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用)
上海2021年初三语文二模之古诗文二(学生版)

上海2021年初三语文二模之古诗文二(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上欲杖杀卫士上①尝从复道中见卫士食毕,弃余食于窦②中,怒,欲杖杀之;左右莫敢言。
宪③从容谏曰:“陛下从复道中窥人过.而杀之,臣恐人人不自安。
且陛下恶弃食于地者,为食可以养人也;今以余食杀人,无乃失其本乎!”上大悟,蹶然④起曰:“微兄,几至滥刑。
”遽.释卫士。
是日,上宴饮极欢,自解红玉带,并所乘马以赐宪。
【注释】①上:皇上。
指唐玄宗。
②窦:坑洞。
③宪:宁王李宪。
是唐玄宗同辈兄长。
④蹶然:匆忙的样子。
10.解释加点词意思。
(4分)(1)窥人过._____________ (2)遽.释卫士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分)今以余食杀人,无乃失其本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无乃失其本乎”中的“本”在文中指“________”。
(用原文回答)(2分)13.文中的唐玄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申屠敦之鼎洛阳布衣申屠敦有汉鼎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
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①。
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
淬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
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与敦所有者略类。
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之,飨宾②而玩之。
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
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③不知孰为真耳。
”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
”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
”敦不平,辨数不已。
众共辱之,敦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权之足以易是非也。
”龙门子④闻而笑曰:“敦何见之晚哉?士⑤之于文亦然。
”【注释】①云螭斜错,其纹烂如也:云与螭(兽名)互相掩映交错,花纹斑斓。
②飨宾:宴请宾客。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邹忌的讽喻手法及其对齐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讽喻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启发学生学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使学生认识到讽喻在沟通交流中的重要性,学会运用讽喻手法化解矛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讽喻手法及其对齐王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讽喻手法及其作用。
(2)运用讽喻手法化解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入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简要介绍邹忌的背景及其讽喻手法的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讽喻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的矛盾,尝试运用讽喻手法化解。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讽喻手法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理解。
2. 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讽喻手法,探讨其对齐王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范文2

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领会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理解讽喻手法的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2)懂得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谦逊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把握。
2.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和讽喻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和讽喻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邹忌的讽喻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探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翻译难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喻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6.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谦逊品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寓意和讽喻手法。
8. 课后作业:翻译课文,完成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能否熟练翻译课文。
九年级下册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讽齐王”、“纳谏”等。
(3)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3.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讽谏文化,明白邹忌的讽谏目的。
2. 分析齐王接纳意见的过程,从中体会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邹忌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邹忌的讽谏艺术和齐王的纳谏态度,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思想。
4. 欣赏分析: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5.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接纳他人意见方面的体会。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在接纳他人意见方面的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邹忌讽齐王的故事,让学生理解讽谏文化和接纳他人意见的重要性。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相关资料,如注释、译文等。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
如何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

如何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河南省新乡市第二十一中学孔凡杰《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多次修订,该文均作为基本篇目入选,而且,还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一提背诵,不少同学望而生畏。
究其因,我认为主要是不得背诵之法所致。
现依据本人教学实践,就本文的背诵浅谈一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是阅读客体系统中的基本因素”,“环境总是有形无形地施加作用于读者,影响着阅读的过程和效应。
”①作为语文教师,在学生背诵该文段时,我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无噪音的环境,或者有意识地播放一段轻音乐,比如古筝曲《高山流水》、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增强记忆效果。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播放的必须是轻音乐,而且绝对不能有歌词,因为强音乐会刺激干扰大脑,降低阅读效率,歌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二者都会对背诵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2.孕育良好的阅读动机。
有了阅读动机这一阅读的“始动力”,“阅读中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就都活跃起来;没有它,各种智力因素只会在暗夜里沉睡。
”②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让学生明确该文的阅读目标——会背;其次,让学生知道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然后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背诵比赛,并根据具体结果及时评价,以激励学生,使先进者信心更足,后进者奋起直追。
3.整体阅读与部分阅读有机结合。
“汉文阅读应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综合——分析——综合’的思路,从整合出发再到整合终结。
