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第Ⅰ卷阅读题 (共71分)甲必考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说“霾”樊良树霾为何物?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义说:“风雨土也。

从雨貍声。

《诗》曰,‘终风且霾’”。

风雨交加,裹挟大地的尘土,伴随像貍一样的尖利声音,给人造成很大的压迫感。

这里,霾是充满流动力量的一种自然现象。

《诗经邶风》中有“终风且霾”,说的是一位女子耳闻目染交替演进的四种天象——“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yì,阴沉而有风;昏暗)”“曀曀其阴”,不由忧从中来。

暴,大风迅疾猛吹;霾,狂风席卷扬尘;曀,狂风遮天蔽地;阴,天色阴沉黯淡。

四种天象,紧锣密鼓,层层加码。

携带尘土的霾,带土黄或橘黄色,让能见度大为降低。

终风且霾”,是否为今天人们所说的沙尘暴,我们尚难以得知。

不过,席卷尘土的霾,古已有之,当无疑义。

在长江流域,“终风且霾”的几率,微乎其微。

彼时,江南水乡泽国,山林莽原,到处都为生机盎然的树林、湿地、河流、湖泊。

霾,在此时的南方文献中略有涉及。

屈原《九歌国殇》——“霾两轮兮絷四马”,此处的霾,同埋,战车的两轮埋在土中,裹足不前。

霾的这个意义,与北方文化经典《诗经》中的“霾”有所不同,但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恰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语言表征。

在后世的汉语表达中,霾,屡屡出现。

如唐代陆龟蒙“夫子又继起,阴霾终廓如”。

杜甫“向晚霾残日,初宵鼓大炉”“涨沙霾草树,舞雪渡江湖”“洒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阔”。

自造字伊始直至19世纪末,霾的意义变化不大,始终在农业社会徘徊。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辞海》对其的解释是“大气混浊态的一种天气现象”,也看不出霾对身体有多大伤害。

再大的风吹起尘土,不过是原生态的尘土罢了。

此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尚未进入工业化门槛,城市的体量无法同今天相提并论。

当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革命重镇率先饱受空气污染,中国的不少地方仍然为一派田园风光,空气中都弥漫着一种泥土味。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27分)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复辟.(pì)恫.吓(hè)着.(zhuó)人送还谬种流传能曲能伸B.给.(jǐ)养诨.(hún)名曲学阿.(ē)世互相厮拼背景离乡C.包扎.(zā)炮.(páo)制呱.(guā)呱坠地翻然觉醒毕恭毕敬D.摒.(bìng)弃骨殖.(shi)书声琅琅(láng)决无妥协共克时艰..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米考伯太太告诉我,“她娘家的人”认定,米考伯先生可以_破产债务人法,请求释放。

②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____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③今天,要____“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④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____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

⑤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____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⑥革命导师们____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____,亲自作出了用实践去检验一切理论包括自己所提出的理论的光辉榜样。

A.援用搜集制服制定权力既……又B.使用搜集制伏制订权力既……又C.援用收集制伏制定权利不仅……而且D.使用制服制订权利收集不仅……而且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

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②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身临其境....的。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潍坊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周易·文言传》:“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忠信,是增进美德的方法;“修辞”出于诚信,是修行功业的方法。

“修辞立其诚”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与发挥,对中国古代文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第一次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阐发了“修辞立其诚”,他要求创作者从自身出发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和创作潜力,创作出独具文心的文学作品。

其著作《文心雕龙》的宗旨就在“用心”二字,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心”,从其书名“文心雕龙”就可以看出来。

刘勰又说“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意思是说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态度是诚心诚意、端正严肃的,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也一定是“甘美”的。

这又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阐发“修辞立其诚”了。

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否是作者的用心之作,读者是可以透过其中的“修辞”看出来并欣赏到的。

滋味甘与不甘,全在修辞者诚与不诚。

如果一个人怀有天下至诚之心,则可以尽天地万物之性,学究天人,与天地共参。

但是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只要一个人诚心诚意未必一定是至诚——也能创作出尽人尽物尽心尽力之作。

