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参考消息_从_内部刊物_到公开发行.kdh

合集下载

外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一)

外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一)

外国新闻事业史重点章节: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英国近代报业、第三节美国近代报业)第三章发达国家现代报业的发展和变化(第二节英国现代报业、第三节美国现代报业)第一章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第一节古代的新闻传播:口头,手写,印刷第二节16世纪:手抄小报和新闻书第三节17世纪:从定期报刊到日报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定期报刊产生于17世纪初,发源地是德国和尼德兰。

世纪上第一张日报:德意志地区,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新到新闻》。

第四节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发达国家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概说近代新闻事业:从17世纪初定期报刊问世到19世纪末。

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工人报纸主要为团结工人共同进行经济斗争服务。

无产阶级报刊的办报宗旨:宣传本组织的纲领,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

内容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体制上通常同主办的组织(工会或政党)结为一体。

名词:1.上层报纸:工业革命过程中出现较早的商业报刊。

它们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政治经济上独立;业务上提倡客观报道,提供硬新闻;读者对象主要政界、工商界或知识界人士。

2.廉价报纸:工业革命后期,各国先后出现了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报刊,因售价较低,通常称为廉价报纸,又因读者均为平民大众,也称为大众化报纸.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软新闻;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经营上完全商业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来降低售价,扩大发行。

廉价报纸的出现使商业报纸更加兴盛,逐步成为资产阶级报业的主体,并为其向现代报业演变奠定了基础。

论述:1.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

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过程中,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

迈出开放型报纸的第一步

迈出开放型报纸的第一步

作者: 翟玉勋
作者机构: 长江日报 副总编辑
出版物刊名: 中国记者
页码: 45-46页
主题词: 长江日报;武汉三镇;地区封锁;中共武汉市委;信息报;武汉晚报;事件性;国际新闻;国际商报;新闻同行
摘要:当年马克思曾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种类繁多的商品称为摧毁封建城堡和闭关锁国的“重炮”,如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则叩开武汉三镇的大门。

武汉在改革开放中开始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壁垒,走向海外竞争的大舞台,现在被人们称为改革的“明星”城市之一。

长江日报作为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在宣传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朝着开放型报纸的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当我们收到一件件从国内外各地寄来的各类专稿,听到经中央报台载播本报发出的信息,看到埠外订阅本报的份数在增加,都和读者一样充满喜悦和受到鼓舞。

新闻事业管理复习知识点提纲00662

新闻事业管理复习知识点提纲00662

注意⚠️:以上资料仅供复习参考,具体内容以书本的表述为主。

第一章1.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公报,报纸的雏形是《每日纪闻》。

本杰明·戴伊创办《太阳报》是报纸称为大众媒介的标志性事件。

2.报刊分为报纸和期刊两种。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为主的定期的、连续的出版物,不加装订,散页发行。

3.期刊是具有固定名称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是按出版时间排序,装订发行的纸质媒体。

4.供大众阅读的期刊通常称为杂志,供专业人士阅读的期刊通常称为刊物。

内容以报道、解释新闻为主的期刊称为新闻期刊。

5.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

6.广播电台有确定的名称、称号,使用一定的广播频率,定时播出声音节目。

其节目信号是通过发射台、转播台或有线广播网传送。

广播节目信号要占用特定的电磁波频率,一家广播电台可下设若干套节目(或称频率、专业台、分台等)。

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世界上拥有国内听众最多的广播电台。

8.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正式营业执照的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被公认为全球首家商业电台。

9.互联网对新闻媒体既有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经营模式产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影响媒体生产方式,(2)影响信息消费方式,(3)影响传播方式,(4)影响媒体管理方式,(5)影响经营方式。

(注意论述时需要适当展开解释)11.唐朝的《邸报》被认为是中国报纸的鼻祖,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12.《昭文新报》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13.真正具有近代报纸特点的第一份中国人自办报纸是政论家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

14.中国境内开设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名为“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呼号为XRO。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其呼号为XOH。

15.华俄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通讯社,初名为“中俄通讯社”。

16.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社(或“红中社”)。

17.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新闻专业(习题卷4)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新闻专业(习题卷4)

军队文职人员招聘新闻专业(习题卷4)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7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ROM是ReadOnlyMemory的缩写,其特点是( )A)次开机时写入信息B)每次关机时写入信息C)每次关机后信息依然存在2.[单选题]头和人体的比例一般为( )。

