百态,静观人心人性。
朱多锦老师城市诗的写作就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隔着一段距离看现代城市的景象,正因为他隔了一段距离,才能发现现代城市的诗意。
朱光潜在谈到《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说,把事物摆放在一定距离中,才能发现事物的美,生活在事物之中,你只能看到它的实际用途,跳出事物之外,才能以“无所为而不为”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真,发现事物的美,发现事物的诗意。
朱多锦老师虽然生活在现代城市中,但他把现代城市摆在了一个被观赏的位置,就像一幅画,给它镶上了镜框,使它有了距离感,使它有了与众不同的别致。
朱老师站在观赏者的角度,站在现代城市的边沿,以一个自然人的眼光,以一颗淳朴的农人之心,来看城市的高楼、树木、斑马线、立交桥以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
在这些现代城市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朱多锦老师发现《城市广场》平平滑滑,不能烙印下几多灵魂;发现《城市走狗》穿着时髦狗装,这里吻吻,那里咻咻,声声走出腥味的前途;发现《二奶》这个新名词,正镶嵌在城市的朦胧灯影里,装点达官贵人的门楣;发现了《等车》人捉摸不定的命运;发现了《电梯里的故事》还没开始,便稍纵即逝;发现了《城市高楼》给人们投下长长的阴影,使人心长出苔藓;发现了《城市树木》只能生长人的意愿。
有人可能要说,朱多锦老师发现的这哪里是美呀?这明明是城市的阴暗和异化。
确实,朱老师发现的是现代城市文明日渐脱离自然的异化,人心被物质奴化的无助和失控,那是因为朱多锦老师,不仅仅以一个自然人的眼光旁观城市的景致和人世百态,他还以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灵来忧患世人的生活和精神,他还凭借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来警示世人。
现代城市的景致太多太多,有美有丑,有阳光也有阴影,生活在现代城市里的人,大多忙忙碌碌,奔波在追求物质时尚的辛勤、劳累、以及快乐和享受里。
大多以功利的眼光看到的是:香车宝马的炫目,灯红酒绿的醉心,高楼林立的气派,时尚时髦的虚荣。
谁又能静下来,“心远地自偏”呢?谁又能抛开功利的目的,以无所为的态度来观赏现代城市的景致呢?谁又能以一颗自然淳朴的农人之心,忧国忧民的情怀来感悟现代城市脱离自然的异化呢?人的生命太短暂了,人在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之中,来不及观赏什么,来不及发现什么,来不及思考什么,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即使闭上眼睛,还觉遗憾重重,恨不得来生再继续未境的追求和享受,怎么能静下心来,推开一定的距离来观赏这个世界,来发现城市发展的畸形呢?再说,大多数人在接受社会教育和熏陶的过程中,不再是自然的人,已被社会的功利异化,无论做什么事,都带着功利目的去做,无论看什么人都带着功利的眼光去看,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发现美,发现真谛的眼光。
即使有什么发现,有时也是偏颇的,甚至是极端的。
只有那些像朱多锦老师一样自然纯朴的人,不被功利目的污染的人,才能发现美,再加上他的学识经历,再加上他的忧患意识,他就会发现与众不同的城市诗意!就会发现城市高速运转下人心的无奈无助,人性的失控变异!现代城市发展太快!在强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有时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有时会不择手段、孤注一掷;有时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不同经济层次的人有不同的精神失落感,其共同的状态就是找不到精神家园,在经济的大潮中起起伏伏,一滑再滑,坠落为物质的奴隶。
但人们身在其中,又感受不到自己的坠落。
必须需要一个发现者来发现,来提醒,来警示!正因为朱多锦老师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以一个自然人的淳朴眼光,凭借关照人心人性人生的忧患责任,隔着一段距离,才能发现现代城市里人们熟视无睹的景致,才能感受到景致蕴含的深层含义,才能通过诗歌形式含蓄而思辨地表达出来,让人们在诗意中领悟,领悟现代城市下人类物质追求中道德的滑坡,精神的无助,本性的失控,从而重新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朱多锦老师的现代城市诗,创作角度是把城市摆放在一段距离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以一个自然人的心态,带着没有功利的忧患意识来观赏现代城市景致,来发现景致的人情世态,来思辨景致的人心人性。
这是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空间距离和角度。
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也得有时间上的距离和角度。
人不可能在悲痛欲绝时写出文字,痛定思痛,感触会良多,大家都知道蔡琰的《悲愤诗》,感人至深,但也是经历之后回忆起来的创作。
《红楼梦》里的故事,更是曹雪芹晚年回忆少年事。
