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洪雅茶探微

合集下载

浅议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

浅议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

浅议中国茶道的发展历史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

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

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

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

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

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

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

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

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

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

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

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

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

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汉代的茶文化

汉代的茶文化

汉代的茶文化通过各种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知道两汉间的茶事越来越趋于丰富。

茶叶正是在这个时代成为商品,茶叶种植的第一人也正是被后来的人记录在这个时代,而历史上有关茶叶的第一个文献,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诞生。

植茶最早年代的记载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在其地理名著《舆地纪胜》中曽说:“西汉有僧从岭表来,以茶实蒙山。

”只是后来典籍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植茶年代,而当地一直就有西汉吴理真结庐四川蒙山,亲植茶树的传说,吴理真成为人类植茶史上最早被记载的种茶人。

《舆地纪胜》成书南宋,岭表即今天的岭南,关于西汉僧人从岭表传来种茶传统,有后人表示疑义,而吴理真其人的真实情况,在他生活的西汉时代史书亦无明确记载。

然而,被各类后世史志笔记记载的西汉蒙山产茶,依然还是推理为可信的。

晋代大学者常璩在《华阳国志》里写明武王伐纣时,蜀中小国贡献茶叶,并且周初时,园子里已经有茶叶了。

而且,在《晋书》和《唐国史补》当中,也都有本地茶叶的生长记录,后者还顺带着评价:“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后世直到今天还流传着有关蒙山茶的各种传说,而根据传说,历代所留下的茶事盛迹,亦在蒙山成为重要的茶文化景观。

文献记录文人们在时代风气的形成与演进中,往往会起着记录者、参与者甚至引领者的作用。

西汉学者、辞赋家扬雄在其著作《方言》中记载说:“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而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专门对茶进行了解释:茶,苦荼也。

在中国首部字典中收入了“茶”字,说明了茶在当时生活中的重要。

而茶的药用被权威地记录,则是在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

其中记录有二十几种药物,包括“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苓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其中的“荈诧”就是茶。

就因为这两个字,陆羽将司马相如和他的《凡将篇》一起选入《茶经》,由此可证明,茶在汉时的药理作用,意义有多么重要。

茶叶的演变史

茶叶的演变史

茶叶的演变史你了解多少?三分钟让你化身“茶叶大师”古往今来,茶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文人墨客、或是帝王将相,都与茶有解不开的缘分。

“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品也好,“琴棋书画诗酒茶”之精神装饰品也罢。

一整部中华文化历史,也是茶进化、演变的历史,从粗犷到优雅,从实用到审美。

远古时期茶是一味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说的是神农氏在尝百草时,也误尝了茶(古时候的“荼”,就是现在的“茶”。

《衡州图经》云:“荼陵者,所谓山谷茶茗也”,荼陵,即今日湖南茶陵,以产茶闻名),发现几片小小的绿叶,竟然是天然良药,具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之功效。

在神农氏的尝试下,先秦人民有将茶叶直接放在嘴里嚼的习惯,吃法非常粗犷,但是能解除一天疲劳。

这是有记载以来饮茶的第一种形式。

春秋时期茶既是蔬菜也是贡品、祭品《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讨伐时,巴蜀一带曾以茶叶作为“纳贡”珍品奉上,这是茶作为贡品以来的最早记录。

古代时候,先民们都比较敬尊鬼神,因此,茶也被当作祭品,祭祀给祖先和神明。

在这一时期,人们的吃茶方式仍然很粗放,直接将茶的枝条和芽叶从茶树上摘下,放在水中大火煮沸,煮沸后,将煮过的茶汤一饮而尽。

或者直接当蔬菜食用,《膳夫经手录》中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可想而知这种菜的味道,及其苦涩,由此被称为“苦荼”。

西汉时期茶被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茶作为商品流通,据最早的文字记录是西汉王褒的《僮约》,其中有“脍鱼炮鳖,烹荼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荼”等句。

这也是我国以及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的记载。

通过这一记载可知,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值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要生产区和有名的茶叶市场(大家最熟知的那句“前月浮梁买茶去”,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带热点、流量担当,所以老少皆知浮梁是唐代大茶叶交易市场)。

在汉代时期,大一统国家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略有进步,老百姓就开始考虑改良饮茶的方式,在煮茶时,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同放在一块煮,依靠这些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自身的苦涩来增添茶的香气。