A)1:5B)1:7C)1:83.[单选题]传播的核心是( )。

A)信息B)信源C)媒介4.[单选题]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发展的轨迹,是从“人民报刊思想”到“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再到( )A)“党报思想”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C)“全党办报”D)“政治家办报”5.[单选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我中心性的,一是( )A)工具性的B)满足性的C)社交性的D)游戏性的6.[单选题]设计版面的第一步是( )A)计算篇幅B)构思轮廓C)确立编排思想D)分析稿件7.[单选题]“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这一定义的提出者是( )。

A)徐宝璜B)李大钊C)陆定一D)范长江8.[单选题]艾维·李是第一位将公共关系走上( )轨道的人物。

A)科学化B)系统化C)程序化D)职业化9.[单选题]美国摄影教育家卡蒂斯·麦克唐格尔对比新闻摄影记者与其他摄影师的不同认为,摄影师注重形象的视觉感受,而摄影记者则注重( )A)形象中的信息B)形象中的个性C)形象中的新闻性D)形象的发展与过程10.[单选题]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后期,广告的策略是( )A)告知B)提醒C)说明D)劝说11.[单选题]广播中最高规格的评论形式为( )A)本台评论员文章B)本台评论C)本台短评D)编者按语12.[单选题]( )首次明确提出,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A)列宁B)毛泽东C)邓小平D)江泽民13.[单选题]最早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副刊是( )A)《京报》B)《民国日报》C)《晨报》D)《新华日报》14.[单选题]1999年12月,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 )省劳动厅举行了我国首次初级“公关员”职业上岗培训和上岗考试,标志着中国的公共关系已经正式步入职业化的阶段。

2023年文化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出版物发行员(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文化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出版物发行员(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

2023年文化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出版物发行员(初级)》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判断题】举办地方性或者专业性的出版物订货、展销活动,主办单位须在活动举办前一个月持活动方案、参展单位名单、展场位置图、组委会人员名单等有关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2.【单选题】遗产继承的第一顺序是A.配偶、子女、父母B.配偶、子女、兄弟姐妹C.配偶、子女D.配偶、父母3.【判断题】出版物发行企业之间只能是竞争对手,不可能成为市场伙伴。

4.【单选题】()是前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的作品。

它是俄罗斯文坛上一部不朽的巨著。

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小说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A.《静静的顿河》B.《保尔·柯察金》C.《母亲》D.《战争与和平》5.【判断题】出版、制作、复制、进口、批发、零售、出租音像制品,应当遵守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经济利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

6.【判断题】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乏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7.【判断题】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应由职业技能鉴定站编制。

8.【判断题】经营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滨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接,可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罚款。

9.【判断题】音像制品批发、零售、出租单位变更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或者终止经营活动,从事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经营活动的个人变更业务范围、地址或者终止经营活动的,应当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 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向原批准的出版行政部门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

中国新闻史试题新闻学考试必备中国新闻事业史考试试题(第一卷)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小题,15分)1、中国新闻史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

2、关于邸报的产生,“周朝说”的代表者是________。

3、宋代统治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制度”来控制邸报的内容。

4、小报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_________________报纸。

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称,“________________为根本要务”。

6、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在北方的舆论重镇是《__________》。

7、《_______》的创刊,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活动进入到利用新闻媒介的阶段。

8、1918年11月,________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等两篇文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9、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由同人刊物改组为_____________。

10、1925年6月,________组织出版了《诚言》,专门制造谣言。

11、古田会议后,中共中央军委规定,各军办一种《________》。

12、30年代初期,农村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影响最大的是______。

13、30年代中后期,鲁迅利用《申报》副刊《_________》发表了大量杂文。

14、_______年10月,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废除新闻检查制度。

15、1947年3月后,新华社分东渡黄河部分,称“_________”。

二、判断题(在正确答案后划?,错误答案后划?,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1、中国古代报刊从唐代到辛亥革命,存在1000多年。

()2、太平天国后期,洪仁干提出了创办“新闻馆”的主张。

()3、《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4、外国传教士报刊一直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

()5、《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化报刊。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行小册子完全是为了“排满”。

()7、“暂行报律”风波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虚伪性。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1)时间:2002-7-26 15:07:58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孙正一柳婷婷阅读819次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20年代创建初期,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50年的新闻事业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1949年—1965年)。

建国后,我们在党的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新闻事业基础上,又有步骤地接收、改造旧中国遗留的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逐步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人民日报原为中共晋冀鲁豫分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华北局机关报。

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从此,我国建立起了以人民日报为龙头的党报体系。

1949年召开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提出,“必须把报纸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