经历的事情沉淀一段时间后,回忆起来便有了时间的距离感,在时间的距离中便有了美丽的忧伤,忧伤的美丽;便有了冷静的思索,思索的冷静。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中年或老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都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好滋味。
童年的那条小河,那个小土屋,那些小玩具,那些小狗小猫小虫子,当时并不觉得多么美丽可爱,现在回忆起来却特别温馨,有一种诗意的朦胧。
即使童年的贫穷饥饿、挨打挨训,现在回忆起来也有了痛苦的亲切,伤心的美丽。
所以艺术的创作和现实生活,特别是和自己的经历之间,必须隔开一段时间的距离,这样,那些特别深刻的经历就沉淀成一个被观赏被思考的对象,用现在的眼光和心灵来感受过去,就没了功利目的,没了个功利目的,就会思考的冷静,思索的清楚和辩证。
朱多锦老师近期创作的叙事长诗《父亲的高粱》就是隔着时间的距离艺术化了过去的一段经历。
正因为隔着时间的距离,朱多锦老师才能静下心来没有功利的观赏思考,才能艺术地描写、刻画,思考、思辨过去的那段经历,那段历史;才能将那段经历,那段历史沉淀为有景有情、有故事细节、有人物形象的诗歌艺术。
读《父亲的高粱》,我们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个时代伤感而美丽的景象:辽远的黄河岸滩,远近横着几座低矮的土屋,土屋的顶上偶尔升起袅袅炊烟。
天边垂落着血色的夕阳,夕阳的余晖里,有赶着牛车的剪影,有笨重的吱呀,吱呀的车轮声,以及车轮声里那一鞭时代的叹息。
夜色里,星星在空阔的天上闪着冷冷的光,蝙蝠在黑色里飞来飞去,远处还有几声狗叫,河滩边,一位父亲弓着腰,一跣一跣翻着泥土,偶尔蹲下身子,用手捏捏泥块;还有一位母亲提着一盏灰黄的煤油灯,带着惊恐的眼神,四下里张望;还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跟在父亲的背后,捡拾着新番出的茅草根。
这是一幅幅清贫而温馨的图画,它美丽在《父亲的高粱里》,晕染了一个时代的颜色。
在诗里,我们还能看到:月色里,窗纸映出的愁容;灶台上,空着饥饿的碗筷;乱石岗上,压着白纸的新坟。
我们还能看到高粱在雨里拔节,吐穗;在秋风里燃烧……这些景致是感伤的,美丽的,甚至是悲剧的,正因为感伤悲剧,才更感人,正因为感人所以才美丽。
诗歌艺术就是美丽的感人艺术,既给人以醒目的画面,又给人以心灵的情感触动。
而要达到这些效果,创作必须和现实生活隔着一段时间的距离。
《父亲的高粱》里,作者寄予的情感也因隔着时间的距离而醇厚,它不是歇斯底里的直接抒发,它不是愤世嫉俗的沽名钓誉。
它是通过写景,通过细节叙事,通过对景物拟人化的思辨而抒发感情的。
它有了时间的含蓄,思辨的丰富,冷静的沉郁。
诗歌的开头就用“积雪、二月蓝、风“等意象,营造了长河初春的诗意画面,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初春残雪“总是顽强地拒绝消融”,表达了诗人对残雪,对凄冷世界的憎恨和无奈。
“动不动就是风,那些随意而起的风啊,不知风干了多少相思,张扬了多少荒唐”。
诗人对“风”同样拟人化了,写出了风的变幻莫测,写出了风的无情荒唐。
表达了诗人对风的反感、警惕和批判。
像这样的寓情于景的片段很多,诗人不仅以景衬情,还以景衬托人物形象,还予理于情。
特别是父亲的形象,几乎处处以景来衬托。
父亲在夜里开垦荒地,夜色的空阔、阴冷、黑暗就衬托了父亲的紧张、恐惧以及独自奋斗的顽强。
晨星、黎明、霞光、太阳就衬托了父亲开垦荒地的希望和不安。
蜻蜓、蚂蚱、小狐狸衬托了父亲的虔诚、善良。
特别是对高粱的描写,其实就是父亲的象征,他充满理想和热情,他勤劳顽强,像一棵棵火炬敢于同时代的不公作斗争,敢于同命运饥饿作斗争。
父亲在诗人的心里是高大的,诗人对父亲的感情是深沉的,他既崇拜父亲,又疼爱父亲,看到父亲勤劳、受伤、绝望和坚强,他内心是痛苦的,沉郁的,充满了对那个时代的恨。
可是诗人的这种感情已经通过时间的沉淀而深沉含蓄,含蓄在诗歌的景色和艺术形象里。
诗人在时间的沉淀里,不仅描写着景致,塑造着形象,抒发着感情,也思辨着岁月,思辨着历史的变迁。
“在公社的那条土路上\缓慢颠簸的牛车 \碾延呻吟的辙印\社员茫然移动的身影\留下的全是瘦长的记忆”。
三十年以后,隔着时间的距离,拿现在的眼观来看,诗人看清了那段历史的真实:欲速则不达的贫穷,愚民而盲目听从,带来的是那个时代的饥饿,带来的是集体无意识,集体麻木和愚昧。
“作为父亲你找不出父亲的标记\他们都是社员\那时的岁月将父亲\定格在那个叫公社的年代”。
集体的盲从,集体的无意识,必然带来时代的灾难。
“在雨的间歇田野里\突然间就长出好多新坟——那些坟头都湿漉漉的沉闷”。
生命都无法延续,时代却依然疯狂,饿着肚子必须说“公社的日子比蜜甜”。
贫穷。
饥饿。
愚昧。
盲目。
荒唐。
麻木。
现在看那段历史,简直难以相信,那个时代确实发生过这样的荒唐。
是不是荒唐只属于那个时代呢?没人思考,没人反思,人人都忙着赶路,在赶路的过程中是不是还会有荒唐?很多人是看不清的,看清了也不想看的,只有荒唐发生了,荒唐过去了,有些人才能认识到,认识到也不会反思,只是仍忙着赶路,忙着物质的追求,很少能静下心来没有功利地看历史,反思历史;看现在,反思现在的荒唐。
现代城市日益脱离自然的异化,经济投资的盲目,职业分工与生活收入的偏离,等等现象不也是荒唐再荒唐吗?“今日你落下一只脚\踩痛的已是昨天——不见父亲的高粱\单有路边眺望明朝的小花…………今日你抬起一只脚\迈出的已是明天——不去儿子的桃园\单听山梁回响身后的风声”诗人朱多锦老师,站在现在,以欣赏者的眼光诗意那段历史,以旁观者的眼光反思那段历史,怀着忧患的意识,也注目着今天的命运,预示着明天的发展。
我们如果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荒唐也许会更荒唐。
历史也曾是今天,今天也会成为历史。
《父亲的高粱》虽然是历史的高粱,但也许会成熟在今天。
20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