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谏逐客书》含答案的副本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谏逐客书》含答案的副本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谏逐客书》含答案(2022春·浙江·高二统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招揽。

B.举.地千里举:攻克,占领。

C.包.九夷包:吞并,囊括。

D.遂散六国之从.从:侍从,随从。

28.下列句子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东得百里奚于.宛A.以其无礼于.晋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多于.南亩之农夫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开门见山反对逐客,却将秦王发布的逐客令说成是“吏议”的结果,以免触怒秦王。

B.选文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历史事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

C.段末进行假设推论,正面论证了秦国如果拒绝客卿,必然出现国力日益衰退的严重后果。

D.灵活运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散句,使语言形式兼具整齐与错落之美,增强了说理气势。

参考答案:27.D 28.B 29.C【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2018最新】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2页)

【2018最新】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篇一: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张仪)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来自:WwW. : 史记张仪列传阅读答案 )。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史记张仪列传》节选)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C.始吾从若饮:你.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2.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苏秦自以不及张仪/敢以烦执事..B.此在吾术中而不悟/青出于蓝而青于蓝..C.知君乃苏君/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张仪之来也/蚓无爪牙之利..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B. 欲/以为御史大夫C. 上默/然惭D. 故/特召君耳(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2)这;才能;担心,害怕(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371)广东茂名实验中学第二次模拟考试(整理精校版)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371)广东茂名实验中学第二次模拟考试(整理精校版)

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371)广东茂名实验中学第二次模拟考试高考模拟试卷0405 20:05::茂名市实验中学2015届高考模拟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二)语文试题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孝悌睇视凝神谛听瓜熟蒂落B.劲头痉挛不胫而走大相径庭C.舐犊吞噬有恃无恐嗜酒如命D.韧性妊娠壁立千仞玉润珠圆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速生鸡”事件被媒体曝光后持续发酵,从养殖到肉鸡出栏屠宰,多个环节均存在违规操作的现象,被曝光的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虽然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如箭在弦,但某些监管部门对此却不以为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A.发酵 B.冰山一角 C.如箭在弦 D.不以为然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重点,立足全局,扎扎实实开好局。

B.“2015届高考模拟12月21日是所谓‘世界末日’”的言论,国内外多名科学家及宗教界人士一致批驳,且事实证明谣言不攻自破。

C.随着发令枪响,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15000名运动员奔向赛道,他们在享受竞技体育快乐的同时,也尽情领略珠海的怡人风光。

D.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为此,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4.给下面一段打乱顺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强调和谐,讲究中和.中庸的人生理想与人论观念②同时,凡是悦目.惬意的建筑美,就是说,能够在人们心理上激起美感的建筑美,必然是一定的生理快感的升华③因此,生理快感虽然并非美感,却是激起美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理基础④中国古典建筑,一旦一定程度上满足入的生理需求,就必然给人带来一定的生理性快感⑤中国古典建筑的和谐之美表现在其物质性的实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审美功能之间⑥这种快感必然放射到人的心理领域,引起心理反映A.①⑤④⑥③② B.①④⑥③②⑤ C.⑤①④⑥②③ D.⑤④⑥②③①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文言文《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阅读练习及答案(常州2023学年高三12月)

文言文《战国策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阅读练习及答案(常州2023学年高三12月)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秦,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

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

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国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秦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秦,十月取之,遂定秦,秦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A.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B.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C.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D.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辕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是国家王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与成语“一言九鼎”中“九鼎”意义相同。

《张仪事秦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仪事秦惠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仪事秦惠.王。

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

”言未已,齐让又至。

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

”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

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

”王曰:“善。

”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

齐果举兵伐之。

梁王大恐。

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

”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

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

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

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

王可伐韩临周。

’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

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

此臣之所谓托仪也。

”王曰:“善。

”乃止。

张子.仪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

雍沮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

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

齐、楚攻魏,公必危矣。

”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

”雍沮谓齐、楚之君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恶仪,必攻魏。

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魏必多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

若欲复攻,其敝不足以应秦。

’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

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

”齐、楚之王曰:“善。

”乃遽解攻于魏。

(节选自《战国策》,有删改)4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B.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C.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D.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惠”,是秦王谥号。

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张仪受辱》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主要讲述了张仪忍辱负重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仪受辱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选自《史记》)【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