中国茶文化 2

中国茶文化 2

中国茶文化
白茶
我国特产,它加工时不 炒不揉,只将细嫩、叶 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 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 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 。 白茶主要产于福建的福 鼎、政和、松溪和建阳 等县,有“银针”、 “白牡丹”、“贡眉”、 “寿眉”几种。
中国茶文化
青茶
属半发酵茶,即 制作时适当发酵, 使叶片稍有红变, 是介于绿茶与红 茶之间的一种茶 类。它既有绿茶 的鲜爽,又有红 茶的浓醇 。因 其叶片中间为绿 色,叶缘呈红色, 故有“绿叶红镶 边”之称 。
中国茶文化
“儒、释,道”与中国茶道精神
三家文化构成中国茶道之主 体。 总体基调:高雅深沉、博大 精深。 共同特征:和谐宁静、淡泊 旷达、养生清思、礼仪。 个性特征:儒家积极入世、 道家避世超尘、佛家“苦寂 ”与“顿悟”。
谢谢大家观赏
黄倩倩 11131126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 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中国茶文化
茶艺与茶道
“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 “道”,是指艺茶过
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 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 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 结果。
中国茶文化
我国民间茶俗
北京的大碗茶
喝大碗茶的风尚,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 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 尤其早年北京的大碗茶,更是名闻迩遐,如今中外闻名的北京大碗茶商场,就是由此沿 习命名的。 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 这种清茶一碗,随便饮喝,无须做作的喝茶方式,虽然比较粗犷,颇有“野味”,但它 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 大碗茶由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即便是生活条 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今天,大碗茶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饮茶方式。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

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神农说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

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

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

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三国说《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

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西汉说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

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

'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买荼'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发源地点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国饮茶的历史悠久,早从唐代之前就已经存在,到了唐朝更是形成了一种饮茶、品茶、赏茶、闻茶的普遍茶文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史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茶谱》五代蜀·毛文锡