”③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先把全文通读几遍,以达到整体把握之目的;然后让学生把全文按意义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阅读,即“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和“进谏的结果”三部分,如此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直至会背;最后再把全文通背几遍,以达到过度学习150%为宜。
4.理清思路,理解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理解性记忆比机械性记忆的效果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启发学生反思自我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会因为学生的不听话而感到烦恼和无奈。
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时,就会发现有些教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的。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其中蕴含的道理深刻而实用,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下面,我将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谈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介绍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曾经担任过齐国的宰相。
当时,齐国国君穆公非常宠信一位叫管仲的大臣,以至于对其他的大臣并不太重视。
有一天,穆公听了管仲的建议,收回了与楚国划界的一块土地。
可是,邹忌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他建议对齐王进行纳谏。
齐王听到这个建议后非常生气,认为邹忌是在挑战他的权威,对邹忌进行了处罚。
邹忌并没有放弃,他为自己辩护,并主动提出让宰相去替他受罚,齐王见邹忌如此坚持己见,便觉得他是名臣,将他留在身边。
二、启发学生自我反思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教案,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位名臣是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坚持己见,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得到齐王的认可的。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需要时刻反思和提高自己,才可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而对于学生来说,自我反思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引导他们在改正过程中得到自我提高和提高综合素质。
启发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自我反思呢?以下为我们提供几点建议:1、主动跟学生交流互动教师可以主动排除身上的教师威严,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想法。
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在日常的交流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平台。
从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策略。
2、建立反思机制根据课程的主题或任务,我们可以建立反思机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定期评价和反思。
教师可以把反思结果作为教学参照,借此指导学生实践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语气和故事特定情境。
2、利用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了解“私、修、间”等14个常用词语的用法,归纳义项,掌握几个特殊句式。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课前准备:1、自渎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方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讲谏的大臣是不成的。
但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出于对国家尽责,对国君尽忠的赤诚之心,劝国君改正过失,冒死进谏,但大多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这类的例子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呢?(学生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忠心耿耿的志士仁人一片丹心令人感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惋惜,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进忠言的故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的,结果又是怎样?(板书:课题)二、解题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 学生演剧收获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演剧收获引言在古代中国历史中,邹忌是一个睿智勇敢的政治家。
邹忌以他的智慧和胆识闻名于世。
他在一次对抗齐王的纳谏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和勇气。
而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通过再现这一历史事件,给人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收获。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对于学生们的影响和收获。
学生演剧的背景和概述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基于历史事件改编的一部剧作。
剧情主要围绕齐国国王对邹国的侵略,以及邹忌为保护邹国利益而勇敢地在齐王面前纳谏的故事展开。
这个故事反映了邹忌作为一个智者和爱国者的品质,并强调了个体勇气以及为国家利益而发声的重要性。
剧中角色的塑造与演绎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角色塑造非常成功,通过学生们的精彩演绎,每个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齐王齐王是个凶狠而自负的角色,在剧中他代表了权力的傲慢和盲目的侵略欲望。
他的表演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权力对人性的消融作用。
邹忌邹忌则是一个勇敢而聪明的角色。
他通过巧妙的言辞和深思熟虑的策略,在剧中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胆识。
邹忌的角色鼓励观众勇敢地为正义和国家利益而奋斗。
邹国百姓邹国百姓是剧中最质朴的角色。
他们代表了国家的力量和人民的支持。
他们在剧中通过集体行动展示了民众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
乐师乐师则将音乐与剧情完美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戏剧的艺术享受。
音乐的魔力让剧情更加生动和感人。
学生演剧的教育意义通过学生演剧《邹忌讽齐王纳谏》,学生们不仅仅在表演技巧方面提高了自己,更在许多其他方面受益良多。
1. 锻炼演技与表达能力学生演剧是一个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机会。
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锻炼了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自信心,提高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培养合作精神学生演剧需要学生们紧密合作,共同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剧目。
通过学习和排练,学生们学会了互相倾听、协商和合作。
他们克服了困难,共同努力,最终呈现出了一部精彩的演出。
3. 培养勇气与担当剧中的角色邹忌鼓励学生们勇敢地发声,挑战不公正和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比照阅读(一)【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1.两则选文表达的共同主旨是什么?(3分)答案:统治者应该有勇气广开言路,擅长纳谏。
2.简略说说甲文中进谏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3分)答案:因为齐威王敢于纳谏,广开言路,使得齐国大治,民众对齐威王治国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意见越来越少。
3.乙文“君瑾守此三者,足以治楚亦!”句中“此三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答案: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5分)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答案: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
12.解释以下加点词的含义。
(4分)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③孙叔敖为楚令尹担任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离开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
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1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