毕竟各人资质不一,才气不同,心性各异,不能强求,能否达于至诚是个人的造化使然。

既然大家都是中人,只要付出一点诚心,无论是中人、中人以上者,还是中人以下者都能感同身受。

相反,如果是无情无义不诚之作,必然不能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反而会暴露出创作者的不用心。

言不由衷,华而不实,读者也可以透过文本读出来。

东汉学者王充把文比作是一棵树,叶之荣华、亮之虚实与根之实诚是紧密联系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纵然树上花枝招展,果实累累,如果没有根之实诚,也是摇摇欲坠、壳内空空的。

所以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这样才能“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若不然就会“有文无实”。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高二上语文期末试卷人教版

高二上语文期末试卷人教版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恣意妄为B. 雕梁画栋惊鸿一瞥C. 纤尘不染倾国倾城D. 风驰电掣沧海一粟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B.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C.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D.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呼啸着,踏着激流,他们奋勇前进。

B. 在这场战斗中,他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C. 他的讲话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令人信服。

D. 她是一位博学多才、才貌双全的杰出女性。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我要去图书馆,你呢?B. 你去图书馆,我呢?C. 我要去图书馆,你去图书馆吗?D. 你去图书馆,你去图书馆吗?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读《红楼梦》、《西游记》和《三国演义》。

B. “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李明。

”C. 他的脸色苍白,嘴唇颤抖着:“我不能离开你们。

”D. 我不明白,为什么他总是这样冷漠。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10题。

寻找生命中的那片绿洲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

那片绿洲或许是一座高山,或许是一片大海,或许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然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我们用坚韧的意志去克服。

记得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去攀登一座高山。

一路上,我遇到了种种困难,山高路陡,空气稀薄,我几次想要放弃。

但是,每当我看到前方那片绿色的山顶,我就会重新振作起来。

终于,我成功地登上了山顶,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和自豪。

生活中的绿洲不仅仅是一座高山,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当我遇到挫折时,我会想起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想起那些鼓励我的话语,这些都会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1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思维的外化形式,也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原来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但在信息时代,它更与信息工具融为一体,形成了人机对话,在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而且直接被感受到、观察到,这时它便无可否认地具有了影响全民和全局的战略意义。

当计算机中的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生活的时候,人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越来越深,必然会滋长数据和技术万能论。

但是,理解、交流、分辨、思考,是网络时代每个人都需要做的事,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首先应当从人的语言和思维素养问题着手吗?只要想到了这一点,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的交集便跃然纸上。

语文教育与语言文字战略实施的交集是由语文课程的特质决定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呢?互联网的普及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悄然而至,但我们对基础教育语文课程适应信息时代的推进,相对滞后了二十几年。

这二十几年,信息技术打破了经验性的知识传递,而信息时代需要的不是死的知识点,而是懂得解决问题的时候如何寻求有用的知识,并能够从网络上的海量知识中分辨出哪些是真学问,哪些是伪科学。

这二十几年,当信息社会要求人们具有创新能力时,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首要问题。

会“想”,对发展语言能力来说是最重要的。

语言是人的思维工具,也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而人如果不能积累和丰富自己母语的词汇,也就必然带来思想的贫乏;如果不能有逻辑地运用母语去表达,也就证明思维的混乱。

但是当今语文课训练的不是创造性思维以及探究真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是应对考题、制造高分的熟练程度。

这二十几年,在语言文字与信息技术渐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走向了全球。

但是信息技术可以国际化,自然语言却没有全球标准——语言文字有着强烈的民族性. 汉语属于以音节为单位的词根语,汉字相应地成为“表意-音节”文字,在运用取之域外的信息技术时,汉语、汉字的特点绝不能被忽略。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二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期末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电子版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电子版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窥豹一斑(kuī)脍炙人口(kuài)蹑手蹑脚(niè)B. 谈笑风生(shēng)欣欣向荣(xīng)风马牛不相及(jí)C. 倾国倾城(qīng)谈笑风生(shēng)惊弓之鸟(níng)D. 青出于蓝(lán)破釜沉舟(fǔ)振聋发聩(ku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节约用水,学校决定将教室里的水龙头换成节水型水龙头。