③醳(shì):通“释”,释放。

④檄(xí):征讨的文书。

⑤而:你的。

⑥顾:却,反而。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门下意张仪 ( ) (2)掠笞数百 ( )(3)为文檄告楚相 ( ) (4)我顾且盗而城!( )11.下列各项加点的“以”字与“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不以物喜B.我以日初出远C. 卷石底以出D.太医以王命聚之12.翻译下列句子。

(2分)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13.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

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性格特点。

(至少两方面,2分) 参考答案10、 (1)怀疑 (2)用竹板打 (3)写 (4)将要11、 B12. ⑴张仪贫穷且没有好的品行,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13. 示例:张仪被诬陷后,受到鞭笞,但他并不屈服,可见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张仪受辱后,得知自己的'舌头还在,便心安的说“足矣”,可见他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张仪为秦相后,公开告诉楚相将要攻打楚国,可见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二》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二》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战国策秦策二》含答案(2022全国甲卷,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4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穀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楚王曰:“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 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解析]“不烦一兵”和“不伤一人”句式一致,且“商于之地六百里”作“得”的宾语,故应在“不伤一人”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子”在这里是对陈轸的尊称,作“独不贺”的主语,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

”阅读答案“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

”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宣惠王五年,张仪相秦。

十六年,秦败韩脩鱼,虏
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

韩氏急,公仲谓韩王曰:“与
国非可恃也。

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善。

”乃警公仲之行,将西购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告之。

陈轸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而伐楚,此秦
所祷祀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王听臣为之
警四境之内,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
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

纵韩不能听我,韩必
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也,兵虽至,楚
不大病也。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
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
患也。

”楚王曰:“善。

”乃警四境之内,兴师言救韩。

命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不穀国虽小,已悉发之矣。

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
将以楚殉韩。

”韩王闻之大说,乃止公仲之行。

公仲曰:“不可。

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

王恃
楚之虚名,而轻绝强秦之敌,王必为天下大笑。

且楚韩
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也。

已有伐形,因发兵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

夫轻欺强秦而信楚之谋臣,恐王必悔之。

”韩王不听,遂绝于秦。

秦因大怒,益甲伐韩。

大战,楚救不至韩。

十九年,大破我岸门。

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

是岁,宣惠王卒,太子仓立,是为襄王。

(《史记·韩世家》)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西购于秦购:讲和
B.韩必德王也德:感激
C.楚不大病也病:担忧.担心
D.乃警四境之内警:警告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楚王闻之大恐秦之欲伐楚久矣
B.韩王不听,遂绝于秦虏得韩将宧.申差于浊泽 C.乃警四境之内乃止公仲之行
D.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秦因大怒
7.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陈轸军事谋虑的一组是(3分)
①王听臣为之警四境之内。

②今已得之矣,楚国必
伐矣。

③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

④纵韩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⑤愿大国遂肆志于秦,不谷将以楚殉韩。

⑥太子仓质于秦以和。

A.①②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惠王十六年,秦军打败韩军。

公仲向韩王进谏,建议韩王以一城为代价向秦国求和,和秦军共同南下攻
打楚国。

B.面对秦国的威胁,陈轸为楚王提供了联合韩国共同抵抗秦国的军事策略,最终使楚国逃过一劫,没有被
秦国攻打。

C.当韩国放弃联秦攻楚的计划后,秦国非常愤怒,增加兵力攻打韩国,楚国没有派出救兵,韩国在岸门被
秦国打败。

D.由于韩王没有采纳相国公仲的意见,导致韩军战败,使太子仓成为秦国的人质,等宣惠王去世后,太子
仓掌握大权,继位称王。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3分)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赂以一名都,具甲,与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4分)
译文:
②夫以实伐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D.警:警戒
6、C(A.代词,代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B.介词,和/在D.通过/因而)
7、A(③属于公仲的军事思想。

⑤是使者出使韩国的外交言辞。

⑥是陈述性语言,不属于陈轸的军事思想) 8、B(“二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假称联合”)
9、(1)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韩。

韩之南交楚,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因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2)①用一座名城贿赂他,准备好盔甲武器,和秦军一起向南征伐楚国。

(“具”、“南”、“易”、省略句各1分。


②以实力侵犯我们的是秦国,用虚名来救我们的是
楚国。

(“伐”、判断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