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全国报纸交邮局统一发行”的决议。

1953年开始,改变了各报社自办发行、单独经营的方式,实行报纸由邮政部门定期定额计划发行制度。

至今,邮发仍然是报纸的主要发行渠道。

1950年全国公私营报纸共336家,其中私营的58家报纸在1952年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报纸。

1958年在“大跃进”政策影响下,中国报纸数量猛增到1776种,还办了许多县报。

此后随国家政策调整,报纸数量逐年下降,至1965年,全国报纸总数为413种。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首开新中国横排版式先河,中国大陆报纸逐渐采用易于阅读的横排式版面和易于表现编辑意图的横竖穿插式版面,替代传统的竖排式版面。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集中统一,成为我国权威的“信息总汇”和代表国家发布新闻的国家通讯社。

报刊出版十大品牌

报刊出版十大品牌

报刊出版十大品牌汇报人:2023-12-19•品牌介绍•品牌业绩•品牌创新目录•品牌竞争•品牌发展•总结与展望01品牌介绍《参考消息》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第一份引进版权的国际时事刊物,以“读懂世界,启迪思维”为宗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参考消息》创刊于1980年,是中国第一份引进版权的国际时事刊物,以“读懂世界,启迪思维”为宗旨,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人民日报》创刊于1948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品牌历史与文化以“权威、客观、全面”为品牌形象,定位于高端读者群体,提供深度、全面的国际时事资讯和分析。

以“权威、客观、全面”为品牌形象,定位于高端读者群体,提供深度、全面的国际时事资讯和分析。

品牌形象与定位《参考消息》《参考消息》品牌战略与价值以“内容为王”为品牌战略,注重原创性和深度,致力于提供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资讯和分析。

《参考消息》以“内容为王”为品牌战略,注重原创性和深度,致力于提供有思想、有品质的新闻资讯和分析。

02品牌业绩市场份额与销售数据市场份额在报刊出版市场中,每个品牌都有不同的市场份额,一些领先的品牌通常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品牌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

销售数据品牌的销售数据是衡量其市场表现的关键指标,包括报刊的销量、广告收入等。

读者满意度调查读者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在线评价等方式了解读者对品牌的满意度,这可以帮助品牌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

读者反馈收集和分析读者的反馈,可以帮助品牌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调整出版内容和策略。

品牌影响力与传播品牌影响力品牌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是衡量其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一些知名的品牌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传播渠道与效果品牌的传播渠道和效果也是衡量其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报刊的发行量、网站的访问量等。

03品牌创新注重原创性、时效性和深度,提供高质量、有价值的内容,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3月1日,是《参考消息》报问世50周年的日子。

《参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于1957年诞生的,是一项打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新政”。

50年来,它一直以“教育人民”为宗旨,以刊登外国和台、港、澳地区的通讯社、报刊等媒体上的材料为内容,从而保持了毛泽东当年说的“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的地位,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小小的构件。

当然,50年来,《参考消息》报不是一成不变的。

老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它的篇幅从四开四版增加到四开八版,每周还要增加出版“专刊”、“副刊”、“特刊”各一次,每刊都是八版,其余时间还有“地方参考版”,俨然是一份有相当厚度的报纸,而不再是“小报”了。

进入21世纪,它更从原来新华社参考材料编辑部(简称“参编部”)分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参考消息报社。

其实,它的最大变化,从报纸性质来说,是从“内部刊物”变成公开发行,报纸刊头下的4个小字“内部刊物”悄然消失了,读者可以在全国各地报摊上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它。

这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信息的开放程度大大增加。

30多年前,周恩来在向法国总统德斯坦介绍发行《参考消息》的意义时说,“中国人不怕资本主义思想(宣传)”,确实如此。

这个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出现的。

它和中国其他改革开放措施一样,都是渐进的,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参考消息》在开始这个过程时,笔者恰好在新华社的参考材料编辑部工作,亲历了其间的一些变化。

现在,笔者把改革开放初期它从“内部刊物”变成公开发行过程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回忆出来并告诉读者,对关心和想了解它的人,或许是一件有益的事。

《参考消息》发行的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是《参考消息》发行的黄金时期,1979年达到900多万份,不仅在中国报纸的发行量中独占鳌头,就是在世界报纸的发行量中也是前几名。

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说有多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应该归之于20世纪70年代中央调整对外策略。

为让全国人民了解时代形势,毛泽东下令扩大《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打破当时只允许中层干部以上和一定范围的知识界的订阅限制,要求全国共产党的每个支部,包括工、农、兵、学、商等各条战线,都要有一份《参考消息》。