B.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居民的平均收入逐年增加。

C. 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D. 他之所以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因为他平时刻苦训练,有着良好的心态。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B. 你看,那山,那水,那山山水水,都是我祖国的怀抱。

C. 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流连忘返。

D.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夕阳西下,海天一色,一轮红日缓缓沉入海面,那绚丽的光辉染红了半边天。

“这景色真美啊!”我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赞叹道。

“是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爸爸指着远方说。

这时,一个渔夫驾着小船从远处驶来,那船摇摇晃晃,仿佛随时都会翻船。

渔夫穿着破旧的渔网,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用力地撒网。

“看,那渔夫真勇敢!”我指着渔夫说。

“他也是为了生活,为了给我们提供食物。

”爸爸说。

渔夫撒完网,又用力地收网。

网里装满了各种鱼虾,渔夫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你们看,他多辛苦啊!”我感叹道。

“这就是生活,有苦有甜。

”爸爸说。

夜幕降临,我躺在床上,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充满了感慨。

我想,生活就像这大海,有波涛汹涌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一、古代诗文阅读(30 分)(一)文言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溪渔子传方孝孺溪渔子,金陵江宁人。

少脱略不拘,与群儿嬉遨,辄处其上,而什伍部署之,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

溪渔之父素长者..,常禁切之,纳之学,使读书,时时弃去,不肯帖帖诸生间。

而所业未久,即过诸生数倍,诸生大畏之。

其师亦奇之,谢曰:“子非吾曹..人也。

”溪渔子亦自雄其才志,尝往来江淮之南,结交大侠异人;论古人功业,遇当其意,徘徊叹息,仰天拊髀,若有意于从之游也。

与天台林右、张毂最善。

右亦豪士,善击剑,知兵而长于为文。

毂阳狂..饮酒,自放于歌诗。

二人皆自负高一世,婴竖视同列。

溪渔子在淮上,尝钓海滨,望见二人,踞坐大笑。

二人者,知其非庸人也,即与之语,大惊异其所为。

引归逆.旅.,主人出酒相饮,摄衣跣行,起舞为乐,欢声撼数十百家。

辨难上下古今事,折衷损益,根据理道。

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

溪渔子举若不闻,遇适其志,鲜衣美服行众人中,见者争观之。

否则,被污垢短衣,逐蹑市人后,市人吁之,弗辞也。

后溪渔子尽悔故所为,买书千余卷,伏而读之。

为文章奇伟伉健,然耻以自名。

常曰:“汉无儒者,惟贾生、诸葛孔明耳。

唐人陆贽粗有识,然不足庶几王道。

所贵乎学,将以辅天地所不及,不然,多读书何为?”识溪渔子者,闻其论高,愈疑之,终莫能测其为如何士也。

或曰:“金陵有隐者五显微仲,好奇,溪渔子即其人”云;或曰:“非也”。

方子曰:“古者,豪杰士其身未遇,志未信于时,宁晦于屠钓以自全,不忍以细利挫其心,彼诚有以真知轻重之分也。

溪渔子坐都邑中,而远利诡隐,使人莫测其浅深,此其志不苟且也,明矣。

要之一世奇士哉!(选自《逊志斋集》卷二十一有删改)【注】①什伍:古代军队的基层编制。

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②瞷:窥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溪渔之父素长者..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言行仁厚的人)可怜B.子非吾曹..当世(纵马奔驰)..人也(我们)欲以此驰骋C.毂阳狂..(弃我而死去)..饮酒(假装疯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D.引归逆旅.. (知心话)..(客舍旅店) 悦亲戚之情话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B.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C.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D.识者知其非狂/生或不识其为/人共瞷指/笑之以为真狂/或又疑其为神仙人云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溪渔子小时候不拘礼法,他不安分读书,经常逃学,可是学业超群,同学们都敬畏他,连老师都很吃惊。