《茶谱》五代蜀·毛文锡

《茶谱》五代蜀·毛文锡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

眉州洪雅、昌阖、丹棱,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

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

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

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

如中国名山者,其味甘苦。

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人西。

蜀州晋原、洞口、横源、味江、青城,其横源雀舌、鸟觜、麦颗,盖取其嫩芽所造,以其芽似之也。

又有片甲者,即是早春黄茶,芽叶相抱,如片甲也;蝉翼者,其叶嫩薄,如蝉翼也。

皆散茶之最上也。

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

泸州之茶树獠,常携瓢置,穴其侧。

每登树采摘芽茶,必含于口,待其展,然后置于瓢中,旋塞其窍。

归必置于暖处。

其味极佳。

又有粗者,其味辛而性熟。

彼人云:饮之疗风。

通呼为泸茶。

建州方山之露芽及紫笋,片大极硬,须汤浸之,方可碾。

治头痛,江东老人多味之。

鄂州之东山、蒲圻、唐年县皆产茶,黑色如韭叶,极软,治头疼。

长沙之石楠,其树如棠楠,采其芽谓之茶。

湘人以四月摘杨桐草,捣其汁拦米而蒸,犹蒸糜之类,必啜此茶,乃其风也。

尤宜暑月饮之。

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

乡人每年采撷不过十六、七斤。

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

南平县狼猱山,茶黄黑色,渝人重之,十月采贡。

容州黄家洞有竹茶,叶如嫩竹,土人作饮,甚甘美。

(作者按,以上各条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

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洪州西山之白露。

婺州有举岩茶,斤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也。

当阳县青溪山仙人掌茶,李白有诗。

团黄有一旗二枪之号,言一叶二芽也。

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

昔有僧病冷且久。

尝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

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

茶说-明-屠隆

茶说-明-屠隆

序茶为清赏,其来尚矣,自陆羽著《茶经》,文字遂繁。

为谱为录,以及诗歌咏赞,云连霞举,奚啻五车。

眉山氏有言,穷一物之理,则可尽南山之竹,其斯之谓欤,黄子骧溟著《茶说》十章论。

国朝茶政,程幼舆搜补逸典,以艳其传。

斗雅试奇,各臻其选,文葩句丽,秀如春烟。

读之神爽,俨若吸风露而羽化清凉矣。

书成属予忝订,付之剞劂。

夫鸿渐之《经》也以唐,道辅之《品》也以宋,骧溟之《说》、幼舆之《补》也以明。

三代异治,茶政亦差,譬寅丑殊建,乌得无文。

噫,君子之立言也,寓事而论其理,后人法之,是谓不朽,岂可以一物而小之哉。

岁乙卯,天都逸叟胡之衍题于栖霞之试茶亭。

总论茶事之兴,始于唐而盛于宋。

读陆羽《茶经》及黄儒《品茶要录》,其中时代递迁,制各有异。

唐则熟碾细罗,宋为龙团金饼。

斗巧炫华,穷其制而求耀于世,茶性之真,不无为之穿凿矣。

若夫明兴,骚人词客,贤士大夫,莫不以此相为玄赏。

至于曰采造,曰烹点,较之唐宋大相径庭。

彼以繁难胜,此以简易胜,昔以蒸碾为工,今以炒制为工。

然其色之鲜白,味之隽永,无假于穿凿。

是其制不法唐宋之法,而法更精奇,有古人思虑所不到。

而今始精备茶事,至此即陆羽复起,视其巧制,啜其清英,未有不爽然为之舞蹈者。

故述国朝《茶说》十章,以补宋黄儒《茶录》之后。

一之产茶之所产,无处不有。

而品之高下,鸿渐载之甚详,然所详者为昔日之佳晶矣。

而今则更有佳者焉,若吴中虎丘者上,罗芥者次之,而天池、龙井、伏龙则又次之。

新安松萝者上,朗源沧溪次之,而黄山硒溪则又次之。

彼武夷、云雾、雁荡、灵山诸茗,悉为今时之佳品。

至金陵摄山所产,其品甚佳,仅仅数株,然不能多得。

其余杭浙等产,皆冒虎丘天池之名,宣池等产,尽假松萝之号。

此乱真之品,不足珍赏者也。

其真虎丘,色犹玉露,而泛时香味若将放之橙花。

此茶之所以为美。

真松萝出自僧大方所制,烹之色若绿筠,香若兰蕙,味若甘露,虽经日而色香味竟如初烹而终不易。

若泛时少顷而昏黑者,即为宣池伪品矣,试者不可不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6 3 张, 那 么大 的量 都只能分别 在本 县买茶 到打箭炉 ( 今 康
定县 ) 发卖 。川 西一带仅洪雅县 具多种特权 , 说 明这里 过去
山者 ” , 洪雅茶 主产 地总 冈山正夹 在两地 之间 , 且古 蜀 时洪
雅、 丹棱 本一县 。我认 为陆羽在此对茶 叶质量所 言有 偏 , 因