这样一来,《参考消息》的发行量便从长期的几十万份一下子升到百万份。

第二个原因,是《参考消息》在“文化大革命”中做了好事,时间刚过不久,读者还没有遗忘。

特别是《参考消息》的阅读范围扩大到基层后,初次接触到它的读者,看到了它的大量独有报道是其他媒体上没有的。

这其中尤其令人难忘的报道至少有两回:一回是《参考消息》刊登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的6篇访谈录;一回是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参考消息》一连20多天每天用两三个整版篇幅刊登国外有关的反应,与当时被“四人帮”控制的其他国内报纸大不相同。

第三个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参考消息》:从“内部刊物”到公开发行○张辛民邓小平在阅读《参考消息》。

4・・会的大规模落实干部政策。

“文化大革命”前的《参考消息》,它的读者是“限制性”的,对行政级别、职业性质都有规定,能够阅读《参考消息》,代表此人的一种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

“文化大革命”中不知有多少干部、知识分子在“革命”和“专政”的口号下被取消了《参考消息》的阅读资格,我自己就是其中之一,直到林彪事件后才得以恢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落实干部政策,被取消阅读《参考消息》资格的干部纷纷要求恢复阅读资格,甚至把能否阅读《参考消息》当成衡量干部政策是否完全落实的标志之一。

那时参编部每天不知要收到多少来信,要求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过去《参考消息》一般都是邮局送到订户所在单位,由收发室分发,叫做“集订集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各种变化,读者纷纷要求邮局直接送到户。

这些都迫使参编部和邮局打交道,替读者呼吁争取。

第四个原因,是当时发生的和我国有关的几件大事,吸引着读者想从《参考消息》上得到更多的消息,这就是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访美和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

尤其是后者,当时中央作出了一个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每日战报,新华社不作公开报道,而由《参考消息》独家公布,只有《参考消息》的读者才能了解每日战况。

上述四个原因,又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即行政力量对报纸发行量的影响和《参考消息》本身确有独家报道的优势。

这两个方面,对于《参考消息》的发行量能够攀上巅峰大概有密切关系。

突破做《参考资料》“摘要版”的传统1980年,我被调到参考材料编辑部的领导岗位。

当时参编部主管的刊物有10多种,《参考消息》是其中之一,当然是发行量最大的。

在部领导的分工上,我除原管的值班室工作外,部主任陈理昂要我兼管《参考消息》。

他说服我的理由,是我有曾经在报纸工作的经历。

按照“首先为中央服务”的方针,在众多刊物中,无论如何,《参考消息》的工作排不上第一位。

当时,《参考消息》的发行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而且一掉就是百万份。

这当然是一件大事,参编部领导班子着急,社党组也专门为此开了会。

对于读者希望从《参考消息》上多看到一些有关外国人看中国的信息,上下都持审慎态度。

当时参编部的领导班子对发行量下滑情况的认识,偏重于新出现的报刊市场竞争,希望《参考消息》能适应市场竞争,改进自己的编辑工作和发行工作。

《参考消息》编辑组的同志大体也是这种认识。

因此,编辑们一门心思在编辑方面下工夫,力求打破现状,制止发行量下滑。

《参考消息》的现状是什么?从工作方法和材料来源两个方面来说,从1957年《参考消息》报问世开始,它就是从《参考资料》(参编部的主要产品,只供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及有关单位阅读)中选材。

形象地说,《参考消息》是《参考资料》的“摘要版”,《参考消息》的编辑工作是《参考资料》的深加工工作。

从信息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参考消息》读者所能知道的信息,必须局限于中央已经知道的信息范围内,超前知道是不允许的。

打破现状,就是打破从《参考资料》中选材的局限。

《参考消息》刊登《参考资料》以外的材料,在粉碎“四人帮”以前只有极少数几次。

譬如: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屠杀印尼共产党的政变时,配合发表了1927年中国国民党“清共”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教训的文章;1969年连载的日本记者所写的《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吗?》长文;以后又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毛泽东、周恩来的6篇访谈录。

这几次都是周恩来亲自指示刊登的。

粉碎“四人帮”以后,《参考消息》的最资深干部殷新程率先从《参考资料》以外选了一些稿件,记得有《20世纪大事记》、《义犬救主》等等,刊登在《参考消息》上。

因为次数不算频繁,稿件受读者欢迎,又没有引起任何有关方面的注意或制止,这种“偷跑”或说是打破做“摘要版”传统的尝试,就算是被默认了。

这是在粉碎“四人帮”后接任参编部主任的方实主持工作时出现的事。

直到1983年,这种做法才在社党组会上被确认。

我兼管《参考消息》后,对它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调整版面。

“文化大革命”中,《参考消息》四个版的版面分配(一版要闻、反美斗争,二版苏美矛盾,三版其他重要新闻,四版对中国反应),是1971年时周恩来下达的指示,整个70年代一直沿袭下来。