B.溪渔子好击剑,懂得兵法又擅长写作,经常自我放纵,吟诗歌唱;浪迹江湖与侠士异人交往,或在海滨垂钓,或在市井游荡,放浪形骸,似狂非狂。

C.溪渔子遇到符合他心意的,就穿上漂亮的衣服在人群中走动,发现他的人都争着来看他;否则,他就穿上脏兮兮的短衣服,跟在市民的身后,人家疑怪他,他也不离开。

D.溪渔子是一位奇士,怀才不遇,最后隐于都邑中,但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留下来。

文章以赞叹的笔墨,描写了这位奇士的一生。

4.翻译(8分)(1)令之曰:“之左”,则趋之左;曰“之右”,则折而右,无敢过视者。

(3分)(2)古者,豪杰士其身未遇,志未信于时,宁晦于屠钓以自全,不忍以细利挫其心,彼诚有以真知轻重之分也。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 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古风(二十七)李白燕赵有秀色,绮楼青云端。

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

常恐碧草晚,坐泣秋风寒。

纤手怨玉琴,清晨起长叹,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5.屈原《离骚》有诗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请找出李白此诗中突出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并作具体分析。

(4分)6.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7.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相关语句。

(8 分)(1)作者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吃穿作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表达了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的句子是:,(3)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4)杜甫的《登岳阳楼》写出了洞庭湖景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 16分)渡船王往渡船是水上的邮票。

