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导学案苏教版
(苏教版)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2-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从形式、内容上看, 各不相同, 因此. 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
以学习《十五夜望月》为例, 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水调歌头》的教学重点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我的思念是圆的》因内容较浅显, 以学生课余自学、诵读为主, 在此不作具体设计。
十五夜望月教学目的:.通过多形式的朗读, 理解诗歌的意境。
. 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讲话, 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 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 快速默读一遍, 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 尽情地朗读。
(注意:读准字音, 读出诗歌的韵味). 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自由朗读, 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
(从朗读的技巧方面, 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配乐范读。
. 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 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 通过反复诵读, 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先小组交流, 再全班交流)四、积累诗歌:比—比, 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
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 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
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 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涛歌的基本方法, 大致可归纳为:朗读一赏析一积累。
(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 创设情境, 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苏轼时年岁, 为密州太守, 政治上很不得意, 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心情抑郁不欢。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年级:七年级课型:诗词鉴赏课时:2课时执笔:韩云生审核:备课组时间:2011.10.25 班级:__ 姓名: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三首诗词中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初步品味三首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2.领会诗中美好的意境和委婉的别离思聚的情思,以及由己推人的思想境界。
3.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第一课时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资料链接,自学助读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诗人。
一生困顿,晚景尤凄凉。
诗以乐府见长,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也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之一。
著有《王司马集》。
艾青(男)(1910—1996),原名蒋海澄,中国现代诗人。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等。
本文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
经历了“文革”等太多磨难的艾青,心中原来淡漠的亲情日渐浓郁,想到昔日挚友与亲人或不在身边,或已离世,心里产生孤独与凄凉之感,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和怀想。
二.初读诗歌,诗意感知1、《十五夜望月》表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的情愫;《我的思念是圆的》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珍视和怀念。
2、《十五夜望月》中暗写诗人望月,乃全篇点题之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人说,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其相关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三、再读诗歌,探究写法4、《十五夜望月》中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属于什么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5、在《我的思念是圆的》中,艾青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和联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欣赏诗歌,语言品味6、说说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好在什么地方,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苏教版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朗读并背诵着三首诗,积累咏月的诗词。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2.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导学】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这首词,上阕写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十五夜望月?是诗人为思念友人________而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思念________之情;而________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那么表达了渴望________的愿望。
4.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 ,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________ ?④________ ,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 。
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__ 。
5.判断以下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202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中秋之月是一年四季中最完美的月亮,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是全世界华人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日子,是一个让人滋生诗情画意的时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一、目标全解: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
唐代宗大历间进士。
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
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
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三首诗词,体味各首诗词的主要内涵和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2、熟读成诵并理解出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3、领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味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前两首诗,第二课时第三首诗加反馈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呢?(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学习《十五夜望月》1、介绍作者:王建 (约767-约830),字仲初,唐代诗人,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出身寒微,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
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2、注音与字词:栖(qī):鸟停在树上。
十五夜:中秋的晚上。
地白:指月光满地。
3、齐读诗歌,思考问题。
(1)“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答:指月光满地。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秋思”一词具体含义指什么?答:请看课文注释③: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3)“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4、再读诗歌,思考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答: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学习目标】1、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三首诗词的韵味。
2、反复诵读,感知三首诗词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完整说说自己的理解。
3、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学习重难点预设】1、感情诵读,读出韵味。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三首诗词内容的理解。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指导】一、(预习点兵)1、查找资料,搜集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本诗词背景《十五夜望月》选自《》,作者,代诗人。
《水调歌头》是名,是宋代词人的一首兼的抒情之作。
作于年节,当时作者与其弟已经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代诗人,原名。
2、运用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给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音并解释中庭地白树栖鸦():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反复诵读,感知诗词内容。
《十五夜望月》中,诗人写中庭月色,用“”使人不由联想到李白的名句“,”,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中。
诗中暗写诗人望月,点题的诗句是:“”。
明点望月,推己及人,扩大望月范围的诗句是:“”。
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表现得蕴藉深沉。
尾句中“”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水调歌头》中,“,,。
”“,。
”可以看出,作者认为,人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我的思念是圆的》作者把无形的说成是有形的。
可见作者对亲朋团聚的渴盼。
三、深入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1、《十五夜望月》描绘的情景是:2、《水调歌头》描绘的情景是:3、《我的思念是圆的》描绘的情景是:4、就你的理解,分别说说三首诗词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并通过对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的把握读给同学听。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备统复备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指导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发表见解,小组补充组织朗读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第二课时初备统复备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
结合内容谈感受组织背诵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组织交流,评价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课后作业: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十四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
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王建(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1)《十五夜望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
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之作。
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
3.朗读诗词,解决重点字音。
栖.鸦(qī)冷露.(lù)丙辰.(chén)宫阙.(què) 朱阁.(gé) 绮.户(qǐ)婵.娟(chán) 琼.楼玉宇(qióng)三、合作探究(一)赏析《十五夜望月》1.二人小组互读诗歌,正音,划分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着三首诗,积累咏月的诗词。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2.体会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主导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1.《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填人名)。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
这首词,上阕写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3.《十五夜望月》是诗人为怀念友人________而作。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抒发了思念________之情;而________的《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则表达了渴望________的愿望。
4.默写。
①不知天上宫阙,________________。
②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 ,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应有恨,________ ?
④________ ,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 。
⑤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_ 。
⑥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________ 。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6.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7.给加点字注音。
宫阙.()绮.户()
8.解释。
①达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合作探究】
9.你认为《十五夜望月》前两句通过写景表达了何种情感?
10.“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换成“在”好不好?为什么?
1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12.“我的思念是圆的”,此处的“圆”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馈检测】
阅读理解(15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
么?(2分)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主要体现在哪些词句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月的古代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两到三句。
(2分)
答案: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1.唐王建
2.水调歌头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月下饮酒对月怀人
3.杜郎中、亲人、艾青、祖国统一
4.略
5.①√②×
6.B
7.què qǐ
8.①达旦:到天亮。
②兼:同时。
9.诗人通过联想,由己推人,在这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
感。
10.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如果换成“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11.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福。
12. 此处的“圆”即团圆、团聚的意思。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13.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14.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15.怨恨。
“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8.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