不管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党的方针任务有了什么改变、调整,没有人去考虑变动它。

我的建议是将一、四版登要闻、动态,二版围绕一个主题搞成大专栏,三版搞成分类的小专栏,偏重知识性。

我没有直接向《参考消息》编辑部提出,而是在征求了部领导班子同意并经过社领导点头后,才在《参考消息》编辑部内布置推行,这样在编辑人员中也没有遇到阻力。

倒是外面有一些熟人向我提出质疑,担心《参考消息》信息量大、消息多的特色被淡化,劝我不要走“杂志化”的路子。

二版的“大专栏”,实行起来本来难度就大,又因为读者中有这样的担心,实行了一个时期后,又作了调整,二版又恢复了登动态新闻。

《参考消息》调整版面后,带来的两个新情况都是我事先未料到的:一个是进一步推动了编辑们到《参考资料》外去选材;另一个是增加了和社总编室副总编们的意见分歧。

前一个现象,是编辑们为办好《参考消息》而努力的积极性的表现,尽管我事先未料到,但我能理解;后一个我则全无思想准备。

与社总编室副总编们的分歧意见,并没有发生在《参考消息》是否打破做《参考资料》“摘要版”的传统工作方法上,而是主要集中在所选出的一些具体稿件上,尤其是第三版小专栏的稿件上。

过去,《参考消息》的样稿,社总编室的副总编只是浏览一下,很少发表意见,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要说话、要表态了。

自从《参考消息》调整版面以后,5・・在《参考消息》的样稿上,经常看到被“枪毙”的稿件,并且没有说明理由。

这些被“枪毙”的稿件,大多是从港台报刊上选出的涉台稿件。

记得有一篇从台湾报纸上选出的题为《源》的文章,也被社总编室值班的副总编给“枪毙”了。

这篇稿件的内容,讲的是台湾居民主要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历史。

我理解编辑选择这篇稿件的想法是要从一个侧面说明祖国统一的道理,而不理解社总编室副总编为什么要“枪毙”它。

我把被“枪毙”的《参考消息》样稿留存了一些,向部主任陈理昂汇报以后,建议请主管参编部工作的副社长召集一次社总编室和参编部领导的联席会议,沟通一下意见,解决分歧。

陈理昂支持我的建议。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一级领导对各编辑部的领导采取什么体制我不了解,粉碎“四人帮”后仿佛又恢复到“文化大革命”前,由一位副社长主管参编部的工作,从政治到业务,参编部有事都去请示主管副社长。

这时主管参编部的是两年前调任新华社副社长的刘敬之。

汇报上去后,刘敬之接受了参编部的建议,亲自布置召开并主持了社总编室和参编部领导的联席会议。

当天上午,陈理昂和我携带着被社总编室“枪毙”了的《参考消息》样稿提前到会。

社总编室来了一位副总编。

我说了《参考消息》编辑们选稿的考虑,请求解释被“枪毙”的原因。

那位副总编只是坐着听,一言不发,也不知道是接受了参编部的说明,还是不同意,弄得大家好不尴尬。

最后,刘敬之只得说,以后你们商量着办吧。

会议无果而散。

会后,《参考消息》仍按自己对形势、任务的了解选材,社总编室副总编们也依然行使他们认为该“枪毙”就“枪毙”的权力。

这个问题直到冯健出任副社长兼社总编辑,把社总编室的几位副总编和各编辑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一个编委会,每周开会讨论报道问题,上下意见分歧的矛盾才大体上得以解决。

我离休后,有一次遇到一位比较熟悉的也离休了的社总编室原副总编,向他请教那时社总编室为何对《参考消息》稿件看得那么严。

他苦笑着说,社长嘱咐我们要把好关,我们把关的标准就是凡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就不要登。

刊发新华社驻外记者采写的参考报道扩大《参考消息》稿源的另一方法,是刊登新华社驻外记者写的内参稿件。

这是参编部主任陈理昂提出的建议。

这些内参稿件的内容,没有什么机密性,无需在密级较高的《内部参考》中刊登,但它是中国记者在国外第一线的观察所得或者是在当地亲自采访的报道,按当时新华社国际报道的发稿标准,又不能发公开的国际新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