涟河的东岸是牲畜市场,一个叫红蜻蜓的寡妇在东岸的渡口开了个小卖部。

她在大堤上用木头搭了个小屋子,外间摆货,里间摆张小床。

红蜻蜓的小卖部前有一个水缸。

有人要喝水,红蜻蜓就一指小卖部前的水缸。

水缸里的水总是满的,是红蜻蜓一担一担从涟河挑上来的,碧清碧清的。

红蜻蜓每天起得很早。

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涟河里挑水,把水缸挑满了,她就站在窗前,朝对岸看。

她看着小谭先生走上大堤,小小的影子轻快地掠过一棵棵树,大树、小树、槐花、桃花。

小谭先生朝渡口走来,河风吹起他的衣角,显得他很清瘦也很利落。

小谭先生走上渡船时,红蜻蜓的心会紧张,有时是因为浪太大,船晃得厉害;有时是因为小谭先生的目光朝着她的窗口。

小谭先生下了渡船,上了坡,一步一步走上来,红蜻蜓就笑微微的,好像小谭先生是奔她而来的。

但是,很快她又失望了,小谭先生从她的小屋前经过,从来不多看一下她的小屋。

她又转到另一个窗口,这下她只看到小谭先生的后背。

她想小谭先生要是回头看一下多好,但是他从来没回过头。

小谭先生是河西人,在河东的学校做民办教师。

红蜻蜓出嫁前,有个好姐妹给她和小谭先生牵过线。

当时,见面的地点就是渡口。

两个人都喜欢对方,但是,因家人的反对,没有成亲。

后来,红蜻蜓就结婚了,小谭先生一直单身着。

那天,临散集时,红蜻蜓看见小谭先生牵着一头才成年的水牛往渡口走。

红蜻蜓想:小谭先生不教书了?下一个逢集日,红蜻蜓又看见了小谭先生。

红蜻蜓问他:“你不教书了,老来集里?”小谭先生说:“教呢,把牛牵来卖了。

”红蜻蜓还想和他说说话,小谭先生已走了。

红蜻蜓感觉小谭先生瘦多了,头发也乱了,走路有些跌跌撞撞的。

红蜻蜓想,刚买的牛又牵来卖,肯定是做贩牛的生意了,又教书又贩牛,真是难为他了。

一天晚上,红蜻蜓正要睡觉时,听见敲门声。

拉开门,小谭先生一头就撞进来了。

原来,小谭先生上回牵的牛让涟城北一个老头儿买后,回去没两天就死了,媳妇和儿子一抱怨,老头儿喝药自尽了。

红蜻蜓一惊,说:“哪能这么巧?不会是你卖的那头牛。

”小谭先生说:“肯定是的,我那头牛一买回去就不吃草,我叫来兽医,兽医说是水肿病,一时治不好,怕是没几天就会不行了,我一吓就卖了。

这些天,我难受,又不敢说出来。

”红蜻蜓给他倒了一碗水,说:“你喝口水,慢慢说。

”小谭先生喝了一口水,还是难受:“我想死,我没有说话的人。

”红蜻蜓说:“看你说的,我不是在和你说话吗?”小谭先生点点头,又摇摇头,泪珠掉了下来:“我跟你说了也没用,我只想死。

”红蜻蜓一惊,不知怎么安慰他了。

第二天,红蜻蜓没见小谭先生从渡船上过来。

红蜻蜓急了,一打听,说小谭先生请了病假。

红蜻蜓这下慌了,她知道小谭先生为什么病了,可又没主意。

红蜻蜓想来想去,想到常常给人治些邪病的肖奶奶。

红蜻蜓就去找肖奶奶了。

红蜻蜓对肖奶奶说:“要是有人做错了事,心里后悔,得了病,怎么办?”肖奶奶说:“叫他去佛祖那儿烧个香,认个错。

人身上的衣裳要是脏了,洗干净了穿着才舒坦,人做错了事就像衣裳脏了一样,要把灰洗了,到佛祖那儿认错就和洗灰一样,灰洗了,心里就好了。

”红蜻蜓点着头,心里亮起来了。

红蜻蜓到了小谭先生家,就见他家还是三间老式的小瓦房,低低的檐口长满了青草。

他家的邻居有楼房有平房,又新又美,气派得很。

小谭先生的老妈妈一边带着红蜻蜓走向儿子床头,一边叹道:“这孩子,又教书,又种地,累呀!”小谭先生一见红蜻蜓就坐起来了。

红蜻蜓说:“我来,是叫你明天和我去能仁寺,我们给佛祖烧个香,说说心里话,好不好?”小谭先生说:“好,我听你的。

”红蜻蜓心里一阵暖和,他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来看他的!坐了一会儿,小谭先生又说:“你来了,我感觉有些好了。

”红蜻蜓就笑了:“瞎说的吧?我又不是佛祖。

”红蜻蜓回到船上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

船慢慢地向前走着,她看见自己的影子,像一座小小的佛塔,跟着渡船走。

(有删改)8.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渡船摆渡涟河两岸的人们,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文章以比喻开篇,将渡船比作水上的邮票,形象生动,有诗化的抒情意味。

B.文章开篇写到小卖部前总是装着碧清河水的满满的水缸,旨在表现红蜻蜓的勤劳、能干。

C.文章第四自然段写到红蜻蜓微妙的心理变化,“紧张”“笑微微”到“失望”,而小谭先生却从不回头,可见他并不喜欢红蜻蜓。

D.一边贩牛一边教书的小谭先生卖了一个病牛给城北一个老头,牛死后,老头喝药自尽,小谭心里非常内疚,一度想到轻生。

E.小说表达的并非只是世俗的简单的男女爱情,文章用清新的语言,波澜不惊的笔墨,尝试探究人性的丰富、深邃,读来耐人寻味。

9.请简要分析作品中小谭老师的形象特点?(3分)10.请解释题目“渡船”的含义,并简析文章题目在小说中的作用。

(4分)11.有人认为故事的主人公是红蜻蜓,也有人认为主人公应该是小谭。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5分)三、语言文字运用(14 分)12.下列加点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斫.木(zhuó)斗斛.(hú)入殓.(liǎn)兔起鹘.落(gǔ)B.玉簟.(diàn)澹.月(dàn)渌.水(lù)亲密无间.(jiān)C.聒.噪(guā)尚飨.(xiǎng) 省.亲(xǐng)碣.石潇湘(jié)D.砧.板(zhēn)珍馐.(xiū)坼.裂(chè)偃.旗息鼓(yǎn)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A. 即将在2017年1月20日离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新年贺词称,过去八年,美国在外交和内政上取得诸多成果,他还表示在卸任后,将继续为推进美国各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B. 由于大气环境污染,造成雾霾频发,使太原市政府采取了“机动车限号”的政策,这一方面减少了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C. 犹太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联合国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犹太人每人每年的阅读量全球排名第一,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至少64本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