(5分)答:邹忌使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老父”使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
直接陈述利害,能够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邹忌讽齐王纳谏23.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C)(2分)A.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粗衣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吾孰与徐公美C.朝服衣冠有一老父衣粗衣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A.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使……听到)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间或,偶然。
)D.敬受命,愿闻余教(余:其余的。
)2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能够进谏的了⑵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就会离开他26.甲、乙两段所谈的都是“进言纳谏”之事,其中“邹忌”和“老父”的劝说方式有什么不同?二者的成功劝说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5分)邹忌用暗示、类比的方式委婉规劝,易被人接受;(1分)老父以吊唁这种极端的方式规劝,有极强的警示性、寓意性,但不容易被人接受,若不遇贤者,恐有祸患。
(1分)启示:一是被劝者要从善如流,虚心、诚心接受他人的规劝。
(1分)二是劝人者要敢于进言,天下人管天下事。
(1分)三是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
(1分)13.解释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离开(背弃)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厌恶(嫌弃) )14.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3分)(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15.请仿照例如,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除甲、乙两文之外)(1分)例如: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二)【乙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助的人。
②小孺子:年轻人。
③三旦:三天。
④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
⑤务:一心,一定。
翻译: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不过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连着)几天。
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
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
”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1、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
( 2 分)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螳螂捕蝉,黄雀在后2、与“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中加点字“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B ) ( 2 分)A、皆以置从美于徐公B、奉命于危难之间C、管夷吾举干士D、其不已也,告之于帝3 、解释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满一年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每题3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译: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16.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三)【乙】齐宣王见颜斶①,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
斶,人臣也。
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
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王曰:“有说乎?”斶曰:“有。
”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②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
’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选自《颜斶说齐王》)【注释】①颜斶( chù):齐国隐士。
②柳下季:即展禽,鲁国人,又称柳下惠。
译文:宣王召见颜斶,傲慢地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到我面前来!”宣王很不快乐。
左右大臣连忙责备颜斶说:“大王,是人君;颜斶,你是人臣。
大王说‘斶过来’,你也说‘大王过来’,这怎么能够呢?”颜斶回答说:“我到大王跟前去,是趋炎附势;大王到我跟前来,是礼贤下士。
与其让我做一个贪慕权势之小人,不如让大王做个爱贤敬士的明主。
”宣王听后,更加愤怒地问道:“王尊贵呢,还是士尊贵?”颜斶毅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又问:“有根据吗?”颜斶说:“有。
从前秦国攻打齐国,下命令说:‘有人胆敢去柳下季墓地五十步范围内砍伐柴木的,一律死罪,决不赦免。
’又下一道命令说:‘有人能斩获齐王的头颅,就封万户侯,赏黄金二万两。
’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珍贵!”9.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含义。
(2分)(1)王之蔽甚矣(积弊)(2)时时而间进 ( 偶然、间断 )(3)王前为趋士( 尊重 ) (4)王岔然作色日 ( 更加愤怒 )1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大臣里面能够直接指出国王错误的人,获得最高的奖赏。
(2)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
译文:由此看来,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贤士的坟墓珍贵!11.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以下问题。
(2分)(1)甲文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目的是让威王虚心纳谏,强盛国家。
(2)乙文颜斶劝谏齐宣王的目的是让其礼贤下士,尊重士人。
12.甲、乙两文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分)答案例如:甲文旁敲侧击,乙文直言不讳,我赞同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直截了当,效率很高,第一种则浪费时间。
(四)【乙】陈轸谓秦惠王曰:“大王尝闻卞庄子刺虎乎?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
大者伤,小者死。
卞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是必大国伤,小国亡。
从伤而伐之。
一举必有两实。
此犹庄子刺虎之类也。
”惠王曰:“善。
”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选自《史记》有改动)。
译文:陈轸对秦惠王说:“大王可曾听说过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么?庄子想要杀老虎,馆竖子阻止他说:“这两只虎刚要吃牛,食物好两虎一定会争夺,争夺就会打斗,打斗后那么大虎受伤,小虎死掉,大虎受伤后再去杀它,一下就能够杀死两只老虎。
”卞庄子觉得准确,站在那等待。
过了一会,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大虎受伤,小虎死了。
卞庄子向受伤了的老虎刺去,一下果然立了杀死两只虎的功劳。
如今韩,魏两国相斗,用不了几年,一定是大国伤,小国亡,我们向伤国攻打,一下一定会有两国的利益。
这和庄子杀虎是一个道理啊。
“惠王说:“好。
”大国果然伤亡惨重,小国果然灭亡,秦国起兵攻打。
大获全胜。
10.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4分)(1)臣之妻私臣(偏爱)(2)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方圆)(3)卞庄子以为然(准确) (4)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一年后)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大国果伤,小国亡,秦兴兵而伐,大克之。
译文:大国果然伤亡惨重,小国灭亡,秦国起兵攻打,大获全胜。
12.细读甲、乙两文,完成以下填空。
(4分)1)甲文中,邹忌用自己受妻、妾、客蒙蔽的故事,来推断齐威王必然“王之蔽甚矣”,乙文中,陈轸用“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建议秦惠王只要等待时机,就能收到“一举必有两实”之效。
(用原文填空)(2)有一个成语源自甲文,这个成语是门庭若市。
可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文中“卞庄子刺虎”的故事,这个成语是坐山观虎斗或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或一举两得。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巨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