程 是县 ” 。另注 :杨 州蜀 冈 、歙 州牛 岭 ,茶铺 味甘 香如蒙 顶 。为什么把洪雅 与那么远 的地 方相联 呢?乌程在浙江湖 州 。我认为这可 能与他们所饮之 茶有关吧 ,如蜀 冈、牛岭
也 是茶铺名 ,其茶 来 自古蜀洪雅 总 冈山、牛仙 山 ,这里 自 古就产 “ 味甘 香 如 蒙顶 之 茶 ” ,是 否 蜀 冈 、牛岭 暗 指 总 冈 、牛仙 呢 ,那 它们 自然与洪雅有关 了。 洪 雅古茶 质优 量丰 , 具 有远销 各地 的特权 , 除名 山外 ,
《 洪雅县志》 嘉庆 十八 年 ( 1 8 1 3 ) : “ 茶, 出花 溪 、 总 冈 二 处。 ” “ 杂著《 茶经》 : 眉州 、 洪雅 、 昌阖、 丹棱 , 其茶如蒙顶 制饼 茶法 , 散者叶大而黄 , 味颇 甘苦 , 亦 片甲 、 蝉翼之次也 。按 : 县 西南诸 山皆产茶 , 界峨眉者 , 其茶色青 味甘 , 如峨 山所产 , 界
荣经 、 雅安 、 名 山, 其茶色黄 昧苦 , 制 皆成颗 《 事类 赋 》 中多处 引用 《 茶 谱 》所 述 。宋吴 淑撰 《 事 类 赋》 中 《 茶赋 》有 “ 蜀 冈牛岭 ,洪 雅 乌程 ” ,原 注 “ 茶谱 日眉州洪雅 、丹棱 、昌合亦制 饼 ,茶 法如蒙 顶 。乌
是最 大 的茶 叶买卖 集散 地 , 也说 明洪雅古 茶早 已在全省 多
地饮用 。腹 引五百五 十六张 , 每张一 百斤共 5 5 6 0 0 斤, 加 附 茶则 一共六 万三千 多斤 , 再加 上成都 、 华 阳、 嘉定 ( 乐山) 几 百张和本地 的 自用 , 还有官茶贡茶 , 全年产量也不 可小 视。
再 从 以下 县 志可 得 :
为唐人杨晔《 膳夫经手 录》 中说 “ 始, 蜀茶得 名蒙顶也 。元 和 以前 , 束 帛不能易一斤 先春蒙顶 ” 。唐代雅 州的蒙顶石 花当 时是 驰誉 全 国的名 茶 , 唐 以后蒙 顶名 茶 的品种 繁 多 , 如石 花、 雷鸣、 露钟 、 谷芽、 黄芽 、 甘露、 万春银 叶 、 玉 叶长 春等在 史料 中多有 记载 , 洪雅总 冈山紧临蒙顶 , 产茶亦佳 。 古 代 茶文 献 中最 早 出现 洪雅 ,见 于 五代 蜀 人 毛文锡 ( 9 1 3 年前 后 )的 《 茶谱》 。虽然原 书 已佚 ,但 《 太平寰宇
《 荣经县 志》 ( 民 国四年) 有《 通 志》 : 瓦屋 山太湖寺 出茶 ,
味清 冽 , 甚佳 。诗人 咏之 日 : 品高李 白仙 人掌 , 香 引卢仝 玉 腋风 。按 : 太 湖寺一名 云峰寺 , 距 瓦 山远 甚 , 近不 闻其 产茶 也 。惟 箐 口驿观音寺颇 生淑茗 , 清宗室果亲 王人 藏时 , 饮而 甘之 , 嗣后采茶入 贡 , 岁 以为恒 。至清鼎革始免 。 由雅安地 方志可知 , 观音寺原名 月心阁 , 月心 山下萧 梁 古刹也 。后改 建为 可天寺 ( 可仙 寺 ) 、 观音寺 , 在县北 黄村 , 近洪雅竹箐关 ( 箐 口驿 ) 。
“ 汉 有盐井 , 南安、 武 阳皆 出茗 名” , 那 时洪 雅既分 属南安 和
严 道。
世界最早 的茶 叶专著陆 羽《 茶经 》 就茶 叶产地与质 量载
有“ 剑 南 以彭州上 , 绵州、 蜀州 次 , 邛州次 , 雅州、 泸州下 , 眉
州、 汉州 又下” 。原注“ 雅州百丈 山 、 名 山” “ 眉州丹棱县生铁
荣 经各“ 一茶 场” , “ 名 山、 百丈二茶镇 ” 。由此洪雅县一直有 买 茶场 , 丹棱 后来 只有 茶场而无买茶场 , 茶 场和买茶场有很
“ 蒙顶露芽 , 堪资卢仝七碗 , 青城 雀舌 , 可入陆羽三篇 ” , 雍正 《 四川通 志》 更 是载 有“ 峨眉之 白芽雅 安之蒙 顶 皆珍 品 也” 。如今 的蒙顶 甘露与峨眉竹 叶青已是名冠 四方 , 众 人却 不知 , 洪雅茶 似蒙 顶峨眉者 皆有 , 现在 每年开春 即被 外地客
实五代 时期 已有制饼 ) 《 丹 棱 县 志》 乾 隆二 十六 年( 1 7 6 1 ) : “ 总 冈山 , 县 西五 十
里 。崇峰峻岭 , 盘折蜿蜒数十里 , 相续不 断。其首洪雅 , 其阴 雅安 、 名 山、 蒲江 , 其 阳为 邑地 , 产茶 。 ” “ 附茶说 茶具产西 山 , 总冈至盘陀 , 蜿蜒数十里 , 民家僧舍 , 种植成园, 用此致富。 ”
附近几 县不 能与 其相 比。元丰 《 九域 志》 ( 1 0 8 0 年) 载: “ 丹
棱: 七乡 , 东馆 、 栅头 、 蟠鳌 、 青 倚 四镇 , 买茶一场 。 ” “ 洪雅: 州
西北一 百三十里 , 一十 四乡 , 永安 、 止戈 、 陇袁 、 回銮 、 安和五
镇, 买茶一场 , 有牛仙 山 、 雅江。 ” 蒲 江“ 火井一 茶场 ” , 卢山 、
古代洪雅茶探微
口 康
四川洪雅古茶 , 历 史悠长 。可是湮 没在史 书文献 中, 没
有 被世 人重视。

共榷 课银 六十九 两五钱 , 于本县买 茶至成 都县华 阳县犍 为 县叙 州府 内江县重庆府 富顺 县等府州 县发卖” , 其 中可见具 体定 制 , 不仅 要有定额榷 引 , 还有指定 的买地或卖地 。清雍
正 时期 , 四J I I 仅洪雅 、 大邑 、 灌县 、 彭 县和什邡 为买地 , 其 他 县 只能本 地买卖 不得 出境 。或 按定额 到指定 县卖 , 如 雅安
原 额边 引 2 4 9 2 6 张、 荥 经原额 边引 1 9 5 1 4张 、 名 山 原 额 边 引
早 在晋 《 华 阳 国志 》 ( 撰于3 4 8 3 5 4 年) 中, 就